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阴不长,孤阳不生.出自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独阴不长,孤阳不生.出自哪里?,第1张

  在风水古籍《雪心赋》中云: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阴阳的相对性:阴阳是说明事物的两种属性,是代表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阳电与阴电等。诸如此类,说明了不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二)阴阳的互根:古代医学家称为“阴阳互根”。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阳依附于阴,阴依附于阳,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如果没有上、外、白天,也就无法说明下、内、黑夜。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津液、精血等)属阴。各种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了足够的营养物质,机能活动就表现得旺盛。从另一方面来说,营养物质的来源,又是依靠内脏的功能活动而吸取的。

  以上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如果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势必如《内经》所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三)阴阳的消长: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临床上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阳,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

  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

  (四)阴阳的转化:指同一体的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阴可以转为阳,阳可以转为阴,称之为“阴阳转化”。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转化便是一个质变的过程。《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时,便有可能向热的方向转化,热“极”时,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转化。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邪热极重,大量耗伤机体正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以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危象,这种病症变化,即属由阳转阴。若抢救及时,处理得当,使正气恢复,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恢复,为由阴转阳,病情好转。此外,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由实转虚,由虚转实、由表入里、由里出表等病证变化,也是阴阳转化的例证。

  -------------------------------------------------------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这些不同的名词都是一个意思,说的是如下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两种说法 出自风水之类的书是一定的了

风寒为病因学术语。指风和寒相结合的病邪。《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以祛风散寒为主。

详见百科词条:风寒 [ 最后修订于2015/11/23 9:56:26 共1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分阴阳就很简单了,不懂的问我

首先明确 阴阳的性质:

阳属热,其位在上在外;阴属寒,其位在下在内。阴阳是互根的,也是互相依存的,保持着相对的平横。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就是说没有阳,也就无所谓的阴了,同样没有阴也无所胃阳了。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就是《内经》上说:“寒极则热,热极则寒;重阴则热,重阳则寒。”“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阴阳的属性:

在上的、在外的、性热的、明亮的、活动的都属为阳。

在下的、在内的、性寒凉的、黑暗的、静止的都属为阴。

中药有“四气、五味、五色”。

四气:是指药物的性能,就是寒、热、温、凉,也称四性。热、温为阳;寒、凉为阴。

五味:酸、甘、苦、辛、咸。辛、甘为热为阳;酸、苦、咸为寒为阴。

五色:红、黄、白、青、黑。红、红、黄为热为阳;白、青、黑为寒为阴。

中药作用于人体后地趋向:升、降、浮、沈。升、浮为阳;沈、降为阴。

中药的性质:

轻、重、寒、热、温、凉、清、补、泻、滑、涩、升、降、浮、沈。 这就很好分了,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发疱膏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发疱膏 1 拼音

fā pào gāo

2 处方

葛上亭长(或斑蝥)。

3 制法

上为末,将严醋和匀如泥,摊绵絮。

4 功能主治

黑障,青盲、疫眼、打扑眼、痘疹入目等。

5 发疱膏的用法用量

贴百会、耳后、眉棱等,用硬膏封上面,则1夜而发水疱。

6 摘录

《眼科锦囊》卷四

古籍中的发疱膏 《伤寒寻源》:[中集]发热

凡发热必察其表里有无兼证。而后可穷其致热之因。其但发热而表里别无兼证者。此内伤发热。不在此例。所谓

《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

。穴后其疮口即随折子内作长疮,疮口破,宜急用抽毒膏出脓,脓尽,便贴合疮口药。为此处无肉可坏,更不须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二痈疽病诸候上(凡一十六论)]十五、疽候

又云∶乌鸡肉合鲤鱼肉食,发疽。又云∶鱼腹内有白如膏,合乌鸡肉食之,亦发疽也。又云∶鱼金鳃,食发疽也

《类证活人书》:卷第八

此一卷论发热。大抵伤寒。寒多易治。热多难愈。伤寒发热者。以其寒极则生热。治法多用冷药。故令热不去。

《伤寒大白》:[卷三]无汗

独阴不长,孤阳不生.出自哪里?

  在风水古籍《雪心赋》中云: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阴和阳之间,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