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古籍研究所考研都考哪些科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吉大古籍研究所考研都考哪些科目??,第1张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只开设中国史专业,具体如下。

吉林大学中国史专业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招生目录

专业代码:060200

研究方向

01历史文献

02先秦史、先秦文献

03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04古文字学

05古代铭刻学与书法(原书法文献学)

考试科目

01-03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78中国古代史基础

04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20中国古文字学

05方向: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

③621书法文献与书法史

复试科目、复试参考书

复试科目:

专业综合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加试: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文学科不属于跨学科)。

不好考。

吉林大学毕竟是985和双一流建设学校,最看重实力和分数,所以不太好考。

1996年3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又成为首批正式建院的研究生院之一。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194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班,1952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1978年开始培养学位研究生。

主任委员:

周林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教育部顾问;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教育部副部长;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委员:

季啸风 教育部高教一司副司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阎毅千 上海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

李国钧 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副教授,华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副教授,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周勋初 副教授,南京大学古籍研究所;

来新夏 副教授,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

李国祥 副教授,华中师院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

姚孝遂 副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胡昭曦 讲师,四川大学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

平慧善 讲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马樟根 北京师范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裘锡圭 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安平秋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教研室教员;

章学新 教育部高教一司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

委员会秘书长:

章学新;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安平秋。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彭佩云 国家教委副主任;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国家教委高教一司司长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

王达津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王春茂 讲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①

宁 可 教授,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研究室主任;

平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安平秋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孙钦善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路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陈 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李运益 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②

杨 忠 副教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③

杨金鼎 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

周祖谟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宗福邦 副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姚孝遂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曾枣庄 副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王春茂④ 杨忠

注:①④王春茂同志于1988年9月经古委会正副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免去其副秘书长职务,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免去其委员会委员职务。

②③1989年10月,按国家教委办公厅文件通知,增补李修生、杨忠二同志为古委会委员,杨忠同志兼任副秘书长。 主任委员:

周林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

副主任委员:

白寿彝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

邓广铭 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

夏自强 研究员,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巡视员

章培恒 教授,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

裘锡圭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主任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樟根 副研究员,国家教委办公厅副主任

方立天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王茂根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与艺术指导司司长

王慧善 副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刘烈茂 讲师,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许嘉璐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孙钦善 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

李国钧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李国祥 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

李修生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来新夏 教授,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

杨 忠 副教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杨芷华 副教授,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副所长

杨金鼎 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吴 枫 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张公谨 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

宗福邦 教授,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

郑克晟 教授,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郑学檬 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

林 沄 教授,吉林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周勋初 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

高 潮 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感知研究所所长

袁世硕 教授,山东大学中文系

袁行霈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

顾易生 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

倪其心 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主任

徐朔方 教授,杭州大学中文系

黄永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龚书铎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史学研究所所长

曾枣庄 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董治安 教授,山东大学感知整理研究所所长

楼宇烈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

潘富恩 教授,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

委员会秘书长:

安平秋

委员会副秘书长:

马樟根 杨忠 曹亦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名誉主任:周 林

主任委员:安平秋

副主任委员:章培恒 裘锡圭 许嘉璐 周勋初

顾 问:朱新均 白寿彝 邓广铭 季羡林 启 功 任继愈 饶宗颐 王学珍 张学书 夏自强 张岂之 马樟根

委 员:王汝丰、王彦、 毛庆其 、刘烈茂、 刘乾先、孙钦善、杨忠、李修生、严佐之、吴金华、张公瑾、林 沄 、范能船、 郑学檬、 宗福邦 胡大浚 荣新江 赵伯雄 费振刚、袁世硕、袁行霈、顾海良、 倪其心、黄天骥 、 黄永年、 曹亦冰、曹虹、龚书铎、龚延明、葛兆光、董治安 曾枣庄 楼宇烈、 阎延河、潘富恩

秘书长:杨 忠

副秘书长:曹亦冰

戊申年是哪一年

膳夫山鼎历日改写西周元年历史

文/毛天哲

导读摘要:此文直接了司马迁的”元年”说,将改写中国历史。通过膳夫山鼎历日的推求校真,得以证实,周厉王奔彘在三十七年;西周行年数为三年,而不是司马迁所说的十四年。如果一定要为共伯和行政确立一个历点的话,公元前830年才是真正的”元年”。

关键词:元年,膳夫山鼎,铜铭历日,周厉王,奔彘年,前841年,共伯和,三正,金文断代,月相,岁首,年首

㝬簋,亦称厉王簋

周厉王及的纪年是个相当复杂的历史遗留难题。史家有关周厉王在位年数及行政的相关问题,历来颇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厉王在位年数,《史记•周本纪》为三十七年,而《卫世家》、今本《竹书纪年》均不足三十年。

所谓”元年”的””二字,司马迁认其为周公、召公相与行政之义,今之史家均已不认同其说。但目前史学界对元年是前841年的说法,还是普遍认同的。

梁启超在1922年所撰的《最初可纪之年代》一文中说:”若采最谨严的态度,当宗《史记》,以西周之元年(注:庚申)为断,其年当西纪前八百四十一年。”

稍微学过点历史的人,应该都记得前841这个特殊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这要归功于司马迁的整理。有人提出,”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这个历史年代概念是怎么来的?根据何在?却似乎一直没有人探究过,令人费解。

其实不难理解,《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明周宣王元年为甲戌年,以西历纪年上推,是可以推溯得出宣王元年为西纪前八百二十七年。而司马迁年表记有十四年,元年干支在庚申,则上推”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正确无疑的。

1904年,在《安徽俗话报》上发表《十四年》,将“周召”界定为“贵族”

问题在于,在汉之前的典籍中,”元年”这个概念仅见于《史记》,可以说是司马谈迁父子的一家言说。2003年陕西眉县新出土的铜器群反映出并不单独纪年,这就对司马迁的十四年说,以及断代工程所拟定的西周后期王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由《竹书纪年》及出土铜铭(至今尚未发现带年号者)来看,年间周王室仍承续厉王纪年,并未废止。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史记》中言之凿凿的纪年,在当时很可能是不存在的,至今也没有十足的证据证明现有的西周晚期器物存在纪年器。

之事,按《史记》的说法是,在周厉王专利山泽之后,国人,厉王出奔于彘,然后有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辅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这个历史叙事,相信为大多数人熟知。但是从目前的史学研究和考古证据来看,所谓行政并不是召公、周公的”二相行政”。

最早把这个问题搅浑的记录是西晋时期出土于河南汲县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称:

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摄行事(原注:号为。)

此说不光存于今本《竹书纪年》,亦见于古本《竹书纪年》佚文中。这就提供了另一个完全迥异的历史叙事,所谓””并不是”二相行政”而是指共伯和执政。《竹书纪年》是战国时代魏国的官修史书,时代比司马迁更接近西周晚期,所以这一则与《史记》完全不同的记录就引起了史家的重视。

古本《竹书纪年》已经散佚,今辑校本《纪年》不以单独纪年,而是列入厉王的纪年内,这点是清楚的。其文之末虽然也记有”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云云一条,而出自《太平御览》卷897所引”史记”,未必是古本《纪年》本文,王国维先生的校语也只说”《史记》无此文,当出《纪年》”。

司马迁

今本《纪年》则明确无疑地不以纪年,而以十四年为厉王二十六年,亦即厉王实际在位只有12年。李仲操先生认为厉王奔彘前年数为23年,是竹书参考了鲁国世系修正了鲁历公的年数,增加了2年,却把鲁献公的年数错减去了11年。故推至元年,发现周、鲁年数相差11年,而以下的历史纪年已成定论,无法更改,故竹书从厉王奔彘前23年中减去11年,使前的厉王年数变为十二年。(具体见李仲操《周厉王年数释疑》一文)

李仲操先生的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哲非常认可。西晋学者在整理汲冢竹书时,势必参考了《史记》等文献。但要指出的是,周厉王奔彘前年数或是26年,这三年的差值 于西晋学者在整理汲冢竹书时的错断。也即周昭王死于十六年,并不是死于十九年。故《竹书纪年》所推,自周穆王以下,龚、懿、夷诸王的在位元年就已经错位了三年。

由此为基点分析,今古本《纪年》所推所记厉王年数盖皆为二十六年。不过因受《史记》十四年说的影响,今本竹书将厉王奔彘前年数移位错订为十二年,将厉王元年误系为戊申年(西历前853年)。如果我们将厉王奔彘前二十六年数,加上司马迁误说的十四年数,则周厉王元年至于宣王即位(含共伯和干政),概有四十年。这就合了《周本纪》厉王三十七年奔彘的说法。

《十二诸侯年表》元年下,记这年当卫厘侯之十四年。参考《卫世家》:”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顷侯立十二年卒,子厘侯立。厘侯十三年,周厉王出奔于彘,行政焉。二,周宣王立。”卫顷侯元年至卫厘侯十三年(厉王奔彘年)共计二十五年,这其中 周夷王年数和周厉王奔彘前年数。按常理,顷侯得立后方能厚赂周夷王,那么厉王奔彘前在位年数下限为十三年,上限至少在二十四年。这和史马迁公的三十七年奔彘的说法就产生了龃龉。

竹书纪年

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这一年份应有来由,它当是汉初尚传的厉王在位年数。从《史记》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司马迁并不认为厉王奔彘后年份 于周厉王在位年数。梁玉绳《史记志疑》谓:”按厉王在位之年,汉初已无可考,故史公作表断自。而据《本纪》所书是三十七年流彘,五十一年崩,后人皆从之。”

然厉王在位年数加奔彘后年数长达五十一年是值得怀疑的。我们知王在位有四十六年之久,则厉宣父子在位总年数长达九十六年,这是超乎常理的。夏含夷先生质疑认为:”父子相袭,按照常理,父在位长,则子在位就短;子在位长,则父在位就短。”夏先生的这个推说虽然也会存在例外,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司马迁《史记》厉王奔彘时,国人围召公家索太子静。召公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但这事经不起推敲。如果厉王奔彘前已在位三十七年,则太子静应已成年。然依史记所言,厉王奔彘时宣王尚年幼,此一不也。

十四年的时间,从年幼到,男子相貌变化是很大的。召公立太子静,则国人能不疑乎?此二不也。

出土㝬簋表明,厉王是个愿意有所作为的,文献金文都记载了厉王曾亲自征伐鄂侯、南淮夷之叛,且北抗犬戎的袭扰,表明了周厉王并不是隔甘于平淡的庸主,共伯和干政长达十四年,周厉王能安心流彘乎?此三不也。

召公谏言周厉王

行政和周公摄政虽然有点类似,但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西周奉行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父在子不得继位。天无二王,厉王奔彘后,尚在世则宣王不得立(不管长幼)。但天又不可无主,于是畿内贵族就推举了共伯和摄政。以大臣代王行政是权宜之计,史官记录必然还是以厉王为纪年。

周公摄政是因成王年幼不能践祚,故周初确实存在过周公摄政纪年,传统文献和出土铜铭及《竹书纪年》隐约有类似的记载。司马迁或许是参考了周初的情形,才认定厉王奔彘后不在王位,故把厉王三十七年全当做了奔彘前年数。

但凡司马迁能反自检下其所著”卫世家”篇,当能自省其所断之误。所谓”元年”、”周召二相”、”年数长达十四年”说,皆出自司马谈、迁父子的一家之言。传统文献、出土战国竹简、青铜铭文等材料都不支持这类说法,那么有理由相信,元年应该是司马迁为方便整理史料而自定的一个历点而已,他取的就是厉王奔彘后一年。

今学者多认为,周厉王在位年数必是包括了十四年在内的三十七年。如果司马迁”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说确有所据,那么可以推论厉王元年到其去世必然还应再多加数年,这个数年才是共伯和行政年数。司马迁认为有十四年,所以他以宣王元年(甲戌)上推,得出了元年历点在庚申年(前841年)。

问题在于,司马迁何以认定有十四年之久?遍查先秦两汉文献,皆找不到出处。今古本《竹书》中倒有类似说辞,但哲以为,那是西晋学者参考了史记而作的整理,并不是出土文字的原貌。那么,司马迁所自定”元年”历点的正确与否是值得怀疑的。

14年与厉王的37年是该并存接续还是合并,这个问题我看司马迁当时也搞不清楚了,所以陈梦家先生说:”此说史公亦不自信,故其《十二诸侯年表》不始于厉王。”哲以为,厉王奔彘之年距太子静得立,相距时间可能没十四年之久。这个年数超过了孝王、夷王、幽王的在位年数,理论上来说不大可能。

其次共伯和只是代行王事,没资格重建元年,所以共伯和即使执政,颁布的历法纪年应该依然是周厉王纪年,而不应该是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也就是说,共伯和执政的头一年就不可能是”唯王元年”,至于是周厉王几年,这是一个至今未解的学术难题。

清华楚简《系年》

2008年,清华大学入一批战国楚简,其中首次公布的被命名为《系年》的简书应为楚国官修史书,其中记载的”共伯和代行执政”与《竹年》完全一致。以此可见,司马迁的《史记》在 “周召二相”这点上,确实错了。既然”周召二相说”确定是错误的,那么司马迁所定的元年历点也存在错误的可能。

孤证不立,而另一条历史记录更为哲的这个判断增添了新的证据,也表明司马迁的十四年说并非空穴来风。司马迁可能见过这类相似的材料,但遗憾的是,可能他错解了史料,也可能是误信了。 这一条,楚简《系年》是这样记载的:

至于厉王,厉王大疟于周,卿李(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宋(宗)。

这就很清楚了,在战国时楚国的主流历史叙事中,所谓””就是指共伯和在位的时期。青铜器铭文与魏国、楚国的官修史书同样将””指向了”共伯和摄政”,虽然仍然无法完全否认掉史记的记录,但是也足够有说服力了。

值得指出的是,此条记录中,”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今人多认为是共伯和在位十四年的证据,可佐证史公的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哲以为不然。从文意上理解,此”十又四年”并非指共伯和行政年数,而是指周厉王十四年生宣王,是史官对太子静生年的解释。

假如理解为共伯和当政十又四年,厉王始生宣王。宣王得立岂非在襁褓之中,那是绝无可能的,文献并不支持。今人有这样的误读,哲相信古会存在。这就能解释司马迁公为何不定元年为三年、五年、十年,而偏偏是十四年。

相信战国时楚地流传的这则史料到了司马迁年代,或口头,或文字,一定还有所传续。只是有可能错讹为年数有十四年之久,司马迁采信了这个说法,故才有了”元年”历点的错误推算。

国人 西周

那么所谓的”元年”历点,也就是说,周厉王奔彘之年以及真正的共伯和干政的始年具体在哪一年呢?出土青铜器膳夫山鼎铭文或许能告知我们答案。

膳夫山鼎,通高45、口径42、腹深21厘米,重281公斤。前在陕西永寿县好畤河出土,现陕西历史博物馆。立耳圜底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及弦纹一道。铸铭文121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隹(唯)卅又(有)七年正月初吉庚戌,王才(在)周,各(格)图室。南宫乎入右譱(佑膳)夫山,入门立中廷,北卿(向)。王乎(呼)史□令(命)山,王曰:”山,令女(命汝)官(司饮)献人于□,用乍(作宪)司贮,(毋敢)不善;易女(锡汝)玄衣、黹屯(纯)、赤巿(韨)、朱黄(衡)、(銮)旗。”山拜稽首,受册,佩(以)出,反入堇章(返纳瑾璋)。山(敢)对(扬)休令(命),用乍(作)朕皇考吊(叔)硕父(尊)鼎,用(祈)匃眉寿,□□(绰绾)永令(命)霝冬(灵终),子子孙孙永宝用。

膳夫山鼎 拓片

该鼎铭文首句载历日词语,其中年、月、日干支月相俱全,且为长篇记事铭文,纪年又是三十七年,是已知西周金文纪年更高的一例。该件高纪年器物年代的确定,对于西周青铜器以及西周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其确切年代 问题一直有所争论,至今亦无定论,主要有夷、厉、宣三种说法。

陈梦家、日本学者白川静持夷王说,他们是将膳夫山鼎和毛公鼎相对比,认为其属于夷王时器。据哲考证,周夷王在位年数仅有九年,毛公鼎的命书年代确实在周夷王元年,但铸造或在厉王初年。故是说可以排除。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朱捷元、黑光二位先生详细分析了膳夫山鼎的造型、纪年、铭文内容及书体,并且以和其共出的琱生鬲为参照,认为该鼎铸造于周宣王三十七年。虽然其后的刘启益、王世民也信从此说,但对学界的影响不大。

有影响的主要是李学勤先生力主的厉王说。据李学勤先生研究,从如下五方面考虑,可将膳夫山鼎定在厉王期:1)膳夫山鼎形制、纹饰近于宣王初的毛公鼎;2)山鼎铭文字体、格式类似宣王三年的颂鼎;3)山鼎所见图室见于宣王早年的无惠鼎;4)山鼎所见南宫乎作有编钟,钟的形制、纹饰均似厉王未年的虢叔旅钟;5)虢旅其人又见厉王三十一年的□攸从鼎。

李学勤先生认为,厉王执政之年,文献记载有异。《周本纪》以为37年,而《卫世家》、《齐世家》《陈杞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则在14年至24年之间,今本《竹书纪年》仅13年。据晋侯苏钟已知,厉王在位年必超过33年。现据膳夫山鼎37年,可证《周本纪》载厉王37年奔彘说可信。今取厉王三十七年即元年说(为当年称元),查张表,公元前841年,正月建丑壬子朔,初吉庚戌先实朔二日。

西周月相规制蠡测

李说晋侯苏钟为厉王三十三年器,对此哲并不同意。据哲考证,晋侯苏编钟历日正合张培瑜《先秦史历表》中的宣王三十四年,而周历的王正月实际为上年的夏历十三月,真正的年岁是以春王正月起始的。也就是说,晋侯苏编钟铭文历日确实在宣王三十三年(丙午年)。膳夫山鼎历日也存在类似的情形(后文详解)。

虽如此,李学勤先生对膳夫山鼎的年证,哲还是非常认可的,认为是周厉王器无疑。哲和李先生稍有的分歧点,主要在于该鼎铭文历日的推定上。李先生是以初吉为月朔为推,出发点就是错误的。金文中的初吉概指二、三日,并不在朔日。何况其说”前841年,正月建丑壬子朔,初吉庚戌先实朔二日。”可知铭文历日偏离实朔有二日之多,要说铭文合历谱恐怕过于空疏了。

哲通过多年的研究认为,金文月相不但是定点的,而且是有规律的。朔、望、上下弦月乃月相之四分矣,类节气之二分二至。古先哲以朔不可见,转而以初吉、既望、既生霸、既死霸以代。

生霸死霸即上下弦月,初吉即胐日。因大小月影响,初吉在二日,则既生霸在十日,既望在十六,既死霸在廿四;初吉在三日,则既生霸在十一日,既望在十七,既死霸在廿五。古人制定月相称谓必指月之特定某日,而非王国维所说四分。明白了古之月相的其中关节,则用以考求铜铭历日无不中的。

月相词语各家观点

膳夫山鼎铭文首句已载历日:”隹(唯)卅又(有)七年正月初吉庚戌”。初吉在庚戌,则朔日在戊申或己酉,正月为大月,则初吉在戊申。查张培瑜《先秦史历表》,自周懿王元年(前900年)下查,有三个年份合。一为前897年1月2日,一为856年1月26日,一为前830年1月10日。之一个年份在周懿王四年,自可排除。第二个年份下距司马迁元年(前841)十五年,似有可能。但其距懿王元年(前900年)为四十九年。若以此为厉王三十七年,则懿孝夷三王年数被压缩到12年,故此年份也可排除。

那么铭文历日最有可能是在前830年1月12日。此年下距宣王元年为三年,若以此为厉王三十七年,则年数可视为三年。这样的话,共伯和干政仅为二、三年的光景。这个结论应该是合历史事实的。

毛氏西周断代年表2022 0920

依据毛氏西周断代年表,周夷王元年为前876年,厉王元年在公元前867年,此结论能为铜铭历日校雠确定。如此鼎:隹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可考求历日在前851年11月3日,此器为周厉王器,据此可推周厉王元年。

师询簋也是元年器,铭文历日为”隹元年二月,既望庚寅。”且铭中有”古亡承于先王”,表明此簋所记史实是西周中晚期王位更迭中,某王承位并非是父死子继,而是由大臣力主下得以继承。这样的现象仅发生在周夷王、宣上。搞清此簋的年代则能确定其王世 。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何景成先生对师询簋的年代做过精湛的考证。他认为,西周时期”亡承于先王”的唯有夷王而非传统旧说的宣王。宣王前虽有行政之说,但宣王是在历王死于彘地后嗣位的,并不合该铭史实。故其比较研究后认为,师询簋必是夷王器无疑。

哲对其说深以为然。结合铭中历日以推,既望在庚寅,则得朔日在乙亥。以张培瑜《先秦史历朔日表》查对校真,并结合哲所拟定毛氏西周断代年表,则求得公元前876年2月22日(即周夷王元年周正二月既望庚寅日),正是师询簋所记史实发生之日。

孝王元年可据曶鼎历日:”隹(惟)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求得在前884年。如此,孝王在位年数为八年,周夷王在位年数为九年。《御览》八十四引《史记》:「周孝王七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此记载或为史实,则可推厉王12岁即位。

历始革典

周夷王时,王室衰落,且与诸侯国之间矛盾激化。夷王用鼎烹杀了齐哀公,并立其弟齐胡公为新任齐侯,齐胡公继位后将齐国的都城从营丘自己的封邑薄姑。但事后不久,齐哀公同母弟姜山又发动击杀胡公,自立为齐君,称齐献公,把都城从薄姑迁到临淄。此次齐国事变表明,周的权威已大大削弱。

与此同时,周朝的外患问题非但没有被以往的征伐平息,反而愈发严重。尤其是南方的楚国,楚君熊渠叫嚣”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封其三子为王,公然反判周。周夷王面对楚人这一明显的挑衅行为却只能默不作声,毫无办法,只得任其放肆无礼。周厉王即位以后为了扭转王朝江河日下的局面,下定了革除旧典、实行新制的决心,大刀阔斧实行,史称”厉始革典”。

㝬簋为厉王十二祀年器,铭文可谓是厉王的内心独白。此年厉王23岁,作为一个锐意的孤家寡人,面对周夷王留下的烂摊子,难以冲边一群阳奉阴违的既得利益者构筑的藩篱,只能孤独地向祖先祈求力量和勇气。

结合前面所说,”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表明厉王25岁生宣王,至三十七年奔彘时,宣王大致为23岁;三年后被立,为26岁;在位四十六年,则年寿为73岁。周厉王三十七年流彘,三年后崩,自元年即位到崩年为40年,加上在位前11岁,年寿盖为51岁。

需要细说的是,膳夫山鼎铭文历日在前830年1月12日(周正月初吉庚戌),貌似在周厉王三(辛未年),其实不然。

周人年岁的划分亦是以立春日为起始的,铭文历日的干支年是在庚午。和晋侯苏编钟一样,周王正月实际是当年的夏历十一月。西周春秋时期,王公即位皆在春王正月(夏正月),始称元年。夏曰岁,周曰年,商曰祀,所指者同一也,皆从夏正月起算。可见,所谓周王正月,就是当年夏岁的十一月。

《尚书大传》曰:”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不以二月后为正者,万物不齐,莫适所统,故必以三微之月也。”所谓三正,实际上是司天者对本年和下年的调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也。夏人是以立春日为一年(卒)始。商认为,确定了大寒日,则可推溯出立春日,故以大寒日为殷正月之始。而周认为,确定了冬至日,则可推溯出立春日,故以冬至日为周正月之始。

逸周书《周月解》说,”周正岁首,数起于一而成于十,次一为首,其义则然。”所以周人取夏岁的十一月间的冬至日为岁首。《史记·历书》有云:”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于终。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于终,事则不悖。”这个原则,哲相信在年历的规制中也存在,就是三正的真正含义。

通俗点说,就是金文中的周王正月,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为周王年之始。西周时期,年的概念和我们今人是一样的,是以立春日为年岁之始。我们现在也是以立春日为干支年的始分点,立春日前一日归于上一干支年。

史记周厉王三十七年奔彘,而膳夫山鼎的历日在厉王三十七年的夏历十一月(周之正月),可以推知,国人就发生在周厉王命膳夫山之后,更大的可能就是发生在周厉王三十七年的夏历十二月间,也就是厉王三十七年周正二月内。

可以定论,《史记》所谓的元年在庚申,是司马迁误信了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年数有十四年”的,由宣王元年上推十四年所得,并非是真实的共伯和干政始年。通过对膳夫山鼎历日的考证校真,证实了周厉王确实在位有三十七年。周厉王三十七年奔彘后,王位三年,由大臣共伯和代执政。周厉王四十年,王崩于彘,在共伯和下,”乃率诸侯会二相而立宣王,共伯归共国。”西周行年数为三年,而不是司马迁所说的十四年。如果一定要为共伯和行政确立一个历点的话,公元前830年才是真正的”元年”。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二〇二〇年九月初稿

参考文献:

[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M]:中华书局,2004290

[2](日)白川静吴卫国译西周断代与年历谱[G]

[3]李学勤 膳夫山鼎年世的确定[J]文物, 1999(06):54-56

[4]李学勤 膳夫山鼎舆周厉王在位年数[J]中华文史论丛, 2011

[5]李仲操 周厉王年数释疑[J] 文博(5期):36-38

[6]张富祥 《竹书纪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王年的比较研究[J] 史学月刊, 2006, 000(001):20-28

[7]王宏 膳夫山鼎年代再议[J] 史志学刊,2009(6)

[8]彭裕商 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精)[M] 巴蜀书社, 2003

[9]梁玉绳 史记志疑[M] 中华书局, 1981

声明:本文极具学术价值,由毛天哲 首发于微信 和今日,严禁抄袭或洗稿,有报刊想刊登的可 本人。

简介

以上就是与戊申年是哪一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周厉王的分享。看完宣统戊申年是哪一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景林 ,男,1954年11月生,汉族,河南南阳人,哲学学士、硕士,历史学博士。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学习,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系任教。后师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著名历史学家金景芳先生研读先秦思想史,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2001年7月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辅仁国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及《儒藏》学术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大学兼职教授等。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专题研究、中国哲学方法论研究、中国哲学原典研究、哲学前沿等课程。曾获得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多种学术奖励。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1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

 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

 例:

 参考文献:

 [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

 [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

 [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

 [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

 [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

 [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

 [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2

 [1] 周乐峰 互联网金融在财富管理领域的探索和实践[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2] 张祺 财富管理市场中公募基金公司的定位与发展方向[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3] 关文 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问题[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4] 刘利 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及其模式研究[D] 外交学院 2011

 [5] 管晨 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6] 罗小鸥 M证券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7] 向妍 工行湖南省分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湖南大学 2010

 [8] 刘小明 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J] 财政研究 2005(12)

 [9] 周斐 江西省A路桥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南昌大学 2014

 [10] 王胜男 需求不确定条件下低碳供应链网络设计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11]黄国良 安信证券河源地区轻型营业部发展战略研究[D] 南昌大学 2014

 [12] 江利芳 ZDICP园区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控制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13] 张鸿哲 货币经纪业X公司薪酬激励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4] 刘颖 沈阳恒信担保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东北大学 2009

 [15] 张凌云 我国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6] 刘燕 我国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建设模式的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7] 刘鹏 DB证券公司沈阳营业部客户服务管理研究[D] 东北大学 2012

 [18] 江晓东 证券公司客户分类体系问题探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01)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3

 [1] 潘新民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 时代金融 2012(08)

 [2] 徐文婷 欧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经验借鉴[J] 时代金融 2010(11)

 [3] 吴玫 金融海啸对财富管理业务的警示-台湾经验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林波 成都工行财富管理业务市场进入战略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朱军 招商银行济南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策略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6] 陈璇淼 卖空制作用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7] 杨传华 财富管理中的消费者保护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8] 蒋明康 财富管理与消费者保护国际经验研究与借鉴[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9] 朱丽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之媒体关系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0] 许诺 融资融券净余额与标的证券价格相关性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1] 鲁轶 财富管理在美国[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7(04)

 [12] 裘莹 新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探析[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3] 张玮 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行为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14] 刘方生 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J] 银行家 2009(06)

 [15] 史琰 投资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6] 康志榕 兴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 湖南大学 2009

 [17] 祝舒 上市家族企业引入职业高管及公司业绩[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8] 虞超 行业组合表现是否领先市场表现[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9] 赵爱玲 银行、信托和券商 谁将称雄财富管理市场[J] 中国对外贸易 2013(01)

 [20] 徐宜阳 关于证券公司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1] 林励盛 企业多元化的动机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2] 韩少平 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风险分析及监管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4

 [1]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6154—16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9114—122

 [3]朴东生合奏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73—9

 [4]朴东生民乐指挥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543—46

 [5]朴东生实用配器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111—3

 [6]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42—4

 [7]刘天华刘天华音乐生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4131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7289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911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9725

 [11]刘再生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722

 [12]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5

 [1]董西明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应用[J]学术交流,2004(8)

 [2]王光玲CRM—企业管理理念新发展[J]经济论坛,2003(9)

 [3]崔京波,陈颖论CRM及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5(6)

 [4]田丹浅析供应链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CRM)[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5]左臻浅谈客户关系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

 [6]徐辉浅析客户关系管理[J]商业经济,2008(10)

 [7]姚德全,于冬梅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8)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6

 [1]殷泰晖,李帅基于TNS协议的Oracle数据库安全性改进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02):193-196

 [2]孙钟安大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的优化设计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0):4644-4645

 [3]于淑云,马继军ORACLE数据库安全问题探析与应对策略[J]软件导刊,2010(12):147-149

 [4]肖飞,黄正东,王光华,郭雪清JAVA存储过程在Oracle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03):18

 [5]魏亚楠,宋义秋Oracle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优化[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8):204-206、222

 [6]曹新志,沈君姝,郭辉,等Oracle数据库在PACS/RIS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07):35-37

 [7]彭小斌,张文峰,林根深ORACLE数据库并发访问控制机制及访问冲突的解决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01):44-45、14

 [8]付强,王春平基于半实物仿真的半自动跟踪技术开发平台[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08):69-70、80

 [9]孔银昌,夏跃伟,刘兰兰,等Oracle数据库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术,2012,31(03):190-192

 [10]梁树杰,黄旭彬Oracle数据库维护中自动跟踪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科技,2014,27(10):61-63

 [11]刘哲基于Oracle数据库系统的优化与性能调整研究[J]绿色科技,2015,05:283-284+287

 [12]胡铁峰浅议如何调整优化Oracle9i数据库的性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86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7

 [1]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54—160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14—122

 [3]朴东生合奏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3—9

 [4]朴东生民乐指挥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43—46

 [5]朴东生实用配器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3

 [6]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4

 [7]刘天华刘天华音乐生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31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289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1

 [1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725

 [1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22

 [12]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8

 [1]曹雪芹,高鹗著,李全华标点《红楼梦》通行本[M]岳麓书社,1987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3]徐定宝《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造成贾母性格逻择混乱的主要原因[J]明清小说研究,2000

 [4]曾扬华贾母的烦恼[J]红楼梦学刊,1995

 [5]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4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9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2]邸瑞平:红楼撷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傅继馥: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5]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6]李希凡: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李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

 [8]宋淇:红楼梦识要[M],北京中国书店,2000

 [9]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M]∥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六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77

 [11]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下册,华艺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10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程乙本),作家出版社,2003

 [2]周昌汝《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2009

 [3]周昌汝《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

 [4]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梁归智《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寇秀兰《微观红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篇11

 [1]王刚编著:《把握好用人的技巧与管人的学问》地震出版社,2003年2月

 [2]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人的真理》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

 [3]李诚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的12堂课》中信出版社,2002年11月

 [4]吴志明著:《员工招聘与选拔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5]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7]罗布戈菲:《人员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01月

;

张金梁,男,1957年出生于山东高密,汉族,历史学博士。现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书法方向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书法创作、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书法擅长魏碑、隶、行、草书,功力浓厚、修养丰富、个性明显,受到了国内外书坛的好评,数十次被邀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等权威机构举办的国际及全国名家书画作品大展,曾被团中央《中国青年》特邀书写百幅名人名言长期连载介绍,多次被邀为国际、全国书画大展赛及学术研讨会评委,书法作品被海内外众多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并刻碑于临沂书法城、开封翰园碑林、晋州魏徵纪念馆等数十处,被《中国收藏》等权威期刊推为最具收藏升值潜力的书画家之一。

出版著作有《续书史会要补证》、《明代书法史探微》、《明代书学铨选制度研究》、《张金梁书法作品集》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两次获(五届、六届)中国书协全国书法研讨会二等奖,并荣获由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协颁发的书法界最高奖项中国书法兰亭奖,是一位学者型实力派的著名书法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