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1收藏

爱因斯坦简介,第1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犹太裔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55年4月18日去世,享年76岁。

扩展资料:

狭义相对论的创建

爱因斯坦的理论建立在两条公理的基础之上,即“相对性原理”和“光速恒定原理”。“相对性原理”是说,物理规律在所有惯性系中都是相同的。

“光速恒定原理”则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约定”(或者说规定)在任一惯性系里,真空中的光速处处各向同性,即处处往返光速相同。利用这一约定,爱因斯坦校准了静置于空间各点的时钟,使它们“同时”或“同步”,从而在全空间定义起统一的时间。在一个惯性系中定义统一的时间,是探讨相对论的前提。

第二层意思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光速不变原理”:真空中的光速与观测者相对于光源的运动无关。注意,“光速不变原理”强调的不是空间各点光速均匀各向同性,甚至是一个常数,而是强调在所有惯性系中测量时,真空中的光速都是同一个常数c,与这些惯性系的相对运动无关。

在“ 相对性原理” 和“ 光速不变原理” 的基础之上,爱因斯坦严格推出了狭义相对论的核心公式洛伦兹变换,并进一步严格推出“同时”的相对性,动尺收缩(即洛伦兹收缩),动钟变慢,速度迭加公式,质量公式,质能关系等相对论效应,建立起狭义相对论的完整大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毫无疑问是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我个人更欣赏老子的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1、索拉利奥:

流浪街头的吉卜赛修补匠索拉利奥,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地对自己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像安东尼奥那样伟大的画家。”说了这句话后,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智慧,他就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2、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为了提取纯镭,以便测定镭的原子量,向科学证实镭的存在,曾终日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用和她差不多一般高的铁条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的废渣中寻觅镭的踪迹。条件极其艰苦,但她心里却充满自信。 她对友人说:“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她终于获得了成功。

3、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之后,有人曾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挞伐。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胜利,对哒伐不屑一顾。他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为世人所瞩目。

4、蒲松龄:

我国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科举落第后写下一副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落第不落志,反而信心百倍地要干一番事业,坚持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终于写出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

5、遂: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下食客行遂非常自信,自我推荐,要求前往,结果,他终于劝说楚王同意援救赵国。后人就用"毛遂自荐"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这个故事亦反映了毛遂是个有信心的人。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种积极、有效地表达自我价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识特征和心理状态,也称为信心。自信心的个体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竞赛、就业、成就等多方面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参考资料:

自信心

爱因斯坦是清朝人,他出生在大清德宗光绪五年,历史上同一时代的世界有关于法国数学家费马大定理,还有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机,还有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电动力学,他们都是发生在同一时代的事情,但是却让人恍如隔世。

在历史上,有很多明君圣主,他们自己在文化圈里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就像是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时候我们把同一时间点的不同地方的人和事比较一下,就会被震惊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比如费马和崇祯帝。崇祯帝在吊死在歪脖子树的时候,遥远的西方,有一位法国数学家费马,他的年纪只是比崇祯稍微大一些,就在崇祯帝上吊的前一年,他发现了解析几何的基本原理,后来又对微积分做了巨大的贡献,费马大定理是在后来的300多年才被证明。

乾隆皇帝的颐和园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机,遥远的小邦英吉利有一位出生于基督教长老会的年轻人,他开了一间小小的修理店,他在修理一台纽科门蒸汽机的时候,发现这台机器的效率太低了,他想办法解决冷凝器的问题,在两年后,乾隆皇帝观赏湖滨美景休息的时候,这个英吉利的年轻人终于成功了,十一年后第1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诞生,但那个时候乾隆皇帝编撰了四库全书,又销毁了很多书,其中就有一本天工开物,号称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他绝对没有想到因为一台蒸汽机,以后的大清王朝会落后于整个时代。

爱因斯坦的名讳不需要多言他是被公认的伟大物理学家,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大清德中光绪五年,后来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电动力学,第1次独立而完整地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那一年被称为是爱因斯坦奇迹年。历史就是这么奇妙,这三件事情是他们是处在同一个时代的,但是却让我们感觉恍如隔世。

爱因斯坦简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核能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