道教文化与中医有何关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道教文化与中医有何关系、,第1张

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医有极深渊源,道医是道教中流派的一个分支。二者区别主要在于:

1起源和传承不同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2为医的目的不同

道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身心,返本归元;帮助修行者更好的完成修炼的过程,了道成仙。

中医的目的更多是帮助病患免除痛苦,助其享受生活。

3学医的方法不同

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

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

4诊治的方法不同

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命运,鬼神,风水等原因。

(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5治疗的结果不同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修行者在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道医通常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

道医,古代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以道为本,除了要求为医者医术精湛,更要求为医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颗济世仁心。

“凡大医治病,必富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後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中医一般不具备特异能力,其中许多人甚至根本就否认有特异能力的诊断方法,完全靠经验、理论的积累和分析,因此失误明显地多得多。

作者:大爷我可是小公举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中医治病,立足于经脉、血气、脏腑、神气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是以患者为根本,精进的中医基本就是道医。

而道医治病,则会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医生一般考虑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伤寒辩论等。

而道医还需要多考虑三个因素,其一是命运;其二是鬼神;其三、风水。

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

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

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情志与天体运行均对人的健康有影响

中医是讲究整体辨证,是宏观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中医的高明之处。

中医还指出情志不调也能导致疾病,比如癌症病人多有抑郁之症,在患癌症之前,多受过重大的生活的打击。

另外中医还意识到了,天地宇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如中医说五运六气,天体运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这个都是西医以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但是近来都得到了认可。

但是中医只讲宏观的,道医治病的时候,还会看看病人的八字,看其运限如何阳寿多少?是否犯刑冲克害、衰病入墓?还有没有救治的希望?

另外道教医学在中医基础之上,还加上一个神道的力量,借助一种目前科学还不能解释的,更为神秘的力量来治病(比如礼斗和符咒),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一些心理暗示的作用。

《难经》云:脱阳者见鬼。故经穴中有鬼床、鬼室等穴。此诸穴者,皆赖神气以充塞之。

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犹之风寒之能伤人也。故治寒者壮其阳,治热者养其阴,治鬼者充其神而已。

其或有因痰因思因惊者,则当求其本而治之。故明理之士,必事事穷其故,乃能无所惑而有据。

否则执一端之见,而昧事理之实,均属愦愦矣。其外更有触犯鬼神之病,则祈祷可愈。

至于冤谴之鬼,则有数端,有自作之孽,深仇不可解者;有祖宗贻累者;有过误害人者,其事皆凿凿可征。

似儒者所不道,然见于经史,如公子彭生、伯有之类甚多,目睹者亦不少,此则非药石祈祷所能免矣。”

并非所有疾病都能用医药解决

关于鬼神致病的例子,自古有之,屡见不绝。

中医火神派祖师郑钦安的《医理真传》附录中提到,“凡人家中,最难免者疾病,感之轻浅,医药可愈。设或感之太重,三年两载,医药无功,此等疾病,非前世罪孽冤缠,即今生不知检束,积罪累愆之所致也。

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兄,为人夫者,急宜反身修德,多行善功,或终身戒食牛犬,或全家斋敬九皇,或买鱼物而放生,或施棺木而修路,方便时行,阴功广积,斋诚涤滤,虔具悔罪祈恩,解厄消灾疏文。

先申中宫,次申城隍,次申东岳,当空焚之,或可转危为安。余常以此法教人应验屡屡,亦可以补医药之不逮处。”

也就是说,有些冤孽所致的病不是医药所能治的,必须要通过神明方能解释。

先谈谈符咒治病,有些是单纯的符咒法,比如有的人吃鱼的时候,鱼骨卡在喉咙了,就需要用之。

笔者曾见有道友,以符咒水之后,用此符水将牙签吞下,就跟吃面条一样。医书也有记载:取鸭子倒挂,不久就会有涎流出,用碗装好。此涎可以下鱼刺。

乡下还有小孩子,遭惊吓而发热的。盖幼儿魂魄未壮,容易为外物所动。故有收惊喊魂之法。

还有的是为邪鬼游魂所克的,需要烧点纸钱送野鬼的。聚宝楼的通书上面有一套关于哪天生病,是冲犯何方鬼神,如何禳解的方法,比如甲子日生病,头痛是冲犯某神,宜备纸马香烛,向某方向送之大吉之类的。

孙思邈也用符咒治病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代医药学家,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

符咒治病,比较典型的是《祝由十三科》。

《天医祝由科流传奥旨》云:“上古先贤流传法家十三科,内载此科,乃轩辕秘制符篆五十八字。并各祖秘典,治疗男女内外小儿诸般疾病,驱邪缚魅等患……其法以三字成一象,三才合一之妙。尚字为将字,食字为兵字,各字为疴字。以一将一兵而却沉疴也。”

但是据此书所述,祝由法不仅有符咒,也用一些药物的,比如醋、姜汁、猪胆等。

而这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发挥了一定功效的。唐朝太医署中就有“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咒禁祓除为厉者,斋戒以受焉。”

在唐代著名道医孙思邈所著《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提到符咒、禳解之法。

看不见的奇经八脉

陈寅恪在其《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道教与医学有极深之渊源。

后来中医的穴位名称,如泥丸、神阙、丹田、会阴等,都与道教之修炼有关。

奇经八脉,不见于古书,是后来才提出的。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一文说,奇经八脉,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凡人不知道,唯有神仙家,通过返观内视,才发现。也唯有神仙家,真充盈,以自身之真才能冲开奇经八脉,延年长生。

西方的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中医则是建立在人,尤其是某些修炼、内视之人,对人体的细致入微的体知上的。

比如经络传导、穴位,解剖上是没有的,但是却是真实存在的。这些大部分都是以前修炼的人在不断摸索中发现的。

天医大帝许真君

净明派祖师许真君早年为官,斩蛟龙、治水患、救黎民,救死扶伤。

飞升之后,玉皇敕命为天医大帝,传有《净明院妙济神方》,其合药之时,并须延请天医院神将,流布真炁,故不独药物之灵,且有神助之,故灵验非常。

朱道朗云:“公以至诚授人,人以至诚修服,心领神会,又不独在治病,而四感七伤,不染身心。由此一诚,离诸苦难,永保太和。

佛教 浮云花纹 分割线

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医有极深渊源,道医是道教中流派的一个分支。二者区别主要在于:

1起源和传承不同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2为医的目的不同

道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身心,返本归元;帮助修行者更好的完成修炼的过程,了道成仙。

中医的目的更多是帮助病患免除痛苦,助其享受生活。

3学医的方法不同

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

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

4诊治的方法不同

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命运,鬼神,风水等原因。

(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5治疗的结果不同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修行者在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道医通常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

道医,古代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以道为本,除了要求为医者医术精湛,更要求为医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颗济世仁心。

“凡大医治病,必富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後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中医一般不具备特异能力,其中许多人甚至根本就否认有特异能力的诊断方法,完全靠经验、理论的积累和分析,因此失误明显地多得多。

作者:大爷我可是小公举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医有极深渊源,道医是道教中流派的一个分支。二者区别主要在于:

1起源和传承不同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宗教色彩或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2为医的目的不同

道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净化身心,返本归元;帮助修行者更好的完成修炼的过程,了道成仙。

中医的目的更多是帮助病患免除痛苦,助其享受生活。

3学医的方法不同

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

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

4诊治的方法不同

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命运,鬼神,风水等原因。

(就是说看病人所以得病的原因,是否存在流年不利,注定有此一劫难?是否是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是邪妖克害所致?抑或是家宅、阴宅风水不吉导致的?这些在具体判断过程中都是需要考虑。比如从风水角度来说,如卧床在横梁之下,造成横梁压顶的煞局,就会多梦、惊悸、精神压力大等。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道医除了中医的针灸、汤药、金石、推拿、按摩之外,还要考虑禳星延寿,驱邪治病、风水调理、符镇等。)

5治疗的结果不同

道医是道教在以医传教的宗教活动和修行者在追求长生成仙的修炼过程中,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道医通常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

道医,古代称“大医”。孙思邈祖师指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道医以道为本,除了要求为医者医术精湛,更要求为医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颗济世仁心。

“凡大医治病,必富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後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中医一般不具备特异能力,其中许多人甚至根本就否认有特异能力的诊断方法,完全靠经验、理论的积累和分析,因此失误明显地多得多。

作者:大爷我可是小公举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道教文化与中医有何关系、

中国传统医学起于易,隐于道,显于医,所以中医和道医有极深渊源,道医是道教中流派的一个分支。二者区别主要在于:1起源和传承不同道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