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人文精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唐诗人文精神?,第1张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就是诗。中国文人很看重“诗”。古人讲“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说即使是穿着粗布或者说土布的平民百姓,也会因为他饱读诗书而显得气度不凡。这既表达中国传统文人对丰厚学识的自信,也说明华美诗文对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唐朝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强大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代表的是诗歌的极致,是最为辉煌历史时期最为辉煌的文学经典,我们常说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唐诗的兴盛跟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关系,跟汉魏以来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地位大幅度上升有很大关系,跟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有很大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之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说唐诗中也蕴含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今天,我讲的正是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 如果在座的人们对这个话题曾经有过一些关注的话,可以回忆起几年以前在中国学术界,可以说并不仅是学术界,包括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头和社会上的文学界都在讨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作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经过那一段时期的讨论以后,其实也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来。很多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不是很多,真正有影响力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这是我们对那场人文精神讨论的一个遗憾。那么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说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所谓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强调人如何完善的问题。古人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今人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等等这些都是谈人如何完善的问题。这就不仅仅把人文精神局限于西方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人类便不会停止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和把握。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人文主义通常溯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但是文艺复兴固然提高了人文精神,可其人文精神却主要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弘扬,渐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并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相信科学,从而形成了所谓科学主义。进而要求人文学、社会学都得效法科学,成为科学。这样一来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现代以来,科学主义将人性不当回事,以为人只不过是DNA的合成,可以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或者说认为人只是一个DNA的容器,你别以为自己了不起,性格命运、生死成败都是由早就决定好了的,人的奋斗变得徒劳,人的价值变得低廉。正是这种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化浪潮。人文、教育、环保、道德等这些非经济的社会因素被不断地边缘化。而在我们的大学里,传授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学科也不仅遭到功利主义自下而上的威胁,也受到专业化由上而下的威胁,而不断地边缘化。这表明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人文精神是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

  在这里我可以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从原始人类社会到现代,我们的自然科学可以说是有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仍然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然而,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科学并不能说是遵循了同样勇往直前的轨迹。那么,对于我们的社会来讲,我们如何来看待人文精神呢?在去除了现代社会所谓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原始社会,按照其一定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制度,我们说人类生活仍然能够进行。但反过来,如果去除由人性所约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即使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也将会立即崩溃。这所以说,人文精神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类永远不得不在追求明天的发展和寻找永恒的人性中前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常讲“落后就要挨打”,科技落后我们只是挨打,但如果文化落后呢?我们会怎样?可以说但凡一个国家强盛都有其内在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决定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内涵。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的迅速崛起,虽然有其自己的基础和美国的援助,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文化内涵决定的民族禀性在深层次上起的作用。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正是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然而,我们说任何好的传统文化都需要被继承才不至于消亡。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明白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发展理性,同时也包括培养人性。它的任务是让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品质的人,培养我们社会所需的性格与智力贵族,也就是我们国家常说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这样一来就不能仅仅以职业出路为教育目标,或者说读书只是为了某个特殊的功利目的,比如,西方人所提倡的博雅教育,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个叫纽曼的大教育家,他在出任大学校长时便说: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本科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这样的人出来首先他在精神上就是健康的。纽曼这么说:大学不培养政治家,也不培养作家,也不培养工程师,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灵魂是健全的到达博雅高度的即具有完整的人格。这样的人格的完整对这个人来说,意味着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灵魂健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更容易胜任。而我们古老的中国也早就有所谓“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或“游于艺”说法。游是游泳的游,不是游戏的游,在这里我们要特加注意,游戏的游是“辵”旁,这里是水旁的游泳的游,“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其中的“礼”,以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然也包括驾飞机、太空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方面的。凡是人才的培养,生活的充实,都要依六艺修养。那么,在现在社会的大学如何来培养人性呢?西方学者赫钦斯认为任何大学中应该有“永恒学科”,一是与古典语言和文学有关的学科,学习途径就是阅读古典著作。另一类,可称为“智性课程”,主要包括文法、修辞、逻辑、数学等具有永恒内容的学科。以上就是我们对人文精神以及人文学科大致的一个了解。

  二、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基于以上对人文精神的大致了解,我们来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就显得不是那么空洞和深奥了。在这里我主要就两首我们所熟知的唐诗来谈。

  (一)自信心。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那么,在我们的唐诗里,诗人是怎么来表达他们对人生归宿的思索呢?这里,我们来讲大家所熟知的一首唐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说这首诗传诵千古,而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我想,正是因为诗中抒发了在登楼过程中诗人面对白日运转、河海奔流,如此辽阔而无垠的画面时,所产生的强烈进取心和不懈的追求。在他看来所谓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攀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通常所说生命的体验有两个层次,我们客观的生理存在即身体体验;主观的心理存在即精神体验;我们的身体何在?这不是问题,我们的精神何在?我们的精神与身体同时存在吗?何以见得?可以说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困扰着人类。我们说生活的规则是满足身体的需要,而艺术的追求则是满足精神的需要。在我们已知的人类生活中,宗教之所以独具魅力,是因为它指向身体与精神永恒的满足。闻一多说整个《庄子》一部书所表达的是“客子思家的哀愁”,这是什么意思?家这个字,对我们这些有家的人来说,虽然每天都在消费它,但实际上很少在意它的精神内涵——即人生的归宿。也就是哲学家所说的寻求精神的栖居家园,生存的终极意义。唐诗中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认为个人的生命虽是稍瞬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远长的。时空是无限,生命也是无限的。所以,人自从离开母体以后,首先面对的便正是这一种来自于无限时空体验的自我迷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在我之前我是谁?在我之后谁是我?他为什么不是我?我为什么不是他?这些也许就是自然科学,数据笔记无法回答的问题了。在这首唐诗中,正是因为登高楼的艰辛和超越感与看风景的愉悦和现实感可以把刚才我们所说到的生存的双重体验刻画得最为鲜明,从而激发人们追求永恒满足的欲望。我们说有所待才能有所为,有所追求才能最终达到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之境。如果说大自然中所运行的万物尚且能自强不息,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能甘心搁浅,而止步不前呢?

  我们说唐诗中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我们说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气质是唐诗最主要的特征,其中尤其以盛唐的诗歌为典型。诗人林庚称之为“盛唐气象”,说它们表现出了“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实际上就是说它们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唐诗中我们经常能够读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读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等这样气势雄伟的句子,它们都在时空跨度上给我们强烈的情感冲击和震撼。我们说这种时空意识与精神气度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相互辉映,构成了一种朝气蓬勃的时代心理。所以,我们说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在唐诗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宽阔的江河湖海,也能看到比它更为宽阔的万里长空,更能看到最为宽阔的人的心灵。唐诗让你的心情更为开阔,性情更为豁达,人生更为深刻。从唐诗中体悟人生。从而人们永恒的精神追求得以满足。我们说诗是可以陶冶性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二)同情心。爱心,仁者,爱人,人性人道主义精神

  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讲录·诗教》认为,“诗是以感为体,令人感发兴起”,说“此心之所以能感者,便是‘仁’”,如迷忽觉,如梦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方是兴也,兴便有仁的意思。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关于诗的最精彩的一句定义了。诗就是人心的苏醒,是人同情心的苏醒。也许,这样说仍然比较抽象,大家不好理解,现在我们以一首诗歌的欣赏为例,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这是写诗人醒来时候的感觉。春意温暖,包裹梦乡,所以,他都没有觉察到天已经大亮了。那么是谁唤醒了诗人呢?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这是写听觉。所谓“处处”,略似《诗·燕燕》中所写:“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也就是说远、近、高、低,处处都有啼鸟之声,这犹如乐音环绕的优美意境。在这里我们知道原来是啼鸟报晓,接下来还知道亦是啼鸟报晴。春睡的香甜、春声的悦耳给诗人带来了无限愉悦,让人不由得喜欢,喜欢这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既然爱了就会懂得怜惜,(在中国传统社会“我爱你”这个词出现得很晚,大概是受西方的影响才有的,它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占有”,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而在我们中国古人要表达相类似的情感一般会说“怜惜”,比如我们常说的“怜香惜玉”,它表达的核心意思不是“占有”,是“付出”,“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首诗中即表达了诗人由爱春到惜春的心路历程。我们看到诗人由啼鸟之声,联想到昨夜的风雨之声,原来那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这便出现了我们刚才所讲到的兴发感动,“夜来风雨声”,是回忆,“花落知多少”,是体悟。夜来风雨之声,惊动我的温暖梦乡不过片时而已,可是风雨之中,不知百花落下多少。诗人想到了“花落知多少”,这当下,是同情心的苏醒,那么诗人又由花的凋零又想到了什么呢?他没有再往下说了,也没有必要往下说了,留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和无穷的韵味,或者说寥寥数语已经成功地把我们带入了他感发的感动之中去了,我们也许会想到“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想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等,这就是由诗歌比兴所引发的感动。

  三、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意义

  在今天我们来讲唐诗,讲唐诗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用处呢?这就是它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杜甫的诗歌在什么时候最流行?宋代和抗战时期,为什么唐代杜甫的诗歌在这些时候最为人们所喜爱?原因就是喜爱诗中所表达的人性人道精神。比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从长安到奉先县省视妻子,入门便听见家人号哭,他的小儿子已饿死了!这样的惨痛使他回想个人的遭际,社会的种种不平。他说“幼子饿已卒”我的小儿子是饿死了,可是像我这样“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人尚且如此,那些平民百姓又当如何呢?所以他“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以至于“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我们说杜甫的关心人民,关心国家都是流自肺腑的真实感情,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一直到老,他登上岳阳楼的时候还说:“戎马关山北,”我要“凭轩涕泗流”。又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非常值得后人钦佩的。这就是杜甫,是他的性情,他还说:“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我也知道,我干嘛这么傻瓜,我可以不要管他国家怎么样!但这是我的本性,就好像葵花和藿叶一样总是向着太阳。人的本性是没有其他人、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的,所以说“物性固莫夺”。我们说这便是一种高贵的人文精神,体现了人对悲剧命运的克服,人比悲剧命运更强,更高。而你吃饱睡足之后,说我也来关心人民,碰到一点挫折你就只顾自己了再也不关心人民了,这个就是层次不同,不是说你的关心是不对的,但是你的关心不是那种流自肺腑的欲罢不能的关心。虽然时至今日,我们似乎特别缺少英雄主义了,特别缺少提澌生命的真实力量了。这就跟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这些问题很大,我今天不可能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于现代思想的反思与怀疑,也成为我们读唐诗的一个背景,使我们懂得珍惜,珍惜我们的生命,爱自己。懂得发扬,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爱别人。从唐诗中找到自己,从人文精神中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信念。

  我们这个时代太繁华了,人忙碌了,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触动你的心灵就是古典诗词最大的用处,不但使你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你的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有一种心灵的交汇,而且在这种心灵之中,体验到你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你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一种民族文化渐渐被这个民族所遗忘的时候,它便失去了维系这个民族生命的的作用和价值,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知道唐诗和宋词,不知其所云,不知道它的好处何在,甚至于不能够完全了解的时候,我们很难讲我们心依旧是中国心。所以读唐诗的方法重在体悟,寻求心灵的感动。你的心能感到什么就是你的思想处在什么样的境界中,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说,古代有两个禅师有一天讨论问题。第一个禅师说了一大套关于天地宇宙是什么的道理。轮到第二个禅师时,他忽然看到池子里边有一株荷花开了,就说了一句:“时人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我们往往读唐诗,似懂非懂、似问似答之间,正是“见此一枝花,如梦相似”。因为读诗是与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接触,就像看花。也因为读诗读到会心,又恍然好像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身。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 崔灏这时候的你是不是渐渐有了一点思乡愁绪,有了一点人生喟叹,有了一点社会关切,有了一点故旧情怀。可以说,唐诗宋词表达了我们古今相通的人性,而且是用永远新鲜的感性的经验来表达。所以唐诗宋词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由于有你心灵的体悟,它又永远是感性的、新鲜的。而这个古今相通的人性,恰恰正是中国文化内心深处的梦。我想我们中国文化做梦做得最深最美的地方,就是古今相通的人性精神。永远的风花雪月,背后是永远的人性世界。

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本观念

即“人本位”。人是社会的中心,人是衡量社会的尺度,“本位”者,标准也,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从君王为标准,到人为标准,或者说,从“君本位”到“人本位”是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价值观的一次伟大转变,是约翰·洛克寻求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改变标准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约翰·洛克用了《政府论》的整个上篇,差不多100页的笔墨,以详尽的事实,犀利的逻辑,打破了桎梏人类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君权神授”。

正如哥白尼、牛顿把颠倒了的“地心说”颠倒过来,建立了“日心说”一样,洛克则把颠倒的“君本位”颠倒过来,建立了“人本位”的伟大学说。从此,确立现代人文思想的核心内容。

顺便说一句,洛克打破“君本位”,建立“人本位”,即人权思想的锐利武器,就是理性。洛克比牛顿大十来岁,但是他是牛顿的好朋友,莫逆之交。他深受牛顿的思想影响。

牛顿是近代科学的集大成者,近代科学的诞生,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念:规律意识和理性思维。洛克想,自然界如此有规律,有秩序,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有它自身的规律呢?“人本位”就是他研究人类社会规律的第一个伟大发现。

由此可见,洛克在科学和人文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科学为人文提供了理性的武器,而人文又为科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科学始终造福于人类,而不要给人类造成伤害。

2、个人观念

即承认和尊重个人的哲学观念,是针对“君王主义”或“君本位”而言的。君王们,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君王们,总是打着“国家”“天下”“组织”“集体”之名,行专制主义之实。所以,“个人观念”也是针对专制主义而言的。

是保护个人,反对专制的,特别是反对专制主义利用“国家”、“集体”、“组织”的名义侵犯个人的权利。在这里,对于专制主义而言,个人是神圣的,是伟大的,是不容侵犯的。

在约翰·洛克们眼里,“人权”包括三个相关联的基本思想:

第一、人权就是指个人的权利。

第二、是人权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三者不可分离的权利,“不可分离”,也就是三种权利一个也不能少,只讲生存权,不讲自由权,岂不成为动物保护法了。

第三、人权是不可代替的,也是不可代表的,属于个人自己的权利,而且是天赋的权利,生而有之的权利。

人权是天赋的,是原生的,是生而有之的。而政府的权利,是人们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人权,自愿联合起来,授予的,是后天的,而且人民如果认为必要,比如人权得不到这个政府的保护的时候,可以随时收回政府的权力。

“个人观念”,就是个人是根本,个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及其这种权利能否得到保护,是衡量一切,包括组织、社会、尤其是政府的根本。孰轻孰重,孰本孰末,在一些国家,把它搞颠倒了。

所以,个人的权利,常常并且是轻易的被剥夺了,还误认为是“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是讲“道德”。结果,代表“大局”、“大我”的政府,政府官员,就可以堂而皇之、肆无忌惮的去“代表”他人的利益。结果,腐败成风,民无宁时。

“个人观念”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个人重于政府,人权大于主权。“个人观念”是约翰·洛克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我们需要来一次启蒙教育。

尊重个人,首先指的是国家,政府,那些有权力的机构,要尊重个人。有权力的机构尊重无权力的个人,这是人文思想的基点,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点,同时,尊重个人,是尊重“每一个人”。作为个人,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也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

正因为要尊重个人,所以任何人决不能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个人观念”,是一个神圣的、伟大的哲学观念。“个人观念”是同专制主义作斗争的伟大武器,所以为专制主义所不容。同时,“个人观念”也是道德的源泉。所以,提倡个人观念的国家,反而道德状况比提倡集体主义的国家更好些。

因为“个人观念”告诉人们,自己有个人利益,要理直气壮的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容别人侵犯;同样,别人——和自己一样——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所以,任何时候,决不损害他人的个人利益。于是,“保护自己,不损害他人”就形成了社会的力量,社会的道德基础。

3、自由观念

即“政府的唯一宗旨是保护个人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也是,或者说,首先是针对政府而言的,是针对有权力的机构而言的。人权是唯一天赋的、根本的权利。政府的权力是选民赋予的,其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

当人民的自由得不到保护的时候,政府的权力就应当被取消,所以叫“人本位”,人,人的自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人的权利中,自由是最宝贵的,也是头等重要的。

“自由观念”,首先也是针对政府而言的,规定了政府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人的自由。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保护人自由呢?约翰·洛克及其后来的继承者们进一步指出,只有人民选举的政府,只有三权分立的政府,只有实行轮换制的政府,只有实行新闻自由的政府,也就是由“选举制”、“分权制衡制”、“轮换制”、“新闻自由制”构成的民主政府,才能成为保护人的自由的政府。

约翰·洛克们的伟大在于,不仅提出了伟大的观念,而且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观念的制度保证,他们的伟大还在于,开创了治理社会的新理念,不是靠口号,不是靠提法,而是靠制度,靠一种相互制约的制度,靠一种人民能真正制约政府的制度。

“自由观念”,同时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有自己的自由,争取自己的自由,决不损害他人的自由。怎样识别、判断是否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呢?人类找到一个最好的方法,制定规则。制定以保护人的自由为宗旨的规则。

这就是现代法制的基本观念,规则是保护人的自由的。于是,作为个人,违背规则也就是损害了他人的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

作为个人,遵守规则就是尊重他人的自由,也是尊重自己的自由。于是,规则意识,就成为自由国家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自由主义,决不像有些人歪曲的那样,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可见,“自由观念”既是反对专制主义的有力武器,也同样是社会良好道德的哲学基础。科学与人文--现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扩展资料

精神内涵

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

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

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

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

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

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当今社会有很多难以让人理解的东西,我们无法用科学来进行解释。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而有的人认为哲学囊括了科学,科学的尽头是哲学。由此可以看出哲学对我们现在生活的重要性,研究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现象,让人们明白一些道理,哲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打开心智。在我国古代,我们的哲学发展的也是很好,中国古代哲学的人文精神内涵指的是,以人性来代替兽性,人类创造的文化超过天创造出来的,人类是万物之灵。

一、中国古代哲学以人为本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这个观点,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产生的奇怪事件有这样的看法,就是相信人的作为而不相信鬼神的力量。从那个时候开始起,我们的国家就开始以人为本,开始注重人自身的力量。并且从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开始了礼乐的人思想的教化,人要懂得克制自己修身养性,克制自己不该出现的念头。这边是我国古代哲学人文精神内涵的一种。

二、中国古代哲学侧重于人的人伦道德

我国古代哲学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形而上学,一个是形而下学。形而下学是囊括了整个宇宙以及人类社会的所有,形而上学则是,以道来指调人类社会发展,将道视为人类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哲学的人文精神内涵,都包括在老子以及其他人的作品中,他们都是关注于人的本身价值,将人的力量放在最高的地方,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我国的古代哲学是十分优秀的文化,这与我们现在的观点是相符合的。不过随着之前几十年中西方的哲学更多的侵入到我们的国家中,我们很多人已经逐渐忘了自己的哲学,一味地味接受别人。现在看来这是我们的损失,我国的古代哲学一直适用于今天,我们要重新捡拾起来我国古代哲学的人文精神内涵,相信自己的力量,去不断开创更好的生活。

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礼治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无疑,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显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容是丰富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极为丰富的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有四点: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张岂之先生在其《中华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2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还有很多学者都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做过精辟的概括和总结

一、注重自然美的生态环境意识

《诗・小雅》诸篇虽然是宴享的乐歌,但不少篇章反映了周代先民关于自然美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小雅・白华》“南山”篇写道:“南山有薹(苔),北山有莱。……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杞,北山有李……”表面看来,这段文字的起兴部分似乎与主题不相干,仅仅是诗体的需要,正如朱熹《诗经集注》所言“兴也”。是的,这是诗的一种艺术手法。然而,兴者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至于诗人为什么“先言他物”,朱夫子没有讲。其实,这往往是在交代诗歌中所反映事实的背景。“兴”之所言“他物”与诗的正文意义应当是一致的。犹如当代的记叙文首先要写背景一样。背景在文中起对内容、对主题的衬托、烘托和先导作用。换言之,它犹如绿叶对于红花、序幕对于戏剧,是不可或缺的。没有它就谈不上完美。当然,早期诗篇没有散文、叙事诗、抒情诗的严格区分,这是诗的“童年”特有的现象。我对“兴”的这种看法姑且叫它“背景说”吧。当然,除了这项意义之外,在今人眼里,上述例句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热爱大自然、注重山水风景之美即具有自然美的生态意识。不是吗南北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果树,以及青苔、枸杞等中药材。果实可以食用,可以延年益寿。而且,这样的环境还可以安然地怡养“君子”的后代,即“保艾尔后”{2}。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中国上古,人们在山地生产、生活,围绕着山地形成了许多政治实体,其统治形式也与山有关”{3}。《小雅・白华》“南有嘉鱼”篇也反映了同样的思想:“南有嘉鱼……南有木,甘瓠累之。……翩翩者,然来思。君子有酒,嘉宾式燕又思。”在鱼米之乡里,“翩翩起舞的斑鸠,一起飞起来。”这样美好的风景,备酒款待是何等的惬意!“然来思”之“”象征朋友相聚。假设真的有虎吼狐鸣,也不宜在这时描述下文,因为它不是吉祥的征兆。此篇手法亦是“兴也”。“秩秩斯干,幽幽南山。”{4}这是所谓“赋”,但也是在描绘井然有序的河岸风光。描写悠远神秘的终南山等自然景色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在抒发作者的向往大自然之情以及对家园之爱,抒发一种天人混一的境界,抒发自己宽阔的胸怀和内心的自豪感。在这里“筑室百堵”实在是良好的生活环境。“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呦呦鹿鸣,食野之芩……”{5}鹿作为周代人们的吉祥物,是祥和的象征。鹿鸣是吉祥、如意、和平、友好、

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

(4)应变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摘 要]新课程改革强调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材中的许多古诗文具有潜在的人文教育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努力挖掘古诗文的人文精神内涵:深沉的爱国情怀、强烈的生命意识、自然的审美向往、美好的人格理想,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服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材;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精神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中的人对自身及其所处群体的自省与观照。它表现为主体对人自身及其所处群体尊严的维护、价值的追求和命运的关怀,是人类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行,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肯定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在古诗文教学方面,高中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教材的人文精神内涵。

一、深沉的爱国情怀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特别是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人都具有很强的忧国忧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诗文常常反映出这种人生追求。如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既表达了他的“美政”追求,也是他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殊死搏斗的真实再现。这些作品反映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以及屈原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矢志不移、献身祖国的决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里面,还选入了诗圣杜甫、边塞诗人王昌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等人的爱国诗文。这些诗文饱含着诗人们的爱国热忱、豪情壮志和满腹悲愤,虽经历史的长河弥久洗练,却穿越时空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不断前行,为高中古诗文爱国主义情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强烈的生命意识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对生命的关爱与敬畏是一个重要内容。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不少古诗文是古人生命意识的凸显。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是孔子面对滔滔江水时发出的千古浩叹,这一句对生命流逝的叹惋不断地撼动着后来者的心灵。又如一代枭雄曹操,他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道出了一种普遍的人生悲哀。人生苦如朝露,倏忽易逝,听起来感觉悲凉,细思量却又不失旷达情怀:正因为人生苦短,所以不要虚度光阴,而应积极进取,让生命的意识之流绵延不息。这种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人生观,对于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中国古代文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执著关怀与不懈追求,在古诗文的百花园中采撷滋养生命的精神之蜜。

三、自然的审美向往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种审美的文化,这种审美文化的形成与古人关爱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分不开的。因此,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人文精神,自然审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透过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和必修教材,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古人飘逸的身影,他们是不喜不惧的隐士,是寄情山水的超脱者,是吟啸林泉的风流人物。如果说老子的“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德经》)是一种原始的气魄,那么,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则是一种澄明的无限之美;如果说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其归隐田园后感悟到返璞归真带来的无穷喜悦和满足,那么,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则是焦躁之心沉寂后的恬静。还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赤壁赋》等,都在对自然观照的基础上展示出对无限的时空与有限的人生的感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赞美自然、凝聚生命之思的诗篇,感受古文人深邃的心灵,接受丰富饱满的自然情感熏陶,从中获得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美好的人格理想

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一种人格文化,在中华古典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理想。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主要有以下三种人格理想:首先,是一种豪迈不羁、乐观豁达的精神。如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中的豪放之语,将李白超脱豪迈、乐观自信的人格一展无遗;其次,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气概。如《诗经》的微言大义与温柔敦厚,《蜀相》中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以及孟子、司马迁、刘禹锡、陆游等人的诗文中激扬奋发的战斗精神、坚毅高洁的人格;再次,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清白。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仕途顺利则积极入世,倘若官场受挫则寄情于山水田园,在隐逸中寻求心境的平和。表现在诗文方面就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向往与追求。在人教版高中古诗文中,老庄散文与谢灵运、陶渊明、王维、苏轼等的诗文即揭示出了这种人文精神的内涵。

责任编辑 王 芸

唐诗人文精神?

  唐诗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