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是关于什么方面的著作
《齐民要术》是关于农业的著作。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齐民要术》前6 卷将广义农业全部包括在内,卷7 和卷8 上半为农产品加工或农家副业,卷9 末两篇,可说是作为辅助收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大致符合自序所说“起自耕农,终于醯醢”的各种有积极意义的“资生之业”。
《齐民要术》的实质内容和写作方法,以《种谷第三》篇为例来分析:在标题下的小字标题注,系注释篇中主题植物——谷,在古代和当时著作中,有些什么异名、良好品种以及“故实”等,并注明出处。
《齐民要术》虽属农书,但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醋酸”。就是说,农耕是手段,最终把农产品制造成食品才是目的,方可以使“齐民”(平民)获得“资生”之术。
《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 ,其中涉及饮食烹任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在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饮食烹任著作基本亡佚的情况下,《齐民要术》中的这些食品、菜点资料就更加珍贵了。
书中对造乳酪强调必须严格控制温度,这也和现代科学原理相吻合。至于菜肴的烹任方法,多达二十多种,有酱、腌、糟、醉、蒸、煮、煎、炸、炙、烩、熘等。特别是“炒”,这种旺火速成的方法已明确在做菜中应用,其意义十分重大。
望石再拜而去的翻译是望石再拜而去的翻译是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1、望石再拜而去的解释
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的《琅嬛福地记》,这篇主要讲述了晋朝太康中年,一名叫张华的人在外游玩,偶遇了一个神秘的老头,领着他进了一个名叫“琅嬛福地”的山洞。
洞中藏书千万,张华兴奋的看了好几天,但其在拜别老头后,却再也找不到了,原来藏书的山洞也变成了没有缝隙的石头。
2、望石再拜而去的释义
望石再拜而去,这句话描述了张华对老头和藏书的敬意和惋惜,以及对神秘山洞的无奈和遗憾。望,是指回头看。再拜,是指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而去,是指离开。
3、《琅嬛福地记》的特点
《琅嬛福地记》是一篇融合了历史、神话、传说、寓言等元素的奇幻小说,它反映了明清时期知识分子对历史和文化的忧思和追求,也展现了作者张岱的广博学识和想象力。
采用了历史传记的形式,以张华为主角,借用了他在晋代的一些真实经历和传说故事,但又加入了许多虚构和夸张的情节,使之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奇异魅力。
《琅嬛福地记》收录的书籍和想表达的意义
1、收录的书籍
描绘了一个藏书天堂的仙境,其中收录了各种珍贵而失传的古籍和海外志怪,包括《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等六经以及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等道教经典。这些书籍都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图书馆,也是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切敬仰和弘扬。
2、意义
表达了一种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和追求,同时也暗示了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逃避。张华在山洞中沉浸于阅读之乐,却无法再次进入,只能望石再拜而去。这反映了作者对明清时期政治和文化的不满和忧虑,也体现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无奈和遗憾。
典籍里的中国齐民要术介绍如下: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作品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泛胜之书》、《四民月令》等现已失传的汉晋重要农书,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书前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
《齐民要术》的创作背景:
《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其作者是贾思勰,生活于中国北魏末期和东魏。
北魏之前,中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漫兴》这首诗的诗意是浓烈的思乡和爱国之情。
《漫兴》是明末清初诗人朱之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叙事,写被迫离乡远去;颔联写在日本的生活,钻研古籍,回国无望;颈联抒怀,写对时间的流逝、故友的难逢;尾联写乡书的不达,产生重重哀怨。全诗语言质朴,风格凄婉,表现了作者浓烈的乡思和爱国情怀。
一、原文
远逐徐生迹,移舟住别峰。
遗书搜孔壁,仙路隔秦封。
流水去无尽,故人何日逢?
乡书经岁达,离恨转重重。
二、白话译文
追逐千年前徐福的足迹来了此地,坐船还到了徐福未到过的另一座山峰。
祖国已失传的古籍在这里搜寻到了,回乡的路隔着清朝统治着的疆土。
这洋流日夜永无止境地向远方流去,家乡的故友什么时日才能重逢?
给家乡所寄书信要经过好长时间才能到达,由此产生的离恨一层又层了。
三、文学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东渡日本的新鲜、欣慰的感触。“远逐徐生迹,移舟住别峰。”“远逐”,见出道途辽远,也见出远逐中作者的兴致。
后四句写羁留日本对故乡、故国的怀念。这怀念之情由流水兴起:“流水去无尽,故人何日逢?”。
“乡书经岁达,离恨转重重。”上句照应起笔的“远”字,下句关键在“转”字上面,说到作者避地日本初来时心情是欣慰的、庆幸的,但此处毕竟是异邦,此诗就是写他东渡日本的复杂心情。
此诗充满了浓烈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作者坚定的爱国情怀,语言质朴,风格凄婉。而且诗题为《漫兴》,写得很随意,又很有兴致,是一篇颇耐讽咏的好作品。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地大物博,文明上可达五千年之久,是世界上极少数文明没有断层的国家之一。更何况中国古代人民善于总结经验,基本上,每任帝王都要在自己的在位期间编纂各种史书和进行文化、技术总结。我们所熟知的类似书籍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就是帝王在位期间命令下属官员呕心沥血编写的。如今又在湖北的张家山再次发现震惊世界的张家山汉简!
正文
张家山汉简于1983年12月到1984年1月发掘出土的一座汉代墓。坟墓内并没有存放尸体,而是一些汉代竹简。这些竹简主要包括《二年律令》、《奏谳书》、《算数书》、《历谱》和遣册、《盖庐》、《脉书》、《引书》等《二年律令》就是讲述汉代律法的竹简。
根据可考的张家山出土的竹简得知,汉朝充分吸取秦代暴虐的政治模式,为避免秦的悲惨后果,汉注重休养生息,出土的《二年律令》简内容丰富,包括27种汉代律法,涉及当时社会范围较广,对于研究相关历史的学者都有重大意义,《二年律令》里相当一部分的律法都吸收了秦代律法,这给研究秦汉文化的相关学者提供了非常大的直接史实证据。《脉书》、《引书》则讲述了有关古代医学,道家养生的内容,时至今日,还有一定参考价值。《奏谳书》与《二年律令》能更进一步地解决秦律的一些疑难问题。在湖北省挖掘出的张家山汉简要比睡虎地简材料丰富不少,相对详实的资料也有力地减少相关专家关于秦汉历史的争论。
还有同样出土的《算数书》,内容主要讲了数学方面的实用问题,比我国第一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还要早。本书内容里涉及有直到现在仍然在负数和分数等数学概念,比欧洲还早了几个世纪。有关学者提出,《算数书》里所记载内容更像是作为一本字典来被当时的官吏使用,这足以说明古代时数学应用已经比较普遍。《算数书》里的许多内容大多整理于战国时代,最晚也不过秦。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二年律令》中所涉及到律法的思想,今人可以从这些律法中窥到古代生活的一角。在《二年律令》中,汉代封建社会对于父权的维护是天然的、绝对的。无论是亲属关系方面还是财产继承方面,父权嫡子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如果有遗腹子的情况,也有明确的条文规定,这代表着古代人已经有了高超的立法意识和原则。父亲就是权力的象征,对于子女的生死有着绝对的掌握权。同时,确立一定的律法条例来确定父权的绝对权威,即使是主动自首也不能减轻处罚。再次,弱化或降低妻子儿女等人的人权。如果有人犯了罪,那么律法会规定妻子儿女以及其他家属受到同样的牵连,这样极大地把妻子儿女等人的人权如物品般附属于父权象征的人身上,这样就会无形之中加强“父权”在社会中的精神地位和实际地位。
张家山出土的汉简出现多本失传的“古籍”,比如《二年律令》和《算数书》等,出土的汉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对于研究西汉的科技和历史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脉书》、《引书》所刻竹简字迹清晰,是对马王堆中出土的帛书类古代医学文献重要补充,张家山所出土的医学竹简史更新了中国医学上的最早记录,其中所记载的一个关于人体骨骼修复的手术要比葛洪的记录早四五百年。
《算数书》是我国最早的数学著作,是我国数学的奠定书。著名的《九章算术》就是受《算数书》的影响而写成,这样看来,多个方面都开创了中国许多的先河,说改写世界是一点儿也不为过。而有些西方学者总是对这些既定的事实表示怀疑,中国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因为真相就白纸黑字地放在那里,谁也改变不了。
结语
张家山汉简所记载的内容比较全面,涉及有军事、医药、律法、科技等,相信能引起相关学者对于汉代社会和秦代等相关朝代的研究热,并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但总有好事的西方学者不承认我国的灿烂的古代文化,觉得张家山汉简名不符实。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必去过多忧虑的,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齐民要术》是关于什么方面的著作
本文2023-10-27 07:53: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