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古书演变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1收藏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古书演变的介绍,第1张

关于古籍结构的演变,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做过形象的比喻,“战国秦汉的古书像气体,种类和卷篇构成同后世差距很大;隋唐古书好像液体,虽然还不太稳定,但种类和构成渐趋统一;宋以后的古书则是固体,一切定型,变化多属誊写或翻刻之误”。

皇历也称为“黄历”。西汉以前,我国使用有六种历法,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以黄帝时创造的历法为最古,所以人们就把历法称为“黄历”。由于黄历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唐朝以来,朝庭明确规定历书须由皇帝审定后才能发布,并且只有官方才能印发,不准民间私印,人们又把黄历称为“皇历”。 “老皇历”一词始于宋朝,本为褒义词。宋太宗在位期间,注重农田水利,鼓励开荒。每年年终,他都要宴请群臣,论功行赏,并送给每人一本记载着农历时令及有关耕作知识的历书,目的是希望大臣们在政治事务中不要误了农时。由于历书是皇上赠送的,所以称为“皇历”,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书,每年编印老皇历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封建皇帝颁布历法的通例。据史书记载,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就有木板刻印的老皇历出现了。唐宋时代,每年年末,皇帝就把新老皇历赐给文武百官,受赐者要上表谢恩。“皇历”属于“官方”老皇历,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的颁制,从唐朝起,各代王朝对历法实行严格的管理。老皇历未经“御批”不准翻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历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皇家”统一天下的典籍。

清乾隆时,因为乾隆皇帝的名字为弘历,为了避讳,老皇历又改名叫“时宪书”。过去很少有人注意老皇历的收藏,20多年前,著名学者周一良先生首次提出老皇历是有准确年款、不得随意翻刻、事后又无须翻印重雕的古籍,它是鉴定古籍、断定年代的标示物。如用清代乾隆七年老皇历的特征来考证被鉴定古籍的版刻、纸张、印鉴等,是较为科学的方法。

‍‍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时代、地域,刻书者、刻版形体及印刷技术的不同,产生了许多型式各异的刻本。从时代上区别的有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刻本;因地域不同,有浙本(浙江地区刻本)、闽本(福建地区刻本,因以建宁府建安、建阳两县为中心,故又称建本)、蜀本(四川地区刻本)、平水本(山西平水刻本)等,具体又分为杭州本、越州本、婺州本、衢州本、潭州本、赣州本、池州本、建阳本、麻沙本等;按照书籍刻印的主体又分为官刻本(我国古代政府各机关雕版印行的书籍)、家刻本、坊刻本(指一般书商刻印的书),官刻本因所刻单位不同分监本、经厂本、藩府本、书院本以及各种名称的刻本,比如宋有崇文院本、秘书监本、茶盐司本、安抚使本、转运使本、仓台本、计台本、漕院本、公使库本、郡斋本、太医局本等。

坊刻和家刻都是私人刻书;从刻版形体上来区别的有大字本、小字本、书帕本、黑口本、白口本、十行本、八行本、影刻本(又称影刊,其方法是先照原书影摹,然后在版上雕)、巾箱本(版本较小的古书,巾箱是古时装头巾的小策;因该书型特小可装在巾箱里,极便携带,故名)等;从印刷技术上区别的有写刻、朱墨印、几色套印等,因版印技术不同,有墨印本、朱印本、蓝印本、套印本等不同称谓。

因版刻印的早晚不同,有初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重修本、递修本等不同称谓。按书籍流通情况又有通行本、旧刻本、残本、善本、孤本等分别。刻本的出现和流通对保存、传播祖国文化遗产起了极大作用。

‍‍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古书演变的介绍

关于古籍结构的演变,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做过形象的比喻,“战国秦汉的古书像气体,种类和卷篇构成同后世差距很大;隋唐古书好像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