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籍中关于纸的记载有哪些?
隋唐五代所用的造纸原料,除家麻和野麻以外,从晋代以来兴起的藤纸,至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产地也不只限于浙江。
《唐六典》注和《翰林志》均载有唐代朝廷、官府文书用青、白、**藤纸,各有各的用途。陆羽《茶经》提到用藤纸包茶。
《全唐诗》卷10收有顾况的《剡纸歌》,描写浙江剡溪的藤纸时说:“剡溪剡纸生剡藤,喷水捣为蕉叶棱。欲写金人金口渴,寄予山明山里僧。”
《全唐文》收有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作者悲叹因造纸而将古藤斩尽,影响它的生长。藤的生长期比麻、竹、楮要长,资源有限,因此藤纸从唐代以后就走向下坡路。
从历史文献上看,桑皮纸、楮皮纸虽然历史悠久,但唐代以前的实物则很少见到,隋唐时期皮纸才渐渐多了起来。
敦煌石室中的隋代《波罗蜜经》是楮皮纸,《妙法莲华经》是桑皮纸。唐代《无上秘要》和《波罗蜜多经》也是皮纸。传世的唐代初期冯承摹神龙本《兰亭序》也是皮纸。
关于用楮皮纸写经,在唐代京兆崇福寺僧人法藏《华严经传记》卷5也有记载。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
中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纸,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纸。此外,新疆罗布泊和西安灞桥等地都出土过西汉的古纸。但这些纸都比较粗糙,原料是麻或丝絮。
东汉时,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造纸技术并加以改进,开创了以树皮、破布、麻头、鱼网为原料,并以沤、捣、抄一套工艺技术,造出了达到书写实用水平的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从此,纸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扩展资料纸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
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
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参考资料:
古人写字用麻纸。
麻纸有多种,如白麻纸、黄麻纸、麻布纹纸、桑麻纸等,但主要分白、黄两种。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
纸纹均宽,约一指半。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但这都是蔡伦纸出现之后的麻纸。其实,麻纸的历史非常久远。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
扩展资料
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
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麻纸后人伪造及难。
华夏殷商时期,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春秋时期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产生了纸。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麻纸
-纸
古代书籍中关于纸的记载有哪些?
本文2023-10-27 06:33: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