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太多怎么整理 对于百看不厌的书籍应该如何归类
书太多可以这样处理:
1、尝试将留存下来的“有用书”包括纸质材料等分为4大类:书籍类、杂志报刊类、资料类、工具书类。
2、书籍类。将那些百看不厌、别具意义的书留下来,也许会是你曾经在上面认真做了阅读笔记的那一本;将孤本、残本、珍藏版留下来。
3、杂志与报刊类。杂志和报刊是最容易堆积成山的。你可能会因为其中一篇美文或一张美图选择留下一本杂志,但是即便有需要的时候,寻找印象中的美文也变得工程浩大。所以,请准备好裁纸刀,直接将喜好的部分整页裁剪下来,用插页式文件夹收纳。被剪剩余的杂志和报刊就可以安心舍弃。
4、资料类。指某专业领域的材料,特别是用于考试复习的材料。一般选择留下两种资料:失而不可复得的精华版本;正在用或马上要用的资料。
5、工具书类。汉语字典、英汉字典等,如果不是珍藏本,建议归集到“囤积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书的分类是根据标准不同而分类不同。主要是看什么目的而分类不同。
书的分类大类有哲学类、社会科学 、 政治法律、军事科学 、财经管理、历史地理 、文化教育、小学文教、初中文教、高中文教 、 语言文字、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音乐、美术雕塑、摄影影视 、舞蹈戏剧、书法篆刻、自然科学等。
根据每一大类书的分类有又可以细分,比如语言文学又可以分为古代文言文,古诗词,近现代散文诗歌等。
书的分类根据学龄不同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类等。
从书籍的装帧方面分类, 可以从装帧的精致程度上分类为精装书,平装书,简装书。
还可以根据专业不同分类,教育、体育、音乐、语文、数学等。
书的分类关键看你的标准是什么,你分类的目的是什么?有了这些,确定分类,就能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结构框架,从整体上把握就可以了,具体的知识还得一点点学,具体的问题还得具体分析,有这些基本就可以了。
开宝四年(971年),皇帝发布“访医术优长者诏”以集中著名医学家;太平兴国六年(981)发布“访求医书诏”,大量“购求医书”,并明确规定凡献书在200卷以上者,均给奖励;公元1026年,宋政府又下令全国,再次征集医药书籍,并令医学家、目录学家于国家图书馆内予以整理。《宋史·艺文志》等所收载的医药卫生保健书目达590部,3327卷之多。这些措施使国家藏书在多年战乱之后,又达到了更加丰富的水平。为了能使如此众多的医药书籍更多地为宋代的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他们召集知名医学家在全面整理编目的基础上,于公元1057年由政府正式下令在京城设立了“校正医书局”,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的创举。
分类
把同样类别的书籍放在一起
比如历史类 数学类 杂志类 等等
这样方便查找
2按大小
可以把大型书籍放在一起
比如词典 大型套装书
这样看起来美观
3按先后
总有一些经常读的和不经常读的
可以把经常读的放在显眼的地方 不经常读的放在柜子等隐蔽的地方
4按日期
如果是期刊或者杂志最好的方法就是按日期了
把每年每月的放在一个箱子或抽屉里
方便拿取 又整齐
找一个适合自己思路的 去整理书吧~~ ^0^
书太多怎么整理 对于百看不厌的书籍应该如何归类
本文2023-10-27 11:20:3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