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长辈的故事 孝敬长辈的故事有什么
1、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六
“冯玉祥买肉孝父”的故事。
冯玉祥将军不仅是个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旧社会当兵是个苦差事,当兵的经常发不上军饷,逢五排十还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亲念其年幼身弱,总想方设法给儿子凑几个小钱,让他买个烧饼充饥。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艰难,父亲又伤了腿,正需补补身子。但如果不要这钱,父亲会生气。于是他就把父亲给的钱一个不花,攒了起来,过些天再把自己平时省下的一点饷钱凑在一起,到肉店买了二斤猪肉,请假回家给父亲烧了锅焖猪肉。父亲见后顿时生疑,便质问这肉的来历。冯玉祥深知父亲的严厉,只好如实道来。听后老父亲一把拉过懂事的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眼泪扑籁籁地掉了下来。
事例七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事例八
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
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事例九
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事例十
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这有很多是糟粕啊,注意鉴别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
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
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
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
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一、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二、孝传五世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匾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
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
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
三、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
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
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四、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
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
入房跪劝悔前非, 示范儿孙行孝字
五、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
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
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六、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七、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
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八、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九、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
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一、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十二、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三、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
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十四、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
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赛用芦花絮。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十六、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
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十七、扼虎救亲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十八、怀桔遗亲
东汉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六岁的时候,去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来桔子招待他。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袁术责问他为什么悄悄地揣了两个桔子。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
有诗颂曰: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
十九、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贼窟救亲
元代,有个叫孙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县。武宗年间,考上了进士,官为刑部郎中。但因对朝廷不满,所以辞去官,回去尽力孝奉父母。这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就想带双亲往南阳逃避。途中遇贼兵拦路。因势单力弱,很难保护二亲,于是就毅然决定先护送母亲脱险。父亲在后面被擒。孙抑誓死要救出父亲,安顿好母亲后,不顾艰难险阻,只身进入土匪巢中,但终因寡不敌众,反被捉拿。孙抑涕泣哀求,释放他的父亲。匪首看他是个孝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
有诗赞曰:
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
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
二十一、行乞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 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二十四孝_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 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二十四孝_弃官奉亲 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 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二十四孝_单衣顺母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骞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孝顺的故事
★大白香象
在久远的过去,有两个国王,一是迦尸国王,一是比提醯国王比提醯王因为拥有一只力大无穷的香象,总是轻而易举地就把迦尸王的军队打败,迦尸国王为了一雪前耻,便对全国下达命令:「若有人能为国王抓来强壮的香象,必定重赏」
当时,在山里住了一只大白香象,被人发现了,国王立刻派军队上山围捕这只强壮的大象竟然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温驯的被带回了宫中国王得到这头珍贵的白香象非常欢喜,为它盖了一个漂亮的屋子,里面铺了非常柔软的毯子,又给它上好的饮食,还请人弹琴给他听,可是香象却始终不愿意进食
迦尸国王非常著急,亲自来看这头香象,问道:「你为什麼不吃东西呢」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里,年纪又老,眼睛也瞎了,无法自己去找水草来吃,一定饿坏了,只要想到这里,我就难过的吃不下东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养父母,等将来父母老死了,我会主动回来为陛下效命」
迦尸国王听了深受感动,便放这头香象回到山中,同时颁令,全国皆要孝养,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将处以重罪
过了几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约回到王宫,迦尸王高兴极了,立刻派它进攻比提醯国但是,香象却反倒劝国王化干戈为玉帛,并愿意前往比提醯国,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结,使两国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 瀑布成美酒
从前在日本美浓国〈现在的日本歧埠县〉有一位非常孝顺的年轻人,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便过世了,长久以来与父亲俩人相依为命他们的生活穷得连买米的钱都没有
父亲很爱喝酒,可是连买米的钱都没有,哪来的钱买酒喝呢年轻人知道父亲一直想喝酒,每天出门的时候总会对父亲说:「爸爸,我一定会努力工作,给您买些酒回来,请您多忍耐!」,可是,砍了一整天的木柴所卖的钱也只能买一顿饭菜回来,一想到父亲有酒喝时高兴的样子,年轻人忍不住难过起来,一步一步拖著疲惫的身子回家
做父亲的实在也不忍心看著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工作却吃不饱一顿饭还要顾虑他有没有酒喝,看儿子满脸忧戚的样子,他赶紧安慰儿子:「别烦恼了,我的好儿子啊,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酒不喝没什麼关系的」,听到父亲反过来安慰他,年轻人更难过,心想:「明天,明天我一定要买酒回来给父亲喝」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年轻人便出门往山里头去,从清早到黄昏,年轻人拼命砍柴,得到的数量也比平常多,「这样应该够买一壶酒了」年轻人很满意地看著今天努力的成绩,然后背起捆好的木柴准备下山去卖,不过,天色已晚,年轻人又太慌忙,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掉进山谷里去了!
当他朦朦胧胧醒来时,听到附近有流水声,口渴的年轻人撑起摔疼的身体往流水声的方向走去,发现就在附近的悬崖上有一条小瀑布,而且水质非常清澈他弯下腰来掬起水尝了一口,「哇!真好喝!」「咦,这水好像有酒味 」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便再喝一口,「这是真的酒吧嗯,是酒没错还是上等美味的酒呢!」,年轻人试了好几次,最后他肯定这条小瀑布的水就是酒,便将系在腰间的空葫芦取下来用来装瀑布的酒水,想要带回家去给父亲喝
年轻人连跑带跳地回家,向等候已久的父亲致歉:「爸爸对不起我今天回来晚了,因为不小心掉进山谷的缘故,让您担心了,请您原谅!」,父亲看到儿子满身污泥又全身是伤,心疼地抚摸儿子的头发说:「平安回来就好,哪里摔著了 赶紧擦擦药吧!」
「爸爸,我没关系有件奇怪的事情要告诉您我在掉进山谷后发现一条小瀑布,瀑布的水简直是世上罕见!那水是上等的酒啊!您一定要喝喝看这是做儿子的我送给您的礼物」,年轻人急忙拿下葫芦并倒出酒来给父亲享用「真的吗我来喝喝看」父亲惊讶地看著儿子倒出葫芦里的水,半信半疑地试喝了一口,「啊,真的是酒,而且还是上等的好酒」父亲感动得都掉下泪来「我的好儿子, 这一定是你的孝心感动上天,才会赐给我们这麼宝贵的礼物」父亲拥抱著儿子泪流满面父亲不仅有酒可以喝,因为儿子每天都去瀑布取回酒水而天天饮用,长年的驼背竟然变直了!这件事情传开来后,美浓国的君主也知道了年轻人的孝行,他传来年轻人当面奖赏他:「你真是一位孝顺的好孩子,为父亲所做的一切实在令人钦佩,正符合武士精神,特此封你为美浓国的武士,你要努力唷!」从此以后,人们把那条流著酒水的小瀑布称为「养老瀑布」
孝经故事
★孝感动天
三皇五帝的虞朝(音如,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帝王舜(音信)本是个普通平民,父亲瞽叟(瞽:音鼓,盲眼叟:音手,老者)是个瞎子,且品性固执,不懂礼仪舜母早逝,瞽叟再娶,后母刁顽,常作恶言,并唆使舜父欲杀舜后母生子名象,为人傲慢,亦对舜仇视但是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友爱,设法避免祸害,但却毫不怨恨,并承担全家的劳动工作,常在历山耕种因为舜的孝行这麼难得,感动了上天,致使他耕种的时候,有象出来协助,有鸟帮他锄草
舜二十岁的时候,他的事迹已传播很远,到他三十岁的时候,当时的领袖帝尧为找寻替任的接班人而问计於四岳(四时之官),四岳一齐推荐了舜於是帝尧决定深入对舜进行考察,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又命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工作,观察他对内对外的为人
舜成亲后,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尽媳妇之道,关照弟弟,尽嫂嫂的本分,不可以因妻子的高贵出身而破坏家庭的规矩舜对尧的九个儿子要求也很严格,一点也不迁就,使他们为人更敦厚谨慎,事事心存尊敬的态度
舜在历山耕作,由於和气谦让,同他一起开荒种地的人受到感染,变得能够互让,和洽相处,田界也不计较舜去雷泽钓鱼,那里的人慢慢都能放下争执, 互敬互让舜在河边造陶器,仔细认真,不合格就重做,那些马虎的人见了,感到惭愧,跟著渐渐也就做得精致了舜的品德在大家中产生很大感召力,人们都愿意亲近他他住的地方本来很偏僻,但一年后就变成村落,两年成了邑,三年成了都
帝尧於是很赏识舜,奖赏给他高级衣料做的衣服,一架名贵的琴,一群牛羊,又为他修建了粮仓舜的父亲,后母和弟弟象看到,很为妒忌,一心暗害他,占为己有瞽叟叫舜去清洁粮仓那高高的上盖,然后暗中纵火,要烧死他幸得娥皇,女英预先给舜准备了竹笠,一手一个张开如鸟的翅膀,乘风飘下而不死 瞽叟又与象设计让舜修井,然后推下沙泥土块活埋他,得手之后三个人瓜分舜的财产,象要琴和舜的两个妻子,而牛羊衣物粮仓归瞽叟及后母幸舜在两个妻子安排下,预先在井旁凿开一洞,下井后即藏身而得不死他出来的时候,象正占据舜的房子抚弄那架名贵的琴,见到舜而终於感到惭愧不已舜心中明知瞽叟,后母和象合计害他,但仍然和过去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弟弟,并没有一丝埋怨
帝尧对舜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又分派工作让舜去做,终於认为舜的品德确实好,而且能干,能凝聚天下有能之士,使更多能人愿意出来辅助政事,治理的地方父有义,母有慈,子女孝顺,兄长爱护弟妹,弟妹恭敬兄长,远近的部族都对舜异常尊敬,便将帝位传给这贤人,这就是历史上的所谓禅让舜以一介平民,一跃而为虞朝的帝王,纯是孝与忠所致 吕纯阳师尊在《吕祖全书》中介绍了七十二位忠神,三十六位孝神,另五位忠孝神,合共一百一十三位,虞舜帝排於第一位,为「旋转乾坤,纯忠纯孝,揖让大德神圣,有虞大舜帝,无极至尊」,备极尊崇礼敬,要求我道中人,对各忠孝神之忠孝精神要「坚志奉行,细心体会」,「朝夕拜诵,广布人间」
三十六孝的故事
★舜的故事
黄帝的后裔舜,父亲又聋又瞎,性情十分暴躁,母亲则十分贤淑,使舜在母亲的照料下,幼年过得相当美满
但后来他的母亲得了重病,不久离开人世,自母亲去世后,他父亲的性情变得更坏后来父亲聚了继室,生下了弟弟象从此父亲对继母更加宠爱,而继母是一心空狭窄的人,常在父亲面前说舜的坏话,使舜常被父亲责打
但孝顺的舜没有因此而心生埋怨,仍然百般孝顺但继母还是恐怕他会分去大半家业,因此常想把舜除掉亦一次又一次设计陷害他
虽然继母和弟弟的不继怕害,但舜从不介意,当他二十岁那年,他的孝行传遍千里,天子尧亦由地方官吏的推荐而得见舜,他亦非常赞赏他的为人,便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而舜的孝行最终亦感动了继母和弟弟,一家人最终和和乐乐的过日子而尧亦禅让给舜在舜的治理下,国家得以兴盛太平
★中兴报国 (孝是显扬父母的名声,不只荣耀祖先,更便后代景仰)
夏朝王位传到相的时候,寒浞把帝相杀了,谋夺了江山而皇后这时已怀孕并逃回了娘家没多久便生了太子少康皇后一手把少康带大并常常告诉他要光复华夏
当少康二十岁的时候,少康便遵从母亲的教诲离开了母后对达虞国虞王见少康后,觉得他能成大业,因此把女儿嫁给他,还把纶县及一旅的兵力送给他
只有田一成,兵一旅的少康,励精图治,国富民安相反,在京都安邑,在寒浞的残暴统治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少康眼见复国时机已到,就联络父亲之旧臣,一举攻进京都,光复了国土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顺的人,善於继承祖先的志愿,善於记载祖先的事迹在这裏,少康做到的,便是继承祖先的志愿
★纯孝感君 (孝是当自己有福时,要顾及双亲)
周朝颍孝叔,是春秋郑国人,生平事母至孝家裏有甚麼好吃的东西,都一定让母亲先吃
当时,郑国君主庄公因为母后和弟弟叔段造反,十分悲痛,在平乱后,把叔段打入天牢,而太后则被放逐到城颍,并立誓「不到地下,不再相见」
一日,庄公请颍孝叔作客,但孝叔竟不吃眼前的一碗美味的肉庄公感到奇怪并问其原因,孝叔则表示当看著美味的肉时便想起家中的母亲,母亲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肉,因此自己也不敢吃,并希望庄公能把肉赏给母亲吃
当庄公听到此番话后,突然显得沈默悲痛的模样孝叔见状便问个究竟,庄公便把母亲和弟弟造反的经过说一遍,并把立誓「不到地下,不再相见」的经过告知孝叔
孝叔想了一会,便指出只要掘一个地道,在地道中相会不就得了吗 庄公立刻同意并派人处理,结果庄公便在地道中与母后相见,和好如初孝叔不但自己行孝,还感动国君孝母,后人都称他为「纯孝」
★立身行直 (我们不但要行孝,还要劝人行孝)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朝春秋鲁国人,父亲叔梁纥,是一饱学之士,母亲颜徵,是叔梁纥的继娶夫人
孔子三岁时,父亲不幸过世了,而由母亲颜氏来抚养仲尼自幼聪颖过人,而且事母至孝
颜氏为了仲尼的将来,特地将当时有名的学者请来,教导仲尼在母,严师的教导下,仲尼把当时所有的书籍册册读通而且对自身的学术和品德修养,更是不时的注意与求进所以在年轻时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后来,孔子在鲁国教学,宣扬仁爱之道,来自各方的学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学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且依各人的性向,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并且常常以「不学礼,无以立」来教导学生另外,孔子还从事著述工作,把为大的仁爱精神传扬开去
★彩衣娱亲 (孝顺没有老幼之分,也没有终止的时刻)
老莱子,是周朝春秋时的楚国人,他自幼便十分孝顺,在他七十岁时,两老还健在但两老看见儿子日渐老去,便有自己已经去日无多的怠慨老莱子见状,便想了一个办法,老莱子把自己打扮成孩童模样,蹦蹦跳跳的到了父母面前,一边嘻嘻哈哈大笑,一边做出孩童嬉戏的动作两老看到儿子滑稽的动作,乐得呵呵大笑,把烦恼忧闷都忘了!从此,老莱子在父母前绝不提老字,而且还常常扮成孩童模样,使两老得到快乐的晚年
★伍太太的故事
伍女士生长在十分穷困的家里,总共有八个兄弟姊妹,而她是年纪最大的孩子在她读完小学之后,没有钱可上国中,於是开始到工厂中做事她兴趣广泛,曾在餐厅洗盘子,曾在路边卖花,也曾在饭厅中煮菜若干年前,他开始替工厂的老板准备餐点,顿顿美味可口,深得老板一家人倾心
她今年五十出头,膝下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孝顺的不得了在儿女们的不忍下,她坚持在工作之余读夜校,做一位年纪大的工人,年轻的学生这跟近几年来很注重的终身学习不谋而合,她确实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虽然夜间补校中,有的是比她更为年长的老公公,老太太,但要像她这样在忙碌的繁务后,仍能孜孜不倦的学习,恐怕是少之又少了!而最使子女感到窝心的,是这位母亲不论多累,总还会花上一大段时间与他们谈心对他们来说,这个女人已非单纯的母亲,同时更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母亲节到了,两个孩子殚心竭虑的考虑著,要送什麼礼物给妈妈呢 几年来,他们都未曾庆祝过父亲节,总要把这份情压在母亲节加倍送出听了他们的谈话,让人真的觉得,这两个孩子好乖,好孝顺!
「单霓,怎麼办 那些手表都好贵,我们根本负担不起!」
「不过,有一些不是那麼贵呀!」
「可是,那些便宜的都像玩具一样,让人不喜欢!」
「我有个朋友,买了支名牌手表,价钱不可思议的低,我们要不要也买买看 可是,那大概是仿冒品」
「这个点子不好,妈妈她最讨厌违法的事情,我们不能这样做」突然,一辆公车在远方停著,「那是几号啊 我看不清楚啊!我有个好主意了!」
於是,两个孩子决定送母亲一副眼镜,以解除母亲随著年纪增长而每况愈下的视力所带来的困扰在孩子如此用心的积极筹画下,伍太太过了一个又一个相当愉快的母亲节最使人欣慰的,是两个孩子的孝顺,不只在母亲节
★不肯吃饭的孩子----李家同
这个孩子傻傻的,孤儿院的修女告诉我他有点智能不足,不是很严重,他可以照顾自己可是不会念书,在学校里念的是启智班
我每次问他任何问题,他都回答不知道,真把我气得半死
他腿部受伤了,修女把他送进了医院,他的祖父是他的唯一亲人,赶到医院来陪他,因为修女不能二十四小时陪他
他忽然不吃东西,因为是外伤,没有什麼理由不吃东西,怎麼样哄他,每次他都只吃一两口青菜,其他什麼都不碰,他的祖父看他不吃,就将他的食物吃得一乾二净,两天下来,他仍只吃些青菜,祖父急了,赶紧打电话将修女找来
这位对他颇为了解的修女也百思不得其解,她知道这孩子向来胃口奇佳,不吃东西必定有原因可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还是这位修女厉害,她猜这位孩子一定是怕他的祖父太穷,买不起东西吃,只好自己不吃,让他的祖父吃个痛快他祖父果真吃了,这下他更加相信只有自己挨饿才能使祖父有东西吃
修女去楼下买了两个便当,一个给他的祖父,一个给自己吃他们一开始吃,这孩子立刻饿虎扑羊地将医院送来的饭菜抢来大吃特吃,不仅吃完了医院的伙食,还要修女去买一盒便当给他吃
孩子同病房的病友们都松了一口气,医生护士都来看他吃饭,房里几乎要开一个庆祝会
★只能祈祷的孩子----李家同
第一次在儿童中心看到这个孩子,大概是四年前,孩子只有六岁左右,跳跳蹦蹦地他自动告诉我,「我妈妈走得太早,爸爸要做工,无法照顾我,只好送我到这里来」我当时听了很难过,因为这位只有六岁的孩子,居然用「我妈妈走得太早」这种词语
四年来,孩子越来越高,大约在耶诞节前几天,我走进这所儿童中心的教堂,又看到了这个孩子,当时教堂里空无一人,只有这个孩子跪在圣母像前祈祷
我问他是怎麼一回事,他说:「我爸爸生病了,我是一个小孩子,没有能力替爸爸请好的医生,只好祈求圣母保佑爸爸」
在我离开教堂的时候,忍不住再回头看一下,教堂里圣母像前面有一些燃烧的蜡烛,孩子跪在圣母像面前,抬著头,烛光照在他的脸上,远远看去,极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也极适合用在圣诞卡上
我当时就替孩子的爸爸高兴,有几个人能有如此孝顺的孩子
#能力训练# 导语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下面是 无 分享的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铁面包公孝子心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二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一只木碗
从前有个老人,跟他的儿子、儿熄和孙子住在一起。老人老得连路都走不动了,他眼睛花,耳朵也背,双手还经常不停地发抖。老人无法照料自己,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儿子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一回,老人吃饭时,又把汤撒了一地,碗也摔碎了。媳妇大为生气,指着老人的鼻子大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一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你知道我一天多忙吗,想把我累死呀!”于是,他们不许老人上桌吃饭了。吃饭时,他们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里,给他一只瓦盆,瓦盆里只有一点点饭菜。老人每顿饭都吃不饱,还得经常挨骂。老人伤心极了,常常一个人在灶后的角落偷偷眼泪。
有一天,老人的手颤抖得连那只瓦盆都端不稳了,瓦盆掉到地上打碎了。儿媳妇没完没了地训斥他,老人一声不吭,只是不住地叹气。夫妻俩商量:咱这爹,什么都能被他摔碎,长此下去,咱得花多少钱给他买碗买盆呀,得想个办法,什么东西是不容易摔碎的呢对了,用木头给他做个碗。于是,儿子找来了一快木头,开始动手做木碗。一会儿工夫,木碗就做好了。媳妇正想把碎木片清除出去,老人四岁的小孙子跑了过来,他把地上的碎木片拾掇到了一起。“你这是干什么要这些没用的碎木片做什么用”老人的儿子问。“我要把这些碎木片做成一只木碗,留着它,等我长大了,就把它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饭用。”听到这话,儿子和媳妇相互对视了一会儿,先是一脸苦笑,最后哭了起来。他们似乎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儿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从此,他们不再将老人赶到角落里吃饭,而且,即使老人泼了点什么,他们也不再说什么了。慢慢地,他们对老人越来越好了。
篇三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黄香温席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
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篇四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篇五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
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
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特地养了几只美丽
孝敬长辈的故事 孝敬长辈的故事有什么
本文2023-10-27 08:26:4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