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慈母情深的小故事。
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描写了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地敬意与无比地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1、陶母湛氏(陶侃母亲)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在陶侃年轻之时,有天下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来访。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虑。
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你的朋友的。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斫诸屋柱”为薪柴;又卷起铺在床上的干草,切细后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教育出陶侃这样的人才啊!”
2、欧母郑氏(欧阳修母亲)
欧阳修之母郑氏,她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母亲。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独自辛苦将他抚养长大。欧阳修的父亲当过地方官,去世后,家境逐渐贫寒,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难。
欧阳修五岁时,欧母便教他读书识字、做人处事的道理。只是当时家里穷,没钱买笔墨纸砚,欧母只好用芦苇杆代替,然后在地上铺一些沙,把地当纸,一笔一画地教欧阳修写字。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郑氏还经常以欧父的为官事绩告诫欧阳修,一定要廉洁奉公,乐于助人。欧阳修在当官期间,积极支持范仲淹维持新法,后因此被贬职。但欧母并没有抱怨儿子的仕途不济,而是宽慰儿子说:“你为正义被贬职,不能说不光彩。我们家过惯了贫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没有负担,精神不衰,我就高兴。”
3、孝庄文皇后(顺治的母亲)
孝庄文皇后,一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出生,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率兵入关后,便开启了大清王朝,这位孝庄文皇后也开始了她睿智的一生。先后扶持辅佐了自己的儿子、孙子,也就是顺治帝、康熙帝。
皇太极死后,年仅6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孝庄文皇后为了保护儿子,保住儿子的帝位,不惜下嫁给手握兵权的摄政王多尔衮,也是她一直教导福临懂得忍辱负重。顺治死后,年仅8岁的小皇帝玄烨即位,又是孝庄文皇后为了保护孙儿,极力与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斡旋,同样也一直教导玄烨懂得忍辱负重。
4、邓颖超(李鹏的养母)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一对有着特殊婚恋观和价值观的职业革命家,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纪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妇女的骄傲,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在他们的一生中,尤其在艰难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们的离别就像一日三餐一般平常,这平常中又蕴藏着很多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和由衷的感叹。她和周恩来一直没有子嗣。但是,他们收养、照顾了很多中共革命烈士的子女,其中包括艺术家孙维世、以及后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等。
5、孟母(孟子的母亲)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也一一记住。
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孟子年少时逃学,母亲就把织布机上的线割断,对他说:“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像这些断线一样,成不了布”。孟子从此勤读,终成著名的学者。孟母没有棍棒相加,逼迫儿子习礼,也没有谩骂中伤其子须勤学立业,而是设法“训”了孟子一回
『壹』 有关母亲的历史典故
1、《岳母刺字》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南宋时期,金国进兵攻打中原。宋高宗把首都移至金陵,并四处召集人才,兴兵反攻。远住相州县的岳飞和他的九个结义兄弟临危受命,率领众士兵抗击金兵。临行时,岳母为了能够让岳飞更好的效忠于朝廷,就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从此,这四个字就深深的刻在了岳飞的心里。
体现了岳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报效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
2、孟子的母亲姓仇,父亲名叫孟激,字公宜,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他为更大的发展,光耀门楣抛别娇妻稚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三年后,带给孟母的是晴天霹雳般的噩耗,从此孤立无援的孟母开始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她下定决心,要凭着自己的双 手谋取衣食所需,更要以自己的力量,把独生儿子,教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按照“心理学”的分析,这也是一种“补偿作用”的高度发挥,孟母不只是小心翼 翼地注意儿子起居冷暖,更不厌其烦地以“言教”和“身教”来完善儿子的人格。大体上一个人的基本人格是在六岁以前基本形成的,从此根深蒂固。六岁以后,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原本已经塑造完成的脆弱人格模式,遭逢强烈的试炼和考验,这时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环境十分重要。孟母突然发现,一向伶俐听话的儿子,已受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从此为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至今还留传下 “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鬼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
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 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儒目染, 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
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
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她由衷地发出感叹。
表明,为了儿子的成长,必须选择良好的环境。
『贰』 关于古代母爱的故事有哪些
孟母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制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叁』 古代的母爱故事
一、童心与母爱
卡斯林·诺利斯
在我十四岁的那年夏天,我和妈妈伴着几个比我小的孩子在一个海滨度假。
一天早晨,我们在海滨散步时遇见一位美貌的母亲。她身边带着两个孩子,一个是十岁的纳德,另一个是稍小一点的东尼。纳德正在听他妈妈给他读书。他是个文静的孩子,看上去像刚刚生过一场病,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东尼生得一双蓝色的眼睛,长着一头金**的卷发,像是一头小狮子,既活泼,又斯文。他能跑善跳,逗人喜欢,生人碰到他总要停下来跟他逗一逗,有的人还送他一些玩具。一天,游客们正坐在海滨的沙滩上,我弟弟突然对大家说,东尼是个被收养的孩子。大家一听这话,都惊讶地互相看了看。但我发现,东尼那张晒黑了的小脸上却流露出一种愉快的表情。
“这是真的,是吗,妈妈,”东尼大声说道。“妈妈和爸爸想再要一个孩子,所以,他们走进一个有许多孩子的大屋子里,他们看了那些孩子后说:‘把那个孩子给我们吧。’那个孩子就是我!
“我们去过许多那样的大屋子,”韦伯斯特夫人说,“最后我们看上了一个我们怎么也不能拒绝的孩子。”
“但是,那天他们没有把那个孩子给你们。”东尼说。他显然是在重述一个他已熟知的故事。“你们在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说,‘我希望我们能得到他……我希望我们能得到他。’”
“是的,几个星期以后,我们就得到了。”韦伯斯特夫人说。
东尼伸出手,拉着纳德,“来,我们再到水里去。”孩子们像海鸥似地冲到海边的浪花里。
“我真想不通”,我妈妈说,“谁舍得抛弃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呢。”过了一会儿,她又补充道,“明明知道他是被人收养的,但他却丝毫不感到惊讶。”
“相反,”韦伯斯特夫人答道,“东尼感到极大的快乐。似乎觉得这样他的地位更荣耀。”
“你们确实很难把这事情告诉他。”我妈妈说。
“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告诉过他,”韦伯斯特夫人回答说,“我丈夫是个军队里的工程师,所以我们很少定居在什么地方,谁都以为东尼和纳德都是我们的儿子。但是,六个月前,在我丈夫死后,我和孩子们碰上了我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她盯着那个小的,然后问我,‘哪个是收养的呀,玛丽?’”
“我用脚尖踩着她的脚,她立刻明白了过来,换了个话题,但孩子们都听见了。她刚一走开,两个孩子就拥到我的跟前,望着我,所以,我不得不告诉他。于是,我就尽我的想象力,编了个收养东尼的故事……你们猜结果怎样?”我说:“什么也不会使东尼失去勇气。”
“对极了,”他妈妈微笑着应道,“东尼这孩子虽然比纳德小一些,但他很刚强。”
在韦伯斯特夫人和她的孩子们将要回家的前一天,我和我妈妈在海滨的沙滩上又碰见那位母亲。这次她没有把两个孩子带来,我妈妈夸奖了她的孩子,还特别提到了小纳德,说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孩子对他的母亲有这样深的爱,文静的小纳德竟对他母亲如此地依赖和崇拜。不料夫人说道:“你也是一位能体谅人的母亲,我很愿意把事实告诉你:实际上东尼是我亲生的儿子,而纳德才真是我的养子。”
我和妈妈屏住了呼吸。
“如果告诉他,他是我收养的,小纳德是受不了的。”韦伯斯特夫人说,“对于纳德来说,母亲意味着他的生命,意味着自尊心和一种强大的人生安全感。他和东尼不同,东尼这孩子很刚强,是一个能够自持的孩子,还从来没有什么事情使他沮丧过。”
去年夏天,我在旧金山一家旅馆的餐厅里吃午饭,临近我的餐桌旁坐着一位高个子男人,身着灰色的海军机长的制服。我仔细观察了那张英俊的脸宠和那双闪烁着智慧的眼睛,然后走到他跟前。我问:“你是安东尼·韦伯斯特先生吗?”
原来他就是。他回忆起童年时我们一起在海滨度过的那些夏日,我把他介绍给我丈夫,然后,他把纳德的情况简单地告诉了我们。纳德大学毕业后,成了一位卓有成就的化学家,但他只活到二十八岁就死了。
“母亲和实验室就是纳德那个世界里的一切,”东尼说,“妈妈曾把他带到新墨西哥去,让他疗养身体,但他又立即回到他的实验室里去了。他在临死之前半小时,还忙着观察他的那些试管。死的时候,妈妈把他紧紧搂在怀里。”
“你妈妈什么时候告诉你的,东尼?”
“你好像也知道?”
“是的,她早就告诉过我和我妈妈,但我们都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
东尼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沉默了好大一会儿。
“我很难想象,在我的一生中,我还能献给母亲比我已经献出的更加深切的受。”他说,“现在我自己也有了一个孩子。我开始思索,在这二十多年里,母亲为了不去伤害养子那颗天真无邪的童心,而把亲生儿子的位置让给他,她自己心里会是怎样一种滋味呢?”
二、白发亲娘
赵丽军
命运再一次朝我背过了脸。经过慢长的20天的治疗,刚刚出院一星期,无情的病魔又一次侵袭了我,我不得不再次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这一次,我没有告诉母亲。母亲已经六十多岁了,长年住在京郊那个偏远的小山村。可是第二天,白发苍苍的母亲在姐姐的带领下,一脸焦急地走进病房。看见我,她止不住老泪纵横。之后的两天里,见到我输液,她默默流泪。看见我抽血,她忍不住抽泣!看母亲控制不住自己的悄绪,姐姐们连哄带劝,终于把母亲送回了老家。
谁想到,连自己家的电话号码都记不清的老母亲,竟然不知怎样记下了我的长长的手机号,而且学会了给我的手机打电话。每天早、中、晚三次,她都会准时把电话打进我的病房,一声声的担心,一句句的叮咛,再有,就是一遍遍地要求再来病房陪伴我、守候我。
那天中午,在我睡意朦胧的瞬间,忽然发现门外站者个熟悉的身影。我一下子睁大了眼睛。正在迟疑间,我的年近古稀的老妈妈,已经头发蓬乱、一脸是汗地站在了我的面前。
“妈,您怎么来了?”
“哎呀,闺女,你可好些了?瞧把我急的!”
“这么远的路,您怎么来的?谁把您送来的?”我惊讶地连声发问。
“我自己偷着跑来的!你在医院里躺者,我哪放心得下。在家里吃不香、睡不着,再不来,要把我折磨死了!”
泪水一下子模糊了我的眼眶。我激动得扑在母亲怀里,痛哭失声。
已是深夜。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年迈的母亲,终于如愿守在了女儿的病橡劳。她实在太累了,带着一丝甜蟹,带者一脸满足,我的白发母亲,她深深地、深深地睡着了。
『肆』 关于古代母爱的故事有哪些
岳母刻字
『伍』 古代母爱故事,
孟母抄三迁
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儿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说:“此处也不适合我的儿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说:“这正是我的儿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陆』 有关母爱的历史典故
孟母择邻,岳母刺字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版出色,在文学和史学权上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母亲郑氏带着他到随州,跟随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母亲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沙地上写,教儿子识字。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欧阳修的求学欲望,他勤奋苦读,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柒』 求关于母爱的古代故事!!!!
师徒二人云游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投宿在一户李姓人家。半夜,被一阵骚乱惊醒。师徒俩起身一看,只见当院停着一具水淋淋的女尸,男人正准备棺木,而他的女人正背着一个婴儿,趴在那具女尸上哭得死去活来。师父忙问:“施主,请问是谁过世了”
男人回答说:“死的是我妹妹,村里流行一种缩骨病,得病的人全身的骨节都会缩小变形,痛不欲生,最后缩成一个小球死掉。我妹妹就得了这种怪病,忍受不了痛苦才投河自尽。”师父忙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男人神情黯淡,低声说:“我女人也得了这种怪病,早晚也是这样。”
第二天天一亮,师徒就起身了。路上,徒弟问:“师父,这家两个女人,一个跳河,一个啼哭,为什么都这么脆弱”师父说:“女人是弱者。”
经过三年,师徒二人又云游到这个小镇,正巧又路过李姓人家——这户人家已经盖起了新瓦房,墙上挂着成串的辣椒,家门口还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在玩耍。徒弟说:“师父,这一定是李家的那个孩子。想必女施主已经不在人世,男施主再娶了。”正在这时,门里走出一个女人,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啊,整个身子弯成了弓形,骨头紧紧地挤在一起,比孩子高不出多少,几乎看不出人形。但他们仍一眼看出,这就是当年那位女施主。
女人也认出了他们。师父忙上前问道:“施主这几年可好”女人摇了摇头,说道:“大师走后,我男人就扔下我们娘俩,一去无踪,想来是怕我把缩骨病传染给他。别人都说我活不了多久,可我一想,如果我死了,我的孩子也必死无疑,所以我不能死,就算痛得满地打滚也要给孩子熬玉米粥。”女人微微笑了笑,接着说;“没想到,我就这样挺过来了。可我也成了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看着收拾得井井有条的院落和女人的笑容。徒弟问师父:“你不是说女人是弱者吗这……”师父点点头,说道:“但母亲是强者。”
『捌』 关于古代母爱的故事名称及内容
孟母三迁
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截发留客:
《晋书·陶侃母湛氏传》记载:陶侃年轻时家境贫寒,一次范逵来到他们家投宿,没有东西招待客人。他母亲湛氏悄悄剪下头发卖给邻人,买了些酒菜招待范逵。范逵知道此事后赞叹说:“非此母不生此子。”
『玖』 古代关于母爱的故事
您好。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内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容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拾』 关于母爱的小故事,典故,越多越好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位杰出的文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和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母亲郑氏带着他到随州,跟随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母亲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沙地上写,教儿子识字母亲的言传身教激发了欧阳修的求学欲望,他勤奋苦读,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岳飞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历代人民所敬仰。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到此情景,就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儿子居住。”,于是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但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说:“此处也不适合我儿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这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于是孟母就说:“这正是我的儿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三娘教子
商人薛子罗有妻妾三人,大娘生一子,名小义,年方一岁子罗携同老仆薛保往镇江经商,投宿客栈后薛保下乡办货,回来但见客栈遭贼匪焚毁,便以为主人已死,遂返家报丧二娘与兄长刘球及奸夫孙坤乘机夺取薛家财产,引诱大娘改嫁刘球,然后哄她变卖产业,再迫三娘与薛保迁出,三娘唯有偕同小义在城外租茅寮栖身三口子以织布及耕种维持生计转瞬十年,三娘送小义入学,但小义生性顽皮,无心向学,三娘屡教不善薛保见状,遂把他身世告知,小义听后自省,并向三娘认错小义心恨生母弃子改嫁,决定寻找大娘其时大娘家财已被刘球散尽,被迫斩柴度日;二娘亦因孙坤在押以致生活无当小义寻至大娘家,碰巧遇上刘球返家,刘竟把他囚禁起来,欲卖予周员外作义子幸好大娘及时返家,放走小义怎料大娘为此跟刘球争持起来,大娘更在纠缠间被杀刘球穷追小义,途中碰上子罗,他喝止刘球,并嘱兵将之收押原来子罗当年并未遇害,被统领救活,更擢为副官子罗得悉家中巨变后,因感三娘节义,为她立'节义流芳'的牌坊
求采纳O(∩_∩)O谢谢
古代有“二十四孝”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求采纳
古代有关母爱的经典故事
黄香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血色母爱
莺归燕去,春去秋来,白发似雪,容颜渐老,儿女在一天天长大,母亲却在一天天衰老;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不改我们对母亲的绵绵情意。母爱就是相伴一生的盈盈笑语,母爱就是漂泊在天涯的缕缕思念。
我们身边有很多关于母爱的`故事,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血色母爱的故事。
有一个女儿不喜欢她的母亲,女儿认为母亲卑微的身份使她在人前抬不起头。一次,母亲邀请女儿一起去阿尔卑斯山滑雪,由于她们没有滑雪的经验,所以迷了路,还遭遇了可怕的雪崩。她们在雪地里挣扎了三天三夜,女儿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而母亲却已离开了人世。原来是母亲割断自己的动脉在雪地里爬行,用鲜血在白雪上写下了救命两个字,使救援的直升机发现了她们。
这个故事也勾起了我的回忆。
一天中午,我对妈妈说我的大衣扣子掉了一颗,想让妈妈帮我钉上,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衣服,下午我还想穿呢。偏巧妈妈那天感冒了,身体非常难受,但是妈妈看到我着急的样子就拿出针线给我钉扣子。因为发烧头晕看东西模糊,不小心扎到了手,一朵血花冒了出来,妈妈不由自主的吸了一口气。我连忙问妈妈疼不疼,妈妈拿纸巾擦了一下说:“没事,一点都不疼。”说完继续给我钉扣子。人们常说十指连心,怎么能不疼呢!妈妈只是不想让我担心啊!
全天下的母亲对儿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无私、没有任何保留。有哪一位母亲不是在用自己的心血供养着儿女,又有哪一位母亲对儿女不是怀有一颗“佛”一样慈悲无私的心,母爱如佛啊!母亲就是我们应该放在心中日夜侍奉的佛啊!
中国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百里负米、闻雷泣墓、扼虎救父、啮指痛心、恣蚊饱血、鹿乳奉亲、哭竹生笋、芦衣顺母。
1、卧冰求鲤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孝道故事之一是卧冰求鲤。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王祥的人为了让母亲得到鱼而卧在冰上,冰块自己裂开,跃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都应该尽孝道。
同时,卧冰求鲤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孝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少年懂得孝顺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教育和文化价值。
2、亲尝汤药
中国古代十大孝故事之一是“亲尝汤药”。这个故事讲述了汉文帝刘恒为母亲煎药汤的故事。他亲自为母亲煎药,每天品尝,直到汤药苦不苦,烫不烫,他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这个故事体现了孝子的精神,即孝顺父母、关心照顾父母。在现代社会,亲尝汤药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父母的健康,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关爱和照顾。
3、百里负米
中国古代十大孝故事之一的《百里负米》讲述了仲由为了孝顺父母,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的故事。虽然父母在严冬寒风中为他劳累过度,但仲由依然坚持不懈地孝顺父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孝并不是用物质衡量的,而是要看我们对父母是否发自内心的诚敬。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应该传承这种美德,尽我们所能去孝顺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尊重。
4、闻雷泣墓
中国古代十大孝故事之一是《闻雷泣墓》。故事讲述了魏晋时期营陵人王裒,父亲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向西晋臣服。
他的母亲在世上的时候怕打雷,死后被埋葬在深山老林中。每当风雨天气时,听到雷声,王裒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这个故事表现了孝道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雷的恐惧和敬畏之情。
5、扼虎救父
扼虎救父是中国古代十大孝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位孝子杨香为了救父亲而不惜一切的英勇行为。杨香十四岁时,跟随父亲去田里干农活,路过一树林,发现一只凶猛的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毫不犹豫地跳上前,用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成功救出了父亲。他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精神,让后人铭记于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子不仅要尽孝道,还要有勇气和智慧去挽救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6、啮指痛心
啮指痛心是古代中国十大孝故事之一,讲述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母亲来访,用牙咬自己的手指为引子,让曾参学识渊博,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这个故事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也表现了孝子对母亲的关爱和孝心。啮指痛心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
7、恣蚊饱血
恣蚊饱血是晋朝时期的一个孝道小故事,讲述的是吴猛为了让父亲睡好,自己赤身下床,让蚊子咬吸自己的血,希望蚊子喝饱了血就不再叮咬父亲。
这个故事表现了孝顺和奉献精神,也教育我们要珍惜家庭和亲情。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让家庭更加温馨和谐,让亲情更加深厚。
8、鹿乳奉亲
鹿乳奉亲是中国古代十大孝故事之一,讲述了郯子为了孝敬父母,不惜冒险进入深山,挤取鹿乳供奉双亲的故事。他的行动体现了他的仁孝之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家庭孝道,不仅要关心父母的健康,还要关注家庭的生活和幸福。
9、哭竹生笋
哭竹生笋是古代中国孝道故事之一,讲述了一个孝子孟宗为了让母亲病情好转,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最终竹笋煮烂,母亲身体大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应该尽孝道,关心照顾父母。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老了才想着孝顺父母。
10、芦衣顺母——闵损
芦衣顺母——闵损是一个古代中国孝的故事,讲述了闵损的母亲早逝,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闵损,冬天给他亲生的两个儿子用棉花做的冬衣,而给闵损的,却是野地里芦花做的薄衣。
在继母犯错即将被父亲休掉后跪求父亲,被感化过来的母亲对闵损又敬又爱,处处待闵损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中都应该尊重和关爱老人。
关于古代慈母情深的小故事。
本文2023-10-27 10:48: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