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读四书五经等古书有什么意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当今社会,读四书五经等古书有什么意义,第1张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作为中国人,好的东西不能丢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学可谓命运多舛,几经兴衰沉浮。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国学代表的儒学,曾一度被视为民族落后的根源,受到猛烈的抨击。此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国学都免不了被严重冲击。这是时代的悲剧,当一个国家民族落后于时代,原有的经典就会被颠覆,原有的传统就会被遗弃。当一个国家民族走上正轨的时候,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一个民族走上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当今,中华民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学也顺应时代走上了复兴之路。国学的复兴,是重建民族文化、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汉字中的“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汉字中的“典”,本义是“五帝的书册”,引申为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典”。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和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人们在物欲驱动下,变得比较浮躁,优良的古典读书精神几被扫荡无遗,真正能够坐下来认真读书的人也不多,这要求我们要懂得选择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些国学经典著作就是经过了时代考验的,是历久弥新的永远具有阅读价值的圭臬。我们相信,它们是抚慰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一笔精神财富。

俗话说“树无根不活,人无本不立”。学习国学,一定要从最原始的经典入手。“经”是智慧的升华,“典”是行为的法则;“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民族文化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经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我们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轻便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教养文化,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毋庸置疑,国学经典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梓教授说得好:“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一个人成长的根本。”

一、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有利于人的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专业教育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社会上特定岗位的人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培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教人思考什么,而在于教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渗入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志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自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二、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历练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那么,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

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习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地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案图,而并不是改善这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是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浸润在国学经典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所蕴含的古人的思索,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国学经典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均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作用。

三、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有利于人的高尚品格的塑造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祖先的传统和文化曾经一度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会狠心的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大抵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传统精英,其核心内容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熏染。英国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四、国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有利于民族人文精神的提升

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到更自觉、更理想、更圆满的境地。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人文教育不是要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加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她的情感皈依。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真切的体验,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成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永远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教育既是实施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开展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让年轻人汲取民族传统的优良养分,掌握祖国特有的优雅语言,使之成长为既有崇高理想,又有典范道德;既有文化知识,又有文明素养的新一代中国人。

国家软实力越来越在国家发展强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华深厚的底蕴文化,丰富的国学对于现在急速发展的中华民族无疑是一种推力,国学经典与现代气息相融合外化而内不化的给国家以及华夏的每一个子孙智慧与启迪。

关键词:国家 文化 儒家 内心 思想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在渊源的历史积淀中拥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文化有三种形态:文献,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们大多数是通过诵读经典文献,感受文化魅力,秉承中华的博大内涵。经过历史的沉浮,我们把古人生生不息传递下来的文化冠以国学的称号,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赋予它时代的意义,将历史的精华不断的传承

原因很简单:经典永不落伍。

不管你什么时候阅读经典,都会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比如说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看这本小说,你完全不会因为与主人公们生活的地域或是年代不同而有任何的阅读障碍,相反,你会融入到小说中,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当你看到孙少平艰难的求学时,你会感到悲伤,但当你看到他在生活的舞台上逐渐成熟起来的时候,你也会由衷的欣慰。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无论你什么时候阅读,都会被打动,无论你什么时候阅读,它都会带给你力量,可能书中主人公们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与时俱进的,但是顽强奋斗的精神却是在任何时代都共通的美好品质。

阅读经典能够给你的人生以启迪。比如说阅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你就会知道一个女性应该如何对待爱情。

你会向主人公简·爱学习,虽然长相普通、家境一般,但却仍然拥有高贵的自尊,认真谨慎、不卑不亢的面对自己的爱情。

潜移默化的影响你,改变的是内在,无法随时随地随便外露的内在——这也就是经典文学的意义

通过对历史艺术化的表达,你会发现从古至今,有很多伟大抑或平凡的人都有遇到你所困扰的问题。而你则可以从他们的困扰或者对应的行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再准确的说,我觉得经典文学是一种艺术,通过经典窥见历史,是一种更生动,更鲜活的表达方式。

经典文学多以小见大。很多经典文学从小人物,底层人物展开,而你所说的专业书籍可能只有"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困苦"这样一句话带过,然后就开始解释,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事件过程等等,你可能了解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可是并没有鲜活的血肉组成,你的体验是冰冷的。

很明显,经典文学能够陶冶情操。

我从小只要是读课外书,就全部是读经典。我觉得经典文学其实有讲给我们很多的真理而且涵盖很多层面和学科,只不过它涉及极广,影射极多,又藏得较深,需要你细细品味思考。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追求高效率的人可能就抓不住其中的思想,所以就会认为经典文学不如专业书籍的干货多。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文学作品会成为经典,受到世世代代的人的追捧和研究。

至于专业书籍,我又想到最近看的一篇文章,其中有提到,有人去参加面试,面试官问她:“你平时会看什么书?”她答:“小说或文学艺术类的书。”面试官说:“作为一个即将步入职场的新人,你更应该读一些工具类的书籍。文学艺术类的固然好,可以陶冶情操。但工具类的书籍才能让你快速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职场竞争力。”

读了很多年经典文学后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它也曾经困扰我,但我想我清楚他的答案。如果从事某专业,读普世的,人性的经典文学的直接作用肯定是不大并且不明显的,这时专业书籍就是必需的。当你人生出现了困扰,经典文学一定是有作用的。可能你会说:可以用心理学或者哲学的书代替。但是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在很伤心的哭,你是更愿意看到:一个人在旁边不停地给你讲大道理劝你,你为什么会哭,你应该停止哭泣然后如何如何做;还是有人放一首舒缓的歌在一旁默默陪你?我相信是后者!

当今社会,读四书五经等古书有什么意义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