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什么又叫八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福建为什么又叫八闽,第1张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具体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建州、兴化、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所以有八闽之称。

1、关于八闽的来源:

(1)福建古为闽地,唐朝时分为五州,为福、建、泉、漳、汀、南剑。

(2)北宋时分为八州、军。

(3)南宋分为八府、州、军。

(4)元分为八路。

(5)明改为八府,因有八闽之称。

(6)晋时中原战乱频仍,衣冠南渡,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今闽北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

2、关于八闽区域有:

(1)建宁府:建瓯市、建阳市、武夷山市、浦城县、松溪县、政和县、寿宁县;

(2)延平府:南平市、顺昌县、三明市、永安市、大田县、尤溪县、沙县、将乐县;

(3)邵武府:邵武市、光泽县、泰宁县、建宁县;

(4)汀州府:明溪县、清流县、宁化县、长汀县。

扩展资料

福建简称“闽”,在历史上先后有“七闽”、“八闽”、“九闽”的别称。据古籍《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东汉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唐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

“七闽”概指周朝时散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为图腾的七支部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云:“闽,东南越,蛇种。”

从远古开始,福建即有崇蛇的风俗,现在一些地方仍有遗风,如长汀有蛇山庙,漳州南门外有古老的蛇王庙,平和县三平村尊称蛇为“侍者公”,南平樟湖坂一带则流行正月蛇王节祭典与游蛇灯活动。

—八闽

土楼,乍一看很好理解,用土盖的楼。再进一步详细了解,是福建南部地区人们集体居住的一种建筑类型。如果再进一步了解,原来土楼记载的是客家人的历史,记载的是千百年来黄河流域人们南迁的一部历史书。 从最早的五胡之乱开始到民国时期,这期间1700多年先后有数次黄河流域沿岸的中原居民为了躲避战乱而举家南迁,他们以家族聚集的方式用精湛的技艺以土为主要原料建造了这些神奇的土楼,这就是客家人的由来,也可以说就是南方的汉族人,我是理解为远方来的客人在此安家,故名客家人。而留存至今的这些土楼,也成为了解客家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楼主要分布在哪里 目前土楼分布主要在福建的南靖、永定、华安以及广东的大埔、蕉岭、饶平等地区,这其中又以福建土楼更为大众所知晓,福建土楼里面最著名的是有承启楼、怀远楼、振成楼等。 去福建土楼选择哪种方式 由于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方,国内大部分地区游客过去的话飞机和火车是最方便的,所以可以首先选择飞机或火车到厦门,然后在当地租车的自驾方式进行游玩。如果全程自驾,从天数、开销、身体劳累程度上绝大部分北方或西部地区的朋友是不适合的,可以选择提前网上预约租车或抵达厦门以后到临近的租车点直接办理手续提车,租车需要带好身份证,并交取部分押金,一般的家用车押金在5000左右,根据车型租车费一天200-300不等,以下租车点可供参考: 厦门租车点:高崎机场航站楼西南米合家酒店 厦门北站租车点:北站出口负一楼茶港城内 关于土楼的一些小知识 土楼曾被误认为神秘武器 六十年代我们和美国冷战时期,美国卫星发现在福建地区有很多类似导弹发射基地的设施,并派出了人员实地勘察,后来发现原来是福建土楼,只不过是一种当地居民建筑,但这个事情却使得土楼名扬世界,被大众所知晓,从此成为了旅游胜地。 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最早的客家,是当地人对从黄河流域迁移过来的中原人的称呼,由于中原常年战乱,民不聊生,人们没有办法生存,为了躲避战乱便往闽南南部山区迁移,在定居以后逐渐修建土楼,并且修建的土楼都带有防御性质,因为闽南地区时常有外来的倭寇和当地的匪寇来侵袭,在后来这部分人群繁衍生息便成了客家民系,成为了客家人的简称。 土楼的打卡景点 1、和贵楼 位于梅林镇,是目前虽有福建土楼里高度最高的一座,营业时间9:00-18:00,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感觉这座楼名字起的很有含义,体现出来我们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毕竟客家人的祖先是从黄河流域的中原人迁移过去的,也把中原文化带到了这里。以和为贵是我们为人处事、治国齐家的根本,家和万事兴也是这个意思,这座楼的名字也体现了当时的人们渴望和平,厌恶战争的心理。院子中有两口井,一口专门用来给人喝的,另外一口则是洗刷物品用的,分的很明确。 2、怀远楼 位于梅林镇长孝坎下村,这座楼是福建土楼里面设计最精美的,建筑的水平也是最高的,这么多年来质量也是相当稳定,这座楼的名字我觉得也是体现出来客家人心境的,离家千里,客居他乡,怀念远方的故土和亲人,带有十分鲜明的中原文化特点。而且听导游讲,这座楼的主人老家是河南一个叫怀的地方,而且还带有更深奥的一层意思就是希望家里的孩子们胸怀大志,志在高远,发奋图强,以后不再受欺凌,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无尽的。 Tips:和贵楼和怀远楼都属于云水谣的套票,价格是90元,往这边自驾游开车很考验驾驶技术,道理狭窄而且弯道很多,驾驶时一定要注意控制车速,不能开快车,沿途路过村庄的小岔路口要减速鸣笛,缓慢通过,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自驾游期间村庄行驶路段。 3、塔下土楼群 位于书洋镇塔下村,这是客家群居的代表地,土楼成群,这里的民宿很多,整个建筑群是沿着水边建成,来这里旅游选 宿可以优先考虑一下这里。价格也不贵,现在的价格在100左右,旺季价格会翻倍,而且必须提前预定,民宿风格独特,晚上很安静,很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4、田螺坑 这里很适合喜欢摄影的朋友,有个外号叫四菜一汤,指的是这里的土楼建筑四座圆楼围着一座方楼,构成了一副极具特色的景象,就像吃饭是桌子上摆放的菜和汤。 Tips:在这里拍照要想取得不同的效果需要寻找几个不同的点,拍摄整个景区的全景要到观景台,如果要拍摄五座楼的最好效果要在半山腰;要是拍摄仰望角度的雄壮感觉则要去下坡的公路上。在公路拍照要注意过往车辆,不要只顾拍照不顾安全。 田螺坑名字的由来 关于田螺坑名字的来历,民间有很多的说法,主要是两种,一是说有个叫田螺的姑娘和当地姓黄的小伙子相爱,帮助小伙子从贫穷的少年变成大富豪,所以以姑娘的名字命名,这个我倒是不怎么相信,毕竟是个传说而已,而且谁家生个姑娘叫田螺呢?是吧?另一个说法是田螺坑后面有座山,这座山的形状很像田螺,所以叫田螺坑,这个说法我还是比较认可的。 5、裕昌楼 这座楼名字一看就起的像个钱庄一类的,含义应该是期盼家族富裕昌盛,这家人可能是做买卖经商的,而且还比较成功,不然也建造不起这福建土楼里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圆楼,这起名字的学问客家人确实水平很高。 6、永定土楼群 著名的承启楼便在此处,整个高北村有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几十座土楼,而且分布也是高低不一,形成了壮观的土楼景象,是来福建土楼必须打卡的地方。景区门票50元,营业时间8:00-18:00。要是时间充足可以在这里慢慢逛慢慢看,每一个土楼里面都有不同的风格,也体现出来客家人千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基本上只允许参观一楼,在内部拍照的话要先和主人请示,经过允许再去拍,我们去游玩一定要尊重人家的个人隐私。 7、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 位于永定湖坑镇洪坑村,门票联票90元,包括了振成楼、奎聚楼、福裕楼等著名土楼。其中名气最大的是振成楼,被称作圆楼王子,整个文化村内有各种土楼大约40多座,是游福建土楼的必到之处。 在这所有的土楼里,你随时都能看到我们中原文化的痕迹,无论是外形设计还是土楼的名称,都体现出了古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然,还有土楼的建造工艺,用泥土便可以建造成如此坚固耐用的土楼,这也是古代人民的智慧体现。 土楼有哪些美食推荐 主要就是当地的农家饭菜为主,山区人民喜欢自给自足,菜自己种,鸡自己养,纯天然绿色食品,好食材才能有好味道,蕨菜、各种小溪流小河里的鱼类、鸡鸭、竹笋干、手工酿制的米酒等,客家特色菜主要有肚包鸡、小河鱼、锅边糊、烧猪蹄等。价格实惠,口味非常有特点。永定的特色小吃芋子包,用红薯磨成面做皮,猪肉青菜香菇做馅,类似于北方的饺子。 土楼的住宿推荐 永定:永定宾馆,三星级酒店;侨社,客家华侨出资建设的旅社;福裕楼,农家民宿。住宿价格都不贵,基本上100-200之间,节假日价格会翻倍。 南靖:土楼宾馆,位于书洋镇,住宿条件很好,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也是旅游定点单位;影友之家,位于田螺坑,摄影写生基地,老板也是摄影爱好者,里面有很多摄影作品展览。 后记:福建土楼,记载了古代中原人民南迁的历史,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原人由于战乱来到这里,带来了中原文化,也保留了最原始的善良和淳朴,从土楼的名字上看出来人们对和平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在土楼,人们会热情的为你沏茶,脸上的笑容是原始且纯真的,这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更是热爱和平的人们最珍贵的见证。

世代以来,安溪流传着很多生动感人的茶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是茶乡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或追溯名茶起源,或剖析特色,或渲染神奇,或颂扬机智,或寄托希望,雅俗共赏,众口相传。 “打猎将军乌龙”的传说从某种意义上总结了安溪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经验。“乌龙太子传乌龙”的传说传颂着古老茶乡美丽的爱情故事。“佛手茶起源”的传说展现了安溪先人美好而丰富的想象,浓缩着历代安溪人民不断积累生产经验,精心培育茶树新品种,从而获得名茶的艰辛历程。而铁观音发源的两个传说“魏说”和“王说”,更为茶乡人民所津津乐道。

“魏说”一一观音托梦

相传,清雍正三年 (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松林头(今西坪镇松岩村),老茶农魏荫(1702一l774年)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曰晨昏必在观音佛前敬奉清茶一杯,从不间断。有一天晚上,魏荫在熟睡中梦见自己荷锄出门,行至一溪涧边,在石缝中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芬芳诱人。魏荫好生奇怪,正想探身采摘,突然传来一阵狗吠声,把一场好梦扰醒。第二天清晨,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一株如梦中所见的茶树,细加观察,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它种。他喜出望外,遂将茶树移植在家中的一口破铁鼎里,悉心培育,经数年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乃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嘉宾临门,才取出冲泡品评。凡饮过此茶的人,均赞不绝口。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经过详告塾师。并说此茶是在岩石中发现,岩石威武胜似罗汉,移植后又种在铁鼎中,想称它为“铁罗汉”。垫师听后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俗称。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

“王说”一一皇帝赐名

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今西坪镇南岩村),有位仕人叫王士让,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车,乾隆十年(1745年)任湖广(今湖北)黄州府蕲州通判,卒任上。士让平时喜欢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名为“南轩”。乾隆元年(1 7 3 6年)春,士让告假回家,访亲问友,常与亲朋好友聚于南轩。一日,见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于它种,遂移植南轩之圃,朝夕管理,精心培育,压枝繁殖,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气味超凡: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士让奉召赴京,在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时,以此茶馈赠。方苞品其味非凡,遂转献内廷。乾隆饮后甚喜,召见十让垂问尧阳茶史,士让如实禀告此茶发现始末。乾隆细察、掂量此茶,认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便赐名为“铁观音”。

1、福建有个叫徐登的人,他是由女子变成男人的。他与东阳郡的赵 都善于方术,当时兵荒马乱,二人在溪水边相遇。他们开始都认为自己的本事大。徐登先露出一手,让溪水停住不流;赵 接着施展本领,让枯死的柳树长出茂密的枝叶。二人不由相视一笑。徐登年龄大些,赵便拿他当作老师对待。后来徐登死了,赵 便向东进了长安城。这里的百姓都不认识他。他便跳上房顶,用鼎来烧火煮饭。这家的主人感到很吃惊,便大声责怪他。赵 却笑而不答,房子也一点没有损坏。接着,他又来到河边想渡过去,船家不许他上船;他便打开雨伞坐在当中,一声长啸,呼来一阵狂风,将他送到了对岸。于是,百姓们都很敬服他,拜他为师的人如潮水般涌来。长安县令对赵 深恶痛绝,便将他杀害了。老百姓在永宁为他修了一座祠堂,连蚊蚋之类的昆虫都无法入内。

2、少女李寄斩蛇除害的故事。用反衬手法,写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机智。

3、武夷山观音石的传说。

4、龙井茶的神话传说。

秦始皇的前皇帝苻坚,在位初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蒙,实行一系列的安民政策,加强生产,最终使国家强大起来。然后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割据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夺取东晋拥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苻坚不听王蒙、王蒙之言,攻打东晋,导致淝水之败,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遗憾,也留下了一些轶事和典故:

为国王付钱

据说,苻坚的生母苟氏,曾去过漳水,在西门豹庙为儿子祈福,当晚与上帝做了一个梦,于是怀上了苻坚。12个月后,付建出生了。这时候,天上有一道神光照在门上,苻坚的背上也有一个红色的字,上面写着“陈,屠王咸阳”。此后,为响应王的预言,改姓傅氏。

顺冶金的鞭切无缝方管属于。

当苻坚决定南侵东晋时,遭到朝中大臣的训诫,指出东晋是汉人建立的,是中国人民支持的。而且长江有天险,不易攻陷,骄傲的苻坚却轻蔑地回应:我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的士兵都会把鞭子扔进仅仅是长江,足以切断它的水源。长江天险有什么好怕的?

每一丛灌木和每一棵树似乎都是敌人——处于极度恐慌状态

淝水之战,苻坚和沈登在寿春城看到了军容严整、士气高昂的金军。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皆似金兵。苻坚转身对唐登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金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太低估敌人了。

风声鹤唳

淝水大败后,苻坚的溃兵一路听到呼啸的风声和仙鹤的鸣叫,都以为金军又来了,不顾昼夜,拼命逃跑。

悬缰的意义

是异苑的。讲的是傅坚在一次与敌人的战斗中被打败,逃跑了。却发现自己溜进了一个山洞,爬不上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的坐骑突然跪在山沟边,放下缰绳。付建抓着缰绳爬了上去,才脱困。它与太平广记中有着湿草般善良的狗配对。引用的时候经常一起出现。比如镜花缘中的段落,马有挂缰绳的意思,狗有湿草的恩情,小羊跪下报恩,猿猴偷吃仙果逃跑。蜘蛛织网保护身体,老鼠偷吃剩余食物自卫,马鹿见食成群,无义之人可恨!

索姚明场

姚畅把傅坚的尸体挖出来,鞭打,脱下衣服,用荆棘包好,埋在一个坑里。付建的鬼点子非常明显。后来诸事不顺,姚昌屡败,以为苻坚有远见,于是也在军中立了一尊苻坚像,祈求道:“新平之灾,非姚昌之错。我哥姚翔从陕西北上,沿路西去,就像狐狸死时把头转向原来的山洞,就是为了看村子。”陛下和付梅在路上阻挡他攻击他,使他不能成功,死了。姚翔命令我报仇。作为陛下的远亲,我要报仇。我为我的兄弟报仇。我怎么能说我辜负了正义呢?当时陛下封我为龙翔将军,并对我说:我是从龙翔将军当上皇帝的,所以请你好好努力!这个朴素的法令很明显,仿佛还在我耳边。陛下去世了,成了神。他怎么能通过任命谋杀他的部长,忘记他当年说过的话!现在为陛下立一尊雕像,请陛下的灵魂进入这里,聆听我真诚的祈祷。然而,姚昌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是睡不好觉,引来了唐朝的非议。杀死主公后,它公关

据涌幢小品,传闻新平寺的寺主苻坚托蒙去世,希望将该寺改为供奉苻坚及十余名护卫的寺庙。住持不服从,寺庙所在的县镇相继死于疫病。不得已,我尊重它的精神,表现出来。庙改了以后,真的没病了。

道教信众广传正气,瘟疫来临时,竞相建祠避灾,称为爷、傅,并于每年正月初二在泰牢祭拜,称为祭傅。祭祀家神是台湾省现存的道教节日之一,节日日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二。

那就是关于福剑奇闻的故事。请继续关注永恒事件,也请留下评论。

福州的畲族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乌饭节。

早在隋唐时期,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就成了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但令人意外的是,据当地家族谱牒记载,畲族三大主姓中,当时仅有雷氏、钟氏聚居于闽西南,以宁化雷氏、长汀钟氏为著,唯独不见三姓之首蓝氏的踪影。资料显示,直到数百年后的南宋中叶,蓝氏族人才姗姗来迟肇居此地。

徙居闽西南的畲族蓝氏族人一致认为蓝吉甫是蓝氏入闽第一人。

据说,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正值兵慌马乱、民不聊生之际。18岁的蓝吉甫随同避难的人群从江苏句容南下,途中与父母兄弟失散,只身流落到福建福清五福乡开基创业。蓝吉甫娶福清姑娘林七娘为妻,生了3个儿子:长子常新,次子常美,三子常秀。

淳祐六年(1246年),25岁的蓝常新离开福清徙居建宁崇善坊,重开基业。妻子李氏,福清人,生了5个儿子,长子万一郎嗣后离开建宁,肇居汀州宁化石壁,成了汀州蓝氏开基始祖。至今,从闽西南到粤东、赣南乃至台湾,蓝吉甫的后裔满天下。

不过,笔者却从《八闽通志》和《福建通志》中找到一则记载,足以证明蓝吉甫入闽之前福建已有蓝氏族人世居。泉州府晋江籍学子蓝圭、蓝丞兄弟于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得中进士,而后蓝圭官居太常寺丞,蓝丞历任南剑州、汀州知州。北宋天圣八年比南宋宝庆元年早了近200年,明清福建省志中确凿无疑的记载,彻底打破了多年来闽西南蓝氏族人一致认为蓝吉甫是入闽第一人的传统说法。

明代开始,古福州府(辖今福州、宁德)成了全国畲族最集中的地方。遗憾的是,至今都找不到一部完整的蓝氏家族谱牒,能让人准确无误地知道他们明代以前生活在哪里,其家族先祖的名讳行状和世系排行。古福州府的畲族并不认同蓝吉甫是他们的先祖,他们中的大多数宁愿相信先辈流传下来的一段话:“祖上世居广东潮州,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盘、蓝、雷、钟、李共360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徙居罗源大浿头。盘王端一船被大风漂流,不知去向。”

据说这段话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二月,王潮以从弟彦复为都统,弟审知为都监,将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蛮夷皆以兵船助之。”但是,平湖洞在今福建中部沿海的莆田,王氏从莆田攻打福州何来广东入闽之说?能以“兵船助之”的当地滨海民众与其说是畲民还不如说是疍民更为恰当!

蓝氏究竟是何时入闽的呢?明清以来,浙江南部聚居了众多畲族先民,据悉大部分徙自福建东北部的福州、宁德两地。近些年当地的畲族古籍被大量发掘面世,其中不乏蓝氏家族谱牒的珍品。来自景宁、龙游、兰溪等地的十多部蓝氏族谱显示,虽然他们的祖先从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迁入浙江,却有共同的世系渊源和共同的始祖蓝一可。现今流传于世保存完好的有民国三年的8卷和12卷两种刻本,为叙述方便,本文将它们统称为“蓝氏一可公宗谱”。

蓝氏一可公宗谱的卷首共收录新旧谱序26篇,创修于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创修时有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的“草录一秩”作为参考。而后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共续修16次,其中宋代两次,元代3次,明代5次,清代5次。前后相距674年,平均每隔42年续修增补一次。正由于先祖的坚持不懈,使得该族谱世系格外清晰,内容翔实,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畲族族谱中实属罕见,对研究畲族历史渊源和家族迁徙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打开世系表可见,第一世为入闽始祖蓝一可,讳滋生,生于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卒于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祖上世居南京,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徙居福建上杭县大洋埠(又称蓝家渡)肇基创业。

第十三世,罗源始祖蓝允富,名玉斯,生于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卒于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祖上世居上杭,于唐末五代梁开平年间徙迁罗源县南乡九都清格林家庄开基立业。其兄蓝允玫迁居南京,为当地高峰岗开基祖。蓝允富生4子,次子蓝力达于宋初由罗源移迁连江县西乡灵九峰傅庄,成为连江始祖。

第二十世,古田始祖蓝锡程,生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卒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蓝锡程在大观年间(1107年至1110年)曾任漳州通判,因受宦官迫害,隐居古田大坪源小茶岭蓝家山,从此派衍古田。该蓝氏一可公族谱即由蓝锡程长孙蓝渭林于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主持创修。

第三十世,福安始祖蓝丹山,生于元大德十一年(1370年),卒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祖上世居古田,于元末至正年间徙居福安东门。传至第三十四世蓝相益,生5子,于明代分别离开福安。长子蓝敬华、次子蓝敬太、三子蓝敬泉、四子蓝敬连迁居浙江处州云和、丽水等地,只有幼子蓝敬棠留居祖地。

综上所述,该蓝氏的历史迁徙流程是:唐朝时,蓝一可自南京迁至上杭;五代时,蓝允富迁至罗源,蓝力达迁至连江;宋朝时,蓝锡程迁至古田;元朝时,蓝丹山迁至福安;明朝时,蓝敬泉兄弟迁至浙江。

由于该世系表是最终移居浙江的蓝氏族人所编纂,按修谱惯例只详尽记述本支祖,对支派点到为止。不过从中仍可以得知,唐代有第四世蓝誉文移居广东潮州,第六世蓝芳永、蓝芳远移居安徽,第八世蓝进元移居四川雅安;宋代有第十六、十七世数支回迁上杭祖居地,第二十世蓝锡传移居安徽凤阳,第二十三世蓝钧启移居宁化石壁等等。

如果上述蓝氏一可公宗谱的记载真实可信,那么畲族蓝氏先民入闽就应该是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他们原居地为南京,肇基地是上杭,这倒应了闽东北、浙西南畲族《高皇歌》中常见的一句话:“都是南京一路人。”

罗源一带的蓝氏畲民信誓旦旦地认为他们的先祖早在唐末五代王审知主闽时期就入迁当地,看来这也不见得是空穴来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王审知在福州称闽王,据蓝氏一可公宗谱记载,其第十三世蓝允富正是在开平年间(公元907年至公元911年)徙迁罗源开基立业。

江西赣州是中原人氏入闽的集散地,至今赣州客家祖祠中还年年供奉蓝氏的神主牌,或许蓝一可是第一拨入闽,蓝吉甫是第二拨入闽,或许蓝吉甫只是蓝一可后裔中的一个支系。随着日后更多畲族古籍的发现,蓝氏入闽之谜将会找到最终的答案。

唐朝。

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才开始出现福建。

福建,远古属百越之闽越部落,《禹贡》属扬州。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国。秦南平百越,置闽中郡。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承认驺无诸为闽越王于此。

汉惠帝三年(前193年),分闽越地,封驺摇为东海王。建元六年(前135年),封驺无诸孙驺丑为闽繇王,复封余善为东越王,元鼎五年(前112年),闽越国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扩展资料:

上古时期,现今中国东南广大地区主要是越人的天下,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百越民族。汉人汉语尚未大规模进入。就连传说中祖宗是来自中原的吴国也有“断发文身”之风。

国王名中也颇有像“阖闾”、“夫差”之类难于用汉语解释的名字。而由越人建立,以今浙江为中心的越国更是一度兴盛,在勾践带领下击败吴国,北进中原。

彼时作为东南沿海一部分的福建自然也是越人的地盘。与江浙不同,福建当年完全游离于中国政权范围之外,属于地地道道的化外之地。到了楚威王六年(公元前334年),越国被楚国攻灭后,部分越国贵族南迁福建,形成闽越政权。

秦朝在福建设置闽中郡,但是也并未能对福建进行直接管辖,福建实际继续由闽越首领无诸统治。秦末无诸积极参与反秦,并被汉高祖刘邦册封为闽越王。直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朱买臣率军灭闽越国,将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之间。

《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中央政权实质上放弃了闽地。直到西汉后期才设东治县,隶属会稽郡。

大概也正是由于闽越遭遇了如此大难,导致福建的百越残留很大程度上还反而不如北边的江浙地区。如江浙有盱眙、无锡、姑苏、余杭、余姚、诸暨等越语地名,但福建则少见。

-福建

医学家董奉生平稽考及立传商榷

董奉,三国时古闽著名医学家。史载为侯官县人。古时侯官辖地甚广,拥有今闽江下游长乐等县地盘。经考董奉实为长乐县人。历代《长乐县志》都有他的传。关于他的生平,古籍记载不一。古代民间对医术深湛,能起危病之人于濒死者,多崇为“仙人”。董奉特擅岐黄,活人甚众,为时人所敬拜,加上后人记述渲染,附会神话,遂被目为“神仙式”人物;旧志把他归入《方外》或《释道》传记之列。但有关他的“杏林”掌故,千余载在民间流传不衰。我们今天修纂新志,搜罗历史上曾造福于民,有医人寿世之功的人物,去古籍所载之糟粕,剥神话之外衣,还其本来面目,称他为医学家,可以在地方志中为他立一专传,似亦不悖志体。但给人物重新写传,要核其生平,删去不符史实和有违事理的地方;凡内容应该改正的,纵已误记千年,亦应坚决改正。

董奉一生事迹,无正史可据。最先记载他的生平的,是葛洪所著的《神仙传》。葛洪(281~364)字稚川,西晋句容(今属江苏)人,是一个道教理论家、名医、炼丹术士。少好神仙修养之术,著有《抱朴子》、《神仙传》及《金匮药疗》等书传世。《神仙传》中记载道教人物颇多,凡是涉及神话及灵异之言,当然不足信。此书东晋后,即已面世;历代版本甚多,有“汉魏丛书”本,“四库全书”本,“说郛”本,“五朝小说大观”……等本,都不容易看到。今天流行市上的为上海古籍社所复印的清刻本,因历时千载,文字传刻难免讹错,但内中所载事实大体相同,其中都有《董奉传》,今摘录其生平可信的事迹及有关“杏林”掌故如下:

“董奉者,字君异,侯官人。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罢官去后,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又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纳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起坐,凡四日,乃能语。……后还豫章庐山下居。奉山居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五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杏子盛,于林中作一草仓,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大吼逐之,大怖,即挈杏走。路旁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奉每年货杏得谷,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岁二万余斛。”

以上是记载董奉生平的最原始资料,其中无生卒年份,可见当时已不可考。董奉养生有术,年九十余犹如四十壮年容貌,又能治愈死已三日的人(今医学称“假死”),都是可能的。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求诊者不取诊金,仅令栽杏五株或一株;杏熟,售之以济贫,尤为难能可贵。这种医人济困的胸怀,实令人钦佩。福建古代有这样一个伟大的医学家,为他立传,扬其善行,播其高风,也是无乖于情理的。

历代翻印葛洪《神仙传》者不少,内容无大改,记载大体相同。我还查看“四库文渊阁”本和台北《笔记小说大观》第四编第一册,也与此相同。

古籍中董奉生卒具体年份无考。《神仙传》记他活了三百多岁,不可信,但董奉生活的时代却是可以查考的。传中有“吴先主时”一语,足证他是三国时人;“吴先主”,就是割据江南的孙权(182~252),孙权建吴国,据荆、扬、交三州之地。交州(辖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南部)、扬州(辖今福建等地)都是吴国领土。董奉活着的时间,约在孙权在世时左右。至于董奉治好交州刺史杜燮之病一事,“杜燮”名字有误。交州在东汉末年,本名交趾,最高行政长官为太守,建安初(196~198),才升格为州,置刺史,下辖七郡。交州当时为边远地区,非朝廷威治所能远及,仅名义上羁縻而已。建安十三年(208)赤壁大战后,曹操势力北撤、孙权乘机占领交州。终孙权之世,交州行政长官,只有士燮和步隲二人,董奉传中所云的“杜燮”应为“士燮”之误。《三国志·吴志》有《士燮传》,兹录有关事迹以佐证:

“士燮字威彦,苍梧广信人也。父赐,桓帝时,为日南太守。赐死后,燮举茂才,除巫令,迁交趾太守。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人士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汉朝赐燮玺书曰:‘交州绝域,南带江海,上恩不宣,下义壅隔。今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葛督七郡,领交趾太守如故。’建安十五年(210),孙权遣步隲为交州刺史,燮秉承节度,权加燮为左将军。在郡四十余岁,黄武五年(226),年九十卒。”

据此可知,孙权在时,没有杜燮,只有士燮,官衔是左将军兼交趾太守。《三国志》人称良史,志传本文,虽未载与董奉有关的事,但至南朝刘宋时,史学家裴松之却在《士燮传》中加一注文(见今中华书局本《吴志》第1192页),文引葛洪《神仙传》所载:

“燮当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奉字君异,侯官人也。”

所谓仙人,就是神医,能起死回生的医生。根据这段记载,董奉所医治者为士燮,并非杜燮甚明。裴松之时代距西晋不远,所引《神仙传》尚无误,之后辗转传抄,“士燮”遂变成“杜燮”,还附加一些神话。

我初步探索,此误至迟起自北宋。我曾看过1961年中华书局本《太平广记》卷十二《董奉传》所记事迹,与今日上海复印本内容基本相同,病人仍为杜燮。考《太平广记》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据中华书局本标点者在《前言》中说,此书是根据吴骞旧存的一种明刻本,并依残宋本校对过的。则“杜燮”之误,当起自北宋。以后历代刻本引记,都沿袭不改。如乾隆《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书,都未能免此。此误流传长至千年,更无怪今日新印的《长乐县志·人物志》了。

新印的《长乐县志·人物志》第一集试写稿,第一个人物即为董奉,该传除沿袭“杜燮”之误外,另有一种写法:

“董奉,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乾,侯官县董墘村(今长乐县古槐乡青山村)人。汉建安五年(200)生。董奉从小学医,信奉道教。……有次到交州(今广东一带)行医时,恰遇交州太守杜燮病危,垂死已三日。董奉把三粒药丸放在病人口中,用水灌入,………不久,病人手足似乎能动,……不久病愈。……董奉后在杜燮府中居住,不久,杜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漏其密谋,想加害董奉。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杜燮后逃走。……吴天纪四年(280),董奉逝世。”

文中除沿袭“杜燮”之误未改外,还附记了董奉生卒年间,是他只活到虚岁八十一岁,与《神仙传》所载大不相符,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又士燮(即所谓杜燮)乃正面人物,开发边区、安定社会和团结少数民族均有显著成绩,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戴,寿至九十方死,见于《吴志》。他何曾反叛朝廷?谋害董奉?此说不知何据

《长乐县志》在民国时,已修过一次,其中《董奉传》只说:“董奉祖居十一都青山下,三国时人。奉修道青山,而山因奉得名。”传中无记生卒年份,也无“杜燮”反叛朝廷情事,新志所记当另有根据。

笔者浅见,写人物传的关键,首要尊重史实,要有可靠的资料根据,然后,才谈到立场和文字结构问题,要避免标奇立异。同时,还要参阅历代有关志书,取长弃短,才能写出一篇较为翔实的传记

士燮误为“杜燮”,其来已久。在陈衍《福建通志·董奉传》已注意改正,录所记要点如下:

董奉字君异,侯官人。……交州太守士燮死已三日。奉时在南方,以三丸内燮口中,后四日遂活。乃为奉起高楼于庭中。奉不饮食,唯啖哺枣……士燮年至九十。”

陈衍不愧为方志学名家,他毅然订正千年之误。他的《民国福建通志·列传》的内容多沿袭旧志,独此传不袭前人,可谓卓识,但陈衍在《董奉传》末又注,传出《列仙传》及《太平御览》引《南岳魏夫人内传》,实是画蛇添足。且误引出处。按《列仙传》乃汉刘向所著,刘向汉宣帝时人,何能预及三国时事?笔者又查过商务印书馆涵芳楼本及四库文渊阁本的《太平御览》《道部六·尸解》和《果部五·杏》,均载有董奉故事,但未见提及交州刺史某某条文,可见陈衍仍是依据《三国志·吴志士燮传》来订正旧误,所以凡是人物传中引用的资料,必须辨明其来源,实事求是地认真处理,以便后人核对。

福建为什么又叫八闽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具体原因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建州、兴化、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为八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