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向公冶长文言文翻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论志向公冶长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论语公冶长翻译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评析」

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你可以去习古堂的网站免费学习《论语》,有完整的《论语》翻译包括其他诸子百家经典:

2 文言文《论语公冶长》中“颜渊子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译: 颜渊、子路陪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分享,用破了也不会抱怨。”颜渊说:“我愿意做到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夸大自己的功劳。”

子路说:“希望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得到信任,使年青人得到关怀。”

3 公冶长与鹞鹰的译文

公治长(前519~前470),名长,字子长,春秋时齐国人,亦说鲁国人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终生治学而不仕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弟20位因德才兼备,深为孔子赏识相传公冶长能通鸟语,并以此无辜获罪孔子出于对诸侯开政的不满,又因对公治长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说:“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将女儿许他为妻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一生治学,鲁君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遣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公冶长墓,座落在诸城市马庄乡锡山子(原名公冶山)东南麓公冶长书院,在今安丘县城顶山唐朝曾追封公冶长为莒伯,北宁追封其为高密侯文言文译文 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云盖当日有一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 长往,果得獐,乃无意饲鸱肠也鸱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也遥呼曰:“我击死者”至,乃一死人,非獐也众遂逮长见邑,宰讯之,长告其故,宰不信适檐前雀噪甚急,宰因问长曰:“汝如解禽言,能解此雀来噪者,为何事耶?” 长倾听良久曰:“雀云,东乡有车粟覆地,来呼众雀往啄之耳” 宰使人廉之,果尔,遂释长系--明青州府志 世俗传说公冶长能听懂各种「鸟语」有一次公冶长听到老鹰嘎嘎地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死獐,你来吃肉,我吃肠”公冶长跑到南山,果然找到一只獐,可是他并不想把肠子拿给老鹰吃老鹰因此怀恨在心过了不久,那只老鹰又像上次一样来通报,公冶长又像上次那样跑往南山去他远远见到几个人围着一个东西,在那里议论纷纷公冶长以为是死獐,怕被别人抢走,就老远喊着:“那是我打死的"等他跑过来一看,竟然是一具尸体,不是獐这些人就逮捕公冶长,扭送到官府去县令问案情,公冶长说明来龙去脉,但县令不相信他懂鸟语刚好这时候屋檐下的鸟雀叫声很急,县令就问公冶长:"你如果懂得鸟语,那么,你听懂这只刚飞来的鸟吱吱喳喳的,为了什么事呢?"公冶长仔细听了好一会儿之后说:"那只鸟说,东乡有一车粟米翻车,粟米撒了一地,来叫大伙儿去吃啊"县令派人到东乡去考察,果真如此,就释放了公冶长,不监禁他了。

4 刘敏中志向不凡古文翻译

刘敏中幼卓异不凡,年十三,语其父景石曰:“昔贤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炫,此后人所弗逮也”父奇之乡先生杜仁杰爱其文,亟称之敏中尝与同侪言其志:“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 释刘敏中幼时就很出类拔萃,与常人不同,13岁的时候对他的父亲景石说:“前代贤才满足于自己的学识而不再努力汲取知识,满足于自己的功劳而不再争取立功,这不是后人所追寻模仿的”父亲对他说的话很惊讶本地的先生杜仁杰喜欢他的文采,屡次称赞她,敏中曾经对他的同学说他的志向:“我从幼时到老时与人见面,面无愧色,就是我的志向啊!”。

        我是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爱鸟,爱看鸟儿那美丽矫健的身姿,爱听它们的歌声和软语。

        听爷爷说,鸟儿是会“说话”的,有人也真懂鸟语。据说,古时候有个叫公冶长的人,就是位通晓鸟语的专家。有一次,他从燕子的呢喃(nán)软语中听出:“公冶长,公冶长,南山顶上有只大肥羊。快快去背来,你吃肉,我吃肠……”他爬上南山,果然背回一只摔死的大肥羊。

        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即使得不到大肥羊的犒(kào)赏,能跟鸟儿谈谈心,聊聊天,结为好友,听它们讲讲鸟类王国的趣事,也是很快意的。于是,我便经常试探着和鸟儿接近,跟它们交谈。

        春天,布谷鸟飞来了。它们那“布谷,布谷”的亲切啼叫,分明是催促人们快快出工呢!我最喜欢跟布谷鸟对话了:

“你做什么?”

“种田织布。”

“你喜欢什么?”

“勤劳刻苦。”

        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爷爷见我呆愣愣地跟树上的鸟儿说傻话,便在一旁提醒我:“听,布谷鸟叫你勤劳刻苦呢!还不赶快上学去,愣着干啥?”我听了立即背起书包,向学校跑去。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据说喜鹊是报喜之鸟,总是给人们预报喜讯,乡里人都很喜欢它。所以,尽管它的嗓音并不出众,听到它的叫声,人们仍倍感亲切。“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吗?每当这时,我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高兴,总是盼头喜事快快降临。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还有画眉啦,黄莺啦,百灵啦……它们的“语言”丰富极了!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虽然我一直没有学到公冶长的本领,却跟鸟儿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

远古,鸟破天荒地叫了。科学研究认为,地球上最早的鸟,出现于晚侏罗纪,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左右。1861年,考古学家在德国南部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将它命名为始祖鸟。在我的意识里,这个世界最早的动物声不是恐龙的,也不是猿猴的,而是始祖鸟。是它,唤醒了大自然的沉寂。最初,山川、河流、森林、海洋都哑巴似的无声无息。某日清晨,一只始祖鸟突发臆想,张开喉咙“啊”了一声,于是声音诞生了。

打开《诗经》,我聆听到了那么多的鸟语。《诗经》三百五篇,七十六处写到鸟,合并重复的鸟类,整部《诗经》提到的鸟儿有三十三种。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我听到了相伴在河中小洲的雎鸠在“关关”和鸣,听到了黄鸟(黄鹂)在灌木丛中的“其鸣喈喈”,听到了燕子目睹亲人别离时的“泣涕如雨”,听到了雉(野鸡)飞向远方的“下上其音”,听到了鸿雁在空中翩翩飞翔的“哀鸣嗷嗷”,听到了沼泽深处的鹤在惊天长鸣:“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这些鸟语,将三千年前的华夏之野装点得灵动迷人。

这个世界,到处都有鸟的影踪。英国作家爱德华·格雷以“乡村人”的身份步入鸟的世界,对众多鸟类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极富文采的文字写出了《鸟的魅力》,以梦幻般的手法记录了数以百计的鸟鸣,向我们展现出鸟类无与伦比的天赋。

听懂鸟语,是人类认识自然、解密自然的一把钥匙。春秋时期鲁国的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其识鸟语故事最早见于南朝皇侃著的《论语义疏》。从卫国回鲁国的边境上,公冶长看见一群鸟儿争相呼叫着飞向一条河,走不多远,又见一位老妪在那儿痛哭,于是问她为何而哭,她回答儿子前天出门至今未回。公冶长说,我从鸟的叫声里听出它们在啄食死人的肉体,你去那儿看看吧,恐怕就是你的儿子。老妪去到河边,果然是儿子的尸体。老妪报案,村官认为公冶长是凶手,将他关进狱中。狱中第六十日,公冶长看见群雀伏在狱栅上惊叫,便对看守说:“雀鸣啧啧,白莲水边有车翻,覆黍粟,牡牛折角,收敛不尽,相呼往啄。”狱长派人验看,果如其言,于是释放了公冶长。

雀有数种,公冶长目中所见之伏在狱栅上的雀,当是黄雀。

这是现存公冶长识鸟语故事的最早版本。皇侃在书中言,此故事出于《论释》。此书已不可考,可能是以传说故事解读《论语》的杂书。

两晋南北朝往后,公冶长识鸟语故事只是口耳相传,罕有文字记载,但是关于他识鸟语一事已脱离了传说的困囿,被许多唐朝诗人充当历史典故,如李白之《空城雀》,白居易之《鸟雀赠答诗序》。到了明清,公冶长识鸟语的传说抛开了《论语》的叙述倾向,增加了平民视角和民间意义,体现了一种叙述者与倾听者的民间狂欢,如《青州府志》转引的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雀部》之“雀部外编”。

从鸟的叫声里,可以感知到人性的美。

麻雀是鸟类里的平民。它的身上,带有一种泥土的气息。落叶色的羽毛下,是毫不起眼的躯体,先天就注定了鸟类中的“平民”身份,无法为自己赢得美誉。也许正因为如此,它在关注着普通人的生活。或喜或忧,都是百姓的情感。它“唧唧”的短促叫声,好像在吐着“饥”音,总想找东西填饱肚子。现在,一想起童年时的饥饿感受,我便替麻雀们忧伤。

有时,麻雀的发声听起来是“喳喳”。我注意到,一旦一只麻雀发现了食物,便发出“喳喳”之音,招呼同伴一起来吃。于是,这“喳喳”与“唧唧”就有着细微的区别。与同伴分享而非独食,这是人性美。

经常听到有人在问,人性的美究竟表现在哪里?

无私,关爱,它离不开这些词语。

祖母是一位瘦小的妇人,对麻雀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每次碾过谷,她会在老屋的窗台上为麻雀撒上一些。窗台面积窄小,麻雀们便利用了紧挨窗边的一棵拐枣树。一只麻雀衔走一粒粮食,会马上返回树枝上。数十只麻雀,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在树枝与窗台之间穿梭着,形成一场褐色的疾雨。

二十世纪中期,一场消灭麻雀的运动铺天盖地而来。可是,祖母却舍不得捣毁屋檐下麻雀的窝。麻雀懂得感恩,对关爱过它的人,会表现出一种亲近。有时,祖母闭目在拐枣树下小憩,就有麻雀落在祖母的肩膀上。它们目光安详、柔和,仿佛在感应祖母的心跳。

祖母是在屋檐下去世的。那年她七十三岁。“七十三,八十四,阎王爷叫你商量事。”这是乡下的民谣。吃过午饭,祖母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打盹儿,忽然就栽倒在房檐台上。那会儿,父亲不在家,母亲在屋后喂猪,与祖母朝夕相处的麻雀惊叫着在母亲的头上盘绕,仿佛向母亲报丧。它那一刻的叫声,节奏更加短促,而且接连发出一长串,声调里饱含无比的悲戚。那样的感觉,是母亲后来意识到的。她在向我诉说时,目光里有许多的迷惘。

在鸟的世界里,我不知道是否还有比麻雀更通人性的鸟。

祖父曾经从两只大雁的身上感知过鸟的人性美,并催发了他的人性觉醒。一个傍晚,祖父在秦岭化羊峪那面山坡种谷时,捡到了一只受伤的大雁,带回家用绳子拴在窗前,打算第二天在锅里煮了吃。那天夜里,又飞来了一只雁,两只雁依偎着,叽叽咕咕说了一夜的话,像是在安慰,像是在说爱。两只雁凄婉缠绵的声音,让祖父动了恻隐之心。清晨,祖父发现两只雁脖子缠绕在一起,绞死了。祖父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于是打消了罪恶的念头,在种谷的那面山坡上挖了一个坑,将两只雁合葬了。从此,祖父不让我伤害任何一只鸟。年幼时,我曾跟着同伴们一起用弹弓射杀树上的麻雀,祖父非常生气,好多日子都不再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抚摸我。

是祖父,唤醒了我的爱鸟之心。

一种鸟,它的叫声具备着关照人间疾苦的意义,我如何不感动?

我常常攀登近在咫尺的秦岭,说白了,是为了聆听鸟语。从地理和气候的概念区分,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水岭,适宜于不同环境要求的鸟在其中生存,种类有17目52科399种,约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34%。

秦岭有种体型非常小的鸟,名为观音雀(鹧鸪),红嘴,身上至少有五六种色彩,叫声细小:“啊呜——啊咕——”我只有格外细致地倾听,才能捕捉到它那优美的音调,稍不留意,它就会从我的耳边划过。春暖花开,晨曦照耀,它们飞落在高高的岩石上或树枝上,一鸟高唱,群鸟响应,此起彼落,遍及山野,带来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雄性的观音雀十分善斗,为了保护自己的巢区,两鸟相斗时,一方叫着:“啊呜——啊咕——我欠打——我欠打——”另一方则回应:“啊呜——啊咕——我叼叼——我叼叼—— ”

有时,我会近距离聆听观音雀的叫声。它们观察了我好一会儿,大约觉得我对它们没有恶意,为了能够让我更清晰地听到它的叫声,便从树上、草丛中或者岩石上跳跃着靠近我,我看见了它鸣叫时尖细嘴巴的一张一合。凝神倾听,它的叫声如同佛语禅声,在一条小溪布满鹅卵石的溪道上缓缓流淌,最终化为一缕缕瀑布飞流而下。

一种俗名白头翁、学名白头鹎的袖珍鸟,体长只有17~22厘米,额至头顶黑色,黑嘴,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极为醒目的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它吃树身上的害虫,是保护秦岭林木的益鸟。它的双音节叫声为 “句饿——句饿——”那夏雨般清爽的韵律,似乎触手可及。

戴胜像一个人的名字,然而却是秦岭的一种珍稀鸟。它的头顶仿佛花冠,嘴形细长,身体由淡棕栗色、棕褐色、红褐色、黑褐色、棕白色、铅紫色、铅黑色、白色带斑等多种色彩组成。我是在秦岭深处的菜籽坪见到它的,飞行时两翅缓慢扇动,一起一伏的波浪式前进。停歇或落地时,羽冠张开,形如一把扇。鸣叫时,它冠羽耸起,旋又伏下,随着叫声,羽冠一起一伏,喉颈部伸长而鼓起。它发出“扑扑——勃勃——” 粗壮低沉的声音,但听起来舒适温暖,犹如夜间光芒闪烁的琥珀一般。

论志向公冶长文言文翻译

1 论语公冶长翻译 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