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人们把茶叫什么?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话,说不清始于哪朝哪代,却说明了茶和百姓生活的息息相关。
茶的发现和饮用,历史非常悠久。茶圣陆羽说,我国在神农时代就发现了茶,周朝时就已经非常闻名了,开始出现人工种植。就是从那时开始,茶已不单纯是用于解毒的药材,而是更多的作为日常生活饮料被广泛使用。
但是,“茶”这个字,是在唐代开元年间才造出来的,在之前,汉字里面是没有“茶”字的。那么,在唐代以前,人们把茶,都称作什么呢
从《诗经》记载来看,我国在商周时期,称茶为“荼”。如《诗经•邺风》中就有“谁谓荼苦,其甘如齐”的诗句。周朝祭祀时,设置有专门的掌荼官员,《周礼•地官司徒》记载说:“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我国唯一一座以茶命名的县是湖南的茶陵县,在“茶”字出现前,它一向被称为“荼陵”,直到唐代开元年间“茶”字出现后,才被改称为“茶陵”,延用至今。
汉代以前,茶叶也称“葭萌”。西汉扬雄《方言》记载:“蜀人谓荼曰葭萌”。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省剑阁东北部有个葭萌古县,也应该是以茶命名的县,它比湖南茶陵更为历史悠久。
此外,唐代以前,茶叶在南方还有槚、蔎、茗、荈等叫法,陆羽《茶经》对此有所记载,他说:茶叶有五种不同的叫法,“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但是自唐开元年间,唐玄宗御制的字书《开元文字音义》面世后,因为里面诞生了“茶”字,陆羽在编写《茶经》时,依据这部字书,把以前古籍中明确为“茶”的“荼”,通通都改成了“茶”,于是,茶的多种古老称谓,就逐渐被人们忘记和淘汰了。到现在,世人对茶,只剩下了二种叫法,一是茶,二是茗。
乡话人把喝茶叫“昂荈”
虽然如此,但茶的古老名称也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湖南沅陵县西部少数民族中,有一种非苗非汉的乡话语言,语言专家疑其是战国以前商周语言的遗存。这种乡话,有不少商周语言特征。例如把喝酒称作“昂斝”,把洗脚称作“澡趹(gui)”等,其中斝,就是商周时代的一种喝酒的一种器皿;趹,是商周或战国时对动物后蹄子的叫法,乡话显然是把人的脚也作为动物后蹄了。茶在乡话里,现在还被称为“蔎”和“荈”,这和西汉扬雄《方言》记载的“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是相吻合的。不过在乡话中,“蔎”和“荈”是指不同的茶叶,刚摘或刚揉制的新茶,乡话称之为“蔎”或“枯蔎”,老茶叶,称为“荈”。由于乡人喝的茶都是陈茶,所以他们把喝茶,叫做“昂荈”,把用来喝茶的杯子叫做“荈杯哉”。
若不是对古代茶叶称谓有所了解,这种方言则还真的很让人费解,这也是许多人一直以来认为乡话有语言无文字的原因。
茶的文雅叫法是如下:
1、云华
茶的文雅叫法有云华,云华一名来自于唐代皮日休的《寒日书斋即事》,其中诗句清晨一器是云华即指茶。
2、云腴
茶的文雅叫法有云腴,茶树一般生长在山间云雾缭绕的地方,所以有了云腴这一美称。
3、余甘氏
茶的文雅叫法有余甘氏,余甘氏是古人对茶味的戏称,因为茶叶入口后甘甜,而且让人回味无穷,因此有了余甘氏之称。
4、玉爪
茶的文雅叫法有玉爪,茶叶泡开后的形状与鸡爪相似,因此被古人称为玉爪。
5、鸟嘴
茶的文雅叫法有鸟嘴,茶叶在晾干收敛后形状与鸟嘴极为相似,因此有了鸟嘴的称呼。
喝茶的雅称
喝茶的雅称喝茶的雅称有品茶、品茗、饮甘露、佳茗、沏香茗等,其次,还有许多别称,如茶、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依旧通,故而,喝茶是生活中的平常事,但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茶叶历史以及文化。
在古代,其实赋予了好茶很多雅称,有些美得像诗歌词句,有些美得不带人间烟火,让我们未沾茶汤已然茶醉。茶叶的雅称也是依据茶叶的属性特征来取的。
1、茗
常用词语,至今我们也经常将茶称为茗,喝茶叫品茗,称赞好茶为佳茗、香茗。一杯佳茗,一挚友或一佳人,一段时光,一场修行,世上最悠然的事,便是如此了。
2、茶
陆羽《茶经》有记载:人在草木间为“茶”,茶只是其中一名字,它还可以叫槚、蔎 、茗、荈。荼和茶,我们总是傻傻分不清楚,在中唐之前,茶的书写方式正是“茶”,有苦茶之意。
“茶”有很多种含义,其中一种就代表了茶叶。唐朝饮茶潮流越来越兴盛,“荼”自然要出现在很多文人雅客的书作上,民间的读书人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简洁,就将它减去了一笔,成了如今的“茶”。
3、清友
唐宋交替的时代,茶被唤作清友。唐代姚合曾在竹林中喝茶并歌颂大自然的美好,作诗日:“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而宋代的叶嘉,喜茶爱茶,给自己取字为清友,号为玉川先生,将自己为人的品质,追求美好的心境寄托于茶。人生不正是如此吗品一碗碗清香茶汤,过一天天闲适日子,清心寡欲足以。
4、不夜侯
茶也被比拟,戏称为,不夜侯。胡峤《饮茶》作集中写道:“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他是茶喝多了,半夜睡不着,于是将提神醒脑的茶比喻成了不夜侯。
5、清风使
五代十国中,也有人称呼茶为清风使。对于爱茶的雅士来说,茶就像一个来自蓬莱山的不凡使者,能将清雅之风、高洁之气和决心斗志带给普罗大众,帮助人们展现性本善及向往生活本真的一面。在一杯杯佳茗中,懂茶爱茶的人都能品出茶的清高,识到茶的韵味。
可能是有一些误解或误传导致了这种说法的出现。古人对茶的称呼有很多,但"蚂蚁"并不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我们可以探讨一些有关古代对茶的称呼和相关信息:
1古代对茶的称呼
古代对茶的称呼有很多,茶被尊称为"茗"、"荼"、"饮"等。这些雅称既反映了茶的独特品质,也体现了古人对茶的重视和喜爱。雅称的使用在文人雅士中特别流行,表达了他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2视觉的错觉和想象
有时候,一些诗人或文人在表达对茶的喜爱时会使用隐喻或比喻,比如将茶叶形容为春蚕、雪花等。这种意象化的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茶的品质和触动读者的情感,但并不意味着实际上古人真的将茶称为"蚂蚁"。
3误传和误解
在传承和流传中,有时候会出现误传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某个时期出现了类似茶叶形状的命名,而被误以为是将茶称为"蚂蚁"。然后这种说法可能在一些文献或口述传统中被继续引用,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4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茶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古代至今,茶的种类、制作方式、品饮礼仪都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古代对茶的称呼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对茶的审美和文化体验的差异。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的知识库,没有找到古人将茶称为"蚂蚁"的情况。古代对茶的称呼有很多,其中包括"茗"、"荼"和"饮"等雅称。茶文化的表达丰富多样,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如果您有更多的背景信息或上下文,可以提供以便进一步研究
不夜侯是古人对茶的雅称。以下是详细解答:
1不夜侯与茶的关系
不夜侯是古人对茶的雅称之一,表达了茶叶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功效。茶作为一种饮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影响力,被誉为“国饮”,而不夜侯这个雅称则体现了茶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2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据传最早的茶树发现于西南地区。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并形成不同的品种和制作工艺。茶的饮用方式也不断创新,从最早的汤荼演变为煮茶、冲泡、泡茶等多种形式,其中就包括了以不夜侯来称呼茶。
3不夜侯的意义与内涵
不夜侯作为对茶的雅称,既表达了茶作为一种饮品能够提供持续的精力和活力,帮助人们度过疲劳的时刻,也体现了茶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茶与文人雅士、政治家、文化精英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被视为一种促进思考、提高品味和修养的饮品。
4不夜侯与文化传统
不夜侯这个雅称还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中,常常会有熬夜写作或聚会交流的情景,而茶的存在为这些夜间活动提供了力量和支持。茶与文化的结合,通过不夜侯这一雅称的运用,进一步彰显了茶在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性。
拓展知识:
1茶道与茶艺
茶道和茶艺是将茶的饮用方式发展成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茶道强调茶与人、自然和宇宙的和谐,注重仪式、沉静和内省;而茶艺则更注重茶的制作、品评和欣赏。不夜侯这个雅称在茶道和茶艺中都有广泛的使用,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茶文化的地域差异
尽管茶起源于中国,但茶文化因地域不同而产生了丰富的差异。例如,日本的茶道注重清净、禅意和和谐;英国的下午茶强调优雅、社交和品味;阿拉伯地区的茶文化则与热情好客和社交有关。不夜侯虽然是中国对茶的雅称,但不同文化中茶的性质与价值也有所差异。
总结起来,不夜侯是古人对茶的雅称之一,表达了茶具有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功效。它体现了茶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承载了茶的文化传统和美学观念。茶作为一种饮品,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深厚的影响力,茶的起源与发展、茶文化的地域差异等方面都是了解茶的重要内容。
(二)茶名茶字出巴蜀
关于茶名茶字,我国历史上称谓和写法极其复杂。笔者参加《中
国茶叶大辞典》一书词目的草定,以茶名和茶字的词目来说,不算“
草中英”、“酪奴”、“草大虫”、“不夜侯”、“离乡草”等谑名
趣名,还有荼、�、--、桡、蔎、茗、荈、葭、葭萌、椒、茶、�茶
、茶荈、苦茶、苦荼、茗茶、茶茗、荈诧等等叫法和写法。面对这些
茶的方言、俗名、异体字和互相可以通假的字,一般因其繁也就不想
去探究其中的原因了。其实,如果把这些茶名茶字梳理梳理,找找相
互间的关系,弄不好对我们要求搞清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起源也有
关系。
上述这些茶名和茶字,看似很多,但如果我们从音节角度上将它
们一分,不外单音节和双音节二种。如果将单音节中茶和茶义字去掉
木字旁的俗写和互可通借的桡、椒等字,剩下的,也就只有《方言》
所提到的“葭”和陆羽《茶经》记载的“一曰茶、二曰~--、三曰蔎、
四曰茗、五曰荈”这几个字了。双音节的除去由二个单音节茶或茶义
字构成的复合词,如茶茗、茗茶和荈诧等等,也就只剩苦荼和葭萌二
词了。这也就是唐以前的茶名和茶字的基本情况。那么,这七八个茶
叶名词,又以何者为先呢?从现有的文献来说,还是以《尔雅》中关
于茶的释文为早。其载:“~--,苦荼。” ①《尔雅》是秦汉间的一
部辞书,“~--”和“苦荼”,也可以说是我国汉语和汉文中以双音节
茶名来释单音节茶字的二个茶的最早记载。关于这点,四川省林业学
校林鸿荣先生在《茶事探源》一文中,考释得非常清楚。其称《尔雅
》“~--,苦荼”的释文,和有的训诂书上所说:“闻雅名而不知者,
知其俗斯知其雅矣”,“~--”是茶的雅名,这里是以俗名来释雅名
②。而且从晋人郭璞有关这条释文的注释“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
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③这点来看,《尔雅》的编者,这里
还不是以中原而是以蜀人的俗名来释巴蜀茶的雅名。这里肯定“苦荼
”是蜀人之语。同样,我们上面提到的双音节的“�诧”,也是巴蜀
的方言。这一点,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所提的“蜚廉、雚菌、荈
诧、白敛” ④的草药中,将茶不记作“~--”和“苦荼”而称为“荈
诧”,这明显也是巴蜀方言的一种例证。这一点,浙江农业大学著名
农史专家游修龄先生关于我国古代作物名实考证的有关文章中讲得很
清楚,我国或中原最早的作物名称,一般都取单个音节,双音节的名
物,应考虑来自国外或我国边疆少数民族。所以,由上笔者不但肯定
我国早期文献中的双音节的茶名和茶义字出之巴蜀,而且也相当肯定
,我国茶的单音节名和文,极有可能也源于巴蜀双音节茶名的省称和
音译的不同用字。
这我们还是以陆羽《茶经》所列的茶、~--、蔎、茗、荈这五个单
音节茶名为例。众所周知,上古无茶字,茶借作荼,至唐时将荼减去
一笔始有茶字。所以,陆羽《茶经》中的茶字,我们应还原成“荼”
字去考释。荼是茶字的前身,茶是所有茶和茶义字的“正名”,所以
,茶字考源,我们就先从荼字考起。
前面说过,茶是南方的一种树种,饮茶和茶业初兴于巴蜀,所以
,我国最初使用汉语汉字的黄河流域,不但没有茶的概念和知识,连
最早记述茶的“荼”和“~--”字,也是据巴蜀方言茶的字音,在当时
的文字中选借的。如茶字前身的“荼”字,原来就具“苦菜”、“杂
草”和“白色”等多种释义;《尔雅》中提出的我国第一个指茶的“
~--”字,原本指楸树,是古代常用来做棺材和琴瑟的树种。那么,荼
字是巴蜀什么方言的音译呢?很明显,它是由《尔雅》“~--,苦荼”
的苦荼演化而来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指出,《尔雅》中的草木虫
鱼的俗名,“多取雅之共名,而以味别之” ① 。这即是说,这“苦
荼”的“苦”字,是指“荼”味;“荼”和“~--”,当应是共名了。
对此,或许有人认为这里 “荼” 音读为t u ,而“~--”读作为j
iǎ ,荼、~--怎么能相共呢?其实这里的“荼”,古不读“徒”而
读“差 ( tsheai )” ①;~--和“差”的读音就比较接近而
共得起来了。说清楚些,也就是“荼”字是巴蜀“苦荼”俗名的省称
;苦荼古读k uatsheai ,《尔雅》~--字,实际也就是“苦
荼”拼读出来之音译。所以,我国秦汉时辞书中用“~--”字,史籍中
茶的正名又多用“荼”字,二者不但不矛盾,而且还是可以互通、互
证和同源。那么,既是这样,《尔雅》中“~--”字是出现最早的可以
肯定的茶字,后来为什么不都从而采用“~--”,如王褒《僮约》“武
阳买荼”,《说文解字》“荼,苦荼也,从艸余声” ②,《广雅》“
荆巴间采荼作饼”,在汉和两晋的文献中,又大多用荼字以致最后演
化出来的是茶而不是与~--有关的字呢?因为当时能看到和看懂《尔雅
》的,主要也只是少数一些儒生。另外,~--是“苦荼”的拼读,荼是
“苦荼”的省读,二者没有正确和妥贴之分,所以,一切取决于用者
习惯。民间特别是大多数劳动人民,他们不知道《尔雅》的苦荼是怎
样写的,他们写茶,当然也就只会就省而不会去讲什么拼读之字了。
荼和~--字,是源之于蜀人所说的“苦荼”,那么蔎和茗、荈三字
呢?蔎字的字源,比荼、~--更明确,《方言》清楚指出:“蜀西南人
谓荼曰蔎”,蔎是汉字蜀西南荼的方言的音译。这里应该附带指出,
巴蜀“苦荼”、“蔎诧”和“葭萌”等茶的方言,都是双音节,为什
么唯独蜀西南称茶曰“蔎”是一个音节呢?其实蜀西南人称茶,也应
当是两个音节的,这里“蔎”是汉人的音译,很可能是汉人在择用什
么同音字时,将双音节合成一个音节了。所以,笔者相当肯定,“蔎
”不是真正的蜀西南茶的方言,而只是按汉人习惯取蜀西南方言拼读
的音译。
荈,孙楚《出歌》“姜、桂、荼荈出巴蜀”,晋代时,人们还指
“荈”为巴蜀的方物,自然其称也是巴蜀的方言了。那么,荈是不是
即“荼荈”的省称呢?这现在还正在探讨中。一种意见,认为荈即“
荼荈”的省称,据《三国志》“密赐荼荈以当酒”,认为“荼荈”一
词,可能也当汉以前就存在,而荈字最早见之于三国时张揖的《杂字
》:“荈,茗之别名也” ①;《杂字》可能就是首将“荼荈”简化。
另一种意见,认为《杂字》从时间上说,较《三国志·吴书·韦曜传
》还要早,故荈和荼荈这双音节茶名无关。那么与什么巴蜀方言有关
呢?与司马相如《凡将篇》中的“荈诧”有关。“荈诧正读为t hu
antshiai ,乃是巴蜀双音节口语的汉语音译” ②。
茗字和荼、蔎、荈、~--的字音都不同,它是据巴蜀什么茶的方言
而来呢?林鸿荣先生认为,它是由“葭萌”转化而来的。关于葭萌蜀
人谓茶的方言,我们在上节已经讲述清楚。
据查,葭萌演化而来的茗字,最早见之于两晋。如《尔雅》郭璞
注称:“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即是。葭萌明杨慎考“萌音
芒” ③,怎么又能导出茗字来呢?林鸿荣认为杨慎和后来清代的一些
儒生释“萌音芒”,是误释,“萌”的正确读音,因读“明”。他引
王力先生《同源字典》这段话证说:“清人说,古代读‘家’如‘姑
’,读‘明’如芒等等,那也是不够准确的。假如‘家’、‘姑’完
全同音,‘明’、‘芒’完全同音,后代就没有再分化为两音的条件
。我们认为上古韵部也和中古音摄相仿,有两呼八等。‘家’与‘姑
’,‘明’与‘芒,虽同韵部,不同韵头,‘家’是K ea ,‘姑
’是K a ;‘明’是 myang ,‘芒’是 mang 。韵头不
同,后代就有分化的条件了。”林鸿荣接着指出,这K eai “ m
yang ”,当然是古蜀人称“葭萌”的口语。这一古蜀方言的读音
,也是后来我国史籍中四川地名“嘉明”和今天四川茶乡一些集镇还
往往称“嘉明”的来由。换句话说,巴蜀方言“葭萌”的“萌”,从
来就是读明不读“萌”。笔者赞成林鸿荣先生此说,同时也肯定他所
说的“茗”由蜀人方言“葭萌”而来是可以成立的。
上面,我们以有关史实,证明了《茶经》茶之名荼、~--、蔎、茗
、荈等字,源于巴蜀上古茶的双音节方言。其实实际不只上面几个名
字,可以说我国历史上所有的茶和茶义的名与字,无不都出自巴蜀方
言。这一点,除巴蜀再没有别的省可以举出我国史籍中的茶名茶字,
是出自他们的方言了。既然我国乃至全世界的茶名茶字都源出巴蜀,
巴蜀是我国和全世界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也就不言自明了。写到这
里,记起西晋文学家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诗太长,这里不妨
照《茶经》引录其下半首:“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
,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橘,临林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芳荼冠六清
,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这最后四句,特别是“
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二句,不正是我们所说巴蜀是世界茶业和茶叶文化摇篮的最好证
明吗?
唐代以前,人们把茶叫什么?
本文2023-10-27 09:24: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