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庄楚墓的介绍
郭庄楚墓,位于中国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共有两座墓址,其中位于南侧的主墓是大型的积石积沙墓。 河南省考古人员在2005年对该处墓葬进行了抢救发掘,2006年7月发掘完毕,并在同年以“上蔡楚国贵族墓地”的名义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根据对郭庄楚墓以及已经出土文物的初步分析,郭庄楚墓的时代应该为战国早期,墓主可能是楚国分封在蔡国的高级贵族。
1、阳陵,始建于汉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从汉景帝始修陵到王皇后入葬,阳陵的修建时间长达二十八年。陵园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
2、永泰公主墓,在乾县北部,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显的第7个女儿,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名李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时年仅17岁。
3、郭庄楚墓,位于中国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共有两座墓址,其中位于南侧的主墓是大型的积石积沙墓。 河南省考古人员在2005年对该处墓葬进行了抢救发掘,2006年7月发掘完毕。
4、定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为清文宗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和孝钦显皇后的陵寝。慈安陵名为"普祥峪定东陵" ,慈禧陵名为"菩陀峪定东陵",两陵都位于咸丰帝定陵之东,是咸丰帝定陵的附属陵墓,所以统称为定东陵。
5、九连墩古墓群,地处湖北省襄阳市吴店镇东与兴隆镇南两镇交界处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土岗上。墓群共有土冢9 个,当地俗称“九连墩”。
椁室为巨大的工字形,两重,均朽成灰痕。外椁长12米、宽7.5米、
高3.2米。椁室分为前后室,前室地板上平摆一层青铜礼乐器,后室为棺木摆放区,椁内周边为青铜车马杂器和兵器区。虽经多次盗扰,椁室内仍出土各种青铜器物1000余件、玉器200余件及少量陶器。前室东部为乐器区,残存有甬钟3件、汉白玉质的大型编磬13件。东壁中央残存有水器青铜浴缶1件、提梁1件。前室西北部为炊器区,挤放着升鼎5件、小加盖鼎5件、大型圆盖鼎两件。前室中西部为青铜食器区,残存器大致分成7排近30件。前室中南部放置两件高度超过1米的龙耳虎座大方壶,两件直径在65厘米左右的四耳圆鉴。
郭庄楚墓共两座,分别编号为M1和M2,南北并列,墓向朝东,墓葬形制均呈土圹“甲”字形,墓上由夯筑封冢。主墓M1,居于南部,是一座大型积石积沙墓,地面残存封土厚2米。墓室口部东西长15米,南北宽17米,深约18米,墓壁接近垂直,在四角各有一条阶梯状的通道,形制十分特殊。墓室上部填7米左右厚的夯土,下部填厚度超过10米的纯净细沙,积沙之厚国内罕见。在椁顶积沙中埋置有两具木箱室,墓道呈喇叭形,宽8至10米,长30余米。
据专家介绍,该墓主用心良苦,椁室以上和周围都有积石、积沙,防盗设施非常完备,虽经历12次以上的盗掘,椁室仍存留有一批珍贵文物。众多文物中,最大的是圆形盖印鼎,其口径达80厘米,在已出土的楚国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的镬鼎;另外两件四龙耳铜鉴口径67厘米,形体也较大。
M2墓位于北部,也是一座大型土坑墓,形状与M1相似。
流沙墓只现于众多盗墓小说中,迄今为止,真正被发掘出来的流沙墓就是位于河南上蔡县的郭庄楚王大墓。
2005年,郭庄的村民发现有盗墓贼在附近高大封土进行爆破盗挖,村民立刻报案,河南考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该墓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座被遗忘了两千多年的楚国贵族大墓震惊面世,给世人打开了一扇尘封千年的大门。
郭庄楚墓是典型的流沙墓,考古专家把墓地打开发现有高达11米的细腻流沙包裹着整个墓室,在墓室的顶部放着6块重达几百斤的巨石,这些石头的周边都有锋利的边刃。在巨石下面放置着两副木质的空棺椁,其实这是两个假的疑棺,为了迷惑盗墓贼。
在两个空棺椁的下面才是墓主人的真正墓室和棺椁,在巨大的墓室里填充着高达3000立方米的细沙,这就是传说中的流沙墓。这种墓室的建造结构只现于古籍之中,后来逐渐演变为众多盗墓小说中的必写陵墓原型。
考古专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将郭庄楚墓的巨石和流沙清理干净,一座尘封了两千多年的墓室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实发现最多的并不是有多少陪葬品,反而是墓室顶部的众多盗洞,经过仔细分析,最早的盗洞居然产生在战国后期,也就是说在该墓地建成没有多久,就被守陵的人监守自盗过。
郭庄楚墓虽然被盗多次,有很多贵重的金银器、玉器早已消失不见,专家却从剩余的陪葬品发现了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极高,能够享受九鼎陪葬的绝对不会是楚国贵族,极有可能是楚国晚期的楚王墓葬。
墓主人的遗骸只剩下半边头骨,在墓室的四周散乱着很多青铜器陪葬礼器,令人蹊跷的是这些青铜器全部被破坏,而且都是人为刻意地砸碎。经过分析,这些被砸碎的青铜器应该是被晚期的盗墓贼破坏的,他们进入墓室,发现该墓早已被盗一空,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捣毁了墓室里所有的陪葬品。
真正令专家震惊的是在棺椁的周围整齐地围坐着一圈女性的骸骨,足有二十多具,她们应该都是楚王的殉葬人员,经过骨龄分析,这二十多位陪葬女性均为20岁左右,她们围坐在棺椁四周,身体并没有任何外伤,而且没有姿势和位置都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应该是在楚王下葬时候,服毒自杀后,被人摆放在棺椁四周的。
在郭庄楚墓里发现了1000多件文物,绝大多数都是青铜器,由于青铜器损坏严重,一些大型器物的碎片被送到故宫博物馆进行修复,据说修复一件300多斤重的鼎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郭庄楚王墓的墓主人到底是谁呢?根据复原的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得知该墓地的主人极有可能是楚平王的孙子,即使他不是楚王,也是当时楚国的最高贵族。郭庄楚王墓的建造实在是太过特别,甚至连防止盗墓用的巨石和细沙都是在离郭庄100多里远的地方运输而来。
郭庄楚王墓虽然利用了最为神秘的流沙墓来防止盗墓贼的光顾,只是没有想到无论什么样的防盗设施,都无法阻挡贪婪的人心。
主持人:2005年11月14日,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宣布了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在河南省上蔡县大路李乡郭庄村东部的岗地上发掘出了一座国内罕见的积石积沙楚墓,从墓葬
的规格上看,可能是继淅川下寺楚墓发掘后的有关楚国贵族墓葬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那么,古墓的主人是谁?古墓有没有被盗?里面的文物是否安好?揭开这段封存的记忆,会有什么样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呢?我们的记者随即赶到了发掘现场.
解说:这是一座诡秘的墓葬。郭庄古墓的构造十分的奇特。墓向朝东,墓葬形制均呈土圹“甲”字形,墓上由夯筑封冢。残存的封土厚2米。挖开封土层,一个东西长25米、南北宽17米的墓室便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墓室的上部回填了7米左右厚的夯土,仔细地挖开夯土层,下面全部是厚厚的细沙,继续向下开挖,积沙中不时发现数量巨大的石块,大的重约150公斤,小的也有数十斤,石质纷杂,种类繁多。中国古代崇尚厚葬,因此盗墓之风也随之兴盛,墓葬防盗与盗墓贼的较量一直没有停止过。为了防盗,不少古人修建了疑冢来迷惑盗墓者。那么,郭庄古墓会不会也是古人的一个疑冢呢?考古队员们又继续向下开挖,在清去了10米多厚的积沙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两具木箱室,然而里面却空空如也,据推测,这是专门迷惑盗墓贼的疑棺。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棺是由木材制成的,棺里边是用夯土填装的,它这个主要目的是为了防盗,迷惑盗墓的人。到这个地方一看,这是个棺材以为就到底了,而且在这个棺上还有几件小的器物。
解说:再向下开挖,深埋在积沙中的棺椁终于重见天日。然而也就在此时,考古工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盗洞出现了。现场一共发现了12个盗洞,据现场考证,最早一次被盗在汉代,距今已有2000年;其中两个盗洞打到了椁上,内椁已经被挖开。那么,盗洞进入棺内有多深?棺椁中的陪葬品是否被盗?考古队员们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在内棺的旁边的我们又发现盗洞的迹象,内棺内所存在有多少的珍贵文物,我们现在也充满了期待。
解说:这件青铜缶是考古队员经过漫长五个多月发掘后的收获。从此考古发掘进入柳暗花明,经过几天的清理,墓葬中随葬的器物大部分都“露了脸”。甬钟、编磬、升鼎、四耳圆鉴、龙耳虎座方壶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相继出土。大墓在经历了12次的盗挖之后还能发现种类这么全的礼乐器物,这使得现场的考古工作者们兴奋不已。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教授曹桂岑:这次发现的四耳圆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在全国来说是第二次发现,这个出土的方壶、大鼎,可以和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相媲美。而出土的甬钟是我省楚墓中第二次发现,所以这批文物是相当珍贵的。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整个出土呈现出礼乐齐备的这种特点,它的器物形态的特征我们就目前来看,它是具备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两者兼备的特点,基本上是礼器的种类它都有,所以说这也是弥补了我们的一些缺憾。
解说:大墓在经历了12次的盗挖之后为何还能保存下数量种类如此众多的陪葬品?独特的“防盗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郭庄古墓是一座罕见的积石积沙墓,要想在厚达10米的细砂层中打盗洞,对当时的盗墓者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而且在沙子里边是用了大量的比较重的石头块,这样就是对防盗确实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杨育彬:它是好多沙子还有好几层石头,虽然他(盗墓者)挖洞了,但是石头掉下来,他还是没办法,所以客观上就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解说:考古专家介绍说,战国之前,墓葬大都是平冢,不封土,从地面上看不出来,不用防盗。战国以后,开始出现大量的封土起冢墓。从这个意义上说,墓葬防盗技术是从战国时期兴起的,这也成为了判断郭庄古墓年代的一个参考依据。当然,要找到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仅凭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在众多的陪葬品中,考古工作者们开始了艰难的探寻。在墓坑的东壁边,散放着三枚甬钟,能使用甬钟的是级别非常高的贵族。在墓坑中部的北侧靠椁板的地方,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了制作非常精美的升鼎,根据升鼎摆放的位置分析,可以摆放7只升鼎。鼎是级别高低的标志性器物,七鼎是诸侯级的规格。郭庄古墓东边三公里处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国故城。曾作为蔡国国都达500年之久。蔡国是西周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那么,这位神秘的墓主人会不会是蔡国的某位国君呢?然而,蔡国早在春秋中期就已经灭亡,而从古墓的防盗技术来看,应该是战国早期的墓葬,那时这里早已经成为楚国的疆域。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连敏:在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时期把蔡国灭掉了,楚国灭掉以后,把蔡国变为楚的蔡县,设立了蔡公,由此这个地方基本上成楚国的北方军事重镇。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和它同时期的中原其他国家的墓葬里边没有发现这种造形的,多数都是圆鼎或者是方鼎,只有楚国的是束腰,平底,两耳往外撇。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升鼎是楚墓特有的,就是周代以圆鼎为列鼎,楚国的贵族以升鼎为列鼎,就突出了楚人不服中原文化这个理念。
同期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秦文生:当时按周朝叫周礼,周礼规定是比较严格的,天子九鼎 诸侯七鼎 大夫五鼎 士是三鼎,礼乐制制度一直到春秋时期,都是比较严格的,但是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就是孔子所说的已经到了礼坏乐崩的阶段,但是到了战国这个墓的时代,礼制已经不完全那么严格了。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这个鉴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鉴在古代是一种水器,主要是洗澡放水的地方,像洗澡盆一样。另外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充当镜子的作用,咱们有一句成语叫做以史为鉴,指的就是这种器物。就是说四只耳朵一般是,位阶比较高的人才能用,非常罕见的,在咱们以前发现的包括高级贵族墓里边都是两只耳朵,这个是四只耳朵,就凸显了这个墓主人身份的尊贵。
解说:这次郭庄楚墓一共出土了大小两尊鉴,大的一件损毁比较严重,无法测量具体直径。这是较小的一尊,保存比较完好,直径达到了65厘米。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它们的装饰上很豪华,装饰上有蟠螭纹和细小的蟠虺纹,比说这个龙很形象的龙耳,这个基本上就是写实性的,这些就有些写意性的。
解说:从四耳圆鉴精美的铸造工艺可以看出,当时楚国的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楚国当时的强盛。在郭庄楚墓中,出了楚国特有的升鼎以外,还发现了一尊直径达80厘米的巨型圆鼎,在至今我国出土的楚国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镬鼎。这足以展现出墓主人显赫的身份。从巨大的甲字形墓葬,到束腰平地的升鼎,灵巧生动的甬钟,处处显示出墓主人的奢华与权贵。据专家介绍,上蔡郭庄古墓是一座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墓葬,这个时期的楚墓还从来没有被发现过。
同期声:河南上蔡郭庄楚墓考古队领队马俊才:它体现了很充分的楚墓的特点,而且这个楚墓的时代的话就我们初步看是战国早期,但是这个铜器,很多铜器的特点都是春秋晚期的,也有很多专家说是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之际的墓葬,它正好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
主持人:随着大批文物的出土,郭庄楚墓的发掘进入了尾声,由于年代久远,墓主人的尸骨已荡然无存,他的真实身份目前还无从得知.但是,考古人员发现,在楚墓的棺椁下方还有一米多厚的积沙,这其中又会隐藏着些什么玄机呢,还会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在等待着人们?
陈爱兰说,分析专家们都怀疑这两座墓为夫妇合葬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本性表示,发掘仍在进行之中,该墓葬的棺木目前还未揭开,但由于该墓防盗设施完备,虽历经古今12次以上的盗掘,截至目前在椁室不足一半的面积内,仍发现了盖鼎、编钟、石磬等一批珍贵文物,发掘出的大量实物资料,为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重要价值。 2005年11月20日,郭庄楚墓一号墓的主棺终于打开。墓中虽已出现部分兵器,但被称为“镇墓之宝”的青铜剑却未跃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庄楚墓发掘总指挥马俊才的眼帘。
楚人好战,男子佩剑为时尚,考古发现中,“半数楚墓出土青铜兵器”。楚制兵器做工精致。河南固始白狮子地一号墓出土的铜剑有血槽设计,杀伤力大增。传世或出土的古剑中,吴越铜剑堪称精美,但春秋楚墓出土的铜剑毫不逊色。而楚墓中出土的铁剑和钢剑,中原各国和吴越更望尘莫及。楚制兵器向今人展示的是一个实用与美观高度统一的青铜艺术世界。
《左传》中记载的“履及剑及”的故事,可以佐证剑在楚人心中的地位。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因为徐国怂恿宋国杀了楚的使臣,盛怒之下,连鞋子都没有穿,剑也忘了挂在身上,光着脚板跑出宫去,准备亲自征讨徐国,侍从赶紧提了剑与鞋子追了上去。在当时,国君不挂剑与不穿鞋,都是有失身份与体面的。名剑成为楚国达官贵族必备饰物。
正因为此,马俊才在主棺发掘过程中,一直在寻找墓主人的宝剑。剑在何处呢?终于,在棺底厚一米多的积沙里,一把罕见的玉柄青铜剑露出峥嵘。马俊才对这把剑印象太深了,“由剑柄和剑身两部分组成,通身发黑,某些地方还显露着绿色的铜锈。这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比多发掘出两件鼎还让人高兴”。
除了剑,楚国还十分重视对弓箭的研制,河南淅川下寺春秋墓群中,出土铜镞80件,有镞身带双翼的,也有三棱形无翼的。至于楚王所用的弓就更为讲究,有“大屈弓”、“繁弱弓”等不同种类。神箭手养由基的传说出自楚国,绝非偶然。把各地楚墓出土的弓箭“组合”在一起,可窥见楚制弓箭全套装备之精良。
除此外,楚国的兵车在当时也颇为先进。河南淅川下寺楚墓挖掘了九座春秋大型楚墓,有五个陪葬车马坑,其中以二号墓的二号车马坑规模最大,埋有车六辆,马十九匹。下寺楚墓出土的100多件兵器,多出于有车马器的墓内。可见车马与兵器的不可离异性,具有战车的性质。
在学者黄崇岳、徐兆仁看来,“楚国把冶铜、冶铁、炼钢等先进的冶金工艺和皮革、木漆、舟车等手工业技艺巧妙结合,应用于兵器制造和军用器械制作,形成一个军事工业发达的强国”。
楚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在诗中自述:“带长铗之陆离,冠切云之崔嵬”,陆离的长剑,在他跳入汨罗江的那一瞬,也不曾离弃。那么郭庄楚墓一号墓的这把宝剑,曾与主人经历过何等磨砺,又负载过多少传奇呢?
“只剩半个头颅”
2005年11月20日,郭庄楚墓一号墓的主棺终于打开。众人关注的谜团即将解开:主棺内还会有大量器物吗?墓主人尸身还在吗?
依马俊才事先分析,部分楚墓用膏泥封闭,因此陪葬竹简、漆器能保存下来。郭庄楚墓是积石积沙墓,防盗效果好,但缝隙大,透气,棺椁会风化得非常厉害。加上主棺附近有多个盗洞,盗墓贼进入带来的扰乱,会使风化腐蚀更严重。因此他并未对主棺抱太大希望。
果然,“主棺已朽成灰痕,棺室内明显经过了盗扰,底部仅剩一些海贝、玉琮、玉璧等随葬品,‘墓主人’的尸骨不见了踪影”。
当主棺清理即将结束时,考古队员们终于在主棺的朽灰中找到了半个头骨。酥碎状的半个头骨的骨缝里,有很多朱砂。古人认为朱砂有防腐作用,只有高级贵族的墓葬中才能使用,陪葬人是没有资格使用朱砂的。马俊才据此断定这半个头骨是墓主人的。
马俊才说:“从墓葬里面随葬的器物,和那么多陪葬人(均为女性)来看,这个头骨是男性,看牙齿很锋利,最多四十岁左右,是在盛年死亡的。”
当时发生了什么,以致英年早逝的墓主人仅剩下半个头颅?
马俊才分析道:“汉代盗墓贼把主棺盖两边凿两个窟窿,把主棺盖拉塌,一拉塌正好压在墓主人脑袋上,他是男性,没有那么多的首饰,也就是嘴里边有含玉,盗墓者抠开嘴拿出含玉,头颅就没有必要抱出去了。他的躯干部分有很多的装饰品,很可能盗墓贼把躯体摸着一段段往外递吧。”
“沙子中有金沙”
内椁内壁和顶面上原有富丽堂皇的壁画,主纹是青铜底托的金箔片构成的兽面纹,地纹上装饰有密密麻麻的细小蟠虺纹,现壁画大部分剥落或被盗掘损毁,仅在南壁和西壁上有较大面积的存在。
“(金箔片)绝大多数还是光亮如初,看着纯度很高,我估计比现在的18K金还要纯。数量也大。这种装饰,只有淅川的春秋中晚期楚墓有发现。”这些金箔片组成的兽面纹叫“饕餮纹”——是一种古代传说中贪食的恶兽,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一种装饰纹样。
金箔片脱落后被扰动至积沙层,曾被媒体报道为“沙子中有金沙”。
主棺内还残剩小件玉器33件,主棺西北角还残存有上百件玉贝、海贝、玛瑙珠、米状绿松石珠等。“很精美,两人挎着胳膊的玉姊妹顶多一寸半高,刘海清晰得一根根都能数清。”全程参与发掘的上蔡县文管所发掘队队长张六林啧啧称赞。椁室里面以及所有盗扰区域的沙子,工作人员全部过筛。“我们买了几十个筛芝麻的筛子,把沙子全筛一遍,筛出来很多小玉件。”张六林说。
郭庄楚墓一号墓主棺周围,人们发现了13具尸骸,根据残存的骨骼推测,她们的年龄都在二三十岁,其中紧贴在主棺左右两侧的两具最清晰、完整。十三个殉葬人,骸骨上没有明显损伤,姿势比较安详,可能是被毒死的。她们或者是姬妾或者是侍女,总之是生前陪伴在墓主人身边的女人。
“按着左拥右抱脚上还要蹬几个的顺序排列,左边挨着的第一个,年龄20岁左右,身上有多件玉器,如月牙斧、玉质挖耳勺等。旁边有个女性身上有刮痧板、痒痒挠等东西,看样子是贴身的保健医生。别的有厨娘,还有扫地丫头。通过她们的陪葬物品都能判断出来。”马俊才说。
二号墓椁室打开之后,只保留有少量棺灰痕和1只鹿角、1只铜鼎足和少量陶器碎片。墓主人尸骨无存。二号墓的战国盗洞内,残存着1个年轻女性头骨、1个老年女性下颌骨以及一些肢骨残块。至于哪些是墓的女主人的,不得而知。
“疑似平王之孙” 一号墓主人是谁?郭庄楚墓一号墓发掘已经一年多,这个谜团揭开了吗?
马俊才摇头:“尚没有。但是一号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品,为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一号墓青铜礼乐器器型宏大、纹饰精美,豪华程度在楚墓中仅次于寿县楚幽王墓,只有淅川下寺王子午墓和随县曾侯乙墓与之相当。
郭庄楚墓一号墓中,器物残破得厉害,加上铭文多花纹多,“修复量太大,给故宫博物院送了九件,计划修半年,看样子一年也修不出来。花纹可做,铭文不能做。为修复,我们自己买了几百万的仪器。”马俊才预计修复周期要两年。
这座墓中的器物残破得厉害,有两个原因:一是积沙积石墓,一旦塌陷,对器物砸压得特别厉害。二是盗墓贼入墓作案,挖了几千方土进去,沙子落石头砸,大的器物带不走,愤怒之下他们会砸东西泄愤。有时砸成碎片卖铜。“最大的圆鼎残片重303斤,方壶残片重90斤,圆鉴残片重94斤,升鼎残片也在90斤以上。”马俊才说。
由于盗扰严重,随葬品中仅残留5件升鼎,但别的器类完备,说明墓主人是一位地位显赫的楚国最高级贵族。因青铜器锈蚀较重,多数铭文未清出。从已基本清出的方壶、编钟、浴缶上的部分铭文看,已出现了“吴土”、“竟孙”、“曾侯”字样,说明墓主人和吴国、曾国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国家的重要人物都在铭文里出现,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史、证史作用。
不断修复的过程中,对墓中器物铭文的研究一直在持续,器物中带铭物者共有三十八件。“文物有级差,如果带铭文尤其是重要铭文的,会身价倍增。这些铭文字体优美,篇幅长短不一,有三四十个字的器物也不少。鸟篆体的错金铭文很多。”马俊才说。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俊才提出一个想法:“根据一些铭文的推测,墓主人是楚国最高级的贵族,或许是楚王室一员,与楚平王有极密切关系,可能是楚平王之孙。”
马俊才说:“如果是,也可以回答为什么这个墓主人要这么煞费苦心地防盗了,吸取祖辈的教训嘛。”
伍子胥“掘墓鞭尸”,是中国盗墓史上最著名的掘墓事件之一,故事中的倒霉蛋,就是楚平王。
《史记》记载,楚平王信用奸臣,逼太子建出亡,杀害直臣伍奢及其子伍尚,伍奢另一子伍员即伍子胥被迫流亡国外。楚平王死后,楚昭王立,伍子胥率吴军伐楚,击败楚军主力,占领楚都郢。“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因为对郭庄楚墓器物铭文的研究仍在进行中,短时间内墓主人身份不能得到确证。但马俊才很肯定地说:“目前专家们能够得到的共识是,墓主人是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楚国最高级贵族。”
即便不是楚平王之孙,墓主人也是和楚王室有极密切关系之人,一定清楚楚平王被“掘墓鞭尸”的惨痛下场,这对于他修筑自己的身后之所,显然有所影响。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一个楚国的高级贵族,为什么会在这儿有个墓呢?这个墓不是孤零零存在,它的周围,是一个相当庞大而密集的楚墓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郭庄楚墓的介绍
本文2023-10-27 05:51: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