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南浔旅游景点介绍 青岛南浔旅游景点介绍图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青岛南浔旅游景点介绍 青岛南浔旅游景点介绍图片,第1张

南浔主要有哪些景点?

1、小莲庄

门 票:16元

江南名园——小莲庄,是南浔“四相”之首,清代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庄园,始建于1885年,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_建湖州“莲花庄”之名,故曰“小莲庄”。小莲庄建筑、园林兼胜,有圣旨牌坊、家庙、碑廊等,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2、嘉业堂藏书楼

门 票:10元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在的藏书楼正以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的双重身份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读者和游客。

3、 张静江故居

张静江故居位于南浔镇东大街108号,建于清光绪24年。故居建筑为典型的江南宏门豪宅风格,目前建筑的二厅、三厅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

张静江,1877年9月19日生于南浔。年轻时,其父以银10万两为其捐二品侯补道衔。1902年被推荐为一级参赞,随法国公使出圈,赴欧途中结识孙中山,向孙中山提供白银三万两作为反清革命活动经费。孙中山与他初遇时即称他为奇人,后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相赠。

"二次革命"失败后,张静江又前往东京、巴黎支持孙中山改建国民党。他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1938年他先避汉口,后穿香港到美国,寓居纽约,1950年7月3日病逝。

4、百间楼

百间楼在南浔镇东北部,沿河东、西两岸建造。相传是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他家的奴婢仆从居家而建成的,初建时约100间左右,故称“百间楼”,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整条街房舍连排,侧墙相接,顺河岸蜿蜒曲折,房舍间山墙高耸洋溢着水乡名居的灵气。

5、颖园

门 票:4元

颖园是南浔富商陈熊的私家花园,建于清同治元年,园中“梅石亭”碑刻最为珍贵。每当傍晚,百鸟聚园,成为奇观。

6、张石铭巨宅

门 票:10元

南浔巨商张石铭的巨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4000多平方米,前区为中国传统厅堂,后院藏有西欧式洋楼,宅内汇集石雕、砖雕、木雕及法国玻璃雕工艺精华,被誉为“江南第一巨宅”。

7、刘氏梯号

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为刘镛三子的居处。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最有特点的是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徽派的封火山墙和石库门内却有欧洲洛可可风格之券顶。南浔之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和气度可见一斑。

8、适园石塔

门 票:8元

适园石塔原张氏私园,占地30亩,现仅存此石塔。上有近代名人梁启超、康有为、章太炎、吴昌硕等题咏。

9、广惠桥

广惠桥位于镇丝业会馆附近,横跨南市河,相传元末张士诚起义后到此占广惠宫为行宫,故广惠桥又称张王庙桥。此桥为单孔石拱型,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庆五年(1800)重修。桥堍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原为丝业会馆之物。

10、刘氏家庙

刘氏家庙含丰富的宗祠文化,厅堂三进气宇轩昂,后厅走马楼名“磐德堂”。家庙门前有两座东西相对的清光绪御赐、建于宣统年间的石牌坊,雕缕精巧、典雅古朴。

11、通津桥

通津桥位于东大街古运河上,始建于宋,清嘉庆三年重建。原名浔溪桥,俗称“大桥”,全长28米,宽4米。跨度14米,净空76米,为南浔众桥之首。

南浔附近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1、南浔古镇AAAAA

南浔古镇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北濒太湖,东接江苏省苏州市,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是湖州市接轨上海的前沿。南浔古镇区位交通便捷,历来就是水陆交通要冲。G50沪渝高速、318国道和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距离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

2、南浔荻港景区AAAA

荻港因河港如织、水中芦苇丛生而得名。历史上名人辈出,青堂瓦舍,临河而建;门前屋后,绿桑成荫,鱼塘连片,小桥、流水及逶迤的街面廊屋,构成了水乡古镇独特景观。

3、小莲庄

小莲庄,又称“刘园”。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位于镇南鹧鸪溪畔,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刘镜和次子刘锦藻所营建,前后费时四十年,于1924年建成。小莲庄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_所建“莲花庄”之名而名为“小莲庄”。

4、_塘故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_塘是太湖南岸一项规模庞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对研究古代水利史、航运史和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意义。它与太湖_港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水网,把东西苕溪下泄的湍急水流逐渐分流至大大小小的河港之中,既减轻旱涝之灾,又灌溉了浙北地区数万顷农田,它是太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有研究者将其比肩于郑国渠、都江堰。

5、仁王护国禅寺

据《乌程县志》和佛教书刊记载,“护国仁王院”始建于唐至德至咸通年间(公元756-876),地址位于凤凰山南麓(即仁皇山南麓),唐著名僧人文喜禅师为开寺祖师,在佛教界为文殊菩萨道场。“仁王护国禅寺”为唐懿宗因山有项王神庙兼取佛教《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而得名。

南浔古镇介绍 关于南浔古镇介绍

1、南浔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是一个人文资源充足、中西建筑合璧的江南古镇。

2、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 ,古镇保护范围东界至宜园遗址东侧起,西界至永安街起,南界自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起,北界至百间楼,保护面积约168公顷,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88公顷。旅游景区共分三大区块。第一块是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三块是以东大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

3、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

南浔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都不错,南浔有很多风景名胜,如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南浔古镇,红房子,文园,步行街,百间楼等等,你都可以去

我是南浔本地人,我推荐自驾游。玩两天差不多了,第一天先买张联票,100元。有小尝长佰短脂的拌痊饱花莲庄,张石铭故居,藏书楼等等景点,第一天可以叫个导游,文化底蕴很深厚,自己玩不一定看的懂。第二天你在八点之前进入古镇,不用买票了,不过景点就进不去了,可以买点特产,逛逛老街,坐河边喝喝茶,享受一下。要提醒的几点是:一,千万不要为了省几十块被三轮车夫骗到。二,吃饭的话,也不一定要听导游的,可以选河边的干净点的小饭店吃,尝尝浔味,两个人吃150元很好了,特色菜都能吃到了。住宿的话,古镇上有客栈,百间楼那里比较多,古镇外面也有商务宾馆,价格也不贵的。祝旅途顺利,玩的开心!

南浔古镇有什么好玩的?

南浔古镇好玩的地方蛮多的,主要包括,小莲庄、张石铭旧宅、广惠宫、刘氏梯号、百间楼、 张静江故居、辑里湖丝馆等等

为了更好的游览,可以看一下南浔的游览路线(图中的红点是最佳拍照点),所有的南浔古镇必打卡点文章都会详细介绍:

虽说都是绕着古镇转一圈,小编实力给大家走出了一条不仅可以游览大量名胜古迹,还可以欣赏古镇美景的路线,下面小编会结合手机拍的照片分三个路线为大家一一介绍:

线路一、小莲庄——张石铭旧宅

线路二、张石铭旧宅——广惠宫

线路三、广惠宫——刘氏梯号

Tips:时间充足的话,建议游览一天,晚上5点后不收取大门门票的,但是通票上的几个景点5点后很多就不对外开放了

下面我们分路线具体介绍:

路线一:小莲庄——张石铭旧宅

游览路程:大概15公里

最佳拍照点:20处

游览时间:60分钟

小莲庄是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小莲庄与嘉业藏书楼毗邻,园外为鹧鸪溪。张石铭旧宅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风格奇特、结构恢宏,素有“江南第一民宅”之美誉。

路线一上最值得一逛的就是小莲庄了,但是很多人一进入古镇,就直接奔着张石铭旧宅去了,前半程就拍出了这些照片:

▲反例照片

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路线一,不仅能游览张石铭旧居,还能游览苏州园林媲美的景点——小莲庄。来看下具体的游览路线:

小莲庄诗情画意般江南庭院的美景,是不容错过的美景。

进入古镇不要着急往里面跑,到了南浔古镇怎能不和刻有“南浔古镇”字样的石碑合影留念:

进门之后,别犹豫向左先去小莲庄感受美景,在小莲庄门口可以先打个卡:

小莲庄的荷花池记得拍照,特别是夏天过来,这里是赏荷的最佳地点:

小莲庄的圆形拱门也特别适合拍人像,游览之余,记得拍照留念:

接着就可以去张石铭旧宅。到了张石铭旧宅参参观之余,一定要和旧宅古朴的窗户合影,真的很美,有古朴的感觉:

和这样的窗户合影也很美:

路线一就给介绍完毕了,游览了一些著名景点,还拍出了一些好看的照片。对了,这段路线上有很多岔道,千万不要随便走进去,否则可能需要原路返回,说不定还会错过一些必打卡景点。

线路二、张石铭旧宅——广惠宫

游览路程:大概25公里

最佳拍照点:15处

游览时间:90分钟

百间楼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南浔必逛的景点。这里青瓦白墙,依河立楼,没有千篇一律的商店门面,是原色原味的住所。张静江故居建于清光绪24年,张静江曾为辛亥革命做出重大贡献,孙中山称他为“中华第一奇人”。

很多人游览完毕张静江故居之后就直接绕着河岸往回走了(图中黑色的路线),但是这样你就错过了南浔的必逛的的一个景点——百间楼。

▲反例路线

你一定一定要游览百间楼。这里虽然房屋破旧,但江南水乡气息浓厚,到了南浔不看一看百间楼毫不夸张的说,那你就白来了。来看下具体路线:

去百间楼的路上,经过贻德文化广场,可以拍一张扇形的漏窗:

路上可以逛一逛辑里湖丝馆,这里没有好看的照片,你可以不用拍照

去百间楼需要过桥,但是不要着急过桥,你可以在桥上拍别好看的风景照:

过桥后还可以拍更美的照片:

然后就可以直奔百间楼了,这路上都是些民宿也没啥好逛的,不过沿着河岸可以拍出类似水墨画的美景:

到了百间楼可以拍几张照片纪念一下,其实远处拍百间楼也很美:

接着我们就可以继续向下走游览张静江故居了,游览完毕过桥往回走,去著名的广惠宫

这样路线二就介绍完毕了,适合拍照的点我已经帮你在地图上标好了,桥上的和百间楼的的那几张一定要记得打卡,真的很美,活像一幅幅水墨画

Tips:在桥旁边是南浔古镇的蹦迪广场,如果晚上住在附近,一定要来感受一下,和白天的古镇完全不是一个形态,直接拉的电线、舞厅灯街头蹦迪一堆人,很刺激。

路线三:广惠宫——出口

游览路程:大概1公里

最佳拍照点:20处

游览时间:40分钟

景点故事和最佳照片:

广惠宫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整个庙宇肃穆而神秘,在南浔人眼里,他们就是这座小镇的守护神。刘氏梯号是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小红楼外面看起来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风格,走进去才会发现原来是西式建筑,很适合拍照。

这段路程大家一般都是逛吃逛吃,一些景点甚至都不进去,就出现了随手打卡的照片:

▲反例照片

路线三有很多地方特别适合拍照,如果不拍照,那就真的太遗憾了!小编整理的这个路线,保证你可以省时又快速拍出满意的照片(图中红点是最佳拍照点):

其实拍照特别简单,找个好看的背景,摆个动作就OK了。千万千万不要再直直的站在哪里了,拍出来会很丑不满意重新拍,这就比较浪费时间。那摆些什么姿势又应该怎么摆呢?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些例子作参考:

俏皮可爱型的:

古灵精怪型的:

甜美可爱型:

发呆型:

深沉忧郁型的:

呆萌深情型的:

反正看到纯色的背景,古色古香的门框,你记得住我教你的这几个姿势的风格,都能拍出很好看的照片,这些拍照的点都分布在广惠宫到出口的路线上,肯定让你觉得没白跑。

因为篇幅有限,南浔游览路线上的一些好看的拍照点没有一一的为大家介绍,建议小伙伴可以下载咋拍App,路线上的每张都带位置信息,一键导航带你到指定位置,既可以欣赏美景,又可以拍好照片,而且每张图都有拍照小技巧帮你快速拍出好照片

南浔古镇旅游攻略

水乡古镇,自有股冷静幽清,在众多古镇中,南浔古镇可以说是最秀丽的那一个,游人不多,容易亲近,商业化气息很淡。

南浔古镇特色景点:张石铭故居(国家文保单位)、刘氏梯号(市文保单位)、南浔丝业会馆(市文保单位)、求恕里、南浔史馆(南浔商会旧址)(市文保单位)、江南丝竹馆、广惠桥(市文保单位),小莲庄(国家文保单位)、嘉业堂(国家文保单位)、文园、江南水乡一条街等。南浔古镇门票包含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文园、百间楼、南浔商会、求恕里。

门票:联票100元/人(如果不去景点,只是在水乡边走走是不要钱的)

推荐美食:风味纯正的臭豆腐干。南浔传统甜点“野荸荠”桔红糕也是不错的。

交通:自驾车从上海-申苏浙皖高速(A9)-金泽出口-318国道(湖州方向)-南浔

  酒坊——我国在五千年前就掌握了酿酒技术,宋代,酿酒业已很发达,京城内酒楼、酒坊遍布大街小巷,酒税收入已是政府重要财源之一。宋代制酒有制曲、淘米、蒸饭、凉饭、拌曲、发酵、开靶、榨酒等过程,所制酒主要是粮食酒,北方主要是各种粮食酒,南方主要是米酒,另外还有果酒、红酒、菊花酒、羊羔酒等品种。

  麦芽糖——麦芽糖是中国传统的风味小吃,宋时,麦芽糖采用易溶的麦芽为原料,醇香可口,色泽金黄,有补中益气、健脾润肠之功效,宋城市井作坊真实再现。

  箍桶——古代七十二行中的一行,是专门替人做家用的木桶,由于桶上加有固有的金属箍,所以被称为“箍桶”,而箍制品也称“圆件”,箍桶业尊鲁班妻子为祖师爷。兴盛于宋代,后逐渐成为古代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烙画——又名烫画。源于西汉,成熟于宋代,是用烧热的烙铁在木板上烫出痕迹而形成图案,毛毯烙画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

  竹编——杭州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已经出现竹编器具。先将竹子剖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切丝、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编结成各种精巧的生活日用品和观赏陈设品,是现代社会提倡和流行的生活用品。

  打糍粑——在南方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南方有歌谣道,“二十八,打糍粑。”到了宋代,老百姓每年过节都要打糍粑,以示来年五谷丰登、阖家幸福。

  土布——土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到了宋代,逐渐形成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织布等大大小小72道工序,以22种基本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

  木版年画——朱仙镇年画起源于唐代,大兴于北宋时期,被称为木版年画之鼻祖。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形象夸张,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古朴的乡土风格。

  草鞋——我国长江流域的草鞋种类繁多,以布条代草编织的鞋称为“布草鞋”,用麻编织的称为“麻草鞋”。到了宋代,草鞋应用广泛,很多州县都设有草鞋市。

  根雕 ——宋徽宗喜欢收集孤奇之物,为讨好皇帝欢心,很多官吏绞尽脑汁从民间收集奇珍异宝,根雕是其中之一。根雕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在旁人眼里的烂树根,在艺人看来却是上好的材料,经过加工后,就变成了艺术精品。

  杭画扇庄 ——杭州是我国制扇名城,自古有“杭州雅扇遍天下”之美誉。杭州雅扇、丝绸、龙井茶被称为“杭州三绝”。宋代很流行在扇子上题诗绘画,因此,杭画扇风靡于世。

  豆腐坊 ——豆腐最早出现于汉代,兴盛于宋代,如著名的东坡豆腐等。做豆腐有浸豆、磨豆、煮浆、点卤、成型等工序。据传,抗金名将岳飞自小爱吃豆腐,朝廷十二道金牌招岳飞进京时,曾有人为他摆下豆腐宴送行。

  打铜铺——据考古发掘证明,中国在四千年前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已能打制和铸造小型红铜器。宋代以后,铜器已经成为家庭的日常用品,如铜镜、灯具、乐器、首饰、酒壶、碗盘等十分丰富精美。

  蜡染——蜡染是贵州地区的印染工艺,图案丰富,色调素雅,制作时将用蜡刀蘸蜡汁,在白布上绘出图案。把布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溶化后即现出白色花纹。

  苏绣坊 ——苏绣已有2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古老的刺绣工艺,以苏州吴县镇湖一带最为有名。苏绣的特点平、齐、细、密、匀、光,以丝线为主,有近千种线,针法多达百种以上。宋代的绣品可以在锦帛绫绸上绣佛像、书法,还能临摹绘画,极具收藏价值。。

  琉璃——一种中国古法材料,以陶为胎,施以琉璃釉,再入窑焙烧制成的一种工艺品,始于战国,定形于宋代。传说中最早的财神聚宝盆,是用琉璃做的,所以琉璃被认为是聚财聚福的财神信物。

  绣花——绣花,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缎、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古籍中称为“针 ”或“女红”。据《筠清轩秘录》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老木匠——木匠,也被称为“木工”、“匠人”、 “梓人”,尊奉中国杰出发明家鲁班为祖师爷。他们以木头为材料,用绳墨、笔划线,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精致、美观的家具、建筑和工艺品。宋城展示的主要是古代一些常用的交通工具、农工、生活用品等。

  畲女织带——旧时,织带是每个畲族女性必学的手艺。织带的织带以棉纱为经纬,以篾片为梭作引线,花纹有花、鸟、虫、鱼和几何图案等吉祥图案,色彩鲜丽,畲族织带手艺已被当地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陶泥坊——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物叫瓷器,陶瓷是陶器、陶瓷的总称。在宋代,陶瓷工艺极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宋窑有民窑和官窑之分,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窑称为官窑。宋城这里向人们展示了拉坯、捏制、烧窑等制陶过程。

  手工布鞋——手工布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工序包括制样、裁剪、纳底、上梆、修整等,通过手工千针万线精制而成。

  姓名题诗——唐宋时期,诗词鼎盛,有一种藏头诗把姓名嵌入诗中,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姓名题诗来源于“藏头诗”,以名作诗表达了美好祝愿。

  姓氏寻根——你想了解你的姓氏来源吗?你想知道你的祖上出过哪些名人吗?请按照你的姓氏来追溯查询,一探究竟。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就形成了姓氏文化,《百家姓》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蒙学教材。

  东巴手工艺——神秘的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最早由法国人太伦拉科佩伦《西藏附近文字的起源》于1894年公诸于众,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弹棉花——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像玩魔术似的,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形象地描述了工匠们的劳动场景。

  织布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通过梭子、篦子、卷布辊、线辊,脚踏板和撑子等一系列复杂的部件,手脚缓缓织出美丽鲜艳的布匹,南宋时期,女纺织家黄道婆发明出脚踏“三绽三线”纺纱车和“踞织腰机”织布机,比欧洲足足早了400多年。

  陈氏草编——是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艺品,原料是利用各地所产的草或植物茎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唐宋时期最出名的草编是浙江鄞县,有草鞋、草席、蒲团等生活用品,陈氏草编集工艺、适用、休闲于一体,产品贴近生活,倍受游客欢迎。

  藤编——藤编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主要产自南方诸省,有篮、筐、盒、箱等数十个品种,雅俗咸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

  剪纸——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到了宋代,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专剪“诸色花样”,当时人们还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现在多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

  打年糕——起源与春秋时期的苏杭地区,打年糕分洗米、蒸饭、打制、切快等工序。宋城向游客朋友们全面展示了打年糕的各种工具及程序,游客可以亲自参与打制,并品尝自己制作的年糕。

  印刷——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过南北朝时期,优质纸张已能大量生产。当时道教盛行,刻印符篆成风。在此基础上,印刷术就应运而生了。在唐初,产生了雕版印刷。但雕版印刷,刻制费时费工,到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使书刊印刷,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公元七、八世纪,印刷术逐步传遍了全世界。

  千年大樟树——宋高宗赵构曾在此树上吊未遂,后因祸得福,使宋朝又延续了150余年。这棵樟树,也被世人奉为神树,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屹立于此,笑迎八方宾客。

  龙须糖——宋真宗微服出游,见京城街头一卖艺人正做“丝卷糖”,尝后味道可口,异常美味,便下令宫内御厨制作,取名“龙须糖”。从此,龙须糖成为皇宫一著名的御房点心。

  皮影戏——始于汉武帝时期,几近失传,宋时皮影戏发展很快,它主要用驴皮或牛皮刻制成各种人物形象,利用灯光和戏曲等唱腔,在几尺幕帐上表现多种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所以宋人称它:“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大宋八方小吃

  宋城聚集了全国各地风味小吃,全部是现做现卖,游客可以情地品尝各种人间美食。主要有:历史风味的大宋烧烤、山东的武大郎饼、云南的烧烤、福建的打糍粑和仙草糕、河南的花生糕、河北的模具福饼、四川的麻辣粉、重庆的砂锅、北京的龙须糖,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苏州的打年糕、还有烤番薯、王婆冰糖葫芦、炸臭豆腐、竹筒饭、叫化鸡、麦芽糖、定胜糕等等。

  烤番薯——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烤番薯。

  王婆卖瓜¬——王婆其实是男人,原名叫王坡。因为他做事婆婆妈妈,人们就送他个外号——王婆。一次,宋神宗出宫巡视,看见王婆连说带比划夸自己的哈密瓜好吃。皇上一尝,甘美无比,高兴道:“做买卖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何不好?”自此,“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典故。

  仙草冻——相传宋朝时,福建有一位名叫梅福的大仙,他常常采集一种野草与大米磨浆同煮为食。每到夏季,人们会把这种草制作成绿色的豆腐方块,软滑芳香,吃后全身凉爽,称为“仙草冻”,成为东南沿海的一种流行清凉小吃。

  客家擂茶——擂茶是客家人独有的茶艺文化。相传在宋代时,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如茶之类的,擂烂冲服,医治疾病,后来成为一种风俗。

  武大郎烧饼——武大郎是《水浒传》中的人物,身长不满五尺,性格憨厚,人称三寸丁谷树皮。他做的烧饼,香脆可口,成为古往今来老百姓十分喜爱的美食。

  新宫桥——宋枢密院曾设于此。相传施全刺秦桧之事即发生在此。

湖北的10大小吃如下:

1、热干面:它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湖北武汉最出名的小吃之一。它的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

2、三鲜豆皮:是湖北武汉人早点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民间极具特色的传统名吃。三鲜豆皮的色泽金黄透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软润爽口,滋味鲜美,含有虾、菇、肉香等丰富的食材。

3、四季美汤包:意为一年四季都有汤包供应,汤包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武汉风味特色。汤包的款式也很多: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等,风味独特。

4、东坡饼:又名空心饼、千层饼,是湖北地区特色传统美食小吃之一。它的外皮酥脆,里面的鲜嫩美味。

5、云梦鱼面:云梦鱼面的营养十分丰富,非常容易消化吸收,被人们美誉为长寿面。

6、襄阳牛肉面:是襄阳人最喜欢的早餐之一,它的特点是:一辣二麻三鲜,味道可口,百吃不厌。

7、面窝:是武汉特有的传统小吃,它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和热干面,蛋酒,汤面等搭配食用。

8、孝感米酒:它的制法独特,是以优质糯米为原料制作出来的,口感甜润爽口,味道醇香浓稠。

9、黄石港饼:它的色泽油亮金黄,口感松酥爽口,味道香甜。

10、黄州烧梅:又被称为“石榴烧梅”。皮包馅多,它的制作方法有很多:可蒸、可炸、可烤,香甜可口,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充满了神秘感,帝王更是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只是人们至今还没有发现龙的实物,只有传说以及历朝历代关于龙的图案,并且这些图案还在不断变化。因此,很多人认为龙并不存在,只是古人的想象而已。但是据《史记》记载,在很久很久的夏朝,有一个叫刘累的“养龙专家”,他曾养过两条“龙”,其中还有一条“龙”被做成了美食。那么,刘累养的“龙”到底是什么呢?

据《竹书纪年》、《左传》和史记都记载了“养龙专家”刘累养龙的事迹。在史书上说,孔甲是夏朝的第14代君主,这个孔甲是一个昏庸无道之人,信奉鬼神方术。在孔甲在位的第三年,在今河南省临颖县豢龙城东南角龙荡沟处得到了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很开心,但是他不会养龙,就找到了曾向豢龙氏董父学豢龙的“养龙专家”刘累,让他饲养这对雌雄双龙。

起初,作为“养龙专家”刘累的技术真不是盖的,他将这对雌雄双龙养的非常好。领导很满意,孔甲就封刘累同志为御龙氏,成为御用养龙饲养员,代行豕韦国君。但是刘累还没有浪几天,其中的一条雌龙就死了,刘累则一不做二不休,竟然将其做成了美食,进献给了孔甲。孔甲吃得很开心,要刘累继续进献。只是这刘累只有两条龙,也经不住孔甲这样吃,他担心龙死的事情东窗事发,他就直接撂挑子开溜了,跑到了河南鲁山的山里隐居了起来。

由此记载可知这传说中的“龙”并没有什么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能力,跟其他的动物没什么两样,任人宰割,不仅被当成了宠物,而且还被做成了美食。那么,刘累养的”龙“到底是何物呢?

要看刘累养的“龙”到底是何物,不妨看下面两个考古现场,其答案就呼之欲出了。第一考古现场是距今距今约6600多年的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1987年考古人员在仰韶文化址发现了”中华第一龙”——蚌龙。这副由贝壳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图案,并没有我们印象中修长的蛇身,它身长178米,高067米,尾巴粗大,四肢有鹰形爪,头部双吻狭长。这蚌龙的形象,跟鳄鱼很是相像。

如果还不能确认的话,我们不妨再看一看第二考古现场——山西临汾陶寺遗址。经专家认定,这个山西临汾的陶寺遗址是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一座古城遗址,正好处在舜帝时期和夏朝孔甲时代之间。在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件彩绘龙纹陶盘,其中的龙的大嘴呈方形而修长,满口獠牙利爪,酷似鳄鱼的嘴巴。

同时,在陶寺遗址还出土了另一件文物——“鼍鼓”,这是上古时期君王祭祀所用的打击乐器,其外蒙皮以鳄鱼皮制成,鼓腹内甚至还留有几块鳄鱼的皮下骨板。这两两件文物的出土,充分证明了夏朝时期我国的北方地区曾经也是鳄鱼生活区。

在古籍中关于龙的记载也多与水有关,其中《周易》中关于龙的记载也是潜龙在渊、见龙在田之类的,离不开水,说明这种生活常生活在水中。此外,甲骨文中“龙”字的形象,是一个血盆大口的兽头,加一个修长的身躯,还有小短足,跟今天的鳄鱼非常相像。

综上所述,由考古发现的蚌龙、彩绘龙纹陶盘、鼍鼓以及古籍记载、甲骨文等等证据,让我们不难相信夏朝刘累养的两条龙,其实就是两条大鳄鱼。后世则在此基础上,加了各种动物的元素,进行了二次创作与美艳。因此,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龙”的形象,跟原始形象大相径庭,完全就是一个PS的产物。

湖北武汉也是一个小吃的集中地,全国各地的小吃几乎都在武汉的美食街出现,不过,武汉也有自己的特色小吃,我是湖北人,在武汉读书的时候这些小吃都没逃出过我的魔掌,超好吃了!特别是热干面~~武汉十大著名特色小吃攻略介绍给大家!

  1、热干面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

  热干面是武汉最负盛名的传统早点。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芝麻酱等各色调料,成品面条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历史上虽以“蔡林记”热干面最为出名,可街头巷尾的各式热干面也风格各异,毫不逊色。

  2、三鲜豆皮

  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种主要食品,也是武汉民间的一种传统小吃。以前人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煎好后油光闪亮,色黄味香。以“老通城”三鲜豆皮最为出名。

  3、“四季美”汤包

  武汉的“四季美”小笼汤包是在苏式汤包的传统做法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的。这种汤包具有皮薄、汤多、馅嫩的武汉风味特色,不仅为武汉人所喜爱,而且在全国也颇有名气。

  4、面窝

  面窝是武汉独有的地方性小吃,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呈凹状而被称为“面窝”。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面粉只占少数,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

  5、糊汤米粉

  要说武汉的糊汤米粉,那确实是独特,它的独特,就在这“糊汤”上。这个汤,一定要是用小鱼熬的,将鱼洗净放在一口大锅里面熬烂,熬得完全不见鱼肉,只剩下鱼骨头,然后用捞子把鱼骨头、鱼刺都捞出来,捞干净,汤里面是不能有鱼刺的,再放上各种调料。

  吃的时候,先把粉条在开水锅里烫热,放在碗里,再把“鱼胶糊”浇在粉条上,拌匀了,吃上一口,那鱼香的味道十分鲜美。正宗的吃法,是要就着油条吃,有的将油条蘸着糊汤吃,有的将油条撕成小段,泡在汤里吃,不管怎么吃,都别具风味。

  6、煎包

  煎包是武汉另一特色美食,刚出锅的生煎包冒着热气,上面洒着葱花和白芝麻,金黄薄脆的底子,一个个看着就觉得可爱,味道鲜中带甜。好的生煎包不但是口味上佳,重量也是要控制好的。通常做包子的人都知道跟小笼汤包一样,皮和肉的标准是对半,皮四钱,肉四钱,一个包子是八钱重。

  7、水饺

  “谈炎记”水饺馆是1920年由黄陂人谈志祥创办,有独到的水饺制作工艺。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皮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吃起来爽口润腹,余香满口。

  8、五芳斋汤圆

  现今的武汉五芳斋,已由过去单一的“宁波汤圆”小吃品种开拓到几十种多味汤圆及速冻系列,其汤圆、粽子、糕团等产品先后被授予“中国名点”、“中华名小吃”等称号。

  9、糯米包油条

  武汉的糯米包油条要先抹上核桃花生粉,再抹上白糖粉,如此往复抹多次,甜得恰到好处,口感又细腻。糯米很白,蒸的火候较到位,米像是竖起来的,嚼劲大。

  10、精武路鸭脖子

  在武汉,经常看到俊男靓女不顾形象的大啃鸭脖子,那叫一个香!特别适合火辣口味的人士。天气炎热的时候,吃点鸭脖子可以发汗,其性凉,味甘,温补,益气,与辣互相作用,可以益气养血。男人们喜欢边喝啤酒边吃鸭脖子,女人们则是把它当成晚餐后消遣的零食。正宗的鸭脖子要麻、辣、鲜、咸诸味俱全交相辉映,且味香入骨,“表里如一”,一吃到底,欲罢不能。

“餐具”顾名思义就是日常用餐时的工具,虽然现在依然有很多民族习惯用手抓食,但如果没有盛装食物的各类器皿,想必也无法完成正常用餐流程。可以说餐具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区分野蛮与文明的一个关键标志。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较低,而且人类文明尚处于萌芽阶段。所以原始人一直都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在这种前提下用手抓食就较为普遍。在当时社会餐具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据考古研究发现,“陶器”大约出现于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洞穴内。也就是说在长达二三百万年的原始公社时期,食物一直都处于无处安放的尴尬境地。这其实也比较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因为原始人仅能依靠采集、狩猎、渔猎生存。

虽然他们也产生了储存食物的习惯,但基本上都是随意堆砌于山洞之中。肚子饿了的时候可以直接吃野果或生食兽肉,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没有餐具的时代,人们的饮食方式只能是现吃现拿,并且每次用餐之时都会用手抓取。

或许很多人认为这种用餐方式特别野蛮,而且经常吃生食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影响。但如果就事论事去分析这种现象,可以发现在生产力极为低下,以及物质资源特别匮乏的时代。能够找到可以果腹的食物,就应该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了。

相信大家只要沿着古代餐具发展的趋势,就会发现餐具诞生其实也符合自然规律。当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陶器之后,虽然并没有改变以手抓食的饮食现象。但是却为接下来的汤匙、筷子问世埋下了重要伏笔。

古代饮食文化载体“餐具”

笔者认为古代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实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演化历程。但却可以非常肯定的说餐具诞生,绝对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仅,促进了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同时也让人类从蒙昧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古代餐具演变历史,在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与变化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以及生产技术逐渐提高,不仅颠覆了以往的饮食结构,同时也改变了古代人的饮食方式,从野蛮到文明有的时候只差一个餐具。

古代餐具从问世起,就一直随着时间以及民族文化不断演变,而发生着变化。从最开始的单一、简陋可以盛装食物的陶土器皿,逐渐向种类多样、外观精致的品质化发展,这个过程足足走过了大约一万年的时间。

笔者认为餐具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逐渐向品质化发展,其实都在证明人类社会正在向文明进发,而且也预示着生产力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当餐具从盛装食物的工具,变成一件熠熠生辉的艺术品时,人类社会也就此进入了文明时代。

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1餐具出现前后的饮食对比

原始社会初期由于并没有饮食规律,或者说只能靠天吃饭所以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饮食文化或比较正规的饮食方式。人们只是随手取来食物放入口中,这种饮食形式其实与灵长类动物并没有太大区别。

因此餐具是否出现仿佛都没有任何影响,当然处于这个阶段的原始人,也并没有制造餐具的思维或行动力。笔者认为此时正是各种文化及文明的荒蛮时期,亦或是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也不能过去强求用餐文明。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饮食文化”真正的萌芽期应该是在学会使用火之时。至此人类终于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从此由生食进入熟食阶段。在这种契机的促进之下,餐具才逐渐出现而饮食文化也开始萌芽。

从历史分期上来看,这个阶段应该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此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饮食陶器,现在社会上比较常见的杯、碗、壶都已经出现。只不过在当时被称为钵碗、觥、簋、壶等,可以说陶器出现也预示着文明降临。

2新石器时代的饮食风格

但从饮食角度来看,基本上遵循了采摘野果、蔬菜以及狩猎野兽的规律。虽然餐具在此时已经出现并趋于成熟,并且人们也已经吃上了烤熟的食物。但因为没有任何烹饪技巧和调味品,所以在饮食方面相对而言也比较单调。

树上结的、地上长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各种各样的食物都被装入餐具。相比较于原始社会初期在食物方面,不仅变得十分丰富而且也可以吃饱肚子。只不过依然处于“食不知味”的初级阶段而已。

3餐具发展与变革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以及人类文明不断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陶器餐具的样式也逐渐丰富化,杯子方面出现了角、尊、爵、高足杯,而盛装食物的餐具则有盘、皿等。这些用陶土、泥沙制作的餐具,虽然看起来比较简陋但却可以满足,古代人对餐具的要求或需求。

比陶器更加先进的木质、骨质餐具,大约诞生于河姆渡时期。木碗、骨质餐勺、叉子开始登上人们的餐桌,并参与到古代饮食文化发展之中。但这些餐具只能供给部落酋长,从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族民,依然以陶土质地的餐具为主。

如果从饮食与烹饪角度来看,这个阶段的生活方式,依然以采集、渔猎、狩猎为主。所以能够获得的食物,也依然是野果、野菜、野兽肉、鱼类等。但由于可供食用的盐分已经出现,所以此时的饮食更加有滋有味。

4筷子问世于8000年前

(1)由“梜”至“箸”

筷子在古代社会被称为“箸”,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双筷子,大约出现在距今8000多年前。从这个角度来看筷子问世,应该比餐具至少晚了2000多年,但这完全不影响人们对饮食文化的探索。

先秦时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不仅完成了礼仪制定,而且人们与都以礼待人并将其引申至,饮食文化与餐具发展之中。筷子就是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种十分重要的餐具之一,可以说是筷子改变了古人饮食习惯。

虽然在战国时期餐叉也十分流行,但一种被称为“梜”的餐具,已经逐渐风靡于大街小巷。无论是上层社会中的达官贵人,还是生活于田园市井中的黎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开始用“梜”用餐,而“梜”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筷子。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一些古籍中得到证实,《礼记·曲礼上》中曾有“羹之有菜者用梜”。大意为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已经开始用筷子夹菜。汉代时“梜”又被称为“箸”,《礼记》中有云:“梜,犹箸也”。

(2)春秋战国饮食文化

相比较于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不仅在生产力方面有进一步提升,而且植物种类也进一步扩大化。权贵阶层的餐桌上基本上摆满了肉食,而老百姓家的小餐桌上也不甘落后。

由于人们已经学会了饲养“六畜”,所以鸡鸭鹅够变成了家常便饭。大羹、和羹、铏羹等羹类食物,和蜃肉、豚拍、脾析等,都端上了各家各户的餐桌。

此时的餐具不仅有陶器、木器等,青铜、铁质餐具开始隆重登场,铜、玉、骨、象牙等材质的餐具,仿佛如雨后春笋一般飞入各家各户。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一时期的餐具文化,或者说饮食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阶段,而这个饮食文化高峰的基础就是“钟鸣鼎食”。

5“钟鸣鼎食”古代饮食小高峰

“钟鸣鼎食”被记录于《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郅氏鼎食”其实就是指,西周时期人们以食鼎作为餐具。当然,食鼎一般都是体量较小的鼎,大小类似于现代社会中的火锅。

《滕王阁序》中也曾有:“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这里其实是描写盛大的宴会场面。人们在面对“钟鸣鼎食”之时,觥筹交错好一派热闹景象。而“钟鸣鼎食”的实际寓意,则是指西周时期的一种饮食文化。

“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祭祀用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体型较小的鼎,逐渐变成了西周人餐桌上的餐具。人们用其调羹、煮菜亦或吃“古董锅”,不仅可以体现出西周时期的餐具发展,同时也能够彰显出当时的饮食特色。

6青铜器餐具

由于青铜器冶炼技术得到成功发展,所以在这个历史阶段青铜器餐具,不仅成为了权贵阶层的座上宾,而且也逐渐走入每一个老百姓家庭。可以说青铜器再一次证明了,古代社会正在不断向前发展。

可以负责任的说青铜冶铸技术,在商周时期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一时间青铜器在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无法替代的重要贡献。青铜饮食器具与西周礼制完美融合,进而衍生出了鼎、鬲、盈、铺、盂、盆、俎、勺等餐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其实,就是现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砧板。

青铜酒器代替了陶器、木器甚至石器,觚、觯、壶、卣等酒器开始大面积推广。但由于当时正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在礼制方面也都具有等级性。“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指的就是礼教制度影响之下的餐具文化。

7秦汉时期的餐具

相比较于先秦时期,秦汉两朝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社会经济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所以人们对餐具的要求也从盛装食物,逐渐发展为更加精致的器皿,此时的餐具就是一件件充满,人文色彩的精致艺术品。

碗、箸、勺、盘、钟、盏;钵、盆、箪、案、壶、笥等,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箪”既不是陶器也不是青铜器,而是一种以竹子为原料制成的食器,圆的叫做箪方的叫做笥。事实上汉朝时餐具发展达到了新的高潮。

“箸”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木质、竹质、铁质筷子大量出现。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汉朝居然还有青瓷制作的碗、盘。并且在普通百姓中,逐渐取代了陶器和竹木制作的餐具。这说明生产力再一次得到提升,人们的生活也获得了更大的改变。

笔者认为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餐具发展,对古代社会中的饮食发展,都起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重要作用。如果从根源上去分析其本质,可以发现汉朝时期的餐具种类更加齐全,而且花色与设计方面也特别丰富。

这种餐具形制上的变化,对后世餐具发展都有很大影响。而且有一点特别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各种餐具还出现了比较固定专门用途。比如,碗只能盛装米饭或稀粥,而盘子则必须用来盛装菜品。同时,为了更加方便饮食需求还制造了成套餐具。

相比较于秦朝时期的餐具而言,汉代餐具更具有轻巧精致的特色。这其实与用餐份额有很大关系,而且在作用方面也更加趋于实用化。实际上汉朝时期的餐具最大特色,就是将餐具设计成了艺术品。每一款餐具上都有装饰图案,并且外观上也更加艺术化。

8汉代诱人美食

汉朝作为古代社会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上,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卓越成绩。尤其是在饮食文化层面,更是开辟了一条新思路。汉朝人的主食更加丰富多彩,粟、黍、稷、麦、水稻、大豆、雕胡,是广大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

汉代是已经出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饼类食物,不过当时没有发酵技术只能吃“死面”饼。肉食方面主要有猪、羊、牛、狗、鸡、鱼等;调味品除了油、盐、酱、醋之外,还出现了姜、葱、花椒、桂皮、茴香等。

饮茶、喝酒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新风尚,很多汉代大儒对饮茶都特别有讲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游侠更是,经常聚集在一起饮酒作乐。而他们使用的餐具和酒器,已经变得越来越精致并极具艺术色彩。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餐具

当历史长河流淌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物质资源,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所以,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们,不仅可以使用到瓷器制作的餐具,而且以金、银、玻璃等材料制作的餐具,也开始沿着历史脉络粉墨登场。

当然这些材质的餐具只有上流社会才能使用,普通老百姓只能使用普通粗瓷餐具。但无论如何都可以证明,餐具在此时的发展已经更上一层楼。

虽然有史料可以证实,瓷器早在商代中期、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真正取代陶器的时间却是在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瓷器工艺技术进步,青瓷、黑釉瓷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且在瓷制餐具出现之后,其他材质的餐具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因为,瓷器的优越性已经被世人所证实。

结 语

笔者认为从中国古代社会餐具,发展、演化历史角度来分析,古代各个朝代的饮食文化变迁。不仅更有说服力和探讨性,同时也可以彰显出古代生产力的变化,以及物质材料制造工艺水平的提升。可以说餐具从无到有从陶器到瓷器,其实就是古代饮食文化历史的最佳鉴证。

因为生活在原始社会初期的原始人,在茹毛饮血的历史背景之下,根本没有饮食文化萌芽意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与生产力进步,以陶土、木头、青铜器、竹子,乃至金、银、玻璃、瓷器餐具出现之后,才正式宣告古代饮食文化已经成型。

青岛南浔旅游景点介绍 青岛南浔旅游景点介绍图片

南浔主要有哪些景点?1、小莲庄门 票:16元江南名园——小莲庄,是南浔“四相”之首,清代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庄园,始建于1885年,因慕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