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有那些书籍是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占星?
占卜,是人类向神灵请求行动指令或获得神灵情感意志的手段。这种巫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唐开元占经》是瞿昙悉达对唐以前各种兆应模式进行总结的占卜之书,达120卷之巨。可见中国古代占卜巫术是很发达的。占验对象包括了天地日月、飞禽走兽、草木谷物各类自然物,占卜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怪,如龟甲占卜,《易》卜、金钱占卜、动物占卜、扶乩和拆字等等。对日月星辰的占卜合称星占,即星占术或占星术。
我国最早的星占家是战国时代齐国人甘德,魏国的石申和相传商王太戊的大臣巫咸。前二人在司马迁的《史记·天宫书》中有记载,依此例以后历代史书都要为星占术写下一节。天文学是从星占术中分离出来的。在甘、石生活的年代,天文学和占星术混在一起。甘石二人等要穷的并非自然科学的道理,他们是利用一切资料和手段在研究天象与人事的关系。
古人肉眼可见的行星是五大行星,称五行。古人赋予五行不同的属性以解释自然和社会,五行相生相克,错综复杂。天空如一个巨大的气球,观察者站在气球的中央,而日月星辰都贴在天球壁上,气球是转动的,把观察者头顶一定宽度的天球带称作黄道带,则黄道带上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恒星散布,行星和日、月则是按各自的周期在黄道带上移动的。占星术把黄道带上的不同区域与地面上不同国家联系起来。区域的分界是按岁星移动的周期划分的。岁星即木星,是天空中肉眼可见的第二亮星,亮度仅次于金星。木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因为岁星每119年绕黄道一周,所以,如果把岁星每年移动的区域为一个星次、则黄道可分十二星次,这相当于西方占星术的黄道十二宫。黄道十二宫是古代巴比伦人的一项随意性发明,此后更把每宫中的恒星视作一个星座,这些星座又被附丽上古希腊神话中的人兽形象,成为十二星座。今天流行的十二星座只是古代黄道带划分法的一种,却被占星家说成了必然性的结果。战国古代也有把黄道划为二十八宿的,《史记·天宫书》中二十八宿与不同的州是对应的。比如角、亢、氐宿对应衮州;房宿、心宿,对应豫州。由于行星的移动,比如说木星进入到角宿,则衮州有某种兆应,由于星占术士有一张二十八宿与各州县对应的表格,所以异常天象比如行星干犯、日食、月食出现在那个星宿,就意味着地上某国某州会出现某种事态。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要占卜哪国哪州的情况,也只须看那几个星宿就行了。
太阳光芒万丈,怎么看得出它位于哪个星宿呢?原来古人是在日落时观察到太阳的星宿位置的。比如太阳落下了地平线,星星依稀可见了,我们就知道了太阳落下后西边出现的是哪一个星宿,又从观察得知某一个星宿的西边和东边各是哪个星宿,这样就可以推知太阳处在哪一个星宿之中。
星宿的异常主要有日食、月食、彗星、流星和各种行星的出现。不同行星的位置也在考虑之中。比如木星在心宿时,其它四大行星分别在哪个星宿,它们之间组成哪种几何图形,这都隐藏着某种寓意。这种星占的机理是中外一致的,比如1999年8月18日这个在现代中国数字迷信中最为吉利的日子,却因为各大行星和太阳地球在天宫图中形成一个十字,因而被人们认为是不吉利的。
《唐开元占经》除了介绍二十八宿占外,还介绍了五星占,石、甘、巫的"中外宫占"。五星指岁星、荧惑、填、辰、太白,也就是今天所称的木、火、土、水、金。中外宫则是指五星和二十八宿以外的星。星星日出即隐,日落则现,这是正常现象,但有时该隐不隐,该现不现,即为不详之兆,星体伏见时间的早晚赢缩,也是预兆。《天宫书》说有一次“辰星出蚤为月食,明为彗星及天袄。一时不出,其时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饥。失其时而出,为当寒反温,当温反寒。当出不出,是谓击卒,兵大起。”辰星离太阳最近,绕太阳一周只需88天,它与太阳的视角不大,总是伴随在太阳的左右,并受到阳光的遮掩,使人看不清楚,又因为受到地平线附近大气的扰动,使之看上去如在水中波动,故名水星。辰星在太阳的西边时,尚可在日出前见它一面,此为当出而出,假如在太阳东边,则当出不出了。以此预测天下寒温祸福,真是忙然占星人。
五星的“合散犯守”,均为星占的重要依据。合,就是在某星宿相会。五行中某几颗聚会于某一星宿是常出现的,但会于哪一星宿,哪几颗相聚会,则有不同的兆应。散,是指不行列而聚,即违反常规的聚合。犯,就是干犯,即行星行到某星之近距离,七寸之内光芒相及大概是干犯的最低标准,凶兆。犯的范围很广,五星互犯,五星犯二十八宿,五星犯各星等均是。二十八星宿指的是角、氐、亢、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各宿分别兆应各地人事。守,守是指行星运行过程中在某一星宿的停留,一般也是凶兆。守不是犯,是因为它不是近距离接触,不到“七寸之内光芒相及”的程度。
中国占星术是一种皇家占星术,它占卜的是国家大事,虽然这种星占学理同样地一般适应于芸芸众生,但天人对应的观点下把最明亮的星星都分配给了大人物,老百姓也只能对应一些无名小星了。星占中流星、彗星等异象对应人间凶祸,不过老百姓并不认为它是自己家庭将遇到什么不好的事的征兆,而是预示着社会性的大事,比如“灾年”和“荒年”。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帝王对天象都极为重视,因为他们都认为天象表达了天意。在众多天象中有两种备受关注:一是五星连珠,二是荧惑守心。什么是五星连珠呢?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排成一条直线,这被看成是最吉利的天象。史书记载刘邦登基那一年曾经出现五星连珠的天象。最不吉利的天象是什么?荧惑守心。
什么叫“荧惑守心”呢?中国古代把“火星”称作“荧惑”,二十八宿中的“心宿”简称为“心”。“心宿”就是现代天文学中的“天蝎座”,主要由三颗星组成。当火星运行到天蝎座三颗星的附近,并在那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中国古人常说的“荧惑守心”的天象。这种天象为皇权做出的解释是,天蝎座的三颗星中间最亮的一颗代表皇帝,旁边两颗,一颗代表太子,一颗代表庶子。
这种天象为什么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呢?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叫做星占学。星占学最重要的任务是为皇权服务,皇帝设立了占星官,设此官位只是为皇帝服务的。“荧惑守心”的出现在古人看来就意味着,轻者天子要失位,严重者就是皇帝死亡。我们可以看史书记载的一个西汉末年的例子。
绥和二年(前7)仲春,有人向汉成帝的丞相报告出现了“荧惑守心”天象。丞相看到奏本,非常为难,不知道如何是好。占星官上奏汉成帝,说天象告变,国运有厄,如果不移祸大臣,恐怕国家将陷于危难。汉成帝真信这事儿,看到报告后非常惊慌,不用多加思虑便决定移祸于丞相。皇帝为了保全自己一向不惜手段,再说,丞相是移祸的首选。于是,汉成帝立刻召丞相上朝,斥责他为相多年,不能调理好阴阳,导致天象变异。第二天一早,汉成帝便派人给丞相送去诏书,说本来我认为你清明、勇敢,希望你能治理好国家,但是你十年为相,却给国家带来了灾难。你这样的丞相怎么能够辅佐我治理天下?念你为国奉献多年,我不忍心罢你的官,希望你能忧国如家。汉成帝又赐给他好酒、黄牛。按汉朝惯例,皇帝赐给大臣牛和酒,即是赐死。丞相知道了皇上的用意,又没有办法可以破解,只好饮鸩自杀。丞相自杀之后,汉成帝才放宽了心,赶忙发布消息说,丞相暴病而死,下令厚加抚恤。汉成帝还亲自到丞相家中多次进行吊唁,他认为从此之后国运可以亨通,自己也可以天命永固了。但是不到一年,这个嫁祸于人的汉成帝也暴毙了。
石申,一名石申夫,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著有《天文》8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经过长期的天象观测,甘德与石申各自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张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真研究了这三种学说,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理论,大胆地对天象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的多的“浑天仪”。创制了一个能够精确在表演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一个可以转动的空心铜球。铜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球体内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轴的两端象征北极和南极。球体的外面装有几个铜圆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黄道上刻有二十四节气。凡是张衡当时知道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了浑天仪上。张衡在《灵宪》中还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径,记录了在中原洛阳观察到的恒星二千五百多颗,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颗,叫得上名字的星约三百二十颗。这和近代天文学家观察的结果是相当接近的。
郭守敬(1231-1316),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二年。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王恂、郭守敬等人曾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力主制历应“明历之理”(王恂)和“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成就。
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等。《天文》八卷与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已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天文学专著和关于天文的观测记录用以皇帝星占之用。
其中楚国(齐国)的天文学家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魏国的天文学家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后人将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取名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原著已散佚,现只能在同期之相关史籍中零碎抄录,如《开元占经》中。
《汉书·律历志》记载这部书有各八卷,到《隋书·经籍志》记载只有各一卷,到唐以后此书就完全散佚了,今只能从唐代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中见到它的片断。后代所传的已不是原文,历代屡有纂改增删,现存有民间流传的抄本。原书词意较浅,也很简略,只有五、六百字。现传本是唐代人摭拾破残旧本,缀补而成。
-甘石星经
-石申
唐代学者李淳风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占星大家,其著作《乙巳占》则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占星学典籍但李淳风本人实际上是一位天文学家,在天文仪器制作、历法修订、天文著作编撰乃至数学、气象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乙巳占》本身对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也具有极高价值
《灵台秘苑》原是北周庾季才撰,据《隋书·经籍志》载,共有一百二十卷,现在见到的只有二十卷,北宋王安礼等人重修。书中有三百四十五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值,是我国现存第二份星表,它的观测年代是北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年到1053年),这对研究宋代的恒星观测很有帮助。
我想知道,有那些书籍是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占星?
本文2023-10-27 11:11: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