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礼仪制度
汉代礼仪包括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汉代礼仪常见的有汉代的宴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穿着之类的;朝会时该注意哪些礼仪,比如上殿的注意事项(卸剑去履之类的)。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1、“跪拜礼”。
早在原始社会就以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辈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礼”其表现形式有多样,但主要有以下几种:“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一种用于平辈间的,比较庄重的礼节。古人就常常在书信的头或尾书以“顿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还有“空首”、“再拜”等。
2、“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一般用于宾主相见时,或平辈间、比较随便的场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这一礼节,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
3、“虚左礼”。
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但乘坐车辆时,却恰好相反:车骑以“左”为尊位。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后来经过演变,“虚左”就表示对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给某人留下官位”时。常谦称“虚左以待”。“虚左以待”的行为,就成为尊重人的一种礼节。
4、土揖
《周礼·秋官·司仪》:“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郑注:“土揖,推手小下之。”即拱手向外伸出。古宾礼中的会同之礼,天子对庶姓诸侯(无亲缘关系的异姓诸侯)即行此礼。按:拱手向外伸出,较低者为土揖,土,地之意;如向上,则为天揖;平推,则为时揖。
5、稽首(qǐ shǒu)
是最隆重的拜礼,凡臣拜君都是再拜稽首,古人以稽首为敬之至。“稽首,拜头至地。”其仪是先屈膝跪拜,而左手按右手,拱手至地,再慢慢伸头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稍许。手在膝前,头在手前。
《礼记·玉藻》篇说“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郑注:“致首于地,据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贾疏对稽首的解释是:“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
6、百拜
多拜的意思。《礼记·乐记》:“一献之礼,宾主百拜。”注:“百拜以喻多。”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八“百拜”:“古人之拜,如今之鞠躬,故通计一席之间,宾主交拜,近至于百。若平礼止是一拜再拜,即人臣于君,亦止再拜。礼至末世而繁,自唐以下,即有四拜。今人书状动称百拜何也?
扩展资料: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的礼节与仪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参考资料:
汉朝礼仪,顾名思义是汉代时候人们的礼仪。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汉朝男子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汉朝男子礼仪
包括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
1立容
贾子曰:固颐正视,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闲二寸,端面摄缨。端股整足,体不摇肘,曰经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肃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参考文物,经立时正身、平视,两 手相 合,掩在袖子里。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注意:中国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应用:窃以为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鉴于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2坐容
贾子曰: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参考文物,汉代的经坐(这在古人就叫坐,为了区分,专称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对于胡坐,道理一样,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
应用:随着汉 文化 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雅坐。若在这种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3行礼
1、正规揖礼:左手压右手手藏在袖子里,举手加额,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手放下。
2、一般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规场合,对朋友。
3、拱手:类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动。
4、颔首致意。
5、正规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这段叫鞠躬),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膝同时着地,缓缓下拜,手掌着地,额头贴
手掌上(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时手随着齐眉(这叫兴)——然后根据礼节,平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6、一般拜礼(用于雅坐时):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盖支撑身体,然后拜手(手至地,头贴手)或叩头(头扣地)或稽首(时间长)或顿首(时间短)。
4迎宾
古人迎宾讲究衣冠严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门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会装作不认识,不理不睬地把门关上,等换上衣服再开门迎宾。迎宾时,主人立在门右(其实就是主人在东,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门左。迎客进门以后,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说“请”,客人答“请”,要为客人开门、掀帘子„„主人请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边的椅子上),客人请辞——最终看情况决定坐次。
今天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建筑布局多样,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应当把握的精神。
5宴请
东道先说“请”,客人辞让,东道固请,同时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分谦让。
喝茶、饮酒时,用左手的大袖挡住杯子,以求雅观。
总之,原则是:心安则行之,可以行则行之——其他不强求。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 (~约前194),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汉族,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九觞酒后,谒者宣布「罢酒」。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带走。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
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 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 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 ,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 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嫔等级:
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俸禄:
1)万石:三公等(豹子的车骑大将军应该在此),月谷350斛(注:1斛=1石),一年4200石;
2)中二千石:九卿等,月谷180斛,一年2160石;
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谷150斛,一年1800石;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谷120斛,一年1440石;
5)比二千石:光禄大夫等,月谷100斛,一年1200石;
6)千石:丞相长史等,月谷90斛,一年1080石;
7) 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谷80斛,一年960石;
8)八百石:汉成帝时除,就六百石;
9)比八百石:谏大夫,俸禄不详,后除;
10)六百石:州刺史等,月谷70斛,一年840石;
11) 比六百石:博士等,月谷60斛,一年720石;
12)五百石:县长,后除。
13)四百石:大县县丞、县尉,月谷50斛,一年600石;
14)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谷45斛,一年540石;
15)三百石:次县长,月谷40,一年480石;
16)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谷37斛,一年444石;
17)二百石:县丞、县尉等,月谷30斛,一年360石;
18)比二百石:月谷27斛,一年324石;
19)百石:御史属等,月谷16斛,一年192石;
20)比百石:不详,后除;
21)斗食:月谷11斛,一说每日1斗2升;
22)佐史:月谷8斛,另一说佐史也并入斗食中。
东汉时禄秩变化不大,从万石到斗食佐史共17级(或16级),但给付方式改成半钱半谷,东汉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月钱9000,谷72斛;真二千石月钱6500,谷36斛;比二千石月钱5000,谷34斛;千石月钱4000,谷30斛;六百石月钱3500,谷21斛;四百石月钱2500,谷15斛;三百石月钱2000,谷12斛;二百石月钱1000,谷9斛;百石月钱800,谷4斛8斗。另外,两汉的节日赏赐实际上成为常俸外的加薪,如《汉官仪》中记载仅“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通典》记载在立春之日赐文官司徒、司空帛30匹,九卿15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60匹,执金吾、诸校尉各30匹。
一品 大将军 (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
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
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 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
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
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
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 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
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
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
宁朔将军,
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
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
司律中郎将,
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
护东羌 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
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
军或护军)
五品 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
宁远将军,
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
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
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
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
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 和戎护军,殄虏护军
(以上为杂号护军)
一,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储,封赠,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选举,民政,法律,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东曹掾,领郡国事,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省录众事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政事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主典台殿事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治历, 主历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丧娶事
大典星, 掌星历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灵台侍诏, 分掌星,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太乐令助手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员吏,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食官令号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中黄门, 食监助手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主守园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掌承问对
博士弟子,
歌吹诸生
2,光禄勋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光禄勋官吏:
光禄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光禄丞, 秩俸千石,
车郎将, 秩俸比千石,
户郎将, 秩俸比千石,
骑郎将,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郎中三将,主宿卫护从
做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将,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将统称中郎将,主宿卫护从
虎贲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将,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将统称为虎贲羽林,主宿卫护从
光禄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谏议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议郎, 秩俸六百石, 为皇帝谋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宾赞受事
谒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常侍谒者, 秩俸六百石, 主宾赞受事
给事谒者, 秩俸四百石, 主宾赞受事
主事,
员吏,
掾
3,卫尉
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卫尉官吏:
卫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银印青绶
卫尉丞, 秩俸千石, 卫尉卿助手
公车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马门,夜缴宫中
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宫卫士丞,
南宫卫士员吏,
南宫卫士,
北宫卫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宫卫士丞,
北宫卫士员吏,
北宫卫士,
卫尉员吏,
卫尉卫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剑戟,缴巡宫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宫殿掖门司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及牲畜事务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车马,天子每出,负责安排前后的礼仪队伍
太仆丞,
太厩令,
太厩丞,
太厩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马令,
家马丞,
家马尉;
边郡六牧师苑令,
边郡六牧师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铠
考工左丞, 协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协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监狱以及审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廷尉丞,
廷尉左监,
廷尉右监,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鸿胪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
大鸿胪官吏:
大鸿胪,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鸿胪文学,
大行治礼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译,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员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农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农管理
大司农官吏:
大司农,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大司农丞,秩俸千石, 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部丞, 共有是三人,负责十三州事务
治粟都尉,
太仓令,
太仓丞;
均输令,
均输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内令,
都内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盐市令,
盐市丞;
郡国盐铁官,
常平仓官,
大司农史,
稻田使者,
郡国农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财钱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以及山海池泽之税
少府机构官吏:
官名 俸禄 职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山河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辅佐少府卿治事
符节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节台,主符节事
兰台属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领殿中兰台,掌图书秘籍,受公卿奏事,纠举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办事
御史员, 秩俸六百石, 留台治百官
尚书属官:
尚书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纳
尚书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书,尚书令不在时,可代行时
尚书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书仆射
侍曹尚书,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书,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户曹尚书, 主吏民上书事
客曹尚书, 主外国四夷事
三公尚书, 主断狱事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掌诸医
协律都尉, 掌校正乐律
供皇帝服御诸令丞属官:
织室令, 主织
东园匠令, 做陵内器物,有十六丞
钩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书待治, 尚书令的属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宝金玉令, 主才珠宝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属官有尚食,尚席,食监三丞
汤官令, 主饼饵
导官令, 主择米
若卢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协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输令, 有四丞
均输丞, 协助均输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辑濯令,
钟官令, 主铸钱
技巧令,
六厩令, 掌天子六厩
辩铜令, 主分辨铜之种类
黄门令丞属官:
黄门令,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黄门,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驸马,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中谒者,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黄门署长, 掌侍左右,通报内外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右京辅都尉丞
2,将作大匠
将作大匠,原为将作少府,本是从少府中分离出来,主要是掌治宫室
将作大匠的官员:
将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银印青绶
石库,
东园主章,
六章长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长秋
大长秋是后宫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风
右扶风,原名为都尉,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为内史或是右内史是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6,左冯翊
左冯翊,京师三辅地区的行政长官
四,郡国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国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主记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主兵卫,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郡国水利人员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主仓谷事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主漕运粮草事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文学史, 主教育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六,县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东汉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 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 总揆众事
县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县军事
县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 督乡事
主记室, 管文书
少府, 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 主兵卫
门下议曹, 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后宫: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等等。。。。
汉朝的礼仪制度
本文2023-10-27 08:46: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