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推荐一本写唐朝历史的书吧,历史性的,最好写的很详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给我推荐一本写唐朝历史的书吧,历史性的,最好写的很详细。,第1张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

  《新唐书》,不推荐《旧唐书》,旧唐书里面有些内容因为各种政治原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修改过。

  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的正午》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主要是唐代的政治

  《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的隋唐部分,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一般通史都是把朝代的各方面讲的全面

  《剑桥中国隋唐史》

  另外,以下是我在其它地方找的,专业性比较强的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8 p) q8 G y& ~' l

  《唐史十二讲》 黄永年著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著 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三

  《隋唐五代史纲要》 杨志玖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汉唐史论稿》 汪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历史与文化部分:

  新唐书 西域传》 欧阳修 宋祁撰 中华书局 2003年版《贞观政要》(唐)吴兢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五代)王仁裕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唐国史补 因话录》(唐)李肇 赵璘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向达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唐代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唐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既国际唐史学会研讨会论文选集》,朱雷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爱宕元著,京都同朋舍,1997年2月。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N/ 《唐代的外来文明》 (美)爱德华•谢弗/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唐朝文化史》 徐连达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 三联书店 1988年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 三联书店 2001年版 (政治学院)

  《幻术奇谈》 周楞伽编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 王介南著 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f0 A& Y0 M

  《唐代文化史研究》(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九十二) 罗香林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影印

  《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 孙映达 单周尧主编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 2004年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沈福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_/ K( H- N《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 王永平著 社会社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Century,徐 芳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

  《西域文化史》,余太山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2月

  ^《移民与中国文化》 范玉春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 《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李喜所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唐代九姓胡与突劂文化》 蔡鸿生

  民俗研究部分:

  《中国民俗研究史》 王文宝著 合龙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 《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吕一飞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0 唐代对外关系研究:; 《汉唐中日关系论》,王贞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月《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吴玉贵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突厥史》林干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1 q _

  《突厥史》薛宗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 王小甫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著 中华书局 2003年6月

  〈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林梅村著 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林梅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综合杂论:

  《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国学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1990年版。论坛《岑仲勉史学论文续集》/Z5岑仲勉著 中华书局,2004年版。 Z

  2《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民族交通卷》4 刘俊文主编 中华书局 1993年版。 《唐史论丛》2、3、6、7辑 史念海主编

  唐研究》(1-9卷) 荣新江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

  《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卢华语主编 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唐史研究丛稿》严耕望著 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

  其他:

  隋唐文选学研究》 汪习波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7《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王汝涛著 岳麓书社,2005年版。

  《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 荣新江主编b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 孟宪实著 齐鲁书社,2004年版。

  《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黄正建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5李孝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西域通史》 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隋唐佛教史稿》 汤用彤著 中华书局1982年版《唐代美学史》 吴功正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 梁鸿飞 赵跃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李彬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隋唐与新罗的频繁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能力: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相似性的比较,以及对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作用的分析,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2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利用地图、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激发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的崇敬之情。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与外交往的一个场面。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隋唐对外交往的特点

 隋唐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对外交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气象。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一段,然后找出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出示幻灯片)唐朝中外交往: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陆路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越葱岭到达波斯、大食、欧洲,向南到达印度。水路从扬州出发,向东到达朝鲜、日本;向南到达东南亚、南亚、一直到西亚。[教师引导]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职贡图》(或用投影放大)

 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职贡图》就反映了边远各族和外国使节携贡品,来唐朝贡的情景。图中贡使骑着高头大马,前后卫士们为其张盖护拥。贡使后面的许多人,有的提着鸟笼,有的背着象牙,有的拿着孔雀掌扇,还有人头顶着宝物,兴高采烈地边走边谈。此画的作者是阎立德,画高613厘米,宽1915厘米,我们看到的只是局部。

 同学们,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的对外关系绝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外来的贡品上,而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外交,下面我们通过对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的关系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出示幻灯片)

 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日本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学生看书后……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出示幻灯片)

 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总结出唐与新罗的关系。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学生自学后,教师总结:

 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③新罗引进了唐朝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④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在宫廷和民间流行。

 我们再简化一些,以便于记忆。唐朝和新罗的交往要点有:

 使节往来和留学生、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文化交往。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新罗的交往外,就是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幻灯片)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玄奘和尚的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四、玄奘西游

 (出示幻灯片)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影视等作品。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这一课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通过投影,把本课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以便掌握。

 玄奘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学习它的什么精神鲁迅为什么称他为“中国的脊梁”它与鉴真有哪些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

 教师综合归纳,精讲点拨。

 课后小结

 (1) 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后习题

 课后查找资料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

 遣唐使渡海西来

 1、 遣唐使

 中国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2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空海入唐漂着图

 2、空海

 日本佛教真言宗开祖。密号遍照金刚。赞岐国(今香川县)人。15岁至京都习儒,而后信佛。804年与最澄等入唐求法,从长安青龙寺惠杲受密法。3年后归国,奉诏弘传真言宗,以平安(京都)东寺和高野山为传教根本道场。逝后,追谥为弘海大师。

 3、鉴真东渡

 (688~763年)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4、 唐招提寺

 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称招提寺。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由唐鉴真主持,于759年建成,与东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和研究律学的两大道场。平安时期初兴盛一时,后逐渐衰微,镰仓时期一度复兴,后衰落。现存有创建初期的金堂、讲堂。存有鉴真和尚夹纻坐像等重要文物及多种古写经、古书籍等。

 三和寺:据说新罗善德女王11年(642年)慈藏律师从唐朝回国以后,在五台山找观音菩萨时,到头陀山建筑黑莲台,这是今天的三和寺。但这毫无根据,实际上由梵日国师建筑的三公庵才是三和寺的前身。三和寺也叫做三公庵、黑莲台、中台寺。在太祖时正式改称为

 5、 崔致远

 新罗末期人。字孤云,本籍庆州,868年,12岁,入唐留学。18岁,登宾贡科。曾为唐官吏,后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做《讨黄巢檄》,据传黄巢读其檄文,惊而堕于椅下,一时名动天下。885年归国,官至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以时务策十余条上真圣女王,不见实行。为中央地方官吏10余年,终限于出身,无法实行其改革主张,又不满当时朝政,弃官隐居于伽耶山。罗亡丽兴,不知所终。或云得道成仙。

 6、玄奘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从事佛经翻译工作。20年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他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

 玄奘取经图

 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讲经处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大唐西域记》

 玄奘题名石佛座

 长安兴教寺玄奘墓塔

 大雁塔地宫供奉的玄奘舍利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探寻玄奘西行足迹

 活动内容:由老师或同学自由分组,每个小组选择玄奘西行路线的一部分。根据玄奘西行路线图和最新的亚洲地图,找出玄奘西行的路线(现代)。根据这条路线,找出玄奘西行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在搜集这些城市的和文字等资料。将资料整理成多媒体课件或网页,在课外活动时间作展示和汇报。

 课堂练习

 1、阅读材料:

 “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引自课本

 请回答:

 (l)这句话是唐朝人对哪座城市绿化的描述

 (2)说说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表现

教学目的:

1、通过对中秋、重阳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去了解我国传统节日。

2、 通过向学生推荐《中国传统节日》,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中秋、重阳节,激发阅读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2、你们平时都读过哪些课外书呢?能不能给我们报报书名?(学生自由讲)

3、你一般都是利用什么时间读书的呢?

二、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

(1)只要你是一位热爱课外阅读的同学,就总会有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你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吗?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

(2)同桌交流。

(3)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

2、总结:听了刚刚的介绍,老师发现两个问题,首先同学们的口才是越来越棒了,我想这一定是得益于你们平时大量的阅读好书。第二,我发现你们手上的确是一本好书。如果我们能经常把自己阅读的好书与大家分享,互相交换着看,那我们的班级就会形成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同学们学到的知识也会越来越多。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三、走进中国节

1、所以今天老师也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中国传统节日》。(出示《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里面说的都是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那你们知道什么是传统节日吗?(学生自由讲)

总结:历史传承下来的、代代相传的节日就叫传统节日。

2、有谁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除夕……)

3、《中国传统节日》这本书,就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八个节日(课件出示8个节日)

四、感受中秋节

1、同学们,我们上个月就刚刚过的其中一个——(中秋节)

2、那同学们都是怎么庆祝的?(学生自由讲 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

3、现在的中秋节也就是团圆节,吃月饼、赏圆月,更期盼家人团圆。即使再忙,这一天也要回家,图的就是一个团圆!

4、其实中秋吃月饼这一习俗很早就流传了,自读你们手中的资料《吃月饼》 想一想:吃月饼这一习俗是怎么由来的?

这段资料中有许多生字,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了,读书莫放拦路虎,遇到“拦路虎“,我们要及时扫除。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反馈(吃月饼这一习俗是怎么由来的?)

同学们读书的效率很高,老师把你们刚刚说的答案结合这本书的内容归纳了一下。(出示课件)

先秦时期:老人吃的餈粑饼

唐明皇时期:仿造嫦娥的仙饼

唐高祖时期:吐蕃人敬供的圆饼

明朱元璋时期:起义传递消息的圆饼

抗击北方靼子时传递消息的圆饼

总结:这些事情都发生在中秋前后,都跟饼子有关,慢慢也就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5、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中秋的习俗也不一样。(出示中秋习俗课件)

祭月 请篮神 听香 吃月饼 吃芋头 烧塔 走月亮摸秋 竖中秋 骂中秋 夺状元饼

以及少数民族的办歌墟 追月 寻月 偷月 闹月 跳月

6、没读这本书之前,很多我也是听都没听过。同学们想了解吗?

留给同学自己在这本书中找答案。(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

9、中秋过完了紧接着的就是——(重阳节)你们对重阳节有什么了解?(学生自由讲)

10、课件出示儿歌:九月里,九月九,爬山登高饮菊酒,戴上茱萸避邪恶,吃了花糕多长寿。

(教师范读,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从儿歌里我们就能感受到重阳节的一些习俗。(学生自由讲 登高、饮酒、插茱萸、吃重阳糕)

10、那同学知道为什么要过重阳节吗?阅读资料

《桓景避邪说》

请同学用比较简洁的语言说一说由来

11、过去人们过重阳节是为了祛灾避邪,现在重阳节已经发展成为老人节了,希望人们能够尊敬老人。同学们,今年的重阳节,你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由讲)

12、是啊!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是应该去了解、继承、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刚刚你们阅读的资料就是从这本书中截取的。其实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包括它们的由来、习俗、趣闻这本书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这是一本很值得大家去阅读的一本书。

四、总结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段话:(课件出示)

阅读,终生的承诺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

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

工作再忙也要谈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让阅读成为我们终生的承诺!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和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准备:

1、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本书

2、自做卡片硬纸(128)cm

3、自做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1、 媒体出示:

对于每一本书,都必须学会阅读 ————帕斯卡

2、请同学们一起来念一下帕斯卡的名言吧(齐读)

 3、出示课题:课外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读书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来源,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读书方法是“养成读书做摘要的习惯,并且还给它们加上批注。”孩子们,你们在课外阅读时采用了哪种读书方法呢?据不完全统计就有四十余种,这节课我向大家推荐三种方法,首先跟着小博士学习粗读法。

1粗读法:

学生表演粗读法,请同学注意看小博士读书时重点翻看哪些内容?

生问:上次我借了一本小说其中的内容很长,我觉得太耽误时间了,该怎么办呢?

小博士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用粗读方法来读,请跟我一起读一本书?

课件演示:

粗读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通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了解他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同学们,明白吗?

师:小博士向我们介绍了粗读法,请你指出小博士粗读书时重点翻看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看开头和结尾,然后顺着层次看下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师:介绍简单的图书知识,通过小博士的介绍和浏览全书过程同学们们知道了这本书名、作者、大致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拿出书来。按照小博士介绍的粗读法来阅读一本书。

生阅读后交流汇报

2精读法:

师:有的书思想非常浅薄,只要粗读浏览就可以,就像刚才同学们学到的方法,但有的书思想博大精深,需要精读,反复琢磨,细细体会。所谓精读是指正常的或较慢的阅读速度,按照文章的顺序,从头到尾、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阅读,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深入钻研全书内容,了解文章结构,,以求对全书内容有全面透彻的理解。

板书:

精读法: 正常 较慢的的阅读速度、扫除字词障碍, 钻研全书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起面前的文章,按着精读法的要求,根据文章下面的提示,边读边想,边勾划。

师问: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好词或佳句?为什么?你读懂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师结:同学们非常仔细地读发下的名家作品,不但找出好词佳句,还深入钻研全文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同学们这种求深、

求细反复品味,从书中吸取大量营养的阅读方法就是运用了精读法。

3笔记法:

有关专家调查表明,眼看记忆力可达30%,如果眼耳口手同时使用记忆力可达90%,所以同学们,精读书做笔记,能加强记忆力,对锻炼思维组织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我向大家介绍第三种形式灵活容易查找和[排列使用的笔记卡片的制作法:

(1)规格:(12×8)cm硬纸

太大不便存放,过小不便记录,教好纸为佳

(2)内容分类:

①内容摘要 摘引名言 警句 资料 典故 原文缩写

②随感卡,随时想到的体会 问题

每张卡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

出示:各类笔记摘录卡片(实物投影)

同学们学会了笔记卡片的制作,就请你将刚才读过的文章,根据书的内容和自己写笔记的目的,现场制作笔记卡片 ,比一比,看谁做得好。(放音乐)

组内交流:按内容分类,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

小结:同学们的读书卡片,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三种读书方法:笔记法。做笔记卡,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卡片要经常整理,不能光记不看。

4、总结

我们共同学习了三种读书方法(生说屏幕显示),它很接近美国大学里流行的SQ3R阅读法。

板书:

S 纵览

粗读法:

Q 提问

读书方法 精读法: 3R 阅读 SQ3R阅读法

背诵

笔记法 : 复习

出示:

读书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漫漫品味。

——(英)培根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翅膀。同学们,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熟练的技巧,就一定会象蜜蜂一样在书的海洋里来百花酿甜蜜。

《史记》,“二十四史”之首,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资治通鉴》,该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等历时19年编辑而成,成书后即被宋神宗奉为“第一必读治国教材”,随后成为历代人臣竞相抄录以经世致用的权威读本。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其篇章也十分浩瀚,共分294卷300多万字,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晋朝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纪传体史书,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阅读推荐课教案

——《爱的教育》

教学目的:

通过“爱的教育”系列丛书或文章的推荐,让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学会表达爱,同时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爱,理解爱,学会表达爱,同时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爱的教育”系列丛书或文章的推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

1、话题1:你需要爱吗?

冰心有句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关于爱的思想与观念,贯穿了每一个人的一生,爱母亲,爱父亲,爱弟弟,爱一切人;爱小猫、小狗和一切小动物;爱星星,爱大海,爱大自然中的一切;爱祖国,爱人民,爱整个地球……

2.话题2:但是,怎么去爱呢?

我常常碰到看到听到一些人由于不会爱而引起误会,造成痛苦的事。比如有的同学痛苦的说:“我是爱你的呀,为什么你不明白我的爱,反而怪罪我呢?”那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社会之间应该怎样相处,怎样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当我们有了困难,犯了错误,又应该怎样对待,对贫困的、残疾的、学习困难的、学习优秀的等等不同的人又应该怎样对待呢?这不仅使学生的问题,也是老师的问题,家长的问题,

3.小调查:你会爱吗?

二.好书推荐

1.有这样一本书,能够做我们的老师。那就是——《爱的教育》,一部全世界儿童、老师、家长必读的书。不同的人读这本书有不同的推荐理由。

⑴孙老师的推荐理由:

A.以故事形式进行爱的教育,是一本写给儿童的做人的教科书。

B.用孩子的日记讲述故事,仿佛事情就在我们中间。

C.读故事让我们做真正的人。

⑵听听作者、译者的话: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恩利科的眼光,从4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恩利科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自然之爱、家乡之爱、祖国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此书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们接受, 是一生必读的教育经典,学习范本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⑶同学的推荐理由:让学生自由说说(略)

三.分享好书

四.读后送话

1.爱祖国;2.爱人民;3.爱父母;4.爱兄弟姐妹;5.爱老师、同学、他人;6.爱自己;7.爱大自然;8.让好书教会我们爱,教会我们做人!

五.课堂总结

读书的好习惯:A、边读边想;B、联系实际;C、认真摘抄;D、天天读书。

嗯,不知道你是对唐代的历史事件感兴趣呢还是对它的文化和经济感兴趣。。个人比较推荐的是史学家吕思勉的《隋唐五代史》。。虽然不是专门写唐朝的,可是唐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啊什么的都是沿袭隋朝的,有时候看到唐史类的书一些典故啊!官衔啊!机构啊!基本都是继承和发展隋的。。至于唐末和五代的关系就太密切了。。不过哪怕你就是为了专读唐史而看这书也绝对值得的,内容很详细,绝不是历史课本那样像时事政治那样的!一般史学的著作就要看近代比较出色的史学家写的,比如 翦伯赞啊!钱穆啊!如果你对唐朝的文化很感兴趣我建议你看《唐代思潮》。。

虽然写唐史的著作很多,但是我个人看过的,并且觉得不深奥。不晦涩。但又不庸俗的还是要看近代学者们的,以上2书我都是看过而且觉得真的不错的,剩下的也有好多,不过太学术,太“专科”了。。不过楼主如果真的对唐史感兴趣,那还是要回归到古籍上去!历史这东西,没有个什么客观的存在,因为它过去了,写史书的史官们是用他们那个时代的眼光看历史和记历史,至于想理解唐朝的历史,那你就不能用现在人的眼光和观念去看唐朝社会的发展和唐朝人的思想,所以,一般还是直接看古籍最好。。。有那种带校注版的楼主看就不会太艰难。。

《古文献学四讲》(黄永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bgiN25uLt2ZZHE8xK0r-w

提取码:y8dx

书名:古文献学四讲

作者:黄永年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9

页数:329

内容简介:

本书辑录黄永年教授撰写的讲稿,包括《目录学》、《版本学》、《碑刻学》、《文史工具书简介》四个部分。其中的《目录学》不是图书馆编目之学,而是对我国的古籍作适当介绍,使学习者对我国古籍有个大概的了解。《碑刻学》保留原有旧貌,以文言文书写。本书是“名师讲义”丛书中的一本。

作者简介:

黄永年,江苏江阴人,1925年10月14日出生,195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历任上海及西安交通大学助教讲师,,1981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1982年任教授,2001年退休。现仍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史研究编辑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曾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黄永年是海内外知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版本目录专家。所撰论文已汇编有《唐代史事考释》、《文史探微》、《文史存稿》,论文改写成札记有《树新义室笔谈》,其余文字汇编有《学苑零拾》、《学苑与书林》,专著有《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教材已成书者有《古籍整理概论》、《唐史史料学》、《古文献学四讲》、《古籍版本学》、《子部要籍概述》、《史部要籍概述》,整理古籍具创见者有《类编长安志》、《西游证道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