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好在何处?
“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随的繁体字
[suí]
部首:阝
五笔:BDEP
笔画:11
繁体:随
[解释]1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身。~喜。~波逐流。~行(hāng)就市。 2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3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4像:他长得~他父亲。 5姓。
随遇而安的意思是:处于各种环境都能满足。
成语出处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宋·朱熹集注:“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随遇而安”。
成语典故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能做到在贫贱时候能安于生活,在富贵的时候也能知足常乐,这才算是真正有福气的人。他认为古代贤君大舜就是这样的人,大舜的一生,开始过着贫贱的生活,后来成了富贵之人,前后的差距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当初他过着吃干粮、粗菜的日子时,却并没有希望自己富贵起来的心愿,好象有终身安于贫贱的心愿,气度。到后来他做了帝王,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弹着那五根弦的琴瑟,还有尧帝的两个女儿在左右服待。
这样的荣耀尊贵,假使是平常人有朝一天得到了,也是要快活得发狂。谁知道,大舜一旦有了这些享受,竟然好象是向来就是这样生活着似的,并没有过于惊喜发狂。
到了宋代,朱熹解释说:“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意思是不因为自己贫穷低贱就敬慕他人,不因他人富有高贵就内心有所动摇。无论有怎样的遭遇都要随遇而安。
成语寓意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古人的这副楹联为人们描述了一个恬淡超然的意境,如果要选择一个词语来高度概括的话,非“随遇而安”莫属。
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名所驱,为利所役,为情所困,活得很苦很累,更难以保持住平淡谦和的心境,因此,树立起达观、乐观、随遇而安的观念非常必要。随遇而安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足常乐,它包含了更为博大精深的哲学意义,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切入点。
更确切地说,随遇而安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胆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智慧,是顺应天人合一境界的大谋略。
环境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于个人怎么面对拂逆和不顺。知道人力不能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现有的条件中,尽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发掘乐趣。
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发掘新的前进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安静的最好的办法。身处顺境时,不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身处逆境时,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成败得失转换之际,仍能物我两忘、泰然自若。
请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好在何处?
本文2023-10-27 10:23: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