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开度科仪 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道教 开度科仪 是什么?,第1张

开 光 科 仪

说文:

举步朝金阙,飞身谒玉京,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

步虚:

宝座临金殿,霞光照玉轩,万真朝帝所,飞泻蹑云端。

举天尊:

三清应化天尊。

三清圣号广宣扬,一句能消万劫殃。

七宝林中朝上帝,五明宫内礼虚皇,

常乘白鹤游三界,每驾青牛遍十方,

众等志心皈命礼,鸾歌凤舞阵道场。

香供养,三清应化天尊。

说文:

臣闻,阊阖升黄道八维通玄,珠之驾衣冠拜紫震,七径通碧玉之伦,兹当朝奏,必假香传,夫此香者香通三界烟透九重,信香缭绕,仰瞻万圣以临轩,宝香氤氲,俯陈微言而上达,熏风吹满后,龙章瑞气,凌空成风篆,一炉既腾,诸真洞鉴,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举天尊 :

道经师宝天尊

一挂真香本自然 黄庭炉内起祥烟,

空中结就浮云篆 上祝祖师寿万年。

稽首皈依道……

说文:

伏以,香烟降彩,瑞气腾空,瞻宝容以临凡,望高真而启奏,云天空凌,万信朝谒,传达室香有偈,宝号宣扬。

举天尊 :

大罗经宝天尊。

钟鼓琳琅响彻底天,十方肃静得安然,

天无气秽朝无始,地无妖尘谒圣颜,

稽道皈依经……

说文:

伏从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朝三界香,三柱真香满空供养,供养上界,行云达信,传香有偈,宝号称扬。

举天尊:

大罗师宝天尊

三挂真香达玉京,九重呈进九重诚,

阊阖门开鹤驾下,凤翘鸾舞到坛庭,

稽道皈依师……

说文:

伏以,天高所卑,仰灵光于咫尺,人微意迫,祈妙应于斯颜,吲璇玑七政之权,五叶含芬合,于千之元莫,三炷真香,焚向炉中,端伸供养。

举天尊:

行云达信天尊。

道香德香无为香,无为清静自然香,

三炷真香炉内梵,表文一函达上苍,

道由心学心假香传……

威灵咒 :

九天之上,谓之大罗,玉京金阙,云层峨峨,

中有天帝,仁慈惠各,至道无敌,降伏众魔,

天宝灵符,玉律金科,神仙亿万,幢幡众多,

闻者罪天,永出爱河,臣等皈命,与道合真。

提纲:

恭对瑶坛,清称职位。

称职:

臣系太上……

圣班:

渺渺大罗天上,晃晃金阙宫中,虚无自然,玉皇始祖,说法度人,铁师元阳上帝,沤蒙混沌天尊,经内高经,玉震灵宝天尊,玄之又玄,混元道德天尊,上极无上,玉皇郝罪天尊,天中之天,伽邪霹坜天尊,像外无像,中皇玉镇天尊,圣像玉圣,大乙元皇天尊,色寂非色,后土掌劫天尊,慈佑供慈,斗明显佑天尊,天地水火,四帝真君,东西南北,四圣真君,光队始祖,五老上帝,天地人甲三皇上帝,高上神霄,九震上帝,度人无量,三十二天上帝,中央元灵元老,焚天上帝,元阳慈父,大道帝君,灵宝玉母,大道元君,东华木公,上清童君,西灵金母,大道元君,上相上宰上保上传四司立帝,十二台阁金仙,恭望洪慈,俯垂恩光。斗父龙汉祖劫同御国王天尊,斗姥先天大圣,元明道姥天尊,东斗六阳,注算星君,西斗六阴,纪明星君,南斗六司迎寿星君,北斗七元,解厄星君,辅大道星君,隐光右弼上道星君,天罡大圣,合明威灵,普天星斗,河汉群真,恭望洪慈,俯重恩光。

东方玉清,降福天尊,南方延寿益算天尊,东北方紫青赐福天尊,东南方长生保尊,西南方福生无量天尊,西北方九宫捍厄尊,止主保命护身天尊,下方兴福,大力天尊,十方太上,灵宝天尊,十方无极至真大圣,长生度也飞天神王,九天转元,开化主宰,七曲灵应,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二界伏魔大帝,昭明翌汉天尊,金阙门下四大真人,东华紫座五祖七真,玉堂演教,五师真君,阳座至尊,丹段大帝,三洞四辅法录官将,三界十方巡察真宰,三天门下引进仙官,功曹符使,传奏等神,虚空过往,采访真仙,琳庭兵马,助道神,太上城隍,里域社令,随坛演教,护法诸神,悉仗真香,普通供养。说文:

表坛肃静,钟鼓停者,俱有升光疏文,谨当宣读。

向伸疏文,宣白云周,就于坛前,用凭火化

志心皈命礼……

(三清四御土地)

(某祖师升光念某诰)

众唱:

道筵海会郁罗萧台,金童玉女两边排,香花满瑶坛,赐福消灾,众真降驾来。

众唱:

中山神咒,元始玉文……

三拈香,天日运,出,三击令,接说文

说文:

恭闻宝座森严,移金炉玉殿于法界,琳琅振响,降琼轮羽盖于霄衢,瞻龙舆以来临,望凤辇而拥待,青都严虚豹,非凡捆以能通黄道,拥龙鸾惟志诚而可格,香花灯烛结,成悬日之光华,宝殿瑶坛,权作弥罗之境升,今则天开黄道,志发祥相,上帝鉴观于下土高真巡察于凡间,羽众齐集,各整朝班,臣洗心涤滤,谨备苍碧黄,祀天地于八极,青赤璋祭东南之雷火,白虚玄黄,安西北之兵将,礼备法物,乐和音律,无任恭香茶上献。

(表白:献茶,坛行献名礼)

说文:

夫茶者,末结黄金籽,先开白玉花,秋冬不洞叶,春夏常令伢,名献已具真驭共品,臣诚惶诚恐,信可格天,谨仰紫禁之肃场,惟冀黄道以开通,无往自恭,酒当奉献。

表白:献酒

说文:

夫酒者,礼行再献宾呈百祥,是光贤之礼制,为微臣之祭,仅略献具张万范之式,圣语玄微宣演九天之境,帝讳密藏于宝笈,仙兵常侍于琅函,恭望大慈,水当酌献。

表白:献水

说文:

夫水者禀五龙之零点气,作万物之祯祥,北斗中藏于璇玑,日月内隐至三台,洒天地去其秽,旋人神得其灵,法天象地,无不极。(击鼓功三拈香击敷)

说文:

臣闻纲之四维,礼首为重,虽非威仪之谓,无则其不虔,盖得其要,万法而法失其所守,天人难容,今三献已具,仪已周隆,俯赐恩光,证盟修奉,

(功下行十方礼,上案接灯,莲花诀,奉灯,目运灯讳,旁递火铜上,功执令出,三击令,持火望案书 )

说文:

伏以,上帝临汝就有降鉴之神,大明当空,守问覆盘这影,恭祈宝炬之炎,仰希珠纬之缠念,滤精纯,坛场斋洁,一面万万而一,同是华辉,终而始始而终,主乎诚敬,遍九理之真气,开百倔之祥光,见前清袅谨为分辉,羽众共称同声赞扬。

举天尊:

辉华耀极天尊

说文:

估闻五行法元离火居中,德沛天地,辉衍古今,臣令恭行道范诚怕至恐,禀烛师,信格诸天,离火炎心,上照太极天宫,普现大千之祥端,银烛米陵下耀北丰幽冥,遍布无际之光明,擎灯耀日金身,八万七千毫孔窍,窍得灵,举火耀用玉像三十六十藏腑节节夜生宝,座森森,俨然巍峨,帝阙法像庄肃,范彰九天御都,惠光普照,施慈愿救众生于沉论,剑光青冷发神咒,断隆孽于魔城,覃恩遍布于五行,香火绵延乎甲西,

(功下,执令步二十八宿,又步八卦,罡东西南北中五方,令书讳: 上案)

说文:

臣闻阴首判轻浊分太极于乎涵三,两仗法自一元伏仪掌乾坤,三才佐理四象成神农尝百草,五行生纪六合现轩辕皇帝制衣由,七星彩帛映云端,干坎良震来赴会巽离坤与兑变然北极霞光显南斩瘟,今奉上帝传敕令,命与微臣开光点起鼓,功手试光,书讳,混真雷坛,本坛今已恭依道范,是早申召告,时天清地良,玄微在瞎,三阳开泰,五福临坛,希冀诚信之上通,斯恭真圣以助玄谨召左青龙猛章,右白虎监兵,前朱淮灵光,后玄武证盟,又召四灵神,飞翔下九冥,天官飞火甲,地官报金精,水官统虎将,三元护我身,本司焚香下令宣告,

(功下,将剑盂盟威步罡)

说文:

雷坛主将(剑出 )勇猛先,闻吾宣召火连到庭,钦奉玉皇上帝敕(一法主玄天上帝( )老祖天师律令( )巽水于剑(接说步罡)

说文:

坎水天乙清,蛟龙潜真形,神牛大海通神兵,太乙尊居此,七星镇坛庭,(荡秽罡)

(功中立巽水于剑毕上)

说文:

今开光之际阐事之时,四灵童子,想至来临,坛有请光之像,羽众同称,九气青天,明星大神,焕照十方洞映九门,转烛阳光,日童飞灵,月灵童子,侍为坛庭,正道赦行,星童齐骄,点光童子,流火随形,帝君有命,普天安镇

(近毕功持令旗,而外说)

说文:

光照日光童子(摇令旗)速至法会,次召目光童子,齐,赴坛场,真召星光童子,点光童子令敕西童子速驾云台会(太极,转案)临赴都坛各胜已任,谨安职司,助吾神通,开通圣像百,畅通赞真有偈,宝号称扬。

举天尊:

威光显扬天尊

法韵声声赞洞玄,四时神真赴会筵,

圣号奉罢风云开,五德锦风落琼台说,

此鸡不是非凡鸡,太阳客中展羽翼,

身居五德冠映丹,翱直上九万里,

太上赐与增颜色,雷坛之内描神祗,

十方真宰得珠润,颜臾神通游寰宇

(点鼓功执令于五德书,持针剌冠,备于原砂)

说文:

再运真香讶诚上启伏闻,日吉时良,天开地长,臣今执笔犬吉大昌(令)此笔不是非凡笔,元始传下五支笔,一支笔太上置书五千言,天道地德通古今,留下金林水火土,神符,仙录镇乾坤,二支笔东方孔圣求至道,书写四书与五经,留下仁义礼制信,三证大道,留下生老病死苦,弘誓慈愿救万灵,四支笔治世高士书国文,修文量武万民乐,尊奉天地国亲师,天下和平无征论,臣今手执五支笔,依奉宗祖道经师,灵灵神笔制于手,九瞿个披列端头号,一点龙笔开风目,二点万真生灵慧,神笔点点风云现,万载香火永长绵。

(击敕,开光令于盘中物事一如印堂)

眼、鼻、口、心、耳、手、雷、足、身、 毕紫微,金光盖之时,离案至神像前,开光)

说文:

开身之光明,点仙真之灵性,将心对口,将口对心,隔山叫隔山应,隔水叫隔水应,有求有应,有感有灵,开光之后,水彰显应,千年香火千年盛,万载香火万载灵,赞真有偈,羽众同声唱。

众唱:

大道慈悲万 东雍熙。

说文:

向事开光功德,上奉高真下保平安,赐福消灾,同赖善功,证无上道,一切信礼,志心称念,飞去捧送天尊,不可思议议功德。

人物简介

陆修静(406年-477年,字元德),南北朝时吴兴东迁人(今浙江湖州吴兴),著名天师道道士。

陆修静出身士族,三国东吴右丞相陆凯的后裔,幼习儒术,后来入山修道。元嘉年间(424年 --452年)宋文帝刘义隆闻其名,请他讲经说法。太后王氏更是执门徒之礼。

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461年)修静入庐山修道。宋明帝刘泰始三年(467年)被皇帝召到建康,在北郊天印山筑馆住下。陆修静积极收集整理道经,并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

陆修静是天师道道士,自称“三洞弟子”。《陆先生道门科略》云:太上老君以下古委忍沐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二故授天师正一盟 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同上书)。他整理灵宝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又曾整理和传授上清经,因而受元代茅山宗尊为第七代宗师。

整顿改革

东晋南朝时期,道教在组织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主要表现是祭酒制的衰落和道官制度的兴起。祭酒制度为早期五斗米道之旧制,其基本特征是“立治置职”,道官祭酒“领户化民”,实行政教合一之统治。为实现道官祭酒与道民的统属关系,天师道制定了三会日、宅录和缴纳命信等制度。规定在三会之日,道民必须到本师治所参加宗教活动,登记检查“宅录命籍”(近似封建国家编户齐民的户籍簿),听道官宣布科禁,考校功过。道官凭此向天曹启告,请天神守宅之官保护道民家口安全,禳灾却祸。自魏初天师道北迁至晋宋之际,出现了组织混乱,科律废弛的严重局面。当时许多道民在三会之日不赴师治参加 ,不报户籍,不交租米命信。一些道官更“妄相置署,不择其人,佩惟多,受治惟多,受治惟大,争先竞胜,更相高下”,“纵横颠倒,乱杂互起,以积衅之身,佩虚伪之治。身无戒律,不顺教令,越科破禁,轻道贱法。恣贪欲之性,而耽酒食,背盟威清约之正教,向邪僻袄巫之倒法”。祭酒制度的腐朽败落

首先,陆修静禁止道官自行署职,实行按级晋升的制度。他认为,普通民众须有功德,才能受为道民;道民受之后,有功者才能升迁。从受十将军依次升至受五十将军,再从吏依次晋升散气道士、别治道官、下治道官、配治道官,以及下、中、上八治道官。其最高者,即“能明炼道气,救济一切,消灭鬼气,使万姓归伏”的道师,才能拜署上八治中的阳平、鹿堂、鹤鸣三治道职。强调“采求道官,勿以人负官,勿以官负人”的组织措施。为健全三会日制度,他重申,三会日“民各投集本治师,当改治录籍,落死上生,隐实口数,正定名簿。三宣五令,令民知法。其日,天官地神咸会师治,对校文书。师民皆当清静肃然,不得饮酒食肉,哗言笑。会竟,民还家,当以闻科禁威仪教敕大小,务共奉行”。日,作为登记、审核宅录的最后期限,其日,每个道民都须赍信至本师治所,由本师给以注籍,以便道官“领户化民”。

第二,陆修静十分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认为“斋直是求道之本”,主张“身为杀盗*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他在总结前代斋仪的基础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从而使道教斋法不仅有了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使斋戒仪范的理论更加完备。

第三,陆修静不仅整顿组织、完善斋醮仪式而且还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他早年便注意采访搜集道教经典,曾“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魏夫人)之遗迹;西至峨眉、西城,寻清虚(王褒)之高躅”。元嘉十四年(437),即着手刊正《灵宝经》,编撰《灵宝经目》。泰始三年(467)从庐山入京,居崇虚馆,又得当时朝廷收藏的杨羲、许谧手书上清经真诀。相传由鲍靓所造之《大有三皇经》亦为其所得。于是他“总括三洞”,校理卷数目录,于泰始七年奉敕撰《三洞经书目录》献上。据云,陆修静共著录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内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针对当时《灵宝经》错乱糅杂,使后来学者难辨真伪,“视听者疑惑,修味者闷烦”的情况,于是对之整理考证,编成了《灵宝经目》一书,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灵宝派的发展。陆修静在整理道教经典的同时,又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隋唐以后历代整理道书,编修“道藏”所沿用。

著述一览

陆修静是南朝刘宋时道教之集大成者,生平主要的著述领域是道教。

<ol class="\&quot;custom_num" para-list="" list-paddingleft-1\"="">

三洞经书,撰《三洞经书目》

有关道教斋醚方面的仪式

他的著述虽多,但大都散佚。现存者大多收载于明《正统道藏》。现对其著述情况及源流略作考辨。

著述情况

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撰《三洞经书目》,谓道教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共1228卷,“其1090卷已行于世,138卷犹在天宫。”据《茅山志》卷九《郑樵通志艺文略·茅山道书类》著录陆修静撰: 《灵宝经目序》一卷、 《道德杂说》一《升元步虚章》一、《服御五芽导引元精经》一卷《灵宝步虚辞》一卷、《步虚洞章》一卷。《茅山志》卷十记载,陆修静著斋戒仪范百余卷。他的著述还不止这些,因有些早已亡佚,只是在古岌中偶被提及,故而难免著录不全。现据史志记载,归纳其所著书目如下: 《道德经杂说》一卷。已佚。《宋志》道家类及神仙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著录。 《灵宝经目序》一卷。今存。收入《云笼七签》卷四。 《服御五芽道引元精经》一卷。已佚。((通志略》诸子类道家著录。《道藏阔经目录》卷上著录《太上洞玄灵宝服御五芽导引元精经》一卷。不著撰人。 《升元步虚章》一卷。已佚。《通志略》诸子类道家著录。 《灵宝步虚词》一卷。已佚。《崇文总目》道书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著录。 《步虚洞章》一卷。己佚。《崇文总目》道书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著录。 《必然论》一卷。已佚。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八著录。 《荣隐论》一卷。已佚。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八著录。 《遂通论》一卷。已佚。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八著录。 《归根论》一卷。已佚。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八著录。 《明法论》一卷。已佚。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八著录。 《自然因缘论》一卷。已佚。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八著录。 《五符论》一卷。已佚。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八著录。 《三门论》一卷。已佚。唐释法琳《辩正论》卷八著录。 《陆先生答问道义》一卷。已佚。《道藏阔经目录》卷上著录。 《陆先生黄顺之问答》一卷。已佚。《道藏阔经目录》卷上著录。 《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洞玄灵宝五感文》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统道藏》正一部。 《陆先生道门科略》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统道藏》正一部。 《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一卷。今存。收卷卷入朋《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 《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烛愿仪》一卷。今存。收人明《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即《三元斋仪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祝愿仪》。 《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已佚。《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十七云:,陆天师因《太极敷斋戒威仪经》撰《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 《金斋仪》。已佚。《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著录。 《玉斋仪》。已佚。《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著录。 《九幽斋仪》。已佚。《无上黄藻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著录。 《解考斋仪》。已佚。《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著录。 《涂炭斋仪》。已佚。《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十六。 《三元斋仪》。已佚。《无上黄大斋立成仪》卷十六云:“太极真人演(灵宝)经文而著斋、威仪之诀。陆天师披(灵宝)经诀而撰斋、谢、戒、罚之仪:三篆(金篆、玉筑、黄)、九幽、解考、涂炭…品目虽繁,而仪矩则一”。《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十六谓,陆天师未尝撰《黄仪》。 《古法宿启建斋仪》。今存。收入《无上黄大斋立成仪》卷十六,后人有改订。 《燃灯礼祝威仪》。已佚。《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三十五著录。

三洞经书源流

陆修静广集道书,对《 上清 》、《灵宝》、《三皇文》经书搜罗甚多,将所集书分而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编成《三洞经书目》,是谓“总括三洞”。 三洞经书,各有来源。 《云笈七签》卷四收载陆修静于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所撰《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及陶弘景《真话叙录》均谓:东晋《上清经》法,由杨羲传许谧、许椽(烟>,椽传子许黄民 ,许黄民传马朗、马罕。元嘉六年 (公元429),马朗藏经干净室,以洋铜灌厨箭,约家人不复开。宋废帝景和元年(公元465)逼取至京,置于华林园。暂开后仍付道士马氏。“泰始初(公元465),受(季真)乃启,将出私解(11} )。陆修静南下,立崇虚馆,又取在馆。”(《真语·叙录》) 《真浩·叙录》记载,东晋杨羲书有《灵宝五符》一卷,本藏句容葛集处。泰始年间 (公元465-471),葛柔以之示陆修静,“因以缉物与葛请取,甚加隐闭”。 《云笼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三洞》谓:鲍靓于晋惠帝永康年间(公元300=301)于篙山石室得《三皇天文》,后授葛洪。“陆修静先生得之,传孙游岳”。 陆修静从上述途径取得《上清》、《灵宝》、《三皇文》系经书,刊正、编成《三洞经书目录》。关于此书目道书总数,说法不一。北周甄莺《笑道论》诸子道书三十六、 《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桑《决对傅叠废佛事并表》、《全唐文》卷九一二释道世《辨道经真伪表》皆谓陆修静实集道教经书并药方符图一千九十卷,号称一千二百二十卷,说“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而唐杜光庭删《太上黄篆斋仪》卷五十二则云: 至宋朝简寂先生校潍之际,述《珠囊经目》万八千卷。 考《珠囊经目》系指北周建德中王延所撰 《三洞珠囊》经目七卷,校定道书凡八千三十卷。北周武帝建德乃公元572 - 575年,而陆修静早在公元477年(宋元徽五年)已段,杜光庭显然是把王廷所作书目误为陆修静之书目。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又因袭了杜光庭的错误。又《道藏尊经历代纲日》亦谓:“宋简寂先生陆修静经目,藏经一万八千一百卷。”显然也是同样的错误。 至清康熙年间,毛德琦纂《庐山志》,卷四云: 简寂观道士相传,昔观中有道藏阁,乃陆修静奏请御赐道家经并符图一千二百卷,龙筐贮之,后被回录。 按:道教经书,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六百七十卷,另符五百数十卷,合计约一千二百卷。北周甄变《笑道论》谓陆修静实集道书一千九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道书一千二百十六卷。故大体上可以肯定陆修静当时所集道书为一千九十卷。也可能还有一些道书他从未见过,也未取得。

思想概述

东汉末,道教因张角“黄巾起义”失败之影响而受抑制,接着又受曹魏之制约,故从两晋至南朝刘宋间,在政局动荡中更趋零落,道教散乱,“教法纲颓”(《洞玄灵宝五感文》)。江南一带帛家道、李家道及其它种种巫现道门杂出,*祀盛行。陆修静在刊正、编纂道书的同时,倾力于整顿道教之法制仪轨,力图建立以内持斋戒、外持威仪为本基的、统一的道教。故而,虽然灵宝派本以金丹药物为归趣,但陆修静敷演《灵宝》,却仍以斋戒为重。在他看来,斋“是求道之本”(《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入靖修真,要资斋戒”(《云篮七签》卷三十七《斋戒叙》)。 其斋戒理论,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维护道门的神圣为名,用斋戒以制约人心,使之有利于当时社会之教化;其二是儒释兼融。 宗教戒条,是宗教徒的道德法规,行为轨范,是维持宗教信仰的支柱,也是制约人心的方法。陆修静为维护道门之神圣,首重斋戒,《陆先生道门科略》云:。 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得当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而斋戒的目的,实际上乃在于约制人心欲虑,静虚以与道合。《祝愿仪》云:圣人以百姓奔兢五欲,不能自定,故立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闭内寇,威仪以防外贼。礼诵役身口,乘动以反静;思神役心念,御有以归虚也。能静能虚,则与道合。所谓静虚,亦即忘我,忘我尔后与虚无之道体“玄合”。《洞玄灵宝五感文》云:“道体虚无,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 陆修静倡斋戒以制心遗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道教有利于当时社会之教化。《陆先生道门科略》云:太上老君以下古委忍沐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二故授天师正一盟 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同上书)。 再者,陆修静的斋戒理论,主以神仙长生之道,亦旁撷儒家仁孝之教,释家“三业清净”之说,以此构立其斋醛规范,直为后代典式。葛洪虽也讲“为道者当先立功德”,以 “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抱朴内篇·对俗》),但其主旨是金丹道,外重金丹,内重抱朴守一,含有老庄清净无为,任物自化的思想,而陆修静却颇受儒学影响,强调“行善成德以至于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终不成道” (《祝愿仪》)。陆修静更将道德之教与儒家仁学揉为一体,并列为三。《祝愿仪》云: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乃得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晓道,亦不得道;若但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若但有道德而无仁,则至理聆没,归乎无有。譬如种谷,投种土中而无水润,响能生乎……故《五千文》日“三生万物”。在陆修静的神仙理论中,还纳入了孝慈等传统的道德观念。《洞玄灵宝五感文》说,一旦获得神丹以济沉溺,则“先报我亲平素之日鞠育之恩”,让“父母上升福堂”,“度彼绝岸”,又要“因缘种族,咸受大惠”,使“后世蒙福”。作《五感文》的缘由,是陆修静率门徒作斋仪时,饥寒交迫,“虑有怠懈,乃说五感以相劝慰。”很清楚,孝慈是克己求道的精神支柱。这样,陆修静所倡导的实际上是忠孝神(接上页)仙。他还将清斋与佛教的“超脱轮回”等列,斋戒“检御身心”,也即是要“灭诸三业罪恼”(《云岌七签》卷四十《受持八戒斋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教交融的意向。 陆修静对神与气的关系,亦有所论及。神气相当于神形,是南北朝时论争比较激烈的问题。陆修静本诸道教传统观点,认为: 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生之所赖,唯神与气。神气之在人身,为四之命,人不可须臾无气,不可俯仰失神。 失神则五脏溃坏,失气则颠级而亡。气之与神,常相随而行;神之与气,常相宗为强。神去则气亡,气绝则身丧。一切皆知畏死而乐生,不知生活之功在于神气。 (《祝愿仪》)

宗教活动

在青山环抱的简寂观中,陆修静采药炼丹,研修道教宗义,一共7年。简寂观的道藏阁中藏有道教的经书、符图、药方共1200卷,据说他奏请皇帝,以龙箧贮之,相当讲究。

陆修静在简寂观中致力于道教经典的搜集、整理,加以分类,列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称“三洞经书”,并撰写了“三洞经书目录”,这是最早的道藏书目著作。陆修静为道教经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在朝廷多次征召之下,陆修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简寂观,入住建康。刘宋开明元年(公元477),陆在建康景德观辞世,享年71岁。陆去世后,遗体被弟子们运回庐山,安葬在布袋岩下。陆生前留有遗言,死后要弟子们用布袋装殓他的遗体,直接抛入深山穷谷之中,与土木同穴。弟子们不忍,仍然葬入墓茔,布袋岩由此得名。

相关资料 简寂观

简寂观在唐以前一直是庐山道教最重要的宫观和最大的道教修炼场,鼎盛时住有道人多达五、六百人,香火称极盛。唐宋时期,影响仍在,出现了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高道。他们先后长居简寂观,与朝廷官府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身负高深道学和丹功。据载,钱朗精于“补脑还元”长生之术,许坚熟识《河图》、《洛书》。北宋著名道士陈抟亦一度游居简寂观,从许坚学易经心法。该法以后成为他创立道教新学风的前提和新学说——道教内丹学的依据。当时,许多文人,如张正见、韦应物、白居易、顾况、陈尧佐等也来此游观,赋诗题赞。南宋之初,简寂观遭到南侵金兵和李成之流的劫掠。曾任南宋孝宗右丞相、两度游庐山的周必大在游记中记述道:“由别径入简寂观,宋陆修静故居也。其旁有岳庙。守者云,先生炼丹井已过。回步访之,深三尺,在田间。酌讫,乃至观中。陈贤良记云,观在白云峰下,其间一峰独秀曰紫霄。其北又有屏风山,其前一里有鸡笼山。观门有朝真阁殿,前有先生醮石,亦名礼斗石。道藏刻石铜天尊像,石磬,白云楼。西涧悬瀑,落于庑前。……许坚联衣石涧中间。道士则云,沙石湮没久矣。进观连理树。”已失去了昔日风光。事隔十三年后,朱熹仍充满悲凉地写下了“于今知几载,故宇日荒废。空余蘸坛石,香火难复燃”的诗句。其后虽间有修葺,但已难复旧观了。

明清两代,简寂观更趋冷落。许多文人在游观该观后都不胜感慨,空生悲叹。明人王思任诗中写道:“简寂元名观,于今寂更芜。问松寻道士,指瀑失田夫。古鼠巢萝殿,荒鸡叫草厨。”清人黄宗羲到此也只是看到败落空寂的荒观。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观无人问津,不知就里,“询简寂观多不知者”。连道士住观还要纳赁资,而地方则以观田所入作为每年斋醮之需。为此,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简寂观沉郁地写下了一副对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先师。”为简寂观乃至整个庐山宫观的中落大鸣不平。但简寂观并没有因此而有所转机。到咸丰三年又为兵火所毁,抗战后“益见荒凉”,仅有若干古迹可资参证,尚可勾起人们对昔日观之繁华的几许回忆。

鼎盛时期的简寂观在朝廷的格外恩宠下,不仅赫然成为庐山道教中心和南天师道最著名的道观,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庐山道教的发展。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宫等道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它们互相呼应,鼎力相持,与庐山佛教势力分庭抗礼,创造出了“释道同尊”的局面。

人物影响

陆修静为道一生,“大敞法门,深弘典奥”,创立了大行于世的南天师道,使之成为与寇谦之创立的北天师道相抗衡的道教重要道派,令“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随后,南天师道经他高足孙游岳和再传弟子陶弘景大力鼓吹和传布,而繁衍出著名的茅山道派,大显于唐代。究其根源,应归功于陆修静所创立的丰富而完备的三洞经书。所以《道学传》中如是说道:“道教之兴,于斯为盛也。”也正因如此,陆修静在死后获得了比生前更崇高的地位和荣耀。就在他死后不久,宋后废帝便赐之谥号“简寂先生”。及宋徽宗上台,又再度拔高,加封为“丹元真人”。而自梁代以还,对道教稍有好感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倾巢出动,纷纷来观,立碑撰记,赋诗题咏,对陆修静独到建树的弘道生涯,特别是在简寂观的为道宏举大加赞誉,多方捧扬。其中南朝梁人沈璇在《简寂观碑文》中写道:“三洞法师陆修静,心怀寡欲,性蓄兼善,忘为栖住,城隆阐教。投装乐土,解橐灵山。”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地勾勒出了陆修静献身道教的一生和对庐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陆修静兼通儒释,学识广博。在他羽化成仙后,庐山流传着大量有关他的传说。从这些传说背后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寻觅到陆修静风流俊雅、文才横溢的一面。这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传说便是“虎溪三笑”。

相关诗词

《佚老堂》

苏轼

我从庐山来,目送孤飞云。

路逢陆道士,知是千岁人。

试问当时友,虎溪已埃尘。

似闻佚老堂,知是几世孙。

能为五字诗,仍戴漉酒巾。

人呼小靖节,自号葛天民。

斋醮科仪 修持 早晚功课 炼气

云游参访 斋戒 戒律 正一派戒律

全真派戒律

宫观清规 符箓法术 符 箓 神咒 掐诀 步罡

变化之术 祈福禳灾 考召

驱邪 治病 送瘟 术数 仪式 三箓斋名 罗天大醮 破狱灯仪

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 炼度仪

关灯散花科仪 进表科仪 坛场设置 斋坛 醮坛 戒坛 万法宗坛 道冠服饰 法器 木鱼 令牌 如意 法印

法杖 法剑 笏 云铛

幡 磬 麈尾 钟 铙钹 坛场执事 高功 都讲 监斋

侍香 侍灯 侍经 神诞庆典 迎神出会 香期与庙会

侍香是道教行仪时的执事名称,由参加仪式的道士担当。

由来

早期道教仪礼简单,并无用香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民众生活和仪礼中用香逐渐普遍。南朝高道陆修静编的《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才有仪坛执事侍香之称。唐五代以后,侍香之称在斋醮仪式中广泛使用。至今,道教醮坛上仍有专职侍香的道士。

职能

《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侍香之职是「料理炉器,恒令火燃灰净,六时行道,三时讲诵,皆预备办,不得临时有缺」。唐五代的《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则要求侍香必须「精饰鼎楙,严洁案席,巡行坤炷,始终芬芳,玄鉴昭彰,丹诚露达,毋或中绝,有越初诚」,同时,还规定侍香如有失职,必须罚香、罚油,乃至「罚算一纪」等。

《金箓大斋补职说戒仪》 《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 《要修科仪戒律钞》

按书籍内容分类包括:天文类、地理类、方志类、史记类、农家类、法家类、杂家类、总集类、别集类、纪事类、谱录类、戏曲类、幼学类、编年类、金石类、时令类、小说类、政职类、奏议类、政书类、目录类、西洋类、风水堪舆、四柱命理、六爻八卦、择日择吉、手相面相、姓名测字、紫微七政、梅花易数、三元玄空、奇门遁甲、六壬太乙、铁板神数、占卜解卦、周易学术、儒家系列、佛教系列、道教系列、医学系列、武术系列、兵法系列、民间系列名家系列

市面上能找到的差不多有:

《龟斗解厄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金刚罩道术》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门步斗咒罡》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门宿生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黄箓五院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飘放莲灯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预修预行正启》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雷霆启醮幡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雷门醮削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随愿往生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阳醮科仪集成》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七册)

《道教金箓受生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金刀断索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遣送白虎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遣告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迎王母銮驾斋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赤凤髓》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课盆关报》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诸品斋醮全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设坛主科》古本秘本易学道教书籍古籍

《道教解冤惘结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肄垂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童初五相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禳关祭将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禳关度煞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祭秽幡棺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神霄伏魔玉赦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祝由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祛文告符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祈禳十八诰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祀供全科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百鬼图》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瘟醮年王八圣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田禾醮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6部)

《道教生神九大斋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珍本紫微斗数》古本秘本易学书籍古籍书籍

《道教玉枢镇静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玉帝正朝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燃灯祈禳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火铃诏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清微真经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河图朝天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河图三辰星象晚朝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水陆大斋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水炼度火琚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水府三界召龙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正启三元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梵音斗科》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道教朱陵饯驾》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朝元朝真礼斗》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星耋宝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旮旯施食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旮旯斛食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无极真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4册)

《道教斗醮三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文昌宝忏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敕破九狱》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敕水禁坛》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救苦提纲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挑饕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投告上下元符简》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手抄残本》道教古本秘本

《道教恭迎诸神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开通纨道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谢真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清旦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朝圣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提纲下》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提纲上》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总早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建坛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左案时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度人大斋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度人夕景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右案时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度人午景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度人保举四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对灵救苦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太清章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太垌符箓》道教道术法术线装善本秘本

《道教太乙医科秘本》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太上秘笈》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大曜分事》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大斋行符告简》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大放赦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大开方隅》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大品斋醮庭参九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大品斋醮关告投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圆宗秘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圆皇密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四正四维生神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复

《道教四大归空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受生迎库管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南斗炼度祝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华山秘诀》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十王鸿斋奉真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十王告简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医方杂症》线装秘本秘本医学书籍古籍

《道教北斗金玄羽章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关摄亡魂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修真锦身科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传度迎箓》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九龙九皇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九转生神开坛圄》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九皇朝元夕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九炼返生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九天总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丹罡誓水火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丹罡八镇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临坛驾停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丰都秒斋案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教中元大会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上元大会庆灯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皇广成甲子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复

《道教三景玉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官劾全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教三天门下女青诏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十六趑解》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元斋左案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三元斋右案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教一炁生神晚朝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家隐遁一宗》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七册)

《道家镇压秘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家血湖科仪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九册)

《道家功悑法录》道家道教道术古籍线装善本秘本

《道家列子冲虚真经》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道家仙踪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七册)

《道传雷霆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表章总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血湖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离明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玄帝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灵祖龙王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

《道传星主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日月祀地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传文昌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救苦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接寿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报恩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报恩斋》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川主杨泗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传和瘟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南斗天曹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道传北斗正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传九幽洞渊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轩辕秘籍》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解坛散结祭赏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观音关帝金木炳灵正朝》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茅山灵光道法秘本》道家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童限旮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秘传祝由秘笈》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五册)

《秘传圆光法道法》道家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神符秘术宝录》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祝圣沐浴赈济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秘传张天师法术宝录》道教道术法术线装善本秘本

《祈绸灯星灯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祈祷黠雷秘旨》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玄空养义》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玄母天尊道法秘笈》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灵宝道君珍本妙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测字秘传》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洪阳先生老子注解》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治平宝鉴》道教古本秘本书籍民国

《民间法术合抄秘本》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放生天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张宫谕酌春堂集》秘本秘本道教道家祭文古籍书籍

《建坛安镇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建坛伏魔黠醮品奏纳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度人耋真清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言外中》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清微黄箓科仪》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灵驱解法》秘本道教法术道术理秘本

《安奉金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奏请玉札祝国仪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城隍禳蚁解启师判散》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土皇醮款五方启坛真文》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古本盲派命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古本推背图》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十种十王报恩转案》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北斗缪玉书》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勾嵝升天神书》道教道家古籍线装善本秘本

《八卦奇门密法》道家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先天言功掩禁扬幡礼斗》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元始南斗玄灵妙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佛门秘本坛经》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五灵玄科梵度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贪狼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禄存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破军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斗姆预祝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文曲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廉贞庆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九皇大醮同庆万寿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中斗龙神作灶经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东岳丰都北魁冥京全集》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下元大会解厄朝科仪》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上清金嘦清醮奏表科》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

《三洞法宝忏诰咒》秘本秘本道教道家古籍书籍

《万贔秘术》道教道术古籍书籍线装秘本秘本

《道家秘本星辰宝经》道家道术法术古籍善本秘本

《道家中和秘本》风水堪舆地理古籍线装善本秘本

《秘传犯收吓解灾集》邓松汉 道家法术古本秘本

《礼生祝文》道家古代风俗禁忌祭神鬼祭文古本书籍古籍

《和斗科》道公佬(道士)道家法术秘本秘本道公佬书籍

《鲁班全书》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石印本鲁班经》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鲁班小木经秘笈》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

《鲁班大木定国真经》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

《鲁班秘书》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神鬼图鉴》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重刊董氏道德经集解》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

《鲁班法咒》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李真仙真仙》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道法大手印》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石印辰州符咒大全》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

《丧事祭礼科仪》道家道教法术古籍善本秘本线装书

还有一些道长出的书就不一一例举了

姆指按在食指的第一和第二指节中间的纹上  掐诀和步罡  道教法术在施行中,法师常口念咒,手掐诀,脚步罡。掐诀和步罡是行法时法师的一两种基本的形体动作。要了解道法,对这两者就要有初步的了解。  步罡,全称踏罡步斗,又称步天纲。它是从古老的年代中传下来的:罡,原指北斗星杓尾的一颗星,斗即北斗,后来又扩大范围,泛指东南西北中五方星斗。法师假十尺大小的土地,铺设罡单,象徵九重之天,脚穿云鞋,在一片悠扬的道曲中,存思九天,按斗宿之象、九宫八卦之图步之,以为即可神飞九天,送达章奏;禁制鬼神,破地召雷。因此道教(特别是正一派)徒行法、修炼,步罡踏斗都是一种基本功,也是法师基本的形体动作。  一般认为,步罡是从古代的禹步发展来的。但与禹的关系如何又有二说。一种说法,是汉代扬雄《法言.重黎》中说,「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轨注说:禹治水土,涉山川,足得了毛病,所以走起路来是跛的。而民间的巫师多效法禹步。如此说来,禹步最初是模仿大禹治水得下的跛脚。另一种说法,见於《抱朴子内篇.仙药》和《洞神八帝元变经》等古籍,大意是说,大禹治水时,在南海之滨见到一种大鸟会禁咒术,走著一种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动,於是大禹模拟其步伐,使成为法术,十分灵验,因为是禹制作的,故称为禹步。从这些说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与古代的禁咒术有关。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迹,后来扩大为十二迹、三五迹等不同的禹步。  禹步的三步九迹被认为有北斗之形,所以与踏罡步斗合一:《金锁流珠引.三五步罡引》说:「北斗,就是中斗。中斗是星,下变成为九灵,依法走下来,有九个足迹,称做星纲。」(北斗者,是中斗也。下变为九灵,步之九迹,谓之星纲。)所谓九迹,是象徵北斗七星和辅弼二星。纲,本作罡,原指斗末一星,后或借指北斗。称为纲,或许和将星图理解成天宇某一区域的纲纪有关。又说,禹治洪水时见鸟能禁咒,学了三年,术成之后踏九斗,将星配於足下。一般后世理解禹步、步罡与九宫八卦相一致,称「三步九迹,迹成坎、离卦。」由於星纲种类繁多,且根据法事的内容不断地编制出新的罡步,所以步星纲或者踏罡步斗的名目繁多,它往往与掐诀同时使用,为施法时两种最基本的形体动作,据说至於唐宋时代,步罡与掐诀加在一起已经有七百馀种,真是洋洋乎大哉。  比较常见的罡步:前面说过,罡法或者说纲法种类繁多,但比较基本的则不过数种。东汉正一盟威道有《三五星纲箓》,其中步罡之法有东南西北中五斗。以后又推衍出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纲等。这些都是比较基本的常用的纲法。斗罡中最基本的一种称为北斗玄枢罡。罡图只有北斗七星。正步时以星名为步迹之名,转身返回时以星君名为步迹之名。二十八宿罡象徵天上的二十八宿--古代中国分天宇为二十八个不等的区域,以相应的星宿标识,称二十八宿,它们是整个天宇的代表,步之象徵著旋斗历箕,蹑行周天。  步罡的基本功能是象徵飞行九天,以及禁制外物与鬼神。罡,又称为天纲地纪,所以步罡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依图步之,更认为已经升九天、过九州,巡历天下,飞行於仙境。其中比较基本的有河图大豁落斗,简称为豁落斗。实际上它就是原来的北斗罡,北斗七星加上辅弼二星作罡图,但采取河图及所列后天卦位为规范。分冬至后和夏至后用两种。前者从坎卦起,步至离位;后者从离卦起,步至坎位。河图九数代表天上九个区域,或九个星宿,凡天英(坎一)、天任(坤二)、天柱(震三)、天心(巽四)、天禽(中五)、天辅(乾六)、天冲(兑七)、天芮(艮八)、天逢(离九)。步时念咒,依次点明所步方位、象徵意义,以及威力所在。比如冬至后步时用咒云:「斗要妙兮十二辰,乘天罡兮威武陈,气仿佛兮如浮云。七星动兮上应天,知变化兮有吉凶。入斗宿兮过天关,步六律(按:指音律。古人认为音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通,步六律指步伐踩著音律的节奏。)兮持甲乙(按:指天干,也即时间的变化。)。履天英兮登天任,清冷渊兮可陆沉。倚天柱兮拥天心,从此度兮登天禽。过天辅兮望天冲,入天芮兮出天逢。斗道通兮刚柔济,添福禄兮留后世。入窈冥兮千百岁。一阳之后步相随,豁落神兮除百魅,入在斗口万邪避。急急如律令摄。」从这一咒语中我们可以揣见步这罡主要是表示在天上飞行,而且具有消灾避邪的种种超自然功能。它和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罡等,都表示天上的某一区域或者仙境天府,所以步时都要存想这些场景。  比如有一种星珠熠耀罡,有两种罡法,一式有八步,一式有三步。道士上香时每要步此。步时念咒:「玉清敕素,大梵分灵。元罡流演,星珠冠周。急急如律令敕。」并要存想三境。三境,指玉清、上清、太清境,系三清尊神所居之境。步罡咒中已经点明道士点香烛时等於是将天上的星光移来凡间,那靠的就是步这罡。此类罡中也有代表九州的,称九州罡。九州,指雍、梁、兖、扬、青、徐、豫、冀九州,古人以之代表整个神州大地,所以步之代表巡逻整个大地。步罡的另一个宗教功能,是能够禁制鬼神和外物。本来,禹步、步罡,既有飞行九天的含义,又有禁制鬼神外物的功能,不过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专门化,某些罡以飞行九天为主,某些则禁制的作用更加突出。  比如雷法中的破地召雷罡,步之以破除阴气,放出阳气,使惊雷发生。又如考召法中的附体罡,步之使鬼神附於事先指定的儿童或其他人身上;召命神虎啸命灵罡,在炼度破幽一类法事中,步之以召役神虎将军(负责追摄幽魂的神将)。由於道教法术的主要功能在於运用超自然的力量来改变外物,控制外物的变化;而所信仰的神仙是居於天上或仙山洞府的,进入其世界必须要有超自然的能力,踏罡步斗被认为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它被广泛应用於法术当中,成为道法的基本手段。  --------------------------------------------------------------------------------  掐诀又称握诀、捻诀、捏诀、法诀、手诀、神诀,有时称斗诀,简称为诀:它是道法的基本方法之一。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某些部位或者手指间结成某个固定的姿势,起到感召鬼神、摧伏邪精的作用。它和步罡一起,是道法和行持时的基本的形体动作。  道士诵经、念咒、步罡、结坛、召将、气禁、收邪、治病、祈禳等的各个环节都要掐相应的诀。《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九:「凡行步、问病、治邪、入庙、渡江、入山、书符并须掐诀目。  掐诀是从古代的气禁之术中继承下来的。道教在发展中依据自己的神谱和法术理论,作了增益、改进,形成庞大的手诀系统。  手诀的基本成份是诀文:诀文指在掌指上的某一固定部位象徵北斗星、十二辰文、九宫八卦、二十八宿等。如在第二、三四指的九个关节纹上,以三指(中指)中纹为九宫中文,馀八个关节纹为八卦文(依据后天八卦位从四指根部关节纹为乾文起始);二至五指上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文。每掐该文,即象徵把握八卦、十二辰、二十八宿等。由於古人常用八卦、北斗、二十八宿等象徵宇宙中天象的运行、造化的奥秘、空间的位置和时间的变换,故通过诀文,在手上形成了一个浓缩的宇宙图景,如《阴符经》所说的那样,「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由诀文加上其馀指掌联结方式构成诀目,通常说的掐某诀即指某诀目。简单的诀目只掐一个诀文,复杂的诀目则要同时或依次掐多个诀文,比如飞捻北斗时,便须迅速捻过七星本文共七个点。有时尚要加上各指和指掌间的交结,甚至双手并用。  十二辰文的掐法如下:  子文,大指掐四指根部。(掌指之间的关节线上。下同。)  丑文,大指掐三指根部。  寅文,大指掐二指根部。  卯文,大指掐二指(从根部起算)一、二节之间(关节线上。下同。)。  辰文,大指掐二指二、三节之间。  巳文,大指掐二指顶部。  午文,大指掐三指顶部。  未文,大指掐四指顶部。  申文,大指掐五指顶部。  酉文,大指掐五指二、三节之间。  戌文,大指掐五指一、二节之间。  亥文,大指掐五指根部。  八卦和九宫文:  乾文,大指掐四指根。  坤文,大指掐四指二、三节之间。  坎文,大指掐三指根部。  离文,大指掐三指三、三节之间。  艮文,大指掐二指根部。  震文,大指掐二指一、二节之间。  巽文,大指掐二指二、三节之间。  兑文,大指掐四指一、二节之间。  诀目的构成主要依据於道教的神谱和要对付的对象:如前所说,所谓掐诀,是指掐某诀目。诀目是由诀文构成,简单的诀目只掐一个诀文,在这个意义上它与诀文可以通用。诀目的数量大,每一道派常绘成诀谱,在本门内授受和运用。诀目的设计,大抵一是依据著神仙谱系,一是依据所要对付的对象。  依据神仙谱系的诀目,相当典型地表现了道教的特点,表现了它的法术与散漫於民间的巫术的区别。道教的神谱极为庞大,而且不同的道派尚有某些不同。但就行法而言,经常要涉及到的有尊神、祖师和神将三大类。每一类都有相应的诀目。与尊神相关的诀,比较常见的有玉清诀、太清诀、上清诀、北帝诀等。玉清诀,又称上帝诀、玉帝诀,诀文在中指中节。上章表、统领天仙兵马、指挥行瘟使者时掐。上清诀,诀文在中指上节,召请上清兵马时用;又一法掐中指指甲下,问病时用。太清诀,在中指下节。与尊神相关的诀,有时不直接称尊神名讳,而用其坐骑、法器等来代表。比如炼度仪中请太乙天尊临坛,法师掐狮子诀:左右手掌交叉搭在一起,左手大指屈掌内,馀九指皆露於外。原来太乙天尊坐骑是九头狮子,这一手势九指外露即为象徵。类似的又如莲花诀、宝相莲、以及大小猪头诀等,掐之象徵斗姥降临。原来斗姥常趺坐於莲花上,又其拉辇的神兽名獬,形象是猪头上生角,故以之象徵接斗姥驾。  祖师诀中最重要的是天师诀和本师诀,代表本派祖师或者天师降临,有时法师存想自己化身为天师指挥神兵驱邪时用,掐法是左手大指掐二指第一节。  代表神将的诀目数量最多。因为道教神将的数目本来就很多,且各派法术所用的神将不尽相同。就比较重要的而言,有元帅诀,代表雷部元帅;都监诀,代表统领神兵的兵马都监;天丁诀,代表天丁力士;功曹诀,代表召唤神界管理案卷的功曹。其它还有日君诀,代表日君,月君诀代表月君,以及代表五方星斗

道教 开度科仪 是什么?

开 光 科 仪说文:举步朝金阙,飞身谒玉京,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步虚:宝座临金殿,霞光照玉轩,万真朝帝所,飞泻蹑云端。举天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