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九州又是指什么地方?
在古代,九州就是我国的代称,九州大地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神州大地。到了晋朝的时候,就成为了汉族的代称。九州在古代指的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和雍州。
传说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把天下分成了九州,从此九州也就成了我国古代的名称。三皇五帝在不同的古籍中也有着不同的记载,九州也是一样,在不同的时期也就有着不同得范围。在后来九州也被称为十二州,因为冀州分出了三个州,加上原来的九个州就成了十二州。开始的时候九州也只是泛指,后来才慢慢的有了具体的划分,据记载九州的大型版图可能是出现在春秋战国的时期。
九州最主要的划分有三种,一种划分是豫州属于中原,在黄河的下游,在河南,山东等地。徐州是从黄海,泰山,淮河也到了如今的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等地。冀州是起自黄河壶口,兖州是起自黄河的下游,青州是起自渤海,扬州是淮河,荆州是荆山,凉州是华山,雍州是黑水和西河等地。另一种划分冀州,豫州是属于河南的大部分,还有山东得西部和安徽的北部还有河北的西南部。
第三种划分是豫州占据着九州中的首要位置,起于河南。青州则是东方的代表,东岳的泰山是五岳之首,青州是在山东半岛,和黄河以南的地方。徐州是在泰山以南,淮河一北,扬州是淮河以南,荆州是湖北和长江的中游,凉州是陕西和秦岭以南和四川盆地,雍州是甘肃和青海一带,宁夏河内蒙古的西北,冀州是河北到陕西和辽河。兖州是黄河和济水之间。
达州市主城区是大仙县的主城区。达州市是在大仙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地级市,一个是县级市。达州市辖渠县、大仙、开江、大竹、万源、宣汉。可见,大仙只是达州的一个县。达州是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部。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大市、工业重镇、交通枢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被誉为“中国气都、巴人故里”,是国家重要工程“川气东送”的起点。
1四川省内江市种植了哪些药材
植被、动物:内江市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林木生长。
树种资源有60多个科,110多个属,190多个种。内江由于海拔高度悬殊不大,地形多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种类、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动态特征,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呈较明显的地带变化,并在相应范围内,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木林等。
从用途上看,内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为主,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威远县,最小的是市中区;经济林树种丰富,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还有落叶果林,如梨、苹、桃、李、杏、樱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榄、棕榈、核桃、白蜡等经济林木;薪炭林是内江市农村重要的生活资料,分布广,产量高,多数可再生更新,主要树种有桤木、紫槐、马桑、黄荆等;其他还有特种用途的环境保护林、实验林、母树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圣地林、自然保护区林等,其优势树种有马尾松、香樟、楠木、黄连木、柏木等,主要分布在市中区、资中等地名胜古迹风景区。
2中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中药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
中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 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世称《唐本草》。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朝以前中药随着文字的出现,药物知识也有了文字记载。
商代金文已有“药”字。《说文解字》训释为:“治病草,从草,乐声。”
西周的《诗经》及《山海经》中已经记载了120多种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治疗性能。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已载方280余首,所用药物达240余种。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本草作为中药的代名词。 本草一词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到了西汉晚期已有“本草”一词来指称药学专著。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虽托“神农”之名,实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有考证最后成书不晚于东汉末年(公元2世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末以来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日渐增多,本草著作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 晋代葛洪《抱朴子》曾首载草药一词。
重要的本草著作首推完成于公元500年、梁陶弘景所撰《本草经集注》。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中国的第一部炮制专著。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经济文化日渐繁荣,医药学也有较大发展。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朝廷颁行了由李绩、苏敬等主持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载药844种,本书的完成依赖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人力物力,是中国第一部药典性本草;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出800余年。并在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
金元时期张元素所写的《医学启源》介绍了脏腑诸病用药心法,奠定了脏腑辨证用药理论。他在《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洁古刺诸痛法》中均倡导中药归经学说。
后来,李东垣的《用药法象》与王好古的《汤液本草》都是探讨药性。 明朝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建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但是中国仍未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加之国家连年战争,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致使中国科技发展缓慢而不平衡,远远落后于欧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纪以前中国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领先地位。
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出现了中西药并存的局面。与此相应,社会和医药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对现代西方医药也因此逐渐称为“西医”、西药”。
由于 采取废止中医的政策,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因而引发了中医药界的普遍抗争。 在学术医药工作者奋发进取,尽管困难重重,本草学或中药学仍然有所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民国时期的中药专著有260多种,大多体例新颖、类型多样、注重实用。由于它们的论述范围、体例、用语等与传统本草有所不同,或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
其间综合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
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
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如秦伯未《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12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
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 属于传统的地方本草亦有多种,以肖步丹《岭南采药录》、高宗岳《泰山药物志》较有特色,也丰富了药物的品种。
食疗本草有较大的进步,大多内容丰富、实用。如秦伯未《饮食指南),以传统、简要为特点;杨志一、沈仲圭《食物疗病常识》、陆观豹《食用本草学》,则多为经验之谈。
其他方面,如经曹炳章据清末郑肖岩所撰《伪药条辨》补订而成的《增订伪药条辨》,载药110种,就产地、形态、气味、主治等以论述或比较,为辨识药物真伪优劣提供了宝贵经验。杨华亭《药物图考》,摘引本草文献,对药物品种作了科学的考证,并附有图谱,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炮制制药方面,如杨叔澄《中国制药学》、周复生《增订药业指南》,有关内容均较切合实际。当时的中药学著作,除了传统的表述外,还产生了中西药汇通之作。
汇通派医药学家,利用自然科学和西方医药学的某些成果,补充表达中药的基源、成分、功效及其药理等,或以中西药理互为解说;其间深浅、得失参差不齐。 在各种著作中,以郭望《汉药新觉》、温敬修《最新实验药物学》及阮其烃、王一仁、董克仁的《本草经新注)等较有代表性。
鉴于此期中药数量众多、知识广泛,对中药的学习与传播已有诸多不便,故不仅便读、歌括一类中药入门书籍不少,而且新产生了中药辞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35年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
3四川川南片区有什么道地中药材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
据资料统计,全川中药资源有5000余种,其中植物药4600余种,动物药320多种,矿物药130余种,约占全中国中草药品种的75%;其中著名地道药材和主产药材30余种,如川芎、麦冬、黄连、川贝母、冬虫夏草等不仅是中国出口较早且量大的品种,而且在中国国内的生产和销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川芎都江堰市(菊花心川芎)、郫县、彭州市、崇州市川贝母阿坝州、甘孜州;以卷叶贝母、暗紫贝母为主附子、川乌江油市;以南瓜叶附子为主流品种黄连洪雅县、峨眉山市、大邑县(味连)麦冬绵阳市、三台县(绵阳麦冬、川麦冬)天麻平武县大量栽培,野生资源广布冬虫夏草康定县、马尔康县红花简阳市、平昌县(川红花)干姜四川岷江流域多栽培、犍为县、沐川县主产川牛膝天全县(天全牛膝)、洪雅县金银花南江县、沐川县(川银花)丹参中江县(中江丹参)、平武县(川丹参)补骨脂西昌市、金堂县郁金(川郁金)双流县、犍为县、崇州市(多栽种绿丝郁金、黄丝郁金)姜黄犍为县、崇州市、双流县莪术犍为县、崇州市、双流县天冬内江市、古蔺县白芍中江县(中江白芍)、渠县白芷遂宁市(川白芷)黄柏荥经县、峨眉山市、洪雅县、通江县(川黄柏)厚朴都江堰市、峨眉山市、古蔺县、三台县(川朴)杜仲四川各地均有栽培半夏南充市、西充县主产,川东北地区多野生金钱草四川多野生资源(四川大金钱草)泽泻彭山县、都江堰市(川泽泻)麝香都江堰市、马尔康县(人工养殖,活体取麝)熊胆都江堰市主产(人工养殖,活体引流)辛夷北川县主产,四川各地有栽培乌梅大邑县、达州市多栽培川续断主产凉山州羌活甘孜州、阿坝州银耳通江县(通江银耳)川明参苍溪县、金堂县、巴中市柴胡剑阁县(竹叶柴胡多野生,习称“剑柴”;北柴胡多栽培)桔梗梓潼县(川桔梗)花椒汉源县(川椒、红椒)、茂汶县大黄四川北部、西部多栽培党参九寨沟县(原南坪县)菊花苍溪县、仪陇县、中江县龙胆凉山州野生资源丰富川木香四川西部(阿坝州)枇杷叶四川各地栽培佛手犍为县、沐川县(川佛手)。
1、鹖冠子
鹖冠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賨人,曾流寓楚国,游历西南各地。战国著名思想家、道学家、兵学家,“西南道学鼻祖”,与诸子百家齐名。壮年病,双耳失聪,“居深山,以鹖为冠”,故名。终生不仕,唯著书立说,以大隐著称。
哺有学生战国名将庞瑷,著有《鹖冠子》。刘勰、陈子昂、杜甫等人对《鹖冠子》一书博辩宏肆的文辞、天下大同的政治主张称道不已。《汉书·艺文志》有书目《鹖冠子》一篇,列为道家,书尚存。
2、春申君
春申君(约公元前320—公元前238年),本名黄歇,相传为今四川达州人,万源市、达川区留有出处。楚国丞相,封为春申君,与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并称战国“四君子”。
楚王赐其淮北12县地,即今河南、安徽一带,后改为江东,即今无锡、江苏、上海一带。因故,今上海简称“申”。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名于世。
3、冯绲
冯绲(102—167),宕渠人,冯焕之子,东汉名将、车骑将军。少学《春秋》《司马兵法》,乐善好施,举为“孝廉”。其父蒙冤,勇为辩护,调京任右郎中、御史中丞等。奉令督扬州、徐州军事,升任陇西太守、辽东太守,弭除边患。回朝任京兆尹,升任廷尉,继任太常。
汉桓帝永寿初年(155),拜为车骑将军,率兵10万之众平定长沙等地叛乱,回朝转河南尹。任内,曾整修宕渠县治地—賨城,并改名为“车骑城”。逝后,汉桓帝命蔡邕为其撰写碑文,名《车骑将军冯绲碑》。今存,收录于《全三国文》。
4、王平
王平,又名王子均,宕渠人,三国时蜀国名将。公元228年正月,任蜀国北伐先锋马谡副将,驻守街亭,马谡舍水上山,举动失宜,王平连劝不听,被魏将张郃断其水源,惨败。唯王平所率千余士兵鸣鼓自持,突围而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拜王平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公元243年,任北伐前监军兼镇北大将军。传说其认字几个,却听书不忘,能口授著书。248年病逝军中,准勒石立阙纪念。今屹立于渠县土溪镇青神乡平六村的“王家坪无名阙”视为“王平阙”。
5、李雄
李雄(274—334),字仲俊,李特第三子,宕渠人,十六国时期成汉开国皇帝、少数民族著名政治家。李特在四川起兵时,被封为前将军。其弟李流病死后,将军权交给侄子李雄,李雄自称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攻克成都。
于304年称成都王,建元建兴,306年称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改元晏平。314年,汉中杨虎和梁州张咸先后投奔李雄,成国疆土不断扩大。334年,李雄病卒,谥号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安都陵。治蜀安邦30年,功勋彪炳史册。
6、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老九,祖籍洛阳。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和代表作家之一,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元和十年至十四年(815-819),任通州司马、代理刺史,治理环境、开荒垦地、整顿吏治、筑亭祈福,颇有政绩。
与此同时,与江州司马白居易诗歌唱和200余首,在通州形成中国诗歌史上一大文学流派——“次韵酬唱”。819年正月初九离开通州,百姓登高目送,留下元九登高习俗,千古不衰。53岁卒于武昌军节度史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著有《元氏长庆集》等。
—达州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诗和流传久远的民谣都描述一个美丽又神奇的传说——王质遇仙,也记载了烂柯山与围棋这一史实。美丽的故事,神奇的传说,吸引了许多文人骚客,如晋代的虞喜,南北朝的任昉,唐代的孟郊、刘禹锡,宋代的朱熹、陆游,明代的徐渭及近代的郁达夫、邓拓等,有的亲临,有的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烂柯山已收入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源》、《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名典,名声远播海内外。由于烂柯山远播的名声和传说本身的美丽,神州大地上称烂柯山或有烂柯传说的地方甚多。仅凭笔者从网上搜索和有关资料查找,就有山西陵川的棋子山,河南新安的烂柯山,广东肇庆(端州)的烂柯山,四川西昌、达州、福建南平、陕西洛川、江苏吴县、山西武乡的烂柯山,成都的烂柴山、山东莱芜的棋山,武夷山的仙弈台等都有类似的传说。且大都以正宗自居。那么,古籍中的“王质烂柯”究竟指的是何处烂柯山呢?“围棋仙地”又到底在何方呢?对此,众说纷纭,连近版《辞海》对烂柯山今址也作了回避,《中国历史文化悬案总览》则将其列入,称“烂柯山”有6座。
翻开浩如烟海的古籍,可以看到,最早记载此一传说的主要是晋代虞喜的《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方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这样写道:“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从以上两处记载可以看出,“烂柯”这一美丽的传说主要有二个要点:一是地点在信安,山名石室;二是主人公是王质,主要内容是观棋柯烂。根据以上两个要点,我们来分析判断一下全国各地烂柯山及有相似传说的主要有浙江衢州、河南洛阳新安、广东肇庆高要的烂柯山和山西陵川的棋子山。先从地点上分析,浙江衢州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信安,历经晋、南北朝、隋,直至唐咸通年间(860-873)方改为西安,广东肇庆的高要,南北朝时为高要,隋初(581年)改为端州,隋阳帝(605年)改为信安,到唐(618年)又改为端州,宋后改为肇庆,高要现属肇庆。浙江衢州称信安有600多年,而广东高要晋时并未设。广东肇庆高要烂柯山又名腐柯山,浙江衢州烂柯则名石室山等。河南的新安县旧称东垣,北周时改名新安,唐移新址至今,名未变。他不像浙江衢州虽自东汉初平三年(192年)置新安县,但到太康元年(280年)即已改名为信安。山西的陵川,隋时设立,一直未更名。翻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旧称信安的除衢州、高要外,还有湖北麻城、四川彭城、浙江常山及广东开平县东、北京霸县东,这些则无烂柯山及烂柯的传说。再从主要内容上分析,浙江衢州的烂柯故事主人公是王质,字子仙,俗称王子,家有老母及弟王贵,王质以采樵为生。中间的故事同史书上的记载,结尾是王质观棋不解,正待请教,童子(少年)已不见,王质想念家中老母、幼弟,回身抄斧,发现斧柄已烂尽。归家后,人事已非,家都不存在了。经打听,人们说当年王质上山砍柴,一去不复返,至今已百余年了。后王质重返烂柯山,得道成仙而去。广东肇庆高要的烂柯山,主人公也是王质,神仙则为南、北二斗仙翁(一说为赤松子),王质吃的则是蟠桃,余则差不多。而河南洛阳新安的烂柯山,主人公则是王乔,有人误认为王乔是王姓樵夫之误,实则不同,王乔是道教遵奉的神仙。杜光庭《王氏神仙传》云:“王乔有三人,有王子晋王乔,有叶县令王乔,有食肉芝王乔,皆神仙,同姓名。”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王乔仙洞前有块诗碑,题目是《奉题河南府烂柯山铁斧诗》,开头两句“我生江南山水间,尝闻王口有柯山”,就表明了烂柯山应位于江南,而非中州之地。而山西陵川的棋子山,有学者证其为围棋的发源地,山又称箕子山、谋棋山,山名本就不同,烂柯传说虽相近,但主人公却是李忏,神仙是两位老者,故事在箕子洞前。
另据《隋书·经籍志》、《洞天传》中称:“王质者,东阳人也(隋,信安属东阳)。”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说“烂柯山在衢州信安王质隐处,为天下洞山第三十”。此后的众多典籍则大都认为烂柯山在衢州。更可令人信服的是《志林》的作者虞喜是浙江余姚人;《述异记》的作者任昉曾在新安(今浙江淳安西)为太守,唐人孟郊是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他们都生活在浙江,对衢州烂柯山的有关记述应是比较可信的。
综上所述,“王质烂柯”的传说最令人信服的地点当属浙江衢州的烂柯山。陈祖德先生称之为“围棋仙地”当是名至实归的。
巴文化是西南地区发源最早,民族个性最为鲜明, 历史 最为悠久,传播面积最广且影响最为深远的地域文化。
巴人的起源:巴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6600年前就生活在重庆巫山峡江地区的濮人,他们是最早进入川渝地区并繁衍传承至今的族群。
巴文化的起源:巴文化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6600年前的重庆巫山大溪文化,是川渝地区最早的文化发源地,也是川渝地区巴文化的发源地。
巴人的繁衍:重庆是川渝地区巴人后裔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重庆的巴人后裔土家族人口数量占川渝地区土家族人口总数的九成以上,人数达10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重庆境内的石柱酉阳彭水秀山四个土家族自治县内,而四川土家族人口数量不足10万人,主要聚居于四川宣汉县境内的四个自治乡。
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重庆是川渝地区巴文化的主要传承地和传播地,拥有巴人后裔土家族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4项(秀山另有100项非遗正在申报中),占川渝地区土家族非遗总数的九成以上,四川宣汉县土家族自治乡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
巴和巴文化的代表:无论是追溯川渝地区巴人的起源和巴文化的起源,还是对比两地巴人后裔的繁衍和巴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重庆都无可争辩的是川渝地区巴和巴文化的代表。
巴渝文化:重庆本土文化,是巴文化在巴渝大地的传承与升华,3000多年的 历史 造就了巴渝大地源远流长内涵多姿多彩的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和 历史 最为悠久的民族文化,不屈不挠愈炸愈强的重庆抗战精神,忠诚无私视死如归的红岩精神,顾全大局舍已为公的三峡移民精神,协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重庆直辖精神都是巴渝文化的核心内涵。
严格来说现在的四川盆地,在远古时候是诞生了两个族群,一个巴一个蜀。巴是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区的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共同创造的全部物质物质和精神文化及其 社会 结构的总和,巴的地域范围大体包括现在的重庆市全境,北起汉水南至鄂西清江流域,东至鄂西,西达川东的广大地区,现在的湖北巴东,大巴山所辖区域都属巴文化影响范围,如今的四川达州全境的口音跟重庆的口音完全一样,跟代表蜀文化的成都口音反而有很大的区别。巴文化跟楚文化和蜀文化是毗邻的,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他是蜀文化融入中原华夏文化的一个承接和过度。
蜀文化所辖区域为成都平原,岷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蜀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广汉三星堆,营盘山遗址将蜀文化推进至5000年以前。故蜀文化也是传承悠久的古老文化之一。
巴蜀两国在发生内乱之时,战败的巴国请求秦国援助,于公元前316年,秦国派遣大将司马错灭亡了蜀国,于公元前310年由秦相张仪设置巴蜀两郡,从此巴蜀两国完全融入了中华文化。
因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外部势力很难进入,故留下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历朝历代为天下粮仓之一。但在明末清初因四川内乱,导致兵祸虎患致使人口锐减八九,为统治计,便迁徙两湖两广人民开垦肥沃的四川盆地,这就是 历史 上非常著名湖广填川。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巴国文化,实际上已由楚越文化所稀释,保留了本真的原住民文化已经为数不多了。所以抢救保留发掘延续巴蜀文化迫在眉睫。
既然谈到巴文化和蜀文化,先从各自的文化起源开始,巴文化起源于湖北清江,后顺流而上在现在的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一代建立了巴国。蜀文化起源于甘肃氐羌,氐羌人南下征服土著的冉人形成的蜀文化。比如说都江都堰最早就叫湔堋,这是因为氐羌人把堰称为堋,修都江堰那个山叫湔山,所以叫湔堋,三国时期才改名都安堰。所以说巴蜀文化的起源不同。巴文化和楚文化更接近,而蜀文化属于羌文化的一部分。
巴文化起源于湖北,但是巴国在重庆的 历史 最长,所以秦灭巴蜀后巴郡治所在江州,也就是现在重庆朝天门一代。巴国首都在重庆的时间也是最长。和巴国一样,蜀人从甘肃到蜀地,一路下来也是在成都建立都城的时间最长。所以重庆成都属于巴和蜀各自的核心基于用一个理由。如果成都不能代表蜀,肯定重庆也无法说服别人自己能代表巴,反之亦然。
我们再看看巴蜀在 历史 上地位,众所周知巴蜀虽然时间很长,但是蜀国不属于周天子的诸侯国。古籍左传里有详细的周朝东南西北的疆土。左传昭公九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里面并没有古蜀国,南方就只有巴濮楚邓四国。西南最早的地方志也写得很清楚,华阳国志记载巴国: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巴国是姬姓国家,和楚国一样都被封子爵。而华阳国志关于古蜀国是这样记载的: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也就是说,古蜀王是没有资格参加诸侯的春秋会盟的,而且蜀王的车马轨距不能和诸侯一样大小,否则就是越制。
所以我的观点是重庆和成都是能代表巴和蜀的。
巴文化起源于鄂西南
自己去百度,哪里有标准回答。别人回答的也是哪里看的。不要多此一举
蜀文化起源于哪里?成都吗?
好像不是重庆
人类文明一般都起源于大江大河。巴文明应该是起源于长江上游重庆段的区域。在没有确切证据证明巴文明的起源地时,我们可以合理怀疑他的起源地就在重庆沿长江或者嘉陵江的一段区域。
在重庆巫山发现的距今20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记得看过一个考古纪录片,好像两千多年前,巴人往四川盆地迁徙,最终是不是巴蜀文化融合,形成今天的整个四川地区的文化形态。
战国,秦王时期
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九州又是指什么地方?
本文2023-10-27 10:19: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