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百部的炮制方法是怎么做?京芍指的是什么药?现在中药房的煨法怎么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蒸百部的炮制方法是怎么做?京芍指的是什么药?现在中药房的煨法怎么做?,第1张

百部没听过蒸用的,咱们国家的《中药材炮制(药典2005版)目录及炮制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也说了,只有蜜炙。另外百部也有干燥制的。百部最好不要生用,有微毒。通则对百部的蜜炙方法是这么描述的。

百部 炮制 百部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厚片、或不规则条形斜片;表面灰白色、棕**,有深纵皱纹;切面灰白色、淡黄棕色或黄白色,角质样;皮部较厚、中柱扁缩。质韧软。气微、味甘、苦。

蜜百部 取百部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每100kg百部,用炼蜜125kg。

本品形同百部片,表面棕**或褐棕色、略带焦斑,稍有黏性。味甜。

京芍这个我真的没听说过,到底是不是赤芍我也不知道,查了查资料,没有说是赤芍的。。。

白前。。。紫菀,很抱歉,也没有蒸用的。通则上这么说。。。

白前 炮制 白前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蜜白前 取净白前,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你确定非要蒸用么?蒸有酒蒸和药蒸,都是蒸透之后干燥。

你说的煨是炮制的意思吧。你可以网上下载一个《中药材炮制(药典2005版)目录及炮制通则》或者相关书籍,自己不要乱来。每种药材的炮制方法都写得比较清楚,如果没有合适的饮片可以按照通则上加工。

  五味子,俗称山花椒、秤砣子、药五味子、面藤、五梅子等,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功效在于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五味子是多年生落叶藤本,植株可供观赏。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

  五 味 子 花 (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习称“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RehdetWils)习称“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珍曾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人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为两个品种。五味子只特指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而南五味子特指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别名资料

  别名玄及,会及,五梅子,山花椒,壮味,五味,南五味子,南五味,北五味子,北五味,华中五味子,面藤子,血藤子。

  商品名北五味子,又名辽五味子,辽五味,北五味。为北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为传统正品,品质优良。

  南五味子:又名南五味、山五味子、西五味、西五味子、川五味、川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红铃子。为植物南五味子的成熟果实。主产于山西、陕西、云南、四川等地。为五味子副品,品质较次。

  均以粒大肉厚、色紫红、有油性者为佳。

  处方名五味,五味子,辽五味,北五味子,北五味,辽五味子等。

中医炮制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炮制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炮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人们为了使用药物,需要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洗净、弄碎、用牙齿咬成颗粒等等,这样就有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在人类长期使用中草药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炮制的经验和方法。下面,我就详细为大家介绍。 1.修制: (1)纯净处理:采用挑、拣、簸、筛、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药物清洁纯净。如拣去合欢花中的枝、叶,刷除枇杷叶、石苇叶背西的绒毛,刮去厚朴、肉的粗皮等。 (2)粉碎处理: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川贝母捣粉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镑成薄片,或锉成粉末,便于制剂和服用。 (3)切制处理:采用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制成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浴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医疗需要,切片有很多规格。如天麻、槟榔宜切薄片,泽泻、白术宜切厚片,黄芪、鸡血藤宜切斜片,白芍、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厚朴宜切圆盘片,桑白皮、枇杷叶宜切丝,白茅根、麻黄宜铡成段,茯苓、葛根宜切成块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等。这里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 (1)润:又称闷或伏。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包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材软化,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 (2)漂: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称为漂。如将昆布、海藻、盐附子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3)水飞:系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未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共研,大量生产则用球磨机研磨,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的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粗粒再飞再研。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甲类药物的制粉。如飞朱砂,飞炉甘石,飞雄黄等。 3.火制: (1)炒:有炒黄、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黄、炒焦使药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种子类药物炒后则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缓和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的功效。还有拌固体辅料如土、麸、米炒的,可减少药物的 性,增强疗效,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米炒斑蝥等。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药物受热均匀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或便于服用,如砂炒穿山甲、蛤粉炒阿胶等。 (2)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称为炙。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等。如蜜制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疏肝止痛之效;盐炙杜仲可增强补肾功能;酒炙常山可减轻催吐作用等。 (3)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火煅烧,以煅至红透为度,如紫石英、海蛤壳等。间接煅是置药物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制血余炭、陈棕炭等。 (4)煨:利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加热至面或纸焦黑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寇等。 4.水火共制 : (1)煮: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减低毒性,酒煮黄芩可增强清肺热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黄可缓和泻下作用。有些药物经反复蒸、晒,才能获得适合医疗需要的作用。如何首乌经反复蒸晒后不再有泻下力而能补肝肾、益精血。 (3)淬:是将药物燃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淬后不仅易于粉碎,且辅料极其吸收,可发挥预期疗效。如醋淬自然铜、鳖甲,黄连煮汁淬炉甘石等。 (4)潬: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常用于种于类药物的去皮和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如潬杏仁、桃仁以去皮;潬马齿苑、天门冬以便于晒干贮存。 5.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发芽、发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等。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或使药物更趋效高质纯。如稻、麦的发芽;发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巴豆的去油取霜,西瓜的加工制霜;法制半夏等。 中药炮制设备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便于服用,提高疗效。然而,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忽视了中国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从事医疗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具有传统特色的工艺。

什么是炮制,炮制的目的是什么,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哪些

中医上讲的“炮制”系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炮制的目的:

(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改变药性的性能功效,扩大其适应范围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或)制剂

(5):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常见的炮制方法主要有修制、水制、水火共制三大类,具体方法有炙法、煅法、蒸煮法、复制法、发酵发芽法、烘焙法、煨法、制霜法、提净法、水飞法、干馏法等等

炮制有哪些方法?

炮制,古同炮炙,指用中草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有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

中医降压的方法有哪些?

高血压病是指病因尚未明确,以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正常范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疾病。 发病主要原因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有关。 高血压病的早期症状为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紧张烦燥、疲乏等。以后可逐渐累及心、脑、肾器官,严重时可并发高血压性心脏病、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病变。 高血压影响工作和生活,高血压又是冠心病、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肌梗塞病人中50%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病人76%的人有高血压病史。因此高血压的危险性在于突然死亡或致残。高血压患者要学会生活调养和早期治疗,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高血压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血压多发生在中年以上的人,以脑力劳动者居多;继发性高血压是其他疾病的一种症状,如肾脏、脑、血管及内分泌疾病可引起血压升高。由于高血压持续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故高血压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在食品选择方面有共同的要求。 全身感觉麻木或一侧肢体活动发生障碍,甚至心慌、气短、胸闷甚至不能平躺时,要及时测量血压,因为很可能发生了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病人药物治疗十分重要,病人要遵照医生指导用药,记住自己的常用药不可滥用药,以免发生不测,治疗时间越早越好,临界高血压就应该开始治疗。高血压病人服药须知: 坚持每天用药,即使病情好转,仍应服维持量。睡前不要服降压药,防止入睡血压下降,脑血量减少,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脑血栓。服用降压药期间,慎用或禁忌麻黄素、止咳定喘丸、川贝精片等药物。人参含有抑制体内脂肪分解物质,有高血压的人应慎用。 高血压病人的调养十分重要,用药治疗的同时,辅以生活、环境、精神等方面治疗。 注意饮食,低盐(每日5克),低动物脂肪。高血压、冠心病人中的肥胖者,由于体内的脂肪过多,压迫心肌、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所以,肥胖的高血压、冠心病人,首先要节制饮食,以素食为主,才能达到控制体重。体重减轻了,血压也会降低。选择低热量食品,多吃低脂肪食品,尽量食植物油。因为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血浆中的胆固醇就会下降,可以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的发作。动物脂肪、肝、脑、心、肾、黄油、骨髓、鱼子、乳脂等食品,含胆固醇高,宜少吃或不吃。 适当运动,量力而行,可选择运动量轻、时间长些“耐力性”的项目锻炼身体。 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7—8小时),劳逸结合。不急不躁,控制情绪,喜乐有度。 消瘦的高血压、冠心病病人,要吃鱼、瘦肉、豆及豆制品食品,以增加体内的蛋白质。豆制品中含有谷固醇,可以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维生素C也可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故高血压、冠心病病人要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酸味水果)。同时,高血压、冠心病人要控制食盐量。因为钠盐可引起人体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且钠盐还会吸收水分,使体内积聚过多的水分,增加心脏负担。所以,要少吃咸(腌)菜、泡盐蛋等食品。 高血压、冠心病人一定要忌酒,戒烟,不喝浓茶,以免加重病情。

中医抗癌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药抗癌和西医抗癌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论,西医靠的是药物的力量直接杀死癌细胞,而中医则不是直接利用药物的力量,而是利用整体的力量,因为对整体而言,癌细胞不过是身体一个部门上的一小块,它的力量是无法与整体抗衡的,KA粉就很好的辨别抑制癌细胞的作用,直接 有效。内含紫杉醇等世界公认的抗癌分子,是抑制癌症的特效产品。

中医美容的方法有哪些?

我建议你饮食调理,下面是燕窝美容方法

鲜果燕窝:

材料:白燕窝一盏,鲜果(梨,苹果,香蕉,橘子均可)200克

调料:白糖,湿淀粉各适量

制作:1将白燕窝浸发8小时左右,用电炖盅炖40分钟,炖至燕窝晶莹剔透。

2鲜果切民指甲大小的块,放入锅内煮沸,用湿淀粉调稀勾芡,倒入碗内,再铺一层燕窝即可。

特点:多维生素,促进食欲,美容养颜,嫩白肌肤!燕窝有抗衰老,美容,增加免疫力等作用。

燕窝品牌推荐:上官燕

中医养肾的方法有哪些

黑色食物一般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如我们平时说的黑五类,包括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核桃,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米中的珍品黑米,也被称为黑珍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铁、钙、锰、锌等微量元素,有开胃益中、滑涩补精、健脾暖肝、舒筋活血等功效;豆被古人誉为肾之谷,黑豆味甘性平,不仅形状像肾,还有补肾强身、活血利水、解毒、润肤的功效,特别适合肾虚患者;有营养仓库之称的黑枣性温味甘,有补中益气、补肾养胃补血的功能;核桃则有补肾固精、利尿消石、润肠通便、温肺定喘的作用,常用于肾虚腰痛、尿路结石等症;黑芝麻性平味甘,有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对因肝肾精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白发、脱发、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等有较好的食疗保健作用。这五种食物一起熬粥,更是难得的养肾佳品。 黑芝麻富含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其Ve含量为植物食品之冠,可清除体内自由基,抗氧化效果显著。具有延缓衰老、治疗消化不良和治疗白发都有一定作用。 黑豆有暖肠胃、明目活血、利水解毒之效。也是润泽肌肤,乌须黑发佳品。富含优质蛋白、Vb族和Ve,还含有核黄素、黑色素。对防老抗衰、增强活力、美容养颜有帮助。 黑米具有健脾暖肝、补血益气之效。其维生素B1和铁的含量是普通大米的7倍。冬季食用对补充人体微量元素大有帮助。用它煮八宝粥时不要放糖。 黑荞麦可药用,具有消食、化积滞、止汗之效。除富含油酸、亚油酸外,还含叶绿素、卢丁以及烟酸,有降低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和血压、保护血管功能的作用。它在人体内形成血糖的峰值比较延后,适宜糖尿病人、代谢综合征病人食用。 黑枣含有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维生素和磷、钙、铁等营养成分。中医认为黑枣性温味甘,具有补肾与养胃功效。 黑木耳中医认为其具有清肺益气、活血益胃、润燥滋补强身之效。现在研究表明,黑木耳胶体具有较强吸附力,能够清洁肠胃。还含有核酸、卵磷脂成分,具有健美、美容,延缓衰老之效。黑木耳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补血, 高血脂、心梗、脑梗患者多食可溶栓,降低血小板数量。 此外,还有李子、乌鸡、乌梅、紫菜、板栗、海参、香菇、海带、黑葡萄等,也都是营养十分丰富的食物。肾不好的人,可以每周吃一次葱烧海参,将黑木耳和香菇配合在一起炒,或炖肉时放点板栗,都是补肾的好方法。

中医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方法。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人偶感寒凉,老年人往往提醒要喝碗姜糖水或酸辣汤,发一发汗,就不容易患感冒了。因为生姜或辣椒都是辛散之物,趁热喝下去,可以扩张周围小血管, 毛孔发汗,驱散体表寒邪。汗法的基本道理也是这样。常用的方剂有桂枝汤、银翅散等。

吐法是利用催吐药引导病邪或有害物质从口涌吐而出的一种方法。吐法大都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的积结实证。如痰涎壅塞、食停胃脘或误食的毒物还在胃中,都急需用吐法救治。金元时代的大名医张子和就很擅长这种治法,提倡“攻病三法”(汗、吐、下),喜用峻烈的泻剂和吐剂。他在《儒门事亲》一书中有记载:一位患风痫病的妇女,偶吃一种像葱一样的章,吐涎如胶,大约有一二斗,不想从此不再发病,而且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张子和对这件事很重视,他走访了许多人才知道这种像葱一样的草叫“憨葱苗”,在《本草经》中称“藜芦苗”。从这件事以后,张子和认识了吐法的重要,高兴地说,“亦偶得吐法耳”。

下法是运用泻下药物攻逐体内结滞(如宿食、水饮、瘀血等)的一种方法。这种治法可以排除蓄积,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儒门事亲·偶有所遇厥疾获疗记》中记载,有一次,张子和看见一个小孩因为误吞铜铁而患病,身体很瘦弱,足不胜身。那时正好是六七月份,*雨不止,没有木柴煮饭,小孩挨饿几天。一天早晨,邻居牛死了,煮牛肉葵菜饭吃,病孩乘机饱吃一顿。不久,觉肠中痛,泄注如倾,泻下所误吞的东西。张子和因而明白《内经》中所说的“肝苦急,食甘以缓之”的道理。因“牛肉、大枣、葵菜皆甘物也,故能宽缓肠胃。且肠中久空,又遇甘滑之物,此铜铁所以下也”。张子和高兴地说:“亦偶得泻法耳。”

和法是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一种方法。病邪既不在里,又不在表,或者气血营卫不和,或者脏腑关系失调,采用汗、吐、下、温、清、补、消都不适宜的,就可以采用和解的方法。目前许多中医都用“加味逍遥丸”来治慢性肝炎,这种药也是一种和剂。

温法是用温性或热性药物补益阳气、驱除寒邪的一种治法。人们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等,胃中常有一种燥热的感觉,不仅食欲增加,消化旺盛,甚至整个身子都会有热感,于是我们就说这类东西属于热药。使用温热药可以起到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等作用。

清法是用寒凉药物以达到清热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人们在气候酷热、气闷难忍的时候,常喜欢吹风纳凉,冷饮冰水,目的是为了消除烦热。由此推论,遇到内热燔炽、烦渴神昏的病证,服用苦寒清凉药物,也能达到清热的作用。

补法是运用补药补益人体气血,增强体质,达到扶正祛邪作用的一种治法。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种种区别。医圣张仲景用当归羊肉汤治愈贫穷百姓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消法是采用消食、化瘀、软坚、化痰、化湿、利水等药物,对慢性积聚胀满进行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于上述八法的运用是相当灵活的。由于有不少病的情况相当复杂,往往不是单独使用某法,而是把许多治疗方法配合起来使用,如汗下并用、温清并用、攻补并用、消补并用等等。除去“八法”之外,历代医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的治法,并且还创造了相当丰富的外治法。如熏蒸法、洗浴法、敷贴法、熨法、含漱法、塞法、摩擦法、扑粉法、起泡法、探吐法、导引法等。

中医灵活运用八法以及其他方法治病的向时必须遵守一些原则。

第一条原则是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必求于本”,是强调一定要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抓住疾病的实质,找出治疗的关键。有些疾病的症状往往是很复杂的,在一大堆头绪纷乱的症状中,不仅有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的区别,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某些假象。所以,中医治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识别那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大实有赢状”(真实假虚)的虚假证状。否则寒热不分,虚实不辨,以假当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非但治不好病,甚至会造成医疗事故。

第二条原则是扶正祛邪。中医认为,一切病证都是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所造成的。“正”,指人体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邪”,指病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正气旺盛,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犯;相反,受了病邪的侵犯,人体的正气就要受到损伤。所以医生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扶助人的正气,增强人的体质,同时又要设法驱除病邪,以求邪去正复,使疾病朝着治愈的方面转化。这一原则就叫做扶正祛邪。

在治病的时候,首先要看正邪双方的盛衰情况,如果病邪显著而正气又不太虚,应以“祛邪”为主,如果正气虚而病邪不盛,则应以“扶正”为主,如果正气已虚而病邪又盛,就应该采用“扶正”和“祛邪”兼施的原则。但应该注意的是,扶助正气不要造成“留邪”的恶果。有些人得了病,总喜欢服补药,而庸医也喜欢投人所好。结果往往“闭门留寇”,遗害很多。尤其是有些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遽,如果正气不很虚弱,更应该及时驱邪。另一种情况是祛邪不要伤害正气。《红楼梦》中的胡太医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在给睛雯治病的时候就犯了祛邪伤正的大忌。晴雯本来是偶感风寒的小病,可是胡大医却搬出了一大堆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解表药,又用上了枳实、麻黄一类的猛峻药物。这就难怪贾宝玉骂他“该死,该死”。贾宝玉说:“虽疏散,也不可太过。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还禁不起麻黄、石膏、枳实等虎狼药。我和你们(指丫环们)就如……那才开的白海棠似的。我禁不起的药,你们哪里禁得起?”

除上述原则外,还有正治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原则,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等等。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原则,始终贯彻了从整体出发,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

中医里 用姜汁炮制的方法 入的是什么经

姜制能够抑制药物的寒性,增强药效,降低毒性。并不一定起到引经的作用。

制半夏

传统方法是大小分档,清水浸泡(夏7天,冬14天左右),日换水1~2次,泡至稍有麻辣感,再加白矾煮透,或加白面制团切薄片干燥,即得清半夏。若加姜汁等还可制成所需的姜半夏、法半夏等。笔者炮制时,先分开大小,把太大的砸破,使成大小基本一致的块状。浸泡半天后,换水入锅中煮透,再加入干姜粉、白矾粉搅匀,边煮边搅,至稍有麻辣感为度,捞出洗净,晾半干,用转盘切药机切薄片,晒干即可。样简化了浸泡过程,省工省时,并可快速达到药用要求。

白芨

传统方法是除去杂质根须后,洗净,浸泡2~4小时,捞出润透或蒸透后,切薄片干燥。笔者在除去本晶杂质根须后,洗净,直接上笼蒸软,取出后用转盘切药机切薄片,干燥即可。优点是省去了浸泡过程,杜绝了发粘,便于切制。同时,饮片干燥快,也舒展。

酒蛤蚧

传统方法是除去竹片,去头足,刮去鳞片,切方块后,用黄酒浸透。笔者新法是取蛤蚧,去尘土、头足、竹片,手持尾部,文火烤热后,蘸酒烤乾,再蘸再烤,反复数次至酥脆为度,切碎,碾成细粉即得。本品药店多不加工,成对整卖,生晶成片状而不易碾细粉,通过整体酥炙后,则便于碾成细粉入药,也能成对出售。

灵芝

传统炮制是除去杂质和朽木,切块。但本品坚实柔韧,手工切制较难。笔者方法是除去灰土杂质及蒂部木屑,洗净,凉水稍泡取出。再用转盘切药机及时切成薄片,干燥即得。本法省力省时,片形也好。

狗骨烧灰

本品临床上应用较少,炮制法也未见记载,但医籍早就载其药性。《本草纲目》云其性味甘平,无毒,能健脾和络,活血生肌,多入散中用之。陶弘景亦说其「烧屑疗诸疮瘘及妒乳痈肿」。因此本品宜碾粉入药。笔者制法:将收集到的新鲜狗骨,放入无烟炉火中烧燃,待表面黑色时迅速取出,以防灰化,再碾成细粉即得。

杜仲

药用杜仲是落叶乔木植物杜仲的树皮。传统方法是先在产地剥取树皮,待干燥后用时再刮去粗皮,切块或丝应用。但笔者实践认为应先刮后剥,即剥取树皮前,先在产地将要剥用的树皮趁鲜刮净粗皮,而后剥取,干燥切用。这样粗皮容易刮净,且省时省力。此外,肉桂、厚朴、桑白皮等也适用此法。

 中药炮制过程化学机理1

 摘要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的制药技术。

 当中药材经过炮制加工后,其化学机理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的中药具有治疗的功效。

 本文初步阐明了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成分变化,主要的化学反应包括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置换反应、异构化反应和分解反应等。

 然后对未来中药炮制的发现方向和前景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药炮制;化学反应;化学机理

 炮制是中药使用之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中药材料在炮制之后使得中药本身的化学性质发生了复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使得中药具有药用价值发生改变。

 所以对中药炮制的化学机理进行研究,了解中药在炮制过程中中药的化学机理的变化,对于掌握中药的治疗原理,提升中药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机理研究方法

 中药一般情况下不能够直接饮用,只有通过炮制后,才能够达到治病的效果。

 这是因为药材在炮制后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使得一些有毒物质失去效用,从而变得对治疗有利。

 对于大小分子的研究应该借助与先进的仪器和现代技术,如当前应用较多的GC-MS/MS等分析仪器,能够对于中药炮制前后的成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研究中药炮制的化学机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实际炮制过程中,中药除了具有化学机理变化,还伴随着物理变化,所以想要研究中药的化学机理,还需要对其物理成分和药效进行有机结合分析,才能够更加透彻的了解中药炮制的化学机理。

 2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化学机理分析

 21 水解反应

 中药一般都含有黄铜苷类、环烯醚萜苷类以及皂苷类等苷类成分,苷类具有水解的特性。

 苷类在发生水解后,会形成新的成分,使得中药的治疗效果发生变化。

 中药的炮制过程中,对于不同的药材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但是不同的药材都有一个共同的处理程序,在有水的环境中进行加热处理,无论是蒸、煮、润都是如此。

 所以水解反应能够将中药的药理作用发挥出来,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见的水解反应的中药有以下几种情况:

 211 黄铜苷类成分

 黄铜苷类成分是中药中存在较广泛的物质,在中药炮制的过程中,黄酮类成分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中药的疗效发生改变。

 如甘草能够解毒清热,润肺止咳。

 在甘草的炮制过程中,黄铜苷类会发生水解而失去糖链,从而生产甘草素和异甘草素,这也是甘草能更改润肺止咳的原因。

 212 多糖类成分

 中药中的多糖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有些重要在炮制过程中发生水解反应,使得其活性发生变化,如地黄在炮制后的成分中不再含有水苏糖等,但是对于一些炎症的疗效会提高。

 213 生物碱类成分

 常见含有碱类成分的中药有苦参,麻黄,黄连等,而这些含有生物碱的中药一般都附带一定的乌头碱,乌头碱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是经过中药炮制后,生物碱成分会被水解,使得毒性降低,同时对于止痛的效果更好。

 214 皂苷类成分

 皂苷类成分在中药中广泛存在,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柴胡中的柴胡皂苷、知母中的知母皂苷和桔梗中的桔梗皂苷等。

 皂苷类成分由皂苷元和1个或多个糖基组成,在炒制、炙制或蒸煮制过程中常发生脱糖基水解反应,生成新的成分,进而引起临床疗效发生改变。

 215 环烯醚萜苷类成分

 中药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水解情况与其在该中药中的含糖量有关,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水解后会失去糖基,使得中药的治疗效果发生改变。

 如山茱萸在炮制后失去糖基而变成紫黑色,并且5-HMF等的含量提升,从而能够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22 异构化反应

 异构化反应指在中药炮制过程中将一种化学成分转化成其异构体的过程,然后使得中药的效果发生改变。

 如人参在经过加热炮制后,其中天然S-构型人参皂苷在发生水解的时候发生异构化反应,转化成为R-构型的次级苷,使得临床治疗效果发生改变。

 23氧化反应

 中药在经过加工炮制后会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改变中药的成分,使得其临床效果发生改变。

 如自然铜具有散瘀止痛、接骨续筋的功效,是常见的中药之一,一般情况下在炮制后入药。

 其具体氧化过程是,将自然铜置于30-800℃的环境中加热,通过氧化后,二硫化铜转变成一硫化铜,并且还有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铁以及一氧化铁等成分。

 而其原理是自然铜经煅烧和醋淬后表面生成醋酸亚铁,且能使药物质地疏松易碎,便于粉碎,并使药物中铁离子溶出物增加,易于体内吸收。

 24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发生置换反应,使得物质中的某些基因与一些小分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新的成分,从而改变药物的疗效。

 如乌头和附子都具有驱寒止痛的功效,但是都具有较强的毒性,需要经过炮制后才能入药。

 乌头和附子在炮制过程中,乌头碱类的生物碱的乙酰基被脂肪酰基置换,生成毒性较小的脂类生物碱。

 从而达到减小毒性,较好入药的效果。

 25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在中药炮制过程中,是将一种化合物分解成二中或者二种以上的化合物的反应过程。

 因为中药中所含的成分较为复杂,有些成分在经过加热后发生分解反应,从而引起药性改变,从而改变临床疗效。

 如人参、西洋参和三七中广泛存在的田七素是一种特殊氨基酸,又名田七氨基酸,属二元酸类,对热不稳定,且具有一定的神经毒副作用。

 研究发现,在红参加工炮制过程中,田七素受热发生脱羧降解反应,生成1-醛基-二氨基丙酸,并释放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降低人参的毒性。

 从而达到入药的标准。

 26缩合反应

 缩合反应是指中药在炮制过程中,由于一些复杂的加工,产生缩合反应,生成新的成分,使得治疗的'效果发生改变。

 如川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药,能够活血化瘀,在一般情况下使用酒制。

 就是将川芎中部分化学成分在通过酒制后发生缩合反应,生成新的化学成分,而这些新成分能够对于具有治疗效果。

 3结束语

 中药治疗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几千年的时间长河中,凝结了祖先们的智慧结晶,并且中药炮制学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其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的完善,特别是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新型的理论和新型的技术不断的出现,对于中药炮制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相信人们不断对中药炮制学进行研究,未来会取得更多的成果,并且为广发人们群众服用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标准中药饮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培叶 中药炮制过程的化学机理应用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5,26:187-189

 [2]孙娥,徐凤娟,张振海,贾晓斌 中药炮制机制研究进展及研究思路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2014,03:363-369

 中药杜仲炮制配伍的化学研究2

 摘要 目的 通过测定杜仲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来研究并总结重要杜仲的适用范围。

 方法 分别采用清炒,砂烫,烘烤三种炮制方式对等质量的杜仲进行加工,并将成品依次用紫外线――可见吸收光谱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三种光谱分析法进行观察,统计杜中原产品和炮制后成品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

 结果 通过分析可知,无论通过哪种途径来对中药杜仲进行加工,炮制后中药杜仲的化学成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结论 在配制中药时,一定要考虑中药杜仲在炮制过程中的成分变化情况。

 关键词 中药;杜仲;炮制;配伍;化学成分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药杜仲是指杜仲科植物杜仲体表干燥的表皮,是我国特有的珍贵中药材。

 杜仲喜好生长在温带阴凉地区,一般长在500米以上的高山上。

 其表皮,枝叶,雄性花朵都是非常难得的滋补原料。

 可以用于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控制血压,对于肾脏亏虚,血压高等疾病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因为其药用功效显著,得到了医疗界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很多医疗机构都致力于研究其化学成分,以期待其更好的参与化学成分医学治疗,本文研究的中药杜仲,主要取其叶片,据权威资料记载:杜仲叶片的主要构成成分为木脂素,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胶质,不同种类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等。

 本次研究采用三种不同加工方法对中药杜仲叶片进行炮制,将炮制后成品通过光谱分析法进行观察,研究中药杜仲炮制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和试验可以为中药杜仲用药提供更多的依据。

 12 研究方法

 121 炮制方式 中药杜仲并没有统一的加工方法,人们乐于采用以下三种炮制方式对其进行加工:清炒,砂烫,烘烤。

 杜仲经过炮制,化学成分往往会发生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药用性能,它的配伍比例和配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也应该相应发生改变。

 不同的炮制方法,成分的变化也不尽相同,炮制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

 1211 清炒炮制法 清炒即在炮制过程中不加入任何辅助材料,清炒法一般分为以下步骤:①将药物按照品种和加工方式进行分类,并按照药物大小进行划分,分数次对其进行加工,避免药物因大小不同而受热不均。

 ②将炒锅温度调至中档,夹取5克重量的杜仲,将其放置于炒锅中,先急火后慢火,不停翻炒。

 ③肉眼观察杜仲出现断丝情况,还有的边框出现烟雾,表皮成黑色,炒制完毕,取出。

 1212 砂烫炮制法 砂烫法的主要原料为河砂。

 一般加工步骤为:①将适量的洁净河砂放置于锅内,加热并不断搅拌。

 ②当河砂流动顺畅时,将分好类的药物放入其中,不断搅拌,当药物被烫至符合标准时,快速将河砂分离出来,并将其降温。

 ③夹取5克重量的杜仲,将其放置于滚热的砂锅中,不停翻炒。

 ④肉眼观察杜仲出现断丝情况,肉眼观察呈现深褐色,并散发焦香气味时,加工完成。

 1213 烘烤炮制法 烘烤法指将中药放置于烘烤仪器内,进行保温烘干处理,这种炮制方式简单便于操作,受到了医学界的普遍认同。

 本次加工中药杜仲,只需将5克重量的杜仲,铺平放置于铁盘之中,将铁盘放入烘烤箱,温度调节至180摄氏度,进行烘烤,当杜仲表皮呈现深褐色时,加工完成,停止烘烤。

 122 中药杜仲炮制后化学成分分析 将炮制后的中药杜仲依次用紫外线――可见吸收光谱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三种光谱分析法进行观察,统计杜中原产品和炮制后成品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原理 使用SPSS131软件进行统计,将计算出的百分率进行对比,使用t检验结果,当P<005时,统计结果符合规定,具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三种炮制方法结果比较 见表1。

 22 中药杜仲炮制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 以烘烤炮制法为例来分析中药杜仲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

 经过统计学分析,符合规定,可以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炮制后杜仲的化学成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木脂素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在炮制后递减明显。

 3 讨 论

 中药杜仲含有大量的木脂素,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胶质,不同种类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等。

 微量元素主要涵盖,钙,铁,锌,铜,磷,猛等。

 这些化学成分对人体有益,可以滋补肝肾,强壮筋骨,控制血压。

 经过提取分离本次炮制后的中药杜仲,可以得到两个化合物,经过科学检测可知,两个化合物均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这可以证明炮制对中药杜仲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影响比较严重。

 鉴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特别性质,炮制者应该特别注意炮制对于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影响,探究炮制后中药杜仲所含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很必要。

 参考文献

 [1] 白润娥,张晋阳杜仲不同片型及其制品煎出率的比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3)

 [2] 常晓红,王荣芳,于越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J]中国药业,2011(11)

 [3] 刘圣金,狄留庆,吴德康杜仲炮制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0(09)

  用道地中药材,请到乐氏同仁老药铺

  中草药是中华医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药的贡献,在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是可以入药的植物动物矿物,几千年来一直护佑着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你应该了解一点有关中草药的知识。

一、家庭必备的十味中药

1灵芝: 固本祛邪,神仙上药

2人参: 每天吃一点,健康延年好福

3山楂: 消食化瘀的好手

4黄芪: 首屈一指的补气要药

5生姜: 御百邪,助阳气,散一身寒湿

6白茅根: 凉血止血的草根太医

7菊花: 现代人最佳保肝茶饮

8薏苡仁: 不是珍珠胜似珍珠

9甘草: 养人又养颜,平民百姓的补益药

10花椒: 麻辣医生.中药驱寒很有性格

二、让女人美丽一生的药材

1当归: 养血圣物,保女人一生平安

2红花: 活血养颜的女人花

3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4雪莲花: 冰山来客养出花样年华

5艾草: 天然养生“舒肤佳”

6芦荟: 埃及艳后靠它征服世界

7白芨: 草药里的美白仙子

8葛根: 解热生津的“女人参”

9白芍: 养阴补血的女性知音

10杏仁: 润养肌肤,容颜不老白嫩嫩

11玉簪花: 养血祛斑,像花一样美丽无瑕

三、护佑我们先天之本的药材

1何首乌: 温补肾阳,再活500年还是黑发飘飘

2枸杞子: 古人的四季养生不老丹

3冬虫夏草: 世间有、天上无的阴阳双补药

4三七: 起死回生“金不换”

5芡实: 对脾肾忠心耿耿的水中仙子

6女贞子: 补肝益肾,完美的天人合一

7杜仲: 双向调节血压第一药

8菟丝子: 温和补养,在妈妈的肚子里就可以开始 

四、使我们后天之本健康的药材

1白茯苓: 健脾补中,连慈禧都能“返老还童”

2 山药: 神仙药食,养足我们的后天之本

3番木瓜: “万寿果”保你肠胃平安

4陈皮: 身边最常见的健脾良药

5 藿香: 助脾胃正气,让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

6丁香花: 香喷喷的暖胃好手

五、常见病不求人的药材

1板蓝根: 治感冒的经典药方

2桔梗: 让大长今微笑的止咳药膳

3罗汉果: 可以降血糖的甜果子

4桃仁: 最擅长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5紫苏: 散寒暖胃,吃海鲜绝对少不了它

6南瓜子: 每天吃一把,不用担心前列腺

7槟榔: 消食化积,南药第一名

8茱萸: 外用降血压的最佳选择

9冬桑叶: 止盗汗、自汗之妙品

10款冬: 久咳不愈肺寒患者的首选良药

11落地生根: 傣家跌打损伤圣药

12石菖蒲: 善入心经,冠心病患者的福音

13大蓟: 无论外用还是内服,都是止血良药

14卷柏: 消炎止血的还魂草

15仙鹤草: 让人迅速恢复体力

16蒲黄: 可以降血脂的花粉

六、健脑安神的药材

1天麻: 聪明人一辈子不糊涂的保护神

2 酸枣仁: 失眠去无踪,美梦伴一生

3红枣: 补血安神,每天都可以当零食吃

4黄花菜: 健脑清心,乐而忘忧

5桂圆: 养血安神、益智强身,说不完的好处

6莲花: 清心养神,固精气、强筋骨的宝贝

7远志: 治疗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的特效药

友情提示:用道地中药材,请到乐氏同仁老药铺,临方制剂,手工炮制

七、轻轻松松排毒的草本药材

1金银花: 有了它,炎炎夏日也清凉

2蒲公英: 身上长了无名肿毒就用它

3 鱼腥草: 消炎解毒,小草药有大作用

4 决明子: 历史上使用最早的眼科药

5 枇杷叶: 清肺热的常用药

6栀子: 擅长解全身热毒

7夏枯草: 清热泻火,治淋巴结核第一药

8紫花地丁: 解毒消痈要药

9牡丹: 凉血妙品,花中神药

10 凤仙花: 外用可以清热解毒的“女儿花”

11黄连: 清五脏湿热,世间第一苦

12麻黄: 发汗?止汗?看明白再用

八、素淡美味 ,药食同源

1银耳: 润肺滋阴的最佳食物

2百合: 补益五脏,怎么做都好吃

3 荠菜: “三高”患者的极品蔬菜

4薄荷: 清咽利喉的芳香疗法

5 茴香: 慢性胃炎的缓解药

6白果: 治疗咳喘,当仁不让

7车前草: 前列腺炎患者的最佳食疗。

友情提示:用道地中药材,请到乐氏同仁老药铺,临方制剂,手工炮制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

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飨读者。

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 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有人说中药就是树皮,草根,这话说对了一部分。

中药离不开树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药,但不是所有的树皮,草根都是中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

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

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

《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

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

”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

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

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

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

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

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

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

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

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

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

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

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

”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

这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

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

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

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

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

此外,还有味补。

《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

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

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

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

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

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

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

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

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 (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

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

君药——麻黄 (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

臣药——桂枝 (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

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

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

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其五,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

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

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

”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

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

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

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

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阴也。

此乃地之阴阳也。

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

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

”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

(二)治则有“反治”。

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

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

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

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补益有哲理。

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

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

蒸百部的炮制方法是怎么做?京芍指的是什么药?现在中药房的煨法怎么做?

百部没听过蒸用的,咱们国家的《中药材炮制(药典2005版)目录及炮制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也说了,只有蜜炙。另外百部也有干燥制的。百部最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