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有插艾的传统习俗?
端午插艾是汉人很重要的习俗,根据宋代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
“端五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身上和发饰已很少见插艾,但有些地方至今仍然保持端午节在门框上插两株艾草的习俗,那么,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
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荆梦岁时记》),或“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或“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岁时杂记》),“五月朔,家家悬硃符,插蒲龙艾虎,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帝京岁时纪胜五月端阳》),这些古籍记载的都是当时端午插艾的状况,他们或直接在门上插艾草,或将艾草做成老虎的样子,然后寄托了心中的美好愿景,期盼通过艾草的药效和诚心祈福,能让自家驱邪避害,平安多福。
但通过艾草来驱瘟辟邪的习俗却是来自远古,早于端午节的出现,那时我们的先祖已经认识到艾草可入药,“艾叶能灸百病”,春秋之前就有记载医者将艾草用于针灸,而长期的实践也证明,熏艾草可以抗菌、抗病毒、止血、祛痰、平喘、镇静、抗过敏和护肝利胆等,其药效最好当是农历五月时,五月中下旬到了夏至艾草就会长得很快,药效降低,所以端午前后采集艾草晒干是最好的时间段。
同时古代先民认为农历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日,气候湿热,毒虫出没,瘟病流行,人们容易得病,巫术是远古时期驱除毒病的最主要手段,远古的巫术与今日人们理解的并不一样,不尽是迷信,除了咒语、巫舞、符图外,还会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黄之类药物,后来符咒部分的咒语、巫舞、符图逐渐失传,但插艾挂蒲和喝雄黄酒却保留了下来,再后来蛇越来越少见,雄黄酒也很少人喝了,到了今日,就只剩下了插艾挂蒲的习俗了。
而从实用的角度看,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也可净化空气,艾草无毒无害,却又能起到蚊香和空气净化器的作用,人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用呢?
以上是关于端午插艾的由来,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艾灸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先秦两汉是我国灸法的重要形成时期,出现了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大量著作,以及以张仲景为代表的著名医家。
《黄帝内经》,把灸疗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疗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通经脉、舒气血等多个方面。《皇帝内经》还提到"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的补泻之法。同时,还指出了艾灸的禁忌证:阴阳俱不足或阴阳俱盛者、阳盛亢热及息积等。《皇帝内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灸法的基础。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强调药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灸法。《伤寒论》中涉及灸法的有十二条之多,且重点论述了灸法的禁忌和某些疾病的灸治方法。并提出了"阳证宜证,阴证宜灸"的见解。这些,对后世医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艾灸到传艾艾灸,传艾艾灸速成班:艾灸+筋膜疗法+小儿推拿+刮痧,4天轻松学会4大调理手法,传艾健康采取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结合互联网线上教育平台,给学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教学模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艾叶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植物形态 9 采制 10 性状 11 化学成分 12 性味 13 功能主治 14 艾叶的用法用量 15 化学成分 16 艾叶的药理作用 17 中药中毒 171 艾叶作为温里药中毒 1711 不良反应机制 1712 临床表现 1713 治疗 172 艾叶作为止血药中毒 1721 不良反应机制 1722 临床表现 1723 治疗 18 艾叶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182 来源 183 性状 184 鉴别 185 检查 1851 水分 1852 总灰分 1853 酸不溶性灰分 186 含量测定 18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8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8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864 测定法 187 艾叶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艾叶 18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8712 醋艾炭 187121 鉴别 1872 性味与归经 1873 功能与主治 1874 用法与用量 1875 贮藏 188 出处 19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艾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艾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艾叶 艾叶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ài yè
2 英文参考folia artemisiae argyi [朗道汉英字典]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rgy Wormwood Leaf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rgy wormwood leaf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艾叶(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艾叶
艾叶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1]。艾叶为灸用材料[2]。又名冰台[2]。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2]。各地均产,湖北蕲州产者称蕲艾,河北产者称北艾,浙江四明产者称海艾[2]。《诗经·王风》:“彼采艾兮”;注:“艾所以疗疾。”《本草纲目·卷十五》:“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用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作用[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argy wormwood leaf(《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艾叶的别名蕲艾、灸草[1]。
大艾叶、杜艾叶、萎蒿。
7 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家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Vant的叶。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8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05~12m。茎直立,被白色细软毛,上部分枝。叶互生,中下部叶片广阔,3~5深裂或羽状深裂,裂片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上面散生白色腺点,疏生毡毛,下面密生白色毡毛。头状花序钟形,长3~4mm,直径2~25mm,几无柄;总苞片4~5层,密被白色绵毛,边缘膜质,外层披针形;雌花长约1mm;两性花结实,长约2mm,紫褐色。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7~10月。
生于荒地、林缘,有栽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各省区。
9 采制夏季花未开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10 性状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11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12 性味苦、辛,温,有小毒[1]。入脾、肝、肾经[1]。
13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止痛,止血,安胎[1]。
1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宫冷不孕,胎动不安,腹中冷痛[1]。
2治吐血,衄血,便血,血痢[1]。
3近用治慢性气管炎[1]。煎服:3~6g[1]。
4治疥、癣、湿疹[1]。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1]。
14 艾叶的用法用量止血炒炭用[1]。干叶捣绒,制成艾卷、艾炷,供灸疗用[1]。
15 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内含桉叶素、β丁香烯、松油烯醇、芳樟醇、蒿属醇、樟脑、龙脑等[1]。
16 艾叶的药理作用艾叶油、β石竹烯及松油烯醇对豚鼠有镇咳及明显的平喘作用,对小鼠有祛痰作用[1]。艾叶油在体外对白色葡萄球菌、甲链球菌、奈瑟菌、肺炎球菌及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1]。此外,艾叶油对豚鼠尚有抗过敏性休克的作用[1]。
17 中药中毒 171 艾叶作为温里药中毒艾叶又名冰台、艾蒿、医草、黄草、家艾、甜父、艾莲、草艾、狼尾蒿子、香艾、白艾、大叶艾、野莲头、阿及艾等[3]。本品为菊科艾屑植物艾的干燥叶[3]。主要含挥发油,有34种成分,如α罗勒烯、β罗勒烯、桧烯、α蒎烯、β蒎烯等[3]。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效[3]。
1711 不良反应机制艾叶煎剂小白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23g/kg(生药);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为112ml/kg[4]。本药内服煎剂常用量3~9g[4]。人口服20~30g可引起中毒,100g左右可致死亡[4]。有报道用陈艾6根(约80g)煎服,10min后出现头昏、呼吸急促,相继抽搐死亡[4]。也有服艾叶水500ml,出现昏迷死亡的报告[4]。本药主要损害胃肠道、肝脏及神经系统[4]。
1712 临床表现口服过量艾叶30min至1h后,可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咽喉干燥、恶心、呕吐、胃肠不适、全身无力、头晕、耳鸡、四肢震颤、全身痉挛、肌肉弛缓,严重者出现谵妄、惊厥,甚至瘫痪现象[4]。也可有肝脏肿大、黄疸、胆红素尿等[4]。孕妇可引起出血或流产[4]。
1713 治疗艾叶中毒的治疗要点为[4]:
1口服中毒者应尽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处理,可给予口服牛乳、蛋清或服用药用炭混悬液等[4]。
2置暗室内静卧休息,避免光、声等 [4]。出现痉挛、惊厥,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钠等镇静、抗惊厥药物[4]。
3出现腹痛、腹泻时,可给予阿托品1mg皮下或肌肉注射[4]。
4保护肝脏,可给予联苯双酯、甘利欣等药物[4]。
5对症、支持治疗[4]。
172 艾叶作为止血药中毒艾叶又名艾蒿草、家艾叶、灸草等,属温经止血药[5]。为菊科植物艾的叶片。含有挥发油,包括各种生物成分,叶还含有黄酮类成分[5]。主要药理作用有抑菌,止血,镇咳,祛痰,平喘,保肝和胆,抗过敏等[5]。
1721 不良反应机制其挥发油成分对局部有 作用,可使肢体末梢麻痹,胃肠道急性出血,严重时可引起癫痫伴惊厥,全身吸收后造成肝细胞代谢障碍。[5]
1722 临床表现中毒后先出现咽部干燥、恶心、呕吐等 症状,继而全身无力、四肢震颤,随后局部乃至全身痉挛,多次发作后导致惊厥、瘫痪、精神症状,还可至肝功能异常、肝大、黄疸,慢性中毒者感觉过敏、神经炎、癫痫等。孕妇可致流产[5]。
1723 治疗艾叶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1患者出现抽搐、惊厥时,先给予镇静药控制,缓解后方可给予洗胃、导泻,静脉补液,口服药用炭或用解毒剂处理[5]。
2对症治疗:腹痛、腹泻明显者可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出现中毒性肝炎者,给予氢化可的松静滴,并口服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肝泰乐等[5]。
18 艾叶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艾叶
Aiye
ARTEMISIAE ARGYI FOLIUM
182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183 性状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和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184 鉴别(1)本品粉末绿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髓,常断落。腺毛表面观鞋底形,由4、6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2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艾叶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aC)甲苯一丙酮(10:8: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85 检查 1851 水分不得过1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二法)。
1852 总灰分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53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86 含量测定照气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E)测定。
18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甲基硅橡胶(SE30)为固定相,涂布浓度为10%;柱温为110℃。理论板数按桉油精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
18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桉油精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正己烷制成每1ml含010mg的溶液,即得。
18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如入正己烷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正己烷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6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μ1,注入气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桉油精(C10H80)不得少于0050%。
187 艾叶饮片 1871 炮制 18711 艾叶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18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同药材。
18712 醋艾炭取净艾叶,照炒炭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酷,炒干。
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片,表面黑褐色,有细条状叶柄。具醋香气。
187121 鉴别(除显微粉末外)同药材。
1872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1873 功能与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官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1874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1875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188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9《杨氏家藏方》卷十三处方鹤虱、艾叶、榼藤子、白胶香各等分。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漏疮。用法用量用瓦饼子内烧烟,熏患处。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三《圣惠》卷九十三别名艾香散处方艾叶半两(微炒),黄连半两(去须,微炒),木香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诃黎勒3分(煨,用皮),干姜1分(炮裂,锉),龙骨3分。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小儿冷痢,多时不断。用法用量艾香散(《圣济总录》卷一七八)。摘录《圣惠》卷九十三方出《千金》卷十二,名见《圣惠》卷三十七处方干姜2两,阿胶2两,柏叶2两,艾1把。功能主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5升,煮取1升,纳马通汁1升,煮取1升,顿服。摘录方出《千金》卷十二,名见《圣惠》卷三十七《圣惠》卷五十九处方艾叶1两(微炒),白石脂2两,白术3分,龙骨1两,当归1两(锉,微炒),干姜3分(炮裂,锉),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阿胶3分(捣碎,炒令黄燥),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久冷痢,食不消化,四肢不和,心腹多痛,少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摘录《圣惠》卷五十九《圣惠》卷七十五处方艾叶3分(微炒),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芎藭3分,干姜3分(炮裂,挫),当归1两(锉,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桑寄生3分。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妊娠胎动不安,腹内(疒丂)痛。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摘录《圣惠》卷七十五《圣惠》卷七十七处方艾叶3分(微炒),地榆1两(锉),干姜3分(炮裂,锉),当归1两(微炒),赤石脂3分。制法上为细散。功能主治堕胎后,恶物下,四体虚,困闷不能自胜。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以淡竹沥调下。摘录《圣惠》卷七十七《圣惠》卷七十九处方艾叶1两(微炒),黄柏3分(涂蜜微炙,锉)
详见百科词条:艾叶散 [ 最后修订于2009/3/4 22:20:38 共20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 灸上有发 文言文 翻译
翻译:
晋文公的时候,炊事官上的烤肉上有毛发缠绕在上面。文公叫炊事官来训斥道:“你想让寡人噎着吗?为 什么在烤肉上绕着毛发?”管家不断磕头下拜请罪道:“我有三条致死的罪:拿磨刀石磨刀,磨得比干将(的剑)还锋 利,切断肉而毛不断,这是我的第一条罪;拿木棍穿肉块却看不见毛发,这是我的第二条罪;用炽烈的炉子,炭火都是 通红的,肉烤熟了但是毛发却不会被烧掉,这是我的第三条罪。这堂屋下是不是暗藏着嫉恨我的人吧?”文公说:“对!”于是召集堂下的所有人责问,真的(找到了),于是训斥了他一顿。
原文:
文公(晋文公)之时,宰臣上灸而发绕之。文公召宰人而谯(读音qiao四声,责问)之曰:“女(通‘汝’)欲 寡人之哽邪?奚为以发绕灸?”宰人顿首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援砺(读音li四声,磨刀石)砥(读音di三声,磨)刀,利犹干将(读音gan、jiang一声,古代善铸宝剑的人。这里指利剑)也,切肉断而发不断,臣之罪一也;援木而贯 脔(读音luan,二声,肉块)而不见发,臣之罪二也;奉炽炉,炭火尽赤红,灸熟而发不烧,臣之三罪也。堂下得无微 隐匿,暗中)有疾臣者乎?”公曰:“善!”乃召其堂下而谯之,果然,乃诛之。
2 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兴曰,此甚易耳Zhou Xing said, "It's quite easy! Pick a big porcelain jug and toast it with charcoal, then put the prisoner in it, won't he confess"
本文出自《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ju1)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zhi4)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臣:‘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比喻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请君入瓮”的故事就是由此产生的。
3 “灸”字古意是什么烧,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针~(针刺与艾灸的合称)。
『说文解字注』
灼也。今以艾约体曰灸。是其一专也。引伸凡柱?曰灸。考工记庐人。灸诸墙。注云。灸犹塞也。以柱两墙之闲。挽而内之。本末胜负可知也。古文作久。许引周礼久诸墙。士丧礼。皆木桁久之。注云。久当为灸。灸谓以葢案塞其口。按久灸皆取附箸相拒之意。凡附箸相拒曰久。用火则曰灸。郑用方言。许说造字本意。从火。久声。举形声包会意也。举友切。三部。
4 请问什么是艾灸疗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它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灸焫(音ruo,灸法的最早名词,现代统称为灸法)是一种用火烧灼的治病方法。汉代许慎着的《说文解灸法字》上说:“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
……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扼要地说明了什么是灸法。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之一,是祖国针灸医学的组成部分。 所谓灸法,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制成艾绒,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 ,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
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根据黄帝内经。
灵柩解释:“针是泄法,灸是补法”。实证、病在表、泄热、阳亢等适宜用时针法泄和解表;而由实转虚、病在里、寒症、阴阳皆虚就不能用针法泄了,用药剂治疗,药剂所不达,就用艾灸的。
由于古文习惯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产生误解。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近代对于灸法做过许多科学研究工作,国内外医学资料和临床实践证实: 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却病延年。
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着的调节作用。 桂金水在《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9月4日发表的文章《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 ,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以使用,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 艾的性能 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现代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植物叶子艾的脉络惟有艾叶最均匀,早在三千年,聪明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艾用作灸的原料最为适宜。
艾,是一种中药,为多年生草本,叶似菊,表面深绿色,背面灰色有茸毛。性温芳香,五月采集,叶入药用。
以河南南阳者为佳,叶厚而绒多,南阳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湿润,艾草繁密旺盛,最适宜艾灸! 艾叶能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杀蛔虫,灸百病,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阳。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
外用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
艾火的温热 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
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艾绒的制法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软细,谓之熟艾,若生艾绒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因此,必须用陈久的艾叶,而且越陈越好,有“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这也确有道理,因新艾含挥发油多,燃之不易熄灭,令人灼痛;陈艾则易燃易灭,可以减少灼痛之苦。
艾绒必须预先备制。取陈艾叶经过反复晒杵,筛选干净,除去杂质,令软细如绵,既成为艾绒,方可使用。
而艾绒又有两种,以上法炮制者为粗艾绒,一斤可得六、七两,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过数十日晒,筛拣数十次者,一斤只得二、三两,变为土**者,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现在有机制艾绒成。
5 《针灸三字经》全文针灸三字经》
针灸术 自古传 有记载 数千年 古圣贤 著书篇 积累下 好经验 千古辈 代代传 叠国宝 树人寰 万万年。学针灸 心莫乱 若想学 并不难 勿浮燥 莫嫌烦 先读经 后继典经络歌 甚看好 容易记 用得着 循经脉 取穴准 遇临症 心明了起诸厥 愈瘫痪 解病苦 除患难 凡疾病 皆能痊 论病种 甚广泛 医疼痛 特明显 妙法存 效果显 诸前辈 好经验 应继承 虚心学 好心态 不间断 针一到 立刻验 保健康 乐无边。省资源 少花钱 即经济 又简便 大众欢 随师承 用心力 内气潜 只半年 执着劲 勤奋全 若求精 伴终生。有一技 能立身。添合乐 己获安 救人命 保亲眷 无病苦 身康健 享天年。针是针 灸是灸 论针灸 切莫混。针去病 人畏痛 有疑虑 是常情。灸去病 恶瘢痕 医者心 务端正。患人虑 解释清 愿去病 勿惊恐。 存疑惧 扰内气 不利病。为医者 有仁心 医患合 速去病。下针前 验针具 莫等闲 古九针 用不同 泄内气 散痈肿 体衰弱 样五夺。察气色 设先防。溃痈疡 明补泻 忌虚阳 保安康。医者技 是首宗 患之凭 首由从 先定气 内劲生。心气定 指随应。勿邪视 勿旁听 辨准穴 押手擎 指针尾 通神情 内意在 体意生。针直入 气贯通 毫发具 千斤凭 双手合 定盘星 取斜剌 论应从 指法熟 不生痛。剌手正 如握虎 探准穴 欲擒龙 双手间 一有行 另手从 沿途行。指持针 紧握柄 开皮速 莫乱气,居有地 锣纹转 如箭矢 锋尾涧。于天部 稍事停 随动气 手法行 若留针中部存 术语名 天地人。除沉疴 随息入 内外应 一息贯 半息提 随呼吸 补泻宜针内入 患吸气 纳真元 于患补欲开泻 急吐气。子午凭 流注通 兜率合 千斤顶 卧藏龙。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一、“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 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二、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 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 《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 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三、灸的材料的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四、灸的适应症 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 《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五、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六、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毒),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端午插艾清明插柳是对的。民谚说“端午插艾,清明插柳”对。 每至端午之际,人们常把插艾作为节日活动之一。
每至端午之际,人们常把插艾作为节日活动之一。人们将艾叶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辟邪祛病;制成花环、香囊佩饰,妇人儿童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草晒干后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
古人认为柳枝有驱邪避害的作用。很多古籍中也有记在,古人对于柳树能遏制百鬼的传说深信不疑,所以后人们一直将插柳树作为驱邪避害的
古籍中记载说,传闻有两个职业为捉鬼的神仙,他们分别是神荼和郁垒,他们在捉住危害人间的鬼以后,为了消灭鬼,就用柳枝作绳子捆住他们喂老虎而柳和留谐音,有留住的意思,可以使家中疾病缠身的家人不被鬼带走,还有留住金钱之意。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艾灸,简称灸疗或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产生的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那么艾灸有什么历史呢?
1、 “灸”字,在现存文献中,以《庄子》最早提及。如《庄子·盗跖篇》载孔子劝说柳下跖,碰了个大钉子,事后对柳下季说,“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但“灸”的本字是“久”字。如1975年于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奉墓竹简(法律文书)《封诊式·贼死》中载,“男子丁壮,析(皙)色,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其腹有久故瘢二所”,此“久”即“灸”之本义,训为灸灼。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脉法》、《武威汉摹医简》中均作“久”字。“久”以后演变为“灸”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曰:“灸,灼也,从火”。从甲骨文字形的研究考证,现代胡厚宣认为,“我释床,亦即庥字……字当象一人卧病床上,从木象以火艾灸病之形”。灸法已在殷代出现。康殷认为在商周初期灸法、熨法已普遍流行。
2、 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在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就已开始用火。陕西蓝田人在100万年前就有用火的痕迹,北京周口店人在50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用火的方法,并已能保存火种。《庄子·外物》载:“木与木相摩则燃”,《绎史·大古第一》载:“燧人钻木取火,炮生为熟,教人熟食”。人们在百万年的加工石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出现摩擦生火的事例,从钻木、刮木等生产实践所引起的燃烧中,逐渐获得了有益的启示,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此种简便的方法,直到解放前我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着,如佤族用木棒上卜交互摩擦取火,苦聪人锯竹取火,黎族钻木取火等。火的发现和使用跟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火的掌握既可使人类躲避猛兽的侵袭,可以熟食,又可抵御严寒酷冬的恶劣气候,还可将树木等用火燃着后灸于患处,祛除寒邪,解除痛苦。
3、 灸的材料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对灸火的材料亦有所选择,至《黄帝虾蟆经》已载有松、柏、竹、橘、榆、帜、桑、枣等八木不宜作为灸火之说,因为其对人体有所伤害,所以逐渐被淘汰,但桑树灸在后世亦有用之者。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故以后才逐渐多用艾叶来代替其它灸疗。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
4、 灸的适应症灸疗,起初主要是用于治疗寒症的。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唐代王冰注:“火艾烧的,谓之灸焫”,用这种烧灼疗法治疗“藏寒生满病”是颇有疗效的,以后逐渐发展为治疗全身不同性质的多种疾病。《左传》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载,晋景公病,延秦国太医令医缓来诊,医缓说,“疾不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治焉”。“攻”即是灸法,“达”即是刺法。
5、 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6、 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里程,第一个是传统艾灸,第二个是现代艾灸,不论是传统艾灸还是现代艾灸都有各自的特点、优势和不足之处。传统艾灸有效,但有烟,有火(不安全),操作不方便(需要专业人士);现代艾灸,虽无传统艾灸之弊病,但疗法单一,有时好转反应太强烈,使有些客人难以承受,这正是其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所造成。
以上就是对于艾灸有什么历史的相关内容。
本文2023-08-05 03:42: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