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灸的功效与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督脉灸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

督脉灸的注意事项

督脉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督脉灸要注意看体质

只要不是下面这三种体质的人都可以做艾灸(下面症状中占了3条以上则不适合艾灸,没占3条以上则可以)

11、阴虚火旺

症状:下午或晚上身体或脸颊发热发烫;身体燥热不喜多衣,手足心发热;心烦,失眠多梦;盗汗;总是口干咽燥;大便干结难解;小便少颜色深黄;舌体薄瘦,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伴头昏,腰酸乏力等

12、阴虚阳亢

症状:舌红无苔,舌体干燥;两颊潮红发热;,盗汗;五心烦热;咳血;视物不清;形体消瘦干枯;烦躁失眠;麻木拘急;或遗精,性欲亢进等

13、湿热过盛

症状:舌质很红,舌苔厚黄;大便干燥难解且粘滞;小便深黄;皮肤油腻总是长脓包型痘痘,痤疮等;口气很重

2、督脉灸要注意思想集中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3、督脉灸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督脉灸的效果

4、督脉灸要注意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5、督脉灸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6、督脉灸要注意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什么是督脉灸

督脉灸被称作灸中之皇,是即将失传的特种艾灸疗法;可以起到督肾同治,五脏六腑通调,是人体补阳,开经之最!在人体后背的正中线上,也就是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贯穿着总管一身阳气的督脉。古人称之为“阳脉之海”,发挥温煦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中医的养生密招督脉灸,就是在督脉上艾灸,借助督脉总督阳气的作用,激发出人体自身的阳气,又将这种温热,通过复杂有序的经络系统层层传递到全身,恢复人体的自愈力。

督脉灸是一种在督脉上施以中药和隔姜灸的疗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对自身的防病保健意识也日益增强。作为祖国医学传统外治法之一,灸疗的保健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采纳。而督脉灸则是最适合的一种大灸疗法。

其施灸面广、艾柱大、火气足、温通力强、非一般灸法所及。督脉灸主要是通过激发协调诸经,发挥平衡阴阳、抵御病邪、温补督脉、强化真元、温通气血、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治疗疾病的目的。

督脉灸有什么好处

1、督脉灸可以治疗阳气衰弱引起的疾病

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骶骼关节炎等。通过艾灸督脉可激发协调诸经,发挥经络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的功效,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

2、艾灸督脉可以保健养生

人们长期工作劳累,熬夜,吃太多凉性的食物,常吹空调等,消耗了人体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阳气。人们越感疲惫,精神越变消沉等,都在暗示人体消耗的阳气越来越多,而不注重补充则会导致 “亚健康”。通过艾灸督脉这种物理性的治疗措施,不仅可以起到改善症状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预防与保健的作用

3、艾灸督脉可以治疗女性疾病

中医的思想,女性属阴性体质,因而相比男性阳气往往不足,导致很多女性易患寒性疾病,如手脚冰凉,痛经等。女性艾灸督脉可以大补阳气,使之达到御邪防病的效果。女性面部的黄褐斑、雀斑、痤疮等症状,通过艾灸督脉也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祭文的论文题目的示例:

"传统祭文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变革"

"祭文的文化意义与象征性研究"

"祭文的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分析"

"祭文在宗教仪式中的角色与功能"

"祭文的演变与传承:从古代到现代"

"祭文对社会认同与集体记忆的影响"

"祭文与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

"祭文的社会功能与仪式意义探析"

"祭文在宗教与民俗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祭文的艺术表现与审美价值研究"

这些题目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扩展。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

  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至于「打通任督二脉」,可从中医与道家导引养生的角度分别探讨。中医的观点可从《灵枢.营气篇》的叙述,了解十二经脉与任督两脉的循环次第。经脉的流注从肺经开始,依次循环到肝经;再由肝经入胸,上行经前额到头顶,再沿督脉下行至尾闾,经阴器而通任脉上行,然后再回流注入肺经。《营气篇》说:「此营气之所行,逆顺之常也。」这是医经所述,任督之气在人体运行的自然规律。由此可以理解,就正常人而言,任督两脉本来就是通的,何须打通任督二脉? 以道家导引养生的观点,所谓「通任督」也就是通三关(尾闾、夹脊、玉枕)、行「周天」运转之意。道书《太平经》认为,人的寿命极限为上寿一百二十岁,只要以导引内丹的训练,从「逆」的方向上夺天地之造化,凝练精、气、神,提高生命品质,就可挑战年寿极限。

  浅谈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

  关键词 传统汤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饮片

  传统中药汤剂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中医处方调剂混合后,加水煎煮,使药物之间充分相互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中药汤剂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剂型,具有组方灵活、随证加减、起效快、易吸收的特点,但中药质量不可控的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其重要原因就是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一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药材以次充好,假劣现象严重;且药材在市场上周转时间长,既不卫生又不易保管;调剂时劳动强度大,称量误差大,患者难以核对。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药汤剂显得跟不上需求,传统的“老三包”需患者自行煎煮,既无加工工艺,又无质量标准,自然疗效很难保证。由于煎煮不方便,一些急症急病很难立即服到中药,从一定意义上讲中药饮片剂型的落后已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另外,传统中药汤剂的使用方式也使西方患者难以接受和掌握而不被国际市场接受,也阻碍了中医中药的科学化、国际化进程,故汤剂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中药配方颗粒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中药饮片也在发生着变化,也就有了新型中药饮片的产生,中药配方颗粒就是其中之一。中药配方颗粒也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中药新型颗粒饮片”、“免煎饮片”等,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精制而成的纯中药产品系列。将单味中药饮片提取浓缩成颗粒剂,配成复方用水溶化服用,因其使用方法快捷简单,故在韩国、日本、台湾地区较为流行。2001年我国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中药配方颗粒从2001年12月1日起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实行批准文号管理。

  2 中药配方颗粒国外发展现状

  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种适应时代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在国外,特别是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对中药饮片的改进进行了多种探索,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方颗粒剂发展加快,并将颗粒剂列为国民健康保险基金的使用范围,多数汉方药厂的骨干剂型即为汉方颗粒剂,目前约有2/3的日本医生在临床中应用颗粒剂。日本在浓缩颗粒剂的开发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研究的复方中药浓缩颗粒剂有200余种,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200余种,根据临床随证配方,产品销往欧洲等地。韩国的中药浓缩颗粒剂使用于20世纪90年代,现已发展到300多个品种,并将其列入健康保险用药范围。

  3 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

  31 符合中医临床用药要求,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中医的学术水平体现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其诊治水平越高,整体观念越强,辨证越仔细,处方就越灵活。配方颗粒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可以随意组方,加减配伍,既保持了中医辨证论治之长,又具有中成药服用方便之美。它符合中药饮片炮制要求,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分装等工艺过程精制而成,不添加糖、防腐剂及其他赋形剂,保持传统中药饮片的原汁原味。中药配方颗粒每小袋药量即为中医处方的1日常用量,与中药饮片相等量经测定后而得的,装量准确,避免了中药饮片调配过程中分计量误差现象。

  32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饮片临床药效无显著性差异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研制指南》中所指的关于“分煎、合煎的药效实验比较”的方法要求,进行免煎饮片与传统饮片药效比较研究,国内不少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表明无显著差异。

  33 有利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管理

  中药饮片的内在质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材产地生长环境、自然条件、仓储保管、饮片加工炮制工艺等。中药配方颗粒是将炮制符合要求的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艺制成的,其生产工艺标准化,并制定了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生产工艺的技术参数,使配方颗粒内在质量稳定。

  34 中药配方颗粒服用方便

  中药配方颗粒不需煎煮,用开水溶化即可服用。不但可以省却煎煮过程,又可以保持中药饮片的气味和功能,同时在制剂过程中采取现代指纹图谱等先进技术,使中药真正做到安全、高效、方便、可控。国际天然植物药市场年交易额已近200亿美元,且以每年10%以上速度增长,随着人类疾病和健康观念的变化,“绿色药品”、“天然保健”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中医中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和接受。剂量小、疗效高、起效快,服用、携带、储藏方便,有科学数据可查,符合外国人治病、保健的需要,潜在的国际市场相当广阔。

  4 阻碍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几个问题

  41 生产工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饮片需适度粉碎的品种范围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某些药材不宜打碎,经干燥打碎后可能会损失一部分有效成分(如挥发油成分),甚至可能发生异变,从而影响疗效。粉碎成粗颗粒的最佳粒度需根据具体药材具体确定,颗粒过粗不利于机械化包装;颗粒过细则又易糊化,不利于药汁的滤出。现行的中药配方颗粒从内在质量到外观包装都尚有不足之处,有待于提高。

  42 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认识还未完全统一

  迄今学术界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影响了主管行政部门管理政策的出台,使相关的宣传力度不够。患者对中药配方颗粒的接受性存在差异。有些老年患者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不易改变,且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所以“节省时间、即冲即饮”的配方颗粒在这一阶层中不占优势。另外,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经济收入的差异也会影响不同职业患者的接受性。这虽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患者对经加工精制后的配方颗粒是否真能保持原药材的性味和功效存在疑问是一重要因素。

  43 价格因素

  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相比,在价格、让利上处于不利地位,影响推广使用。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复杂,投入成本高,使其价格平均比生产工艺简单、低成本的传统饮片要高30%~50%,造成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另外,中药配方颗粒仍未进入公费医疗目录,须患者自费承担,使中低收入的患者难以接受。

  总之,只有解决以上的问题,才能使传统汤剂的改革变成现实。在中药的制剂领域,中药配方颗粒相对于中药传统饮片是一种进步,现代科学技术为这种进步提供了飞跃的翅膀。中药配方颗粒现在尚处于饮片市场的补充角色,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取代传统饮片势在必行。政府部门、医院、中医药界人士应更给予政策、科技和实践等方面的支持,加快发展中药配方颗粒。

第五章第一节:督脉

督脉从后背一直往上走。诸阳之汇,属阳。

后溪主督脉。

脊柱痛腰痛,在中间的部分,取后溪穴。回听第四章第一节课程。

颈椎脊柱胸椎等问题都与督脉有关。

整体看脊柱,无外乎颈椎突出、脊椎骨突出等。脊柱骨头突出来的,本来正常情况两边膀胱经高于督脉,但有人脊柱突出,高过膀胱经。经络下陷,膀胱经的问题。

第三种不多见,脊柱正S形。多半由于督脉阳气受阻,生发有问题。青少年期注射疫苗、吊瓶、西药等。容易损害督脉。正如梅花鹿,头顶有角,背后阳之余,阳气太足。鹿茸补阳。因小时候常注射西药等,破坏督脉阳气升发。可以通过艾灸等调整阳气。

后背穴位很多,如何找?任督二脉找穴特殊。

两点延线侧身法。度骨法找穴。摸骨头找穴位。督脉穴位在骨节里面。如大椎在第七颈椎突下。从上到下很多骨节。七节颈椎十二节胸椎五节腰椎共24骨节。

长强穴离肛门近,头顶百会、座下会阴。长强在会阴旁边。图中屁股下面中间小圈是肛门,最上面的骨头代表最上缘,肛门摸到最后一块骨头。在此骨与肛门连线中间就是长强。

穴位不能差不多。专业人必须找准穴位。

长强穴一般调理脱肛,下面排污通道。脱肛是因为中气不足,整个脏腑向下脱,补益中气,补足后脏腑自然归位。除艾灸还可拔罐、中药、刮痧等调理。

脱肛

调理:补中益气

中药配方:枳壳4g 厚朴4g  苏叶3g  乌药3g  香附1g  陈皮3g

艾灸配穴: 百会,长强,承山,中脘,神阙,关元

物理疗法:冰敷

艾灸百会,诸阳之会。阳,卫外固表。百会主升一切阳,对称治疗法。长强穴可以拔罐。承山穴,膀胱经穴位:膀胱别出于肛(黄帝内经)。中脘、神阙、关元帮助补中益气。配药要懂药性、配穴要讲穴性。除艾灸方法,可中药。脱肛严重的厚朴………………早晚各一副的量。还可以物理疗法,冰敷法。用保鲜膜包一块冰,放在肛门处。遇冷收缩。

痔疮

内痔:先血后便

外痔:先便后血

艾灸配穴: 百会,长强,承山,中脘,神阙,关元

建议,艾灸前可配合拔罐一起调理,外痔在必要时可采取刺络放血。

痔疮:十人九痔。内痔和外痔。内痔是先血后便。外痔相反。还有内外混和痔。

艾灸痔疮配穴与脱肛相同。同症同源,异病同治。建议可以配合拔罐祛寒湿,痔疮者下焦湿重、脾肾湿寒。外痔者可以放血长强。用气罐。新的血液会修复免疫细胞。

远血症和近血症,大便下血。先便后血。

张仲景《金匮要略》远血和近血

1、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甘草9  干地黄9  白术9  制附子9  阿胶9  黄芩9  灶中黄土60配。要温中祛寒,健脾统血。这里的黄土汤里:黄土经过火烧,黄土本身归脾胃,火烧更加温脾胃。现代人没有,可以用赤石脂。

2、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50  当归12  槐花10(散湿清热)配,要散湿清热,解毒活血而止血。

3,血便混合是肠道炎症。大便和血混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痔疮,而是肠胃的炎症。可以艾灸神阙、中脘、大肠俞、小肠俞、关元、命门。

老祖宗的智慧: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

肛门瘙痒小孩子常见。因为有虫,脾胃功能弱,肠道生虫,晚上磨牙,肛门痒。脾虚湿气不化。过后的课程会详细讲。成年人肛门痒,大腿黑痒,晚上睡觉时更痒。可以用艾叶➕百部20g➕蛇床子 15g 熬水洗肛门,早晚各一次。症状就会缓解。也可以直接灸,湿气直接灸。

赤小豆可以放在水中发芽、发出来一点时拿出来晒干再用。

答疑解惑环节:

1 阴不足,需要滋阴,涌泉、太溪、复溜。舌胎有裂痕、脾虚后,脾主肌肉,脾虚后舌头肥大。湿重舌体大,两边牙齿挤,于是两侧有齿痕,可以刮痧拔罐。刮痧拔罐是专门处理体表垃圾、疏通微循环、调理中焦:神阙、中脘、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专门去湿穴位还有水分。后面也会专门章节讲舌象。

2 一艾灸就上火:这种体质多半是上热下寒。先刮痧,否则艾的热性进入不去身体内部。先刮痧,从头到颈到背部,清理垃圾疏通经络,再重灸下焦,神阙中脘等等肚脐以下穴位,去除寒湿,中焦通畅后再灸上焦。不然容易上火。

3 听课需要什么条件?线下课程可以来商学院系统听课,请咨询经销商或者官方网站。

4 过敏性鼻炎,第五节会详细说。一般肺俞穴,通天穴、天府穴(胳膊上)、孔最穴。

5 经络不通引起的热主要在关节痛、红肿胀痛,灸什么穴位。经络不通说法太泛,有点像是痛风。用柠檬泡水喝,味酸但体内会变碱性。可以直接灸痛处。如果痛在脚关节也可以灸昆仑、太溪穴;如果手关节可以灸外关和内关穴……

6 粉刺怎么办?青春期阳气牵引内热,故心肺易热,头上会长粉刺。下巴和腮黑头,可能下焦寒,可能痛经、脾胃寒会造成。定期后背刮痧,肺俞、胃俞可以放血。艾灸时间30分钟足够。中焦下焦调理,不可贪凉。

7 乳腺增生:后面详细讲。配穴取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穴。女性应该保持心情调理、少甜食。

8 晚上快睡着时,三个脚趾会抽筋:手指或者脚趾抖,就像眼皮跳。中医说是因为肌肤皮下有积水造成。可以直接灸跳处。还有说抖跟肝有关,肝主筋。肝缺血或者皮下组织积水。肝缺血,半夜肝胆经当令时。要调肝。

9 血管瘤:任脉时课程讲过。癫痫可以灸鸠尾穴。

10 18岁心动过缓、食欲差:取穴应精而少。心动过缓因为下焦湿寒造成,可以刮痧拔罐去湿气。重点灸中脘、神阙、关元、命门。

11 前面课程可以点最上面《艾益生养生课程》名片点开,所有课程都在里面。

12 有时间就灸,补阳之法。如果小孩子一般一周2-3次,神阙、脾胃就可以了。大人多数阳虚,可以多灸。

13 大量寒邪艾灸后会有排病反应。剧烈疼痛,气血淤堵,温热后通开。可以直接灸痛处。

14 孕妇剖腹产竖线切:中医讲尽量顺产。手术会造成经络会有切断等问题。从怀孕开始没有吃药、没发生过性关系、生的时候顺产,孩子会身体好。竖切也会有伤害。

15 5个月宝宝半夜拉便便,可以温灸神阙穴,时间短一些,温度不要高。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妈妈的手心搓热放在肚脐上,打圈,给宝宝爱。

艾灸任督二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这些:

艾灸任脉:

首先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人体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起于小腹,止于眼眶,共有关元、气海等24腧穴。

任脉不通可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疝气。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

艾灸任脉主治:

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此经主要有调节阴经气血、调节月经的作用,主要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相关病症。

艾灸督脉:

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这都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总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不仅发生腰脊强痛,而且也能“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同时,督脉的别络由小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亦发生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妇女子不育等证。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

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

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单28穴。

分别是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 

调理病症:

主要调理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证。督脉督一身之阳气,只要是阳气衰弱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脉名·督脉 41 督脉循行分布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414 《难经·二十八难》 415 《中医大辞典》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418 《奇经八脉考》 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 4222 交会穴 43 督脉经脉病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5 经穴别名·督脉 51 神庭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神庭穴的定位 57 神庭穴的取法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神庭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6 经外奇穴名·督脉 61 督脉穴的定位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 63 刺灸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督脉 1 拼音

dū mài

2 英文参考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u channe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U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overnor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V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督脉:1经脉名;2经穴别名;3经外奇穴名。

4 经脉名·督脉

督脉(governor channel[1][2]、governor vessel[1][2])为经脉名[3]。奇经八脉之一[3]。代号DU[4]。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

督脉分布在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5]。督脉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督脉在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曰督,督者都纲也。其循背脊上行,犹如裘之背缝也。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并主一身之阳经,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1][2]。(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督脉共有28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本经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41 督脉循行分布

督脉循行路径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语译:

足厥阴肝经……上行沿着喉咙进入喉头鼻咽部,到达鼻后孔;另一支上向额部(神庭),沿头顶正中(百会),下向后顶中(风府),沿着脊柱(大椎)进入骶部(长强),这就是督脉。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语译:

颈中央的脉是督脉。其穴名风府。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语译:

督脉起源于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 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络脉,分布于 ,会合于 之间(会阴),绕向 之后,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长强),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会阳)。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长强),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风门),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肾俞)。在男子,则沿 下至 ,与女子相仿。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14 《难经·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语译:

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415 《中医大辞典》

(按:《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句)督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 ,向后沿脊柱里边直上,至风府穴处进入脑部,上行巅顶,沿着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4]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督脉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7]

418 《奇经八脉考》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据以上有关记载,督脉的路线,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旁行者为分支。脉气起于小腹内(肾下、胞中),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 。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脑,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至龈交穴止。这一主干,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沿脑脊下行,后接任脉。

督脉旁支,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上行,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于腰中络肾;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以 后尾骶部贯脊属肾。

督脉在 散络阴器或 ,下合于 ,在 后尾骶部与足太阳、足少阴会合。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从少腹直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其络脉,从长强挟脊上项,散布头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两旁,同联系肾与脑。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 、胞宫、肾、心相关联。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认识其功能,首先是“总督诸阳”,或称为“阳脉之海”和“阳脉之都纲”。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均说明这种关系。其次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或称“督领经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即说明这种关系。对此,滑伯仁曾说:“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和“督领经脉之海”以见其功能之大,从“四海”的划分又归属于“脑为髓海”。

督脉 循行路线:

起于肾中

下至胞中

下行络阴器行二阴之间

至尻

贯脊上脑后

交颠

至囟会

入鼻柱

终于人中与任脉交

奇经督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督脉腧穴总图

督脉共有28穴(有将印堂归入者计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8][9](《中国针灸学辞典》、《中国针灸全书》列入督脉)、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

督脉二十八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功穴)、阳关入命门(功穴),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功穴)、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 间。

奇经督脉经筋图

长强(络,足少阴会),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会)。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

长强

4222 交会穴

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会足太阳)。此外, 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

督脉交会穴表(●本经穴 √交会穴)

经名

穴名

督脉

任脉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冲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承浆

阴交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神庭

水沟

百会

脑户

风府

哑门

大椎

陶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风门

会阳

√(《中国针灸学辞典》)

后溪

43 督脉经脉病

督脉主要病候为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10]。

督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患督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遗精、白带、气喘、癫痫、聋哑、头痛、脊柱强直、角弓反张。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络脉病)。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头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脉经》: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育等。

据以上记载,督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如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酸软,后人所载还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不语等。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督脉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10]。

督脉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督脉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长强

尾端

便血、痔疾、癫狂痫

腰俞

骶骨

月经不调、腰脊强痛

腰阳关

腰椎

月经不调、遗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

腰椎

阳痿、遗精、带下、腰痛、泄泻、月经不调

尾端~14椎:神志病、妇科病、前阴病、肠癌

悬枢

腰椎

泄泻、腰脊强痛

脊中

胸椎

泄泻、黄疸、癫痫

中枢

胸椎

黄疸、呕吐、腰脊强痛

筋缩

胸椎

胃痛、脊强、癫痫

13~9椎:神志病、肠胃病

至阳

胸椎

黄疸、咳喘、脊强、背痛

灵台

胸椎

咳嗽、气喘、疔疮

神道

胸椎

眩嗽、心悸、健忘

身柱

胸椎

咳嗽、气喘、癫痫、脊强、背痛

陶道

胸椎

头痛,疟疾,热病

大椎

颈胸椎

咳嗽、气喘、头痛、项强、热病、疟疾、癫痫

7~1椎:神志病、心肺疾患、热病

哑门

颈椎

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

风府

后头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癫狂

项部:神志病、头项病

脑户

后头

头晕、项强、癫痫

强间

后头

头痛、目眩、癫病

后顶

后头

头痛、眩晕、癫狂痫

百会

头顶

头痛、眩晕、中风、癫狂、脱肛、阴挺

前顶

前头

头痛、鼻渊、癫痫

囟会

前头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穴名

部位

主治

上星

前头

头痛、鼻渊、鼻衄、癫狂

神庭

前头

头痛、眩晕、癫痫

头部: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素髎

鼻尖

鼻疾患、惊厥、昏迷

水沟

人中

口眼㖞斜、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腰脊强痛

兑端

上唇

日㖞、齿龈肿痛、癫狂

龈交

齿龈

齿龈肿痛、癫狂

口鼻部:神志病、鼻、口、齿病

5 经穴别名·督脉

督脉为经穴别名[3]。见《备急千金要方》。即神庭[3]。

穴位 神庭 汉语拼音 Shenting 罗马拼音 Shenting 美国英译名 God's Courtyard 各

号 中国 GV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国 LG23 英国 Gv24 美国 Go24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11]。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51 神庭穴的别名

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53 穴名解

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

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本穴居头颅之上,脑在其中,而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的精神智能生发之处,故名之。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道经中有三丹田之说。《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正当脑海前庭,为神居之所,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渊也。”主治烦闷恍惚,癫疾风痫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癫疾风痫……悸惊不安寐。”因名神庭。[13]

54 特异性

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

55 所属部位

前头[14]

56 神庭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7]。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神庭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12]。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

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7 神庭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5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5寸取穴[15]。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6]。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6]。

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支[12]。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庭穴具有宁神醒脑、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有清头明目、宁心安神作用[11]。

神庭穴系督脉、胃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头宁神之功,主治癫狂风痫,惊悸不安[13]。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及高血压、疟疾等[11]。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失眠,鼻渊,癫痫等[12]。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失眠;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15]。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17]。

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1]。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15]。

沿皮刺05~08寸[12]。

平刺05~08寸[18]

5112 灸法

可灸[11][15][18]。

艾条灸5~10分钟[12]。

512 神庭穴的配伍

神庭穴配列缺治头痛[11]。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目赤肿痛[11]。

神庭穴配三阴交、神门治失眠[11]。

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头痛目疾[15]。

神庭配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治失眠[15]。

神庭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治癫疾[15]。

神庭配风池、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15]。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疟,神庭、百会主之。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针灸大成》: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吐舌,癫疾,风痫,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

《普济》:歧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则伤,宜灸七壮至二十壮;禁针,针即发狂。

《类经图翼》: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针刺、艾灸神庭观察,发现针灸后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痛阈也有不同程度提高。针、灸两组相比,血流速度、痛阈均无显著差异,证明针、灸均能使中风患者的微循环改善,并在病理条件下调节患侧肢体的感觉系统。

6 经外奇穴名·督脉

督脉为经外奇穴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

61 督脉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督脉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02寸处[3]。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督脉主治卒癫、小儿暴痫、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等[3]。

63 刺灸法

督脉灸的功效与作用

督脉灸的注意事项 督脉灸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督脉灸要注意看体质 只要不是下面这三种体质的人都可以做艾灸(下面症状中占了3条以上则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