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俞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5收藏

膈俞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膈俞穴的定位 9 膈俞穴的取法 10 膈俞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膈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膈俞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膈俞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膈俞穴临床研究 161 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162 对血压的影响 163 对心脏的影响 164 对肺功能的影响 165 对血糖的影响 166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67 治疗脑血管意外 168 治疗头痛 169 治疗荨麻疹 1610 提前纠正贫血状态 1611 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1612 催乳 1613 治疗青光眼 1614 治疗偏头痛 1615 治疗痤疮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膈俞 1 拼音

gé shù

2 英文参考

Géshū BL17 [中国针灸学词典]

gé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膈俞 汉语拼音 Geshu 罗马拼音 Keshu 美国英译名 Diaphragm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7 日本 17 法

国 莫兰特氏 V17 富耶氏 V17 德国 B17 英国 B17 美国 BI17

膈俞为经穴名[1](Géshù[2]BL17)。出《黄帝内经灵枢·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1]。膈俞是八会穴之血会[1][2]。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1]。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膈俞在七焦(椎)之间。

5 穴名解

膈指横膈,俞即输注,本穴是横膈之气转输的部位,故名膈俞[1]。

膈,指横膈膜,又,格拒也。此穴内应横膈膜,而为之俞,可以开通胸膈之关格及格拒否塞诸病之处也,故以为名。[3]

6 特异性

膈俞穴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7 所属部位

背部[4]

8 膈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膈俞穴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2]。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膈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膈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膈俞穴的取法

膈俞穴位于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7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5]。

快速取穴:肩胛骨下角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其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膈俞穴[6]。

10 膈俞穴穴位解剖

膈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六、七、八胸神经后支内侧支重叠分布。背阔肌由臂丛后束发出的胸背神经支配,该神经沿肩胛下肌腋窝缘下降,与肩胛下动脉的延续部,胸背动脉伴行至该肌。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7]。

布有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通过[8]。

11 膈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膈俞穴有活血化瘀、宽胸利膈的作用[1]。

膈俞穴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的功效。

膈俞穴位于背部第7胸椎旁,邻近于膈膜,又为上焦和中焦升降之枢纽,胸膈以上藏于心肺,胸膈以下归于胃,故本穴以治疗肺、胃疾病为主[9]。

膈俞穴具有补血化瘀、调理血脉的作用,故可治疗一切血证及皮肤病[9]。

膈俞穴为血之会,故诸经之血皆从膈膜而上下,心位膈上,肝位膈下,在上的为心俞,心主血,在下为肝俞,肝藏血,故取之可交通于膈膜治疗血证[9]。

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膈俞穴是治疗皮肤病的常用穴[9]。

凡膈肌有病,均可取此[3]。

膈俞穴意为血之会穴,因动脉血管贯膈下行,静脉血管贯膈上行,全部膈肌与血液循环大有关系,故膈俞穴治吐衄、血晕诸病,有补血化瘀之功[3]。

食道下行,亦由膈肌穿过,故膈俞穴治胃脘痛、反胃、积气、食不下,胀满,支肿、周痹[3]。

凡有关膈肌及血证者,俱可取膈俞穴。以其有关瘀血,故亦治脏毒便血等症。[3]

12 膈俞穴主治病证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胃脘痛,咳嗽,潮热,盗汗,胃痛,气喘,瘾疹,胸满,胁痛,咳血,贫血,脊背痛,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心动过速,心脏肥大,食道癌,淋巴结结核,哮喘,小儿营养不良等。

膈俞穴主治心胸、肝膈、血证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痛、胸闷、吐血、衄血、呕血、便血、产后败血冲心、呕吐、呃逆、腹痛积聚、饮食不下、噎膈、黄疸、朝食暮吐、嗜卧怠惰、肩背疼痛、骨蒸潮热、咳逆气喘、自汗盗汗,痰饮、喉痹、疟疾、癫狂等[1]。

膈俞穴主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7]。

膈俞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咳嗽,气喘;吐血,便血;瘾疹[5]。

膈俞穴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8]。

现代又多用膈俞穴治疗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胃炎、胃癌、食道狭窄、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心内外膜炎、胸膜炎、支气管炎、荨麻疹等[1]。

1.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呕吐,胃炎,胃溃疡,肝炎,肠炎,肠出血;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动过速,心脏肥大,心内外膜炎;

3 外科系统疾病:食道癌,胃癌,食道狭窄,淋巴结结核,胸膜炎;

4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支气管炎;

5 其它:贫血,慢性出血性疾患,膈肌痉挛,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斜刺03~05寸[8]。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1][7][5],局部有酸胀感[5],可向两肋间放散[5]。

注意:膈俞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132 灸法

可灸[1][5][7]。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8]。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4 膈俞穴的配伍

膈俞配中脘、内关,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胃痛,呃逆,呕吐,肠炎。

膈俞配肺俞、膻中,有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肺炎。

膈俞配肝俞、脾俞,有健脾统血,和营补血的作用,主治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膈俞配曲池、三阴交,有祛风清热,活血止痒的作用,主治荨麻疹,皮肤瘙痒。

膈俞配肝俞、中脘、内关,治膈肌痉挛[5]。

膈俞配气海、肺俞、关元,治自汗、盗汗[5]。

膈俞配大椎、血海、脾俞、足三里,治贫血、慢性出血病[5]。

特效 :每天饭前按揉膈俞穴3次,每次200下,可治中风病人进食难、吃饭呛、喝水呛等症[6]。

15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热病气穴,七椎下间主肾热。

《针灸甲乙经》:凄凄振寒、数欠伸,膈俞主之。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涎,膈俞主之。咳而呕、膈寒、食不下、寒热、皮肉骨痛、少气不得卧……心痛,膈俞主之。癫疾,膈俞及肝俞主之。

《类经图翼》: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如吐血衄血不已、虚损昏晕、血热妄行、心肺二经呕血、脏毒便血不止。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咳而呕逆,膈胃寒痰,胸满支肿,两胁痛,腹胀胃脘暴痛。

《针灸大成》:主吐食翻胃。

《鑫鉴》:更治一切失血症。

16 膈俞穴临床研究 161 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针刺膈俞对血液系统有特异性作用,针后能有效地阻止血液黏滞性的增高。灸膈俞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流加快,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5]。对人工放血造成的贫血状态的家兔,针刺“膈俞”、“膏肓”后,可加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的恢复[5]。

162 对血压的影响

膈俞有一定的降压作用[5]。

163 对心脏的影响

对实验性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针刺“膈俞”后有加速恢复的功能[5]。

164 对肺功能的影响

对肺功能有调整作用,当一侧呼吸功能障碍时,两侧呼吸不平衡,针刺膈俞后可使患侧呼吸受限的呼吸功能增强,使健侧因代偿而增加的呼吸功能降低,使两侧不平衡的呼吸功能达到平衡[5]。

165 对血糖的影响

正常人服用大量食用糖后,针刺膈俞可使血糖下降,对血糖偏低者又可使之上升,因此对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5]。

据报道34例阴虚阳盛型针刺膈俞、脾俞,用泻法,有一定疗效。血糖逐渐下降,血液粘滞度降低,血流加速,微循环改善;对环核苷酸的含量有调整作用;对血清胰岛素有良好调节作用;T3、T4均有所下降。

166 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取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瘀血型为佳[5]。方法:膈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1~15寸,泻法,下肢穴直刺1~15寸,得气后留针30 min,中间行针2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5]。结果:40%的患者痊愈,总有效率在86%左右[5]。

167 治疗脑血管意外

针刺膈俞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半身不遂36例,属脑出血者配太冲透涌泉,脑梗死者、血栓者等配水沟、合谷、三阴交。结果:基本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1例,无效1例[5]。

168 治疗头痛

基本治愈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治愈79例,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5]。

169 治疗荨麻疹

用针刺膈俞穴治疗慢性荨麻疹68例,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20 min,每5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结果:治愈47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65%[5]。

1610 提前纠正贫血状态

针刺膈俞穴可提前纠正贫血状态[1]。

1611 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

针刺膈俞穴可改善膈肌的运动幅度,提高部分慢性气管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1]。

1612 催乳

针刺膈俞穴可有一定的催乳作用[1]。

1613 治疗青光眼

针刺膈俞、肝俞等,治疗青光眼合并高血压者120人次,治疗后眼压、血压均明显下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1614 治疗偏头痛

三棱针点刺膈俞,然后拔罐放血,治疗38例,有很好疗效。

1615 治疗痤疮

简明中医皮肤病学》赵炳南

《赵炳南学术经验集》

《朱仁康学术经验集》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张志礼

《徐宜厚学术经验集》

《张作舟学术经验集》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皮肤病中医治疗学》徐宜厚

《临诊一得集》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天津长征医院

《疡科心得集》

《张志礼临床经验集》

《中医皮科临床经验集》欧阳恒

《中医外科心得》夏少农

《中西医结合疮疡证治》

《龙振华经验集》

针灸美容到底可靠吗?

针灸美容到底可靠吗?

针灸美容是从中国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以针灸方法为手段,通过对局部皮肤及穴位的刺激,达到养护皮肤,美化容颜,延缓衰老,治疗面部皮肤病为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简便易行,无毒无害,安全可靠,效果迅速,适应症广等特点。

针灸美容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其中针刺法采用银针刺入穴位及患病处皮肤,再施以适当手法,使病人产生酸麻胀痛及冷热等感觉,达到美容及健身祛病的目的。灸法则是运用艾柱等药物放在相应的穴位及部位上用火点燃,通过药物的渗透及局部热效应,使肌体产生各种生理反应,达到美容抗衰老以及治病的目的。针刺美容多用不锈钢制成的毫针,由于针刺美容多选面部及耳部穴位,因此受者可采取卧位或坐位。对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取卧位,因卧位比较舒适,耐久,同时防止或减少晕针发生。

传统针灸多采用针具煮沸消毒或高压消毒方式,一根针重复使用。从技术方面,由于头面部肌肉不甚丰富,故一般情况下适宜斜刺,将针身与皮肤呈45度角倾斜刺入,或沿皮刺,将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专家提醒:针刺的注意事项

1、求美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2、由于人的生理机能和生活条件因素所致,在针刺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若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也不宜针刺。

4、孕妇慎刺,一般妊娠前3个月禁刺,以免引起流产。在月经期间,亦不应针刺。

5、头面部禁刺穴位:中医古籍中记载头面部承泣穴、总会穴、脑户穴、神庭穴、玉枕穴禁用针刺。

6、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求美者,不宜针刺。

中国医学认为:外部容貌只是人体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的荣衰与脏腑、经络、气血有密切联系。只有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才能青春常驻。因此,针灸美容需从补益脏腑,调理经络气血着手,对受者进行整体的机理调节,滋补脏腑气血,保健身体,使健康与美容相辅相成,这才是真正的、根本的美容方法。

实践证明,针灸美容对于治疗黄褐斑、痤疮、扁平疣、老年斑、脱发等都有显着的效果。针灸美容没有绝对禁忌症,同任何疗法适当配合都能提高疗效。而且针灸美容较之于仅注重局部皮肤营养而达到美化容颜的西方美容方法,效果更加稳定,持久,这也是针灸美容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断言,在新世纪里针灸美容将有一个很大的突飞猛进的发展。

1 艾炷灸

艾炷灸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型艾团,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适合体弱者使用,大炷如蚕豆大小,效力个更显著;中炷如黄豆大,可燃烧3-5分钟。艾炷灸一般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直接灸

即将艾炷直接放于穴位上施灸,为防止艾炷倾斜,一般施灸前会在施灸部位皮肤涂少许大蒜,凡士林或清水,以增加粘附性或刺激作用直接灸一般又分为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瘢痕灸:用火点燃艾炷,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再更换新炷,灸时可产生疼痛,待所需壮数灸完后,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局部留有瘢痕,这种灸法一般用于皮肤溃疡,鸡眼等难治性皮肤病。

无瘢痕灸:因为其施灸后不起泡,不留瘢痕而得名,用中,小艾炷施灸,感觉灼痛时去掉艾炷,另换一炷,以局部皮肤红晕,无烧伤,自觉舒适为度,适宜于慢性虚寒性疾病治疗。

间接灸

间接灸又叫隔物灸,在具体治疗中根据所选药垫来具体命名,药垫虽然不同,但隔物灸点燃的部分是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1壮;通常隔物灸选用中炷或大炷。施灸时间总计不超过30分钟,以10-20分钟为宜。

2 艾条灸

用薄棉纸包裹艾绒成圆筒型即是艾条,施灸时在穴位或患处悬灸,这种灸法操作简便,疗效良好,无痛苦及副作用,是最普遍的艾灸方法,艾条灸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

温和灸

温和灸也称悬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距离皮肤2-3里面熏烤,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随时调节,防止烫伤。

回旋灸

回旋灸是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保持一定距离,但位置不固定,均匀向左右方向慢慢移动或画圈,本法多用于治疗风湿痹通或广泛性皮肤病。

雀啄灸

将艾条一端点燃,与施灸部位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的施灸,此法热感较强,注意防止烧伤皮肤。

3 温灸器灸

温灸器灸又称灸疗器灸,温筒灸,操作时先将艾绒及药末放入小筒内点燃,然后在人体穴位或患处来回熨烫到局部发红位置,适宜于虚寒腰痛,腹痛,关节痛等疾病治疗。

4 温针灸

温针灸又称针上加灸,传热灸,烧针尾,是针灸与艾灸结合使用的一种方法,操作时先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直到艾绒燃尽为止,或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1-2厘米的艾条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适宜于既需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耳灸法 1 拼音

ěr jiǔ fǎ

2 英文参考

Auricular moxibustion

3 注解

耳灸法是用温热作用 耳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来研究证明,耳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它能够调整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内分泌活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因耳廓小而穴位集中,故临床上常用点燃的卫生线香对准所选的耳穴加以灸治,一般取2~3穴,灸至病人感觉温热而稍有灼痛为度。也可用蘸过菜油的灯芯草,竖置在耳穴上点燃施灸。如欲温灸全耳廓,则可用普通艾条施灸。使耳廓显著充血有灼热感即可。耳灸的方法应根据病情和条件适当选用,急性病每日灸治一次,慢性病可2~3日灸治一次,复灸时应更换耳穴。耳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寒证和痹痛等,以耳灸镇痛也多获效验。

古籍中的耳灸法 《针灸逢源》:[卷三群书汇粹]壮数多少灸法

立灸须得身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针灸逢源》清·嘉庆二十年李学川公元1815年

《灸法秘传》:灸盏图

矣。今人偶用者,不但不谙针法,亦且不熟明堂。至于灸法亦然也。今用银盏隔姜灸法,万无一失。凡欲用此法者

《针灸集成》:[卷二]疳

灸法久漏疮足丙踝上一寸灸三壮在上则灸肩井鸠尾(东垣)○冷漏多在腿足之间先虽积热所注灸则为寒宜用附子灸

《灸法秘传》:[应灸七十症]耳聋耳鸣

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肾俞(见痹症。)风池、百会(并见中风。)《灸法秘传》

《灸法秘传》:[应灸七十症]瘕

荨麻疹系变应性皮肤病,急性发作常起因于进食某种蛋白质类食物,如鱼虾等海鲜;服用痢特灵、阿司匹林等药物;寒冷刺激;肠寄生虫。也可突然发生,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但又不断成批发生。慢性者反复发作,长达数周、数月、甚至多年。

皮损为大小不等,鲜红色或瓷白色风团。粘膜亦可受累,发生于胃肠道可伴有腹泻,发生在喉头粘膜则可有憋气,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一、8日循环灸

按以下常规灸法灸疗

灸序:

第1日:风门、支沟;

第2日:肺俞、曲池;

第3日:膈俞、大陵;

第4日:大肠俞、大横;

第5日:中脘、足三里;

第6日:下脘、天枢、气海;

第7日:肝俞、太冲;

第8日:脾俞、三阴交;

注:

1、急性荨麻疹息者只灸前4日穴即可。

2、以上穴循环灸至盘,每日灸脐30分钟。

二、荨麻疹灸疗案例

例1高 ,男性,42岁,住天津市东门外玉皇阁街。1960年2月27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9个月前开始全身起大小不等浅红色风团,以面部及手部最严重,病情时轻时重,尚有消化不良,口渴,大便量少,小便短赤,腰痛;乏力等症状,容易感冒。自发病至今,不能工作。

2、治疗:嘱其自灸: 1日中脘、足三里各30分钟, 2日,下脘、天枢各30分钟,气海60分钟;3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4日关元30分钟,三阴交25分钟,中极60分钟;5日三焦俞、曲池各25分钟; 6日肝俞25分钟,章门30分钟,7日脾俞25分钟,不容30分钟;8日,肾俞30分钟,照海25分钟。 以上8日穴循环灸,每日灸脐30分钟。施灸后,间断泻下数次粘液样便及水样便,自觉腹中非常舒服,荨麻疹随之诚轻;灸至第10天,矢气颇多,大便已正常,新起的尊麻已很少,唯小便黄赤,嘱灸关元、中极各30分钟。三阴交26分钟以助膀胱之热下行。共灸24天病愈。

例2李 ,男性,42岁,天津市并岗山机械厂职工。1975年3月1日初诊。

1、病史及症状:患有严重的荨麻痿,曾住院治疗末愈。现背腹部及四肢起浅红色风团,刺痒,时好时坏,消化不良。大便不正常。

2、治疗:按常规灸法,灸6天而愈。

三、临床体会

温灸治疗荨麻疹效佳。急性尊麻疹多与风寒外束及饮食不适有关,慢性者必有脾胃不和,肠腑积滞,故临床常可见到患者灸后泻下浊物,病即向愈。

如果身体问题可以留言,定回复;如果您有艾灸调理案例,都可以留言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艾灸,使用艾灸,真正做到绿色理疗。此号专业艾灸学习号,欢迎您的点赞、关注;一起学习艾灸!

中医认为皮肤癣菌病是因汗泄不畅而致内蕴湿热,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

一、无论什么皮肤病都有一个共同点:痒

  痒是一种风邪,治痒必须要治风,为什么?风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无孔不入,变幻无穷,跟皮肤病非常类似!荨麻疹就是突然来突然没。

  其次痒是种热邪,痒为热之初,就是说热刚刚起来的时候通常会表现为痒,这热又从哪里来的呢?从湿气而来。

湿气久了就会化热,很多妇科疾病都是湿热下注导致的,如外阴瘙痒。

  最后治痒还要治血,因为血虚则风燥,风燥就会在身体里乱窜,窜到哪里哪里就痒。

风是种阳邪,要靠血这种阴性物质来制约它,所谓血行则风停。就是说当我们的身体气血顺利运行起来的时候,这个风邪就自动消失了。

很多老年人的皮肤瘙痒,尤其是夜间不知什么时候就发作了,很影响睡眠,这就是血虚风燥。

二、为何不少皮肤病夏天缓解,冬天发作

不少痒瘙型皮肤病多与热邪有关

热邪滞于皮下,汗出不畅,郁则为火,火扰则痒,烧灼则为白屑,火毒郁结则成红疹。

火毒可借出汗排出,夏天炎热汗出则自动缓解,冬天汗少则发病,即是这个理。

冬天易阳虚,阳虚而卫外不足

另外,人体的阳气有卫外功能,若阳虚而卫外不足,则无力抵抗外来的风寒等邪气,邪气即易郁于肌表肺窍,表现为过敏性疾病。

有些小儿莫名其妙出现面红身痒,或见湿疹,或见痒疹,哭闹不休,这也是因中气不足,阳气浮于皮下而成此症。最需要补阳。

三、凡是皮肤病,都可用艾灸调理!

1、见皮治皮,治标不治本

皮肤病是小病,若见痒治痒,见皮治皮,图标而忘本,或过于重视激素、抗过敏类药物,即会有损于肺肝肾,滞碍于二便排解浊毒,易导致变证多端。

且此类药物多损伤人体正气,为解皮肤之疾而损人体之正气未免以小失大之举。

古人讲“见皮休治皮”。皮肤病的发作部位在皮肤,但根本原因却是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衡。

若执着于治疗皮肤,是治标未治本

2、艾灸才是止痒圣药

《内经》:“痒者散动于肌腠,故为阳”,说明瘙痒之症多在表属风。

《针灸大成》:“在肌腠非熨火芮不能以达”,说的是:治疗皮肤病,除了艾灸,其它办法都难以抵达病灶。由上可知,皮肤病更适宜用艾灸来防治。

艾灸能温阳除湿,也能散火祛风邪。

温阳则中阳充足;散火则火邪外散,因此灸法能治皮肤病。诸疮疹毒痒皆可灸。

艾灸不仅可消炎、杀菌消毒,并且艾灸热力深透局部,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抑制渗出,提高免疫,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对于大多数皮肤病有非常好的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3、皮肤痒,有疾患,主穴在此

除了要祛湿热祛风邪外,肺主皮毛,所以皮肤上问题一般都要找肺。

因此我们在艾灸治疗皮肤病时,“阿是穴(患处)、曲池穴、血海穴、合谷穴”这一组黄金搭档穴位,是必须用到的。

曲池穴为大肠经的合穴,大肠经多气多血,具有较强的活血和通调大肠腑气的作用,而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腑气一通,则肺的生理功能自然恢复正常。

曲池穴

血海穴属于脾经,具有活血理脾的作用,而脾土生肺金,脾旺则肺气足,皮肤健康。

血海穴

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流汗多或者不流汗都要找它。

合谷穴

阿是穴就是患处,这是治疗皮肤病的主灸位置。

以上这组穴位具有”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的强大功效。当然不同的皮肤病还要结合相关的症状。

四、4种常见皮肤病艾灸配穴

1、寻常痤疮

主穴:患处、曲池、天枢

肺经风热:丘疹多发于颜面、胸背上部,色红,或有痒痛,配大椎、膈腧

湿热蕴结:伴口臭、便秘尿黄,舌红,配脾腧

痰湿凝滞:伴纳呆便溏配脾腧、丰隆

2、荨麻疹

主穴:曲池、合谷、膈腧、三阴交

慢性荨麻疹加风门、肺腧

3、神经性皮炎

主穴:选择皮损严重处作为阿是穴

配穴:足三里、曲池

4、湿疹

主穴:患处、曲池、阴陵泉

脾虚湿蕴:发病较缓,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腹胀便溏;加脾腧、胃腧

血虚风燥型: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加膈腧、血海

湿热浸*:发病急,皮肤潮红灼热,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加肺腧、脾腧、水道

膈俞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