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泻心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魏氏家藏方》卷九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急救仙方》卷三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5 《嵩崖尊生》卷六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6 《种痘新书》卷十一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7 《症因脉治》卷二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8 《症因脉治》卷一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玉机微义》卷十五 101 方名 102 泻心汤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功效 105 主治 106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07 附注 11 《症因脉治》卷三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2 《儒门事亲》卷十二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异授眼科》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附注 1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141 方名 142 泻心汤的别名 143 组成 144 主治 145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46 制备方法 147 附注 15 《圣惠》卷九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千金》卷十五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6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65 各家论述 17 《金匮》卷中 171 方名 172 泻心汤的别名 173 组成 174 功效 175 主治 176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177 泻心汤的药理作用 178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179 各家论述 1710 附注 18 《保婴撮要》卷九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泻心汤 1 拼音
xiè xīn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泻心汤21 处方
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22 功能主治火证通治。
23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滓,不拘时温服。
2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魏氏家藏方》卷九 31 方名
泻心汤
32 组成人参(去芦)、黄连、干姜(炮,洗)、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33 主治积热喉闭,舌肿口疮。
3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3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4 《急救仙方》卷三 41 方名泻心汤
42 组成龙胆草、细辛、山栀子、大黄、甘草、乌豆。
43 主治眼疼,血轮红赤。
4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 《嵩崖尊生》卷六 51 方名泻心汤
52 组成当归1钱,白芍1钱,生地1钱,麦冬1钱,犀角1钱,山栀1钱,黄连1钱,甘草5分,薄荷5分。
53 主治两目赤肿痛,舌上生疮,出血,舌硬疼,大眦赤。此心火上炎也。
6 《种痘新书》卷十一 61 方名泻心汤
62 组成桑白皮(蜜炙)、地骨皮、甘草、淡竹叶、灯心、天花粉、连翘,玄参、川连、川贝各等分。
63 主治麻疹,咳嗽烦渴。
6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7 《症因脉治》卷二 71 方名泻心汤
72 组成川黄连、半夏、生姜、甘草。
73 主治火逆上冲,呃逆不止。
8 《症因脉治》卷一 81 方名泻心汤
82 组成黄连、甘草、灯心。
83 主治外感胁痛,少阴司政。
9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91 方名泻心汤
92 组成石膏1两,芍药半两,葛根(锉)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大黄3分,黄连(去须)3分。
93 主治阳毒伤寒,头痛壮热,狂言妄语,似见鬼神。
9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1盏半,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温服,1日2次,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10 《玉机微义》卷十五 101 方名泻心汤
102 泻心汤的别名泻心散
103 组成大黄4两,黄连2两,山栀2两,漏芦2两,泽兰2两,连翘2两,黄芩2两,苏木2两,犀角1两。
104 功效解热排脓,攻痈肿,生肌长肉。
105 主治疮毒痈肿,发躁烦渴,脉实洪数者。
106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5钱,水煎服。
107 附注泻心散(《杏苑》卷七)。
11 《症因脉治》卷三 111 方名泻心汤
112 组成黄连、半夏、甘草。
113 主治肺热身肿,心火刑金。
12 《儒门事亲》卷十二 121 方名泻心汤
122 组成大黄1两半,甘草(炙)1两半,当归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1两半,荆芥1两半,白术2钱半。
123 主治暴得痿病,腰胯两足皆不任用,躄而不行,脉滑有力,经涌吐泻下后,继服本方。
12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12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13 《异授眼科》 131 方名泻心汤
132 组成通草、山栀、黄连、生地、甘草、滑石、荆芥、防风、当归、芍药、大黄、紫草。
133 主治夏月眼红,胬肉扳睛,热泪不止,刺痛难开,久不治,翳生瞳仁,身热,口舌生疮。
134 附注方中紫草,《眼科撮要》作“柴胡”。
1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141 方名泻心汤
142 泻心汤的别名黄连汤
143 组成黄连1两(去须)。
144 主治小儿心气实,则气上下行涩,合卧则气不得通,故喜仰卧,则气上下通。心热颠狂谵语,二府涩黄者。
145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分,临卧取温水化下。
146 制备方法上为末。
147 附注黄连汤(《济阳纲目》卷二十五)。
15 《圣惠》卷九 151 方名泻心汤
152 组成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木通1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炙)。
153 主治伤寒6六日,毒气攻心,心胸妨闷,烦热不解,面赤大渴,壮热,身体疼痛。
15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5 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16 《千金》卷十五 161 方名泻心汤
162 组成人参1两,甘草1两,黄芩1两,橘皮1两,栝楼根1两,黄连2两,半夏3两,干姜1两半。
163 主治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16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服。
165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泻心汤专治心下痞满,然以按之不痛为虚,故取半夏泻心汤分解冷热虚痞。缘有唇口干燥,故加楼根、橘皮,以滋虚热燥渴。
17 《金匮》卷中 171 方名泻心汤
172 泻心汤的别名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汤、三黄泻心汤
173 组成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174 功效泻火燥湿。
175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或积热上冲而致目赤肿痛,口舌生疮;或外科疮疡,见有心胸烦热,大便于结者。
176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上以水3升,煮取1升,顿服之。
177 药理作用①抗缺氧作用《四川中医》(1988;8:5):实验表明,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对常压下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和氰化钾等引起的急性缺氧现象,有明显对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脑耗氧量、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以及减小整体细胞耗氧量有关。②抗凝血作用《中成药研究》(1988;6:24):据实验,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作用。认为可用于某些血管梗塞性疾病。
178 泻心汤的临床应用1吐血:史,五十岁。酒客大吐狂血成盆,六脉洪数,面赤,三阳实火为病。与大黄六钱,黄连五钱、黄芩五钱。泻心汤一帖而止,二帖脉平,后七日又发,脉如故,又二帖。
2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是临床常见而多发的血证之一。我们从1981年7月1982年7月,以泻心汤为主,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60例中,男50例,女10例。平素有烟、酒嗜好者36例,嗜食辛辣者9例,占60%左右。经胃和十二指肠检查而确诊者37例,经胃肠钡餐X线检查而确诊者17例,未确诊者6例。大便潜血试验(+++)43例,(++)17例;有呕血症状者29例。呕血量在100毫升以下者2例,200300毫升13例,400500毫升8例,600毫升以上者5例。经本方治疗后。痊愈者50例(呕血、便血消失,大便潜血试验连续两三次阴性);好转9例(呕血止,大便潜血试验(+);自动出院而中止治疗者1例。
3天行赤眼:张某,男,32岁。三天来两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严重,且见水肿,眼眵多,口干,大便干结,舌赤苔黄燥,脉数。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证属邪火上扰,治以清心降火。用泻心汤加玄明粉,服六剂。眼睑红肿消退,大便通畅而愈。
179 各家论述1《金鉴》: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讹。心气有余,热盛也,热盛而伤阳络,迫血妄行,为吐、为衄。故以大黄、黄连、黄芩大苦大寒直泻三焦之热,热去而吐自止矣。
2《金匮要略浅注》: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连之苦寒泄心之邪热,即所以补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
3《金匮要略今释》:黄连、黄芩治心气不安,即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诱导方法,协芩、连平上部充血也。
1710 附注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书》卷十四)、三黄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18 《保婴撮要》卷九 181 方名泻心汤
182 组成宣黄连、犀角各等分。
183 主治心经实热,口舌生疮,烦躁发渴。
184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古籍中的泻心汤 《伤寒论辑义》:[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盛。客气上逆。即因之而为痞硬。如甘草半夏生姜三泻心汤证是也。末句但言下早为结胸之故。而不及痞者。以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按之自濡者,谓不硬不痛,但气痞不快耳。此甘草泻心汤证也。集注程应旄曰∶误下成痞,既误在证,尤
《伤寒溯源集》:[卷之三结胸心下痞(脏结附)]心下痞证治第四之多。其乱如麻也。全生集作麻黄沸汤。谬甚。谓之泻心汤者。非用黄连以泻心脏之火也。盖以之治心下痞而名
《证治准绳·伤寒》:[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痞虚而不杀谷也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土弱不能胜水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生姜以益胃)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
《伤寒证治准绳》:[卷五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痞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是《伤寒论》中最为常用的经方之一。经过近年来门诊病历统计,在治疗消化系疾病中,半夏泻心汤应用率有三分之一多。
根据《伤寒论》有关条文,并结合诊治实践,总结出半夏泻心汤应用指征十六字: 胸脘痞满,纳呆气逆,苔腻舌红,脉象弦滑 。
具体症状为: 上腹部不适,或痞满,隐痛;或呃逆,嗳气,或泛酸,烧心;舌苔腻,或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脉象弦滑,或有数象。常用于慢性胃炎、食道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 。
并指出半夏泻心汤的作用机理在于:寒热互用以除湿热,辛开苦降以序升降,补泻同施以扶正祛邪。
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 :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 ,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
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 ,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 :
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 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
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 ,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具有清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
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 ,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半夏泻心汤加三花:
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 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
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 。防风、荜茇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
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 ,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半夏泻心汤加三芽:
即加生麦芽、谷芽、稻芽,三芽具有 疏肝健脾、开胃进食 之功效。此方对于肝郁克脾(胃),肝脾俱郁之证候,如见胃脘及两胁胀满,进食后呃逆频频,精神疲惫者,多有疗效。
半夏泻心汤加乌贝散:
乌贝散即乌贼骨、贝母,具有 燥湿制酸之作用 ,是医家常用的健胃制酸剂。两方合用,对于消化性溃疡之烧心、吞酸、胃脘隐痛,或口中泛泛流涎者,常能收到“覆杯”之效。
半夏泻心汤加百部、黄芩:
主治胃食管返流引起的咳嗽。 咳嗽是本病最常见的食管外症状之一,常被人忽视,而主症为胃灼热、泛酸及胸痛、恶心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百部、黄芩为清热止咳对药,具有清而不寒,止而不塞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加丹参、赤芍、降香:
后三味为“小冠心二号”方, 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用于“心胃同病”者,即患慢性胃炎伴有心肌缺血者,常伴有胸闷、胃痞、舌质黯淡、时时呃逆。
半夏泻心汤加封髓丹:
封髓丹即砂仁、黄柏、甘草,主治脾胃不和常犯口腔溃疡者 ,但其舌苔必黄腻或白腻,两方合用,具有清热化湿、培土伏火之效,多发者可加川牛膝、淡干姜(或肉桂),以冀引火归原,阴阳平衡。
半夏泻心汤加牡丹皮、栀子:
主治由于脾胃湿热所引起的牙龈肿痛 ,或夜间睡眠时磨牙,咯咯作响,牡丹皮清热散瘀;栀子生用以清气分热郁,炒用以清血分热郁,临床随证选用。栀子用量宜小,以免苦寒太过伤及中气。
半夏泻心汤加枳术汤(丸):
枳术丸由枳实、白术组成,是健胃消食之名方 ,枳实消积滞,白术补脾元,由张仲景所创,张洁古发挥。一缓一急,一补一消,与半夏泻心汤配伍,主治脾胃湿热,虚中夹积,胃脘痞满,食而不化之慢性胃病者。
半夏泻心汤加黄芪、三七粉:
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吞酸,烧心,或有黑便 ,身体日渐消瘦,黄芪补脾健胃,益气摄血,助血运行: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冲服为宜,两味合用,可促使溃疡愈合。
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杏仁、火麻仁:
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 生白术健脾促运化,杏仁降肺气以润肠,火麻仁润肠通便,其取效之妙在于生白术用量,一般成年人须30克或更多,顽固便秘者,可用60或90克。
半夏泻心汤加扁鹊三豆饮:
三豆饮由白扁豆、赤小豆、绿豆、金银花组成,有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两方合用,对于 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不思饮食,舌苔偏腻,伴有面部生痘、生疮、生斑者 ,是首选的复合方剂。
总结
半夏泻心汤,如能加减变化,可治疗70%的脾胃病。
经方之应用,重在化裁,主证在而兼证之变化,不可胜数,临证也当变化万千。此辩证之精髓也。
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考寒、热二邪皆为无形之邪,必赖有形之邪始可互结。有形之邪为何?
清代医家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指出:「夫痞之为病,皆由表邪乘虚陷里,与胸中素有之湿浊交相互结所致……然邪既互结于胸次,必郁而为热,所谓痞坚之处,必有伏阳。」论中所说仍拘于外感,实符合内伤痞证之成因,即在中焦虚(寒)的基础上湿浊化热,壅滞成痞。
清代医家张璐在《伤寒缵论》中指出:「泻心汤诸方,皆治中风汗、下后表解里未和之证。其生姜、甘草、半夏三泻心是治痰湿结聚之痞。方中用半夏、生姜以涤痰饮,黄芩、黄连以除湿热。」在湿浊的基础上又提出痰饮。
《伤寒论诠解》一书中写道:「古方治痞,早已公认无疑。但古人认为本方证是属痰气痞,其内是否有痰,昔常疑之,不甚信服。后经治某司机,因其素嗜饮酒,患心下痞,并见时时恶心呕吐、大便不调,脉弦滑、舌苔白等证,遂辨为酒湿生痰,痰浊成痞。服本方一剂后,大便泻下白色黏液甚多,心下痞塞之证即十去其七,凡四剂而痊愈。由此方信痞证多挟痰,痰去痞则消之说。」
《聂氏伤寒学》中载一案:「患儿,5岁,男。1986年11月初诊。其母代诉:自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甚,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缺锌,故要求服中药。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证属脾胃虚弱,小儿食积致痞。治以和胃消痞为宜,用半夏泻心汤主治。处方:清半夏8克,淡干姜3克,黄芩3克,黄连2克,党参8克,炙甘草2克,大枣3枚,焦三仙各6克,炒苡仁6克,茯苓6克。3剂,水煎去滓,日分3次服用。药后诸症皆有减轻,大便成形,守方共进8剂,诸证皆除,后调理脾胃而收功。」
本案方证中,有形之邪为食积。
可见,在内伤病中,半夏泻心汤多用于在中虚的基础上,寒热借有形之邪互结于心下之痞证。有形之邪或为痰积,或为湿浊,或为食积,当然也可见两种或三种邪的并见。
考有形之邪,无论痰积、湿浊或食积,三者有一共同表现即是舌苔腻。根据邪积之轻重,表现为或薄或厚。同时,根据合并寒邪、热邪的多少,可表现为或白或黄,临证多见黄白相兼。笔者在病历记录中常写「苔薄腻黄白」或「苔厚腻黄白」。为此,曾被一老师训教:黄就是黄,白就是白,哪有黄白色的?但笔者至今仍如此记录,因为看到的确实是「舌苔黄白」。
临床上使用半夏泻心汤,多用于内伤病,辨证时主要抓住两点:一是舌苔腻,二是病位在心下(或以心下为主),疗效较好。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夫子所撰的《伤寒论》。
功能:和胃降逆,开结除痞。即治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
重要提示:行外者,不应当依葫芦画瓢,定要求治老道的医工,再来用药!中医是因人施治,切不可因病去套用中医方剂。
处方:法半夏9克,黄芩、干姜、(上品)人参、炙甘草 各 9克,黄连3克,大枣(干品)3枚。水煎。分二次内服。
金代 成无己
凡陷胸汤,攻结也;泻心汤,攻痞也。气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分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所以谓之泻心者,谓泻心下之邪也。痞与结胸有高下焉。结胸者,邪结在胸中,故治结胸,曰陷胸汤。痞者,留邪在心下,故治痞曰泻心汤。黄连味苦寒,黄芩味苦寒,《内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泻之。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以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味辛温,干姜味辛热。《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故以半夏干姜为佐,以分阴而行阳也。甘草味甘平,大枣味甘温,人参味甘温。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用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脾而和中。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水升火降,则痞消热已,而大汗解矣。(《伤寒明理论》)
明代方有执
痞则其变之轻者,以其轻而痞于心,故用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辛以散虚满之痞;黄芩黄连,苦以泻心膈之热。人参甘草甘以益下后之虚,大枣甘温,润以滋脾胃于健。曰泻心者,言满在心膈而不在胃也。(《伤寒论条辨》)
明代王肯堂
此方药味盖本理中人参黄芩汤方也,若加甘草即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吐利,若加生姜即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伤寒准绳》)
明末清初喻昌
半夏泻心汤者,即生姜泻心汤去生姜而君半夏也。去生姜者,恶其辛散,引津液上奔也。君半夏者,泻心诸方,原用以涤饮,此因证起于呕,故推之为主君耳。(《尚论篇》)
清代柯琴
盖泻心汤方,即小柴胡去柴胡加黄连干姜汤也。不往来寒热,是无半表症,故不用柴胡。痞因寒热之气互结而成,用黄连干姜之大寒大热者,为之两解。且取其苦先入心,辛以散邪耳。此痞本于呕,故君以半夏,生姜能散水气,干姜善散寒气,凡呕后痞硬,是上焦津液已干,寒气留滞可知,故去生姜而倍干姜。痛本于心火内郁,故仍用黄芩佐黄连以泻心也。于姜助半夏之辛,黄芩协黄连之苦,痞硬自散,用参甘大枣者,调既伤之脾胃,且以壮少阳之枢也。《内经》曰:腰以上为阳,故三阳俱有心胸之病,仲景立泻心汤,以分治三阳,在太阳以生姜为君者,以未经误下而心下成痞。虽汗出表解水气犹未散,故微寓解肌之义也。在阳明用甘草为君者,以两番妄下,胃中空虚,其痞益甚,故倍干姜以建中,而缓客邪之上逆,是亦从乎中治之法也。在少阳用半夏为君者,以误下而成痞,邪已去半表,则柴胡汤不中与之,又未全入里,则黄芩汤亦不中与之矣。未经下而胸胁苦满,是里之表症,用柴胡汤解表,心下满而胸胁不满,是里之半里症,故制此汤和里,稍变柴胡半表之治,推重少阳半里之意耳,名曰泻心。实以泻胆。(《伤寒附翼》)
清代程应旄
曰泻心者,言满在心下,清阳之位,气即挟饮,未成实秽,故清热涤饮,但撤去其部,使心气得通于下焦,则下焦之阴邪自无阻留于乎阳部矣。,阴阳交互,枢机全在于胃,故复补胃家之虚,以为斡旋,其与实热入胃,而泻其畜满者,大相径庭。痞虽虚邪,然表气入里,怫郁于心阳之分,寒亦成热矣。寒已成热,则不能外出而热非实秽,不能下行,唯用苦寒从其部而泻之,乃虑下焦之阴邪上逆,姜辛热以温之,阴阳两解,不必攻痞而痞自散,所以一方之中,寒热互用。(《伤寒论后条辨》)
清代汪琥
(半夏泻心汤)以黄连为君,苦入心以泄之,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半夏干姜之辛温为使,辛能散其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其中,而益肠胃之不足,使气得平,上下升降,阴阳得和,其邪之留结者,散而已矣。经曰:辛入肺而散气,苦入心以泄热,甘以缓之,三者是矣。(《伤寒论辨证广注》)
清代钱潢
半夏辛而散痞,滑能利膈,故以之为君,干姜温中,除阴气而蠲痞。人参炙甘草,大补中气,以益误下之虚,三者补则气旺,热则流通,散以之为臣,黄芩黄连即前甘草泻心汤中之热因寒用,苦以开之之义,故黄连亦仅用三倍之一,以为之反佐,大枣和中濡润,以为倾否之助云。(《伤寒溯源集》)
清代尤怡
痞者,满而不实之谓。夫客邪内陷,即不可从汗泄;而满则不实,又不可从下夺。故惟半夏、干姜之辛,能散其结,黄连、黄芩之苦,能泄其满,而其所以泻与散者,虽药之能,而实胃气之使也,用参、草、枣者,以下后中虚,故以之益气,而助其药之能也。(《伤寒贯珠集》)
清代王晋三
方名半夏,非因呕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是少阴表症误下之,寒反入里,阻君火之热化,结成无形气痞,按之自濡,用干姜开痞,芩连泄热,未能治少阴之结,必以半夏启一阴之机,人参、甘草,大枣壮二阳生气,助半夏开辟阴寒,使其热化痞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代吴昆
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医方考》)
水煎服。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痞满、嘈杂、泛酸、纳差、口苦黏、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此方原为仲景的《伤寒论》中治痞之名方。用辛苦之半夏入胃,辛开散结,苦降而止呕,除痞满呕逆之症;辅以干姜辛温祛寒;配以黄连、黄芩泄湿热浊气;佐以益气和中,补中焦之虚;使以甘草补脾胃调诸药。各药相配,以辛开苦降为主,调中和胃,升清降浊为辅,散结除湿,虚实兼治,胃炎可愈。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首先我们把人参,甘草,大枣,干姜这四味药先拿出来,干姜、甘草,人参,红枣,这是张仲景用在滋补上的药,张仲景用滋阴的药,用的时候,主用人参,最轻的,生姜、甘草、大枣,比较中级的滋补就加白芍,生姜,甘草,大枣,滋补最重的就是人参,生姜,甘草,大枣。这就是张仲景的补药。
我们所说的经方,就是经典之方,张仲景不会用其他的补药,经方是绝对处方,是治病用的。经方很少使用中补,强补的药。
补药,可以用,将来把伤寒和金匮学得很强了,身体很好,表证一进来就去掉了,根本就不会有病。没病的时候,可以滋补,滋补的时候,其他的药就可以参斟了。
张仲景用来治病的补药,就是人参,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用补药的时候,就是因为病情发展造成了肠胃的津液不够了才会使用的。
就象我们前面介绍的心下痞,就是被误下了,本来该发表,结果被误攻下了,造成了心下痞,肠胃津液不够了,所以,用了人参,干姜,大枣,甘草。甘草在治疗肠胃的时候,我们一般用生甘草,不用炙甘草。当我们发现病人有寒的时候,我们才会用到炙甘草。
甘草生用有几个好处,第一,生甘草能够蓄水。有人会说,排水都来不及,还要来蓄水。这里是肠胃的津液不够了,需要把补进去的津液能够蓄在里面,所以,用生甘草来蓄水。人参加进去的时候,就不用炙甘草,就用生甘草。
第二个,主是甘草解毒,《神农本草经》说甘草解百毒。从那个时代背景来讲,就是指解食物的毒,我们吃坏食物的毒。所以,我们在治疗肠胃病的时候,有表证,一定要担心攻下。这个人本来肠胃就不好,可是,又不能不吃饭。如果吃饭,消化不好,如果停在肠胃里面很久,食物坏死掉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用到甘草来解百毒。只要有甘草在里面,病人的身体就不会受到食物的影响。
张仲景在用生甘草和炙甘草的时候,考虑得非常的仔细。只要是肠胃不好的人,我们都会用生甘草来蓄水,用人参把津液补回去。干姜,就是胃里面有寒,用干姜把寒散掉,干姜能够温中。
半夏泻心汤里面的主药半夏,黄芩,黄连,如果黄芩是三钱的话,黄连是一钱,这里有黄芩、黄连加一个半夏,半夏主要的目的就是胃的周围有水,这个水不在胃里面,呕吐又恶心,胃的周围有水结住了,就要用半夏。所以,小柴胡汤里面,我们会用到半夏。小青龙汤是用在胃与脾的中间有一些三焦油网膜,我们就用柴胡加半夏。半夏的主要功能是把围在胃的周围的水排掉。如果这个水是在胃里面,干姜就排掉了。如果是有寒还有水,我们就把干姜和生姜并用,就把胃里面的水寒水排掉了。我们要排胃里面的水的时候,就不要用生甘草了。所以,我们在排水肿的时候,就不用甘草,因为甘草会把水累积起来。
泻心汤简介
本文2023-10-27 09:47:5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