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太宗与印度金丹术的记载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关于唐太宗与印度金丹术的记载有哪些?,第1张

据段成式(酉阳杂俎》(860年左右)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即那罗延娑婆寐),言寿二百岁。(唐)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

印度的人种

印度在历史上屡遭异族入侵和占领,因而人种繁多,血统混杂,语言纷乱,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有以下人种: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 Austaloid),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种(Mongoloid)

尼格利陀人(Negrito)

其特征是身材矫小,皮肤为深褐色,头发乌黑,鼻宽唇厚,肩窄腿短,胡须和体毛不多,臂长。据有关学者认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达曼人,印度沿海地区的卡达尔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尔邦山区的一些土著人均为他们的后代。

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 Austaloid),又称维达类型人

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和原始澳大利亚人身体特征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原始澳大利亚人的特征和身材特点是:长头型、身材矮小,头发乌黑而卷曲,鼻宽唇厚,肤色为褐色,中印度大多数土著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例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霍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

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

这一人种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一人种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达罗毗荼人占印度全部人口的216%,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关于达罗毗荼人是否属印度的原始土著人,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古时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才把达罗毗荼人从印度西部和北部赶到印度南方,于是达罗毗荼人就成了南印度的原始居民。因此有些学者说,达罗毗荼人是印度的土著人。而又有学者从印度古籍中找出了比达罗毗荼人更早的人种名称,叫做尼沙达。还有一种说法,印度最早的土著人与原始的澳洲人属同一血统。这种原始的澳洲人原住亚洲,后来有一支人移殖成了澳洲人。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这种说法在泰米尔语的文献中也有记载。泰米尔语的五大史诗之一《希尔薄提迦尔摩》和《马杜拉斯特尔·布拉朗》中有南马杜赖被洪水淹没的记载。在那些认为达罗毗荼人是从中亚迁入印度的人们看来,达罗毗荼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后800年之间来的。在《摩诃婆罗多》中有关于安得拉、邦迪耶(潘迪亚国)、角尔(朱罗国)和杰尔(其罗国)国王的记载。这就表明,公元前在南方就已经建立了几个达罗毗荼王国了。

至于"达罗毗荼"一词的形成,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不少学者认为,现在的泰米尔纳德、安得拉、卡纳塔和喀拉拉的居民是达罗毗荼人的后裔,他们的语言属达罗毗荼语系。古时整个南印度称为达罗毗荼地区,但后来安得拉、卡纳塔克和喀拉拉分别独立,达罗毗荼一词则演变成了"泰米尔"。根据文献记载,泰米尔纳德的很大一部分已被大海吞没,因此它的文化不免遭到破坏,根据已有文物考证,可以了解到达罗毗荼人的文化及文明情况。从语言上看,俾路支的布拉灰语和泰米尔语很相似。同样,地中海沿岸的居民与达罗毗荼人的体形、肤色也一样。从泰米尔纳德和巴格达挖掘发现的文物证明,这两个民族的丧葬仪式也相同。当然,也有印度学者认为,达罗毗荼人并非从外地迁来,他们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不管怎样,是达罗毗荼人在印度西北部发展了莫亨殊达罗与哈拉巴文化,所谓印度河文明,实际上指的就是达罗毗荼人的文明,他们对印度文化曾作出过相当大的贡献。这一人种后来和其他人种一样也有分化,形成了不少分支,还有许多混血人种。他们的物征是:皮肤黑,长头型,上臂长,扁平鼻子,个子矮小,现在西孟辊拉邦的桑塔尔人便是血统较纯的达罗毗荼人。

印度的雅利安人

他们原与欧洲的雅利安人属于同种,为与欧洲的雅利安人相区别,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分东西两个方向移动,一支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为今天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进入印度后,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争斗,后来逐渐征服他们。达罗毗荼人大部分被赶往南方,一部则沦为奴隶。雅利安人便开始占据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区。他们发现此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构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种。雅利安人原为白人,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特征:身材高大,长头型,胡须多,鼻梁细高,头额宽及皮肤白晰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属于他们的后裔,或为他们的混血种,血统较纯的人现在亦可见到,例如拉其普特人、查特人等就是,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等地。也有人说,现在印度教中的僧侣可能是血统较纯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诗》中都提到过一种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印度人对此也缺乏研究。直到18世纪,欧洲从事印度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发现,梵文跟西方语非常相似。1786年,英国人威廉·姜斯指出,古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和西尔特语跟梵语同出一源,从此便出现了研究欧语系的学说。到19世纪中叶,德国浪漫派代表人麦克斯·穆勒提出了雅利安人的学说,并指出雅利安人在古代遍布欧洲、西亚和印度。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在语言上属于梵语系统的印度人称为雅利安人,或叫印度雅利安人。过去人种学家认为,雅利安人是在三四千年前从俄罗斯大草原迁徙到印度的。现在,剑桥大学考古学家又提出了新见解,认为雅利安人是在8500年前从今土耳其中部迁徙而来的。这种人起先分布在印度河和朱木那河流域,后来分布到全印度。像旁遮普和拉贾斯坦邦的早期居民大多属于雅利安人。后来又有蒙古人种的人进入印度,于是出现不同种族的通婚,形成了混血人种。因此,有的人脸型像欧洲人,但肤色较黑,其中当然也受到自然气候影响,如南印度的雅利安人要比北印度的雅利安人黑。

蒙古人种(Mongoloid)

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地入南亚次大陆,构成了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南亚次大陆,构成了蒙古人种成分。其肤色为**或褐色,脸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宽,胡须和体毛少。蒙古人分长头型和宽头型两种。长头型的分布在阿萨姆和边疆地区的土著民中;宽头型分布在杰德岗等地。

巴基斯坦是从印度分离出去的。

  印度上古文献全无年代的记载,要确切地断代是困难的。因此人们往往借助于天象资料研究历史年代。有人将吠陀定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将梵书定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将《吠陀支节录—天文篇》定在梵书之后。但也有人把它们推迟到公元前五世纪前后。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佛教在印度传播很广,佛经中表述的传统宇宙观念,与中国古代的盖天说较为接近。须弥山为天地的正中央。日月环绕须弥山运动而不入地下,日绕行一周为一昼夜。

  在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印度天文学基本上没有得到发展。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四、五世纪),佛教衰落而印度教兴起,希腊天文学传入印度,天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出现了印度著名的天文学家阿耶波多。

  他的主要天文著作是《阿耶波提亚》。他的书中也有类似中国古代计算上元积年的方法。他计算了日月五星以及黄白道的升交点和降交点的运动,讨论了日月五星的最迟点及其迟速运动,有推算日月食的方法。

  在阿耶波多以后,出现了天文学家伐罗诃密希罗,他的主要著作《五大历数全书汇编》,几乎汇集了当时印度天文学的全部精华,全面介绍了在他以前的各种历法。编入书中的五种历法以《苏利亚历数书》最为著名。在该书中引进了一些新的概念,如太阳、月球的地平视差,远日点的移动,本轮等,并且介绍了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直径推算方法。该书成为印度历法的范本,一直沿用至近代。

  不过伐罗诃密希罗时代的《苏利亚历数书》的数据尚不精密,后世曾不断进行修改补充,现存的《苏利亚历数书》中的数据,大约是公元十二世纪修订的。此外,从这些历数书中得知,当时的印度历法大都是使用恒星年而不是回归年,这个特点一直保持到近代。

  中国唐朝的《开元占经》中译载有天竺《九执历》,它是当时(公元七世纪前后)较为先进的印度历法。日月五星加罗暖和计都,合称九曜,九执的名称来源于此。罗暖和计都是印度天文学家假想的两个看不见的天体,实指黄、白道相交的升交点和降交点。《九执历》有推算日月运行和交食预报等方法,历元起自春分朔日夜半。

  它将周天分为360度,1度分为60分,又将一昼夜分为60刻,每刻60分。它用十九年七闰法。恒星年为3652762日。朔望月为29530583日。《九执历》用本轮均轮系统推算日月的不均匀运动,计算时使用三角函数的方法。《九执历》的远日点定在夏至点前10度。

  公元十二世纪,印度出现了天文学家帕斯卡尔,他的重要天文著作《历数精粹》对印度天文学的发展影响很深。他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理论,认为地球居于宇宙之中,靠自力固定于空中;认为地球上有七重气,分别推动月球、太阳和星体运动。他还提出天体视直径的变化是由于它们到地球的距离变化造成的,并且认识到地球具有引力。

印度尼西亚古代记载的主体人群是爪哇人。

印尼的觉醒是比较晚的,建立国家要到东汉时期。前2世纪,印尼开始形成自己的国家——叶调Yavadvipa。叶调在今天的爪哇岛,后来又扩张到了苏门答腊。他旁边是马来西亚的前身——狼牙修王国Langkasuka,又名狼牙须,《北史·赤土传》记载:“ (师子石) 又行二三日,西望见狼牙须国之山,于是南达鸡笼岛,至于赤土之界”。

汉顺帝永建六年(131年),叶调也听说了东汉的伟大,跟随日南国派使者向东汉进献贡品。《后汉书》卷六,“(永建六年)十二月,日南徼外叶调国、掸国贡献”。日南在今越南顺化,掸国在商缅甸。换到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越南带着两个小弟缅甸、印尼,向天朝上国——中国进贡。

关于唐太宗与印度金丹术的记载有哪些?

据段成式(酉阳杂俎》(860年左右)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即那罗延娑婆寐),言寿二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