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的两千里冰雪连天 两千年风云迭变
01天境祁连
祁连是“天”的意思,所以一些古籍中也管祁连山叫“天山”,以此彰显祁连山之高耸、巍峨。
这座绵延近1000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之上的大山雄踞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角,居高临下,俯瞰着广袤的欧亚大陆。
祁连山全景图
乌鞘岭 ,祁连山向东伸出的一只触角,它渐行渐隐,最终止步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汇合处。
这道山岭的高差只有600米左右,有公路可通达山顶,然而,就是这座并不十分伟岸的山峰却无意间将中国大陆一分为二: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吹到乌鞘岭的东侧便会烟消云散,而乌鞘岭西侧的降水也永远没有机会回流入海。
所以,翻越乌鞘岭,就从中国的季风区走进了非季风区,从外流区走进了内流区,同时,越过乌鞘岭一路西进,也就和祁连山连绵不绝的雪峰并肩而行了。
乌鞘岭
驾车从乌鞘岭隧道穿行而出,眼前的风景瞬间就变了模样。在进入隧道前的沿路上,还能不时掠过大大小小的田园村落,但乌鞘岭的北面却蓦然铺开了望不到边际的缓坡草原,像一曲低沉的牧歌悠悠地向远方吟唱。
在古代中国,草原是游牧民族的天堂,也是中原农耕民族的噩梦。两种文化的较量,让处于交界处的乌鞘岭,注定逃不过征战的硝烟。毕竟,就在乌鞘岭附近,依旧能寻觅到矗立的古长城,以最后的残垣述说着曾经的艰难与天命。
乌鞘岭下的残破的长城
如果把乌鞘岭看作是西行之路上的一道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进入了祁连山脚下狭窄而平坦的堆积平原—— 河西走廊 。
说它“窄”,其实只是地图上的数字印象,这条通道全长近一千公里,平均宽度却只有数十公里,它的“南墙”是祁连山,“北墙”从东到西,依次是龙首山、合黎山和马鬃山,两侧高山夹持,中间为狭长的平地,横竖一对比,走廊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然而,当驱车穿行在这条走廊中央时,大多时候却都感觉像是走在开阔的平原上。举目所见,苍苍莽莽,荒凉的大地提醒着我们正行驶在西北的干旱地带,而天边时隐时现的雪峰却似带着梦幻的光环,吸引着我们不断地靠近,再靠近。
河西走廊
在一个叫 扁都口 的地方,我们调转车头,沿着怪石嶙峋的大斗拔谷钻到了祁连山的肚子里。
不同于其他的山,祁连山是一座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所组成的庞大山系,各条山脉之间是平缓的高海拔谷地,而纵贯山谷的柏油路让这座气势磅礴的大山变得可亲可近。
这里的年平均气温只有1℃,山顶长年积雪,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冰雪幕布,雪线宛若姑娘的裙摆飘落大地。雪线之下点缀着郁郁葱葱的云杉林,如瀑布般垂落的高山草甸上遍布的羊群似星斗散落。
亲近祁连山
站在路边遥望,圆滚滚的肥羊如同一朵朵蒲公英,一阵风就让它们撒欢奔跑,而当它们争先恐后地涌上公路,所有的车辆都只能静静尾随。
牧羊人默不作声地站在一处悬石上凝视着这一切,时间变成了一座停摆的钟,只有湛蓝的美好不可抗拒地游向祁连天境。
02大国梦想
扁都口外,河西走廊的正中央,有一座孤峰耸立的山丘,据说山上长着一种叫“红蓝草”的植物,可以榨出嫣红的汁液,给女子的脸颊增添一抹红晕。所以,这座山被人们称为胭脂山,书中通常写作 “焉支山” 。
远眺焉支山
祁连山和焉支山之间的大马营草上驻留着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这是一个存续了2100多年的组织,它的建立是古老的中国由柔弱迈向强大的坚实一步。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用珠宝首饰贿赂匈奴单于的夫人,借枕边风解了“白登之围”,但也从此为立国未稳的汉王朝埋下了委曲求全的祸根。
一个个汉室公主和一车车金银细软填不饱匈奴人的胃口,彪悍的匈奴骑兵仍时常骑着快马到汉朝边境烧杀劫掠。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这位年轻的皇帝不肯继续忍气吞声,对匈奴的战略,从妥协到抵御,从反抗到出击,一步步拉开序幕。
张骞的使团出发了,大将军卫青闪亮登场,骠骑将军霍去病也跃马而出。骄纵的匈奴人节节败退,并最终举族西迁,永远离开了祁连山。
祁连山上的牧场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在焉支山的北侧,天地昏黄,匈奴人迁离时的悲歌久久回荡。
然而,山的南边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意气风发的霍去病正在祁连山冷龙岭下的绿色汪洋之间策马奔腾,他把最强壮的战马集合在最肥美的草场上,并下令建立一座军马场,为汉王朝的将士供应良种骏马,这座马场就是如今的 山丹军马场 。
山丹军马场
霍去病和他的轻骑兵骑着山丹马,以闪电攻势清扫匈奴各部,并一直追击到库木塔格沙漠的边缘才勒住马缰。
汉王朝从此解除了西北边疆的威胁,并牢牢掌控了河西走廊。这无异于为中国版图增添了一只有力的臂膀,同时也打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拉开了中国对接全世界的大格局。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又经过数年的努力,汉王朝最终将葱岭以西,昆仑以北的2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纳入统治范围,一个东方大国的雏形俨然形成。
之后的千百年间,班超孤军深入,平定西域;隋炀帝亲征吐谷浑,重开丝绸之路;左宗棠抬棺出征,誓死收复新疆……无数中华儿女或手持旌节或身披铠甲,义无反顾地从祁连山脚下默默走过,而支撑他们前行的无非是国家一统、百姓安康的大国梦想。
03河西四郡
祁连山从不说自己光芒万丈,她只是一声不响地拦截着从高空飘过的暖湿气流,经年累月,积攒出一个由2800多条冰川所组成的固体水库。
当冰雪消融,涓涓溪水蜿蜒而下,汇聚成汩汩涌动的大河,从河西走廊横穿而过,松软的泥土被河水浸透,一个个生机盎然的绿洲就在河流两岸蓬勃迸发,被沙漠三面包围的河西走廊就这样成为了一条充满活力的交通动脉。
源出祁连山的几条大河,带来的都是河西走廊上最耀眼的名字:石羊河上是武威,黑河上是张掖,北大河连酒泉,疏勒河上是玉门和瓜州,敦煌脚下党河缓缓流淌。
这其中,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正是汉武帝为经略河西走廊所设置的 河西四郡 。
源出祁连山的黑河
武威 ,翻越乌鞘岭后的第一座城市,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绿洲。
这座城市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 凉州 。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遥想当年,长安以西,众多大大小小的城镇,要论车水马龙花灯璀璨,可能都比不过武威,作为拱卫长安和把控西域的门户,在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都是西北地区的军政和文化中心。
武威城楼
武威城区的东北角,有一座东汉古墓,1969年,人们在“挖洞积粮”时,意外发掘出一个声势浩大的铜马阵列,其中一尊便是著名的 “马踏飞燕”。骏马飞腾的健美身姿、马蹄下吃惊回眸的鸟以及整座雕塑的巧妙平衡,无不让人拍案叫绝。
战马嘶鸣,虎虎生风,这座铜奔马何尝不是文化自信的精彩呈现。这是一个彰显大国雄风的城市,也是汉王朝开疆拓土的号角。 武功军威,震慑四方,这,就是武威。
武威雷台汉墓
张掖 ,河西走廊的咽喉,祁连山下的膏腴之地。作为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所滋养出的绿洲,张掖自然也是河西走廊里最大的赢家。
在去往张掖的路上,你会遇到遮天蔽日的林荫道、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还有整整齐齐的水稻田,而更令人意外的是到了张掖市区,迎面撞上一片苇草摇曳、候鸟纷飞的湿地,要不是天边还望得到“祁连山顶雪”,就真的要“错把张掖当江南”了。
张掖湿地公园
倚仗着祁连山的偏爱,在张掖,连干旱都能生出一种别样的风采。丹霞和彩丘,两种极其美丽的地貌景观竟然肩并肩出现在张掖西北郊的同一片红色地层上。
千姿百态的丹霞,仿若是一个被遗忘万年的城池,廊柱环伺,古堡林立,到处都是帕特农神庙般的谜语。彩丘更像是大自然封印在张掖的七色彩虹,是天空留给大地的唇印,它那令人眩晕的色彩,一亮相便惊艳了世界。
冰沟丹霞
七彩丹霞
张掖市中心坐落着河西走廊里最大的鼓楼——镇远楼,当一轮圆月从楼后升起,站在楼前,“玉关晓月”的画面生动呈现,而顶层匾额上熠熠生辉的“万国咸宾”,则让人追古忆昔,豪情顿生。 张国之臂掖,以通西域,这,就是张掖。
张掖鼓楼,摄影©孤城
离开张掖,沿着祁连山继续往西,到了酒泉时,山势抬升到最高点,所以在酒泉市区中穿行,往往一抬头就能看到一排雄浑肃穆的雪峰屏列半空。
人人都知道酒泉有卫星基地,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酒泉公园里还真有一个名为“酒泉”的泉眼,泉水清冽,入口甘甜。
酒泉
关于酒泉的得名,有这样一种说法,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在河西走廊大败匈奴,汉武帝赐御酒表彰战功。而军士甚众,酒却只有一坛,霍将军不愿独享,便将御酒倒入泉水中,全军将士拿头盔盛水共饮,此泉遂得名为“酒泉”。
“城下有泉,其水若酒” ,酒泉,原来是大气洒脱的意思。
酒泉街景
敦煌 ,古时又叫沙洲,这个称呼很应景,因为无论从哪个方向接近敦煌,都要穿过茫茫的戈壁大漠。
在敦煌鸣山路上,抬眼就能望见一座巨大沙丘横卧在路的尽头,这就是敦煌的地标——鸣沙山。来到敦煌,你一定会惊叹,城市和沙漠会如此亲近,在沙山下生活的人会如此坦然。
敦煌绿洲
方圆近800平方公里的鸣沙山也只被看成了一座大型游乐场,在这里,沙漠并不让人恐惧,你可以放下一切顾虑,跳进温柔的沙海,恣意狂欢。
西出敦煌,向南是据守昆仑道的阳关,向北是控扼天山道的玉门关。
阳关烽燧
“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古时候,跨过这两座关隘,就彻底离开了祁连山的庇护,同时也告别了中原文化圈,走进了陌生的西域。
敦煌者,盛大辉煌。 河西走廊尽头的这叶小小绿洲,寄托的实则是一个王朝对异域世界的无限期许。
鸣沙山月牙泉
04文化走廊
祁连山就像是一把打开文明之门的钥匙,它恰到好处地矗立在农耕文明、草原文明、藏地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叉地带。山顶的冰雪融水造就了山脚的片片绿洲,首尾相衔的绿洲又给予文明以行走的途径。
从张骞凿空西域,到霍去病荡平匈奴,再到汉武帝打通丝路,不同文明间的沟通交流轰然涌现。往来不绝的西域商旅、屯垦戍边的移民和将士以及众多游牧部族的后裔在祁连山下碰撞融合,共存共生。
武威文庙
当中原陆沉,生灵涂炭之际,局势稳定的河西走廊又张开臂膀,接纳了西迁避乱的中原难民,儒家的文化思想和秦汉魏晋的士族文脉也在祁连山的荫庇下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在佛法东渐的进程中,祁连山也无疑是一座耀眼的灯塔。东来的鸠摩罗什,西去的法显、玄奘无不取道河西走廊,使得佛教文化于此盛极一时。
在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张掖马蹄寺和武威天梯山,僧侣和工匠们用美轮美奂的壁画和造像定格了那个历史上的高光时刻。而发生在武威白塔寺的凉州会谈,不仅是佛教传入草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促成青藏高原从此融入中华大家庭。
敦煌壁画
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 五凉文化 则是在河西走廊的大熔炉中炼造而成的地方特产,其中最有名的是由西凉乐舞演化而来的《凉州词》和《甘州曲》,无数文人墨客以此为题,写诗填词,从他们的生花妙笔下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雪山草原的庄严与灵动,大漠边关的粗犷与萧瑟,戎马生涯的豪迈与孤寂以及儒释两家的谦和与悲悯……而这不正是祁连山所独有的人文特质吗?
日落后的嘉峪关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以西,云端之上,祁连山顶的白雪熠熠闪光。
走在山下,邂逅一个个古老又崭新的城市,想起你我正处在时光的深处,和千年往事互相凝望,虽万籁俱寂,却荡气回肠。
《穿越河西走廊》系列连载
关注地球旅客查看更多章节
这种冰裂纹奇观是湖底百泉泉水在低温条件下迅速冰冻后形成。
新疆巩留县蝶湖冬季冰面会形成自然裂纹,加上冰面积雪融化后,颜色深浅不一,好似一幅水墨画。
一、新疆蝶湖冰裂纹形似水墨画是怎么回事
在新疆的巩留县,一个蝶湖冬季冰面会形成自然裂纹,加上冰雪面积融化以后颜色深浅各异,好像一幅水墨画。
这种冰裂纹奇观是湖底百泉泉水在低温条件下迅速冰冻后形成的,有的“枝如游龙,叶如娇凤”,有的犹如海底的珊瑚,美到令人窒息。
二、什么是冰裂纹
讲,冰裂纹又称开片原、又叫断纹瓷,是一种古老的中国陶瓷烧制工艺,原属于龙泉青瓷中的一个品种,因为它的纹片如冰破裂,裂片层叠有立体感,而称为冰裂纹。在哥窑的各种釉裂纹片中,冰裂纹排名首位,素有“哥窑品格,纹取冰裂为上”的美誉,因为它在烧制的过程中独特开裂,展现出无限的自然美。
冰裂纹的制作工艺异常复杂,在南宋灭亡后失传。浙江龙泉人叶小春经过五年的苦心研制,在2001年4月将失传千年的哥窑谣真品冰裂纹重现于世,让这千年的古瓷重放异彩。
三、冰裂纹的广泛应用
现在的冰裂纹应用更为广泛一些,餐桌的桌面、茶几的下隔板都比较常见,他们通透空灵,和现代的建筑相互呼应,冰裂纹的纹理交错,逶迤远去非常好看,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可以不夸张地说,冰裂纹是极其典型的化腐朽为神奇的残缺美。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拿着棒槌或石头砸到冰上,冰面就会出现许多炸裂开来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
这种缺陷美曾经被制瓷工匠巧妙地用作装饰纹,效果精美绝伦,有浑然天成、巧夺天工之感,它的独特美早就博得古人的厚爱,将其视为稀世珍品。家具中使用冰裂纹也是受瓷器的影响,才得以推崇。古代的时候,冰裂纹常常以透雕的形式装饰于床的围栏、椅背、透空的橱门以及画案的下隔板处。既满足了特定家具部件需要透空的功能,又极大地丰富了家具的形体和装饰效果。
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这天然景观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美到令人心动不已。
一开始发现楔形文字时候谁也认不认识破译它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过了几十年,偶然发现破解文字的钥匙:一块用三种文字雕刻成的石碑。
一般都需要一个类似于罗塞塔石碑这种可以对比的文字材料,才能进行破译。西夏文破译就是这么开始的。契丹文破译也是依靠一份双语材料。
胡杨精神:胡杨树被维吾尔人称之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坚韧不拔 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胡杨具有抗干旱挡风沙耐盐碱生存时间长的特点,被人赋予了坚韧执着顽强不屈的特点,实际上还是人能这样,做好自己,自己敢对自己负责,自己才会有这样的特点,学习历代先烈,了解实际,敢承担,有自己感悟,代表华夏,为民族而奋斗,为国家而奋斗,履行好自己职责,做好自己事。
胡杨的品质:胡杨的品格是坚毅自强不息,风骨凛凛挺立风沙zhi线,在风霜雪雨中忠诚地守望家园。
扩展资料:
生长习性:
胡杨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它生长的水分主要靠潜水或河流泛滥水,所以具有伸展到浅水层附近的根系,具有强大的根压和含碳酸氢钠的树叶,因而能抗旱耐盐。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唯一的乔木树种,它自始至终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走向荒漠化的过程。
胡杨是干旱大陆性气侯条件下的树种。喜光、抗热、抗大气干旱、抗盐碱、抗风沙。在湿热的气候条件和粘重土壤上生长不良。胡杨要求沙质土壤,沙漠河流流向哪里,胡杨就跟随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变迁又相当频繁,于是,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曾驻足的痕迹。
-胡杨
胡杨是新疆古老的珍奇树之一,在我国古籍中又称胡桐或梧桐,维吾尔族称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由于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因而被人们赞誉为"沙漠英雄树"。
胡杨是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树高一般15米以上,最高30多米,胸径可达2米,足可数人合抱。在新疆民丰县的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有一独株胡杨树,高32米,覆盖面积800多平方米,号称新疆的"胡杨之王"。
株株胡杨的形象,姿态各有差异,它们群立于荒漠地带,给人以古劲、奇特的印象。清人宋伯鲁在其咏胡杨的诗中曾惟妙惟肖的写到"君不见额林之北古道旁,胡桐万树连天长。交柯接叶方灵藏,掀天掉地纷低昂。矮如龙蛇欲变化,蹲如熊虎踞高岗,嬉如神狐掉九尾,狞如药叉牙爪张!”。
胡杨之奇在于起源古老,它的祖先远在一亿三千九百万年前(白垩纪)就出现了。两千五百万年前(中新世),它的祖先就到达了天山山间盆地。一千二百万年前(上新世)已遍及中亚、新疆和我国西北。
胡杨之奇,还在于叶形随阶段发育而变化,故又有异叶杨之称。它的苗期叶,细长如线;五至十五龄,叶形变宽如柳;十五龄以后,叶形似扇,两面同色,颇象银杏。它蔚然翠绿,迎风摇曳,给茫茫沙漠增添了无限生机。
胡杨还会哭呢!《新疆与图风土考》曰:"夏日炎蒸,其津液自树梢流出,凝结如琥珀为胡桐泪;自树身流出色如白粉者为胡桐碱"。因为胡杨将吸收的盐分部分储藏体内,部分又通过表皮裂缝向外溢出,排除体外,形成白色或淡**的块状结晶,即胡杨碱,《本草纲目》称 胡杨泪。这种通过植物体搬运盐分的现象,是胡杨生态学上一大特点,也是它适应干旱荒漠地区土壤盐渍化的特殊能力。
胡杨的寿命长于云杉。维吾尔族相传,胡杨能活三千年,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
胡杨一生都在顽强地同风沙作斗争。它们甘居荒漠,以粗壮的躯干的群体阻挡着流沙,抵御了寒风,保卫了绿洲,维护了干旱地区的生态平衡。
胡杨一身是宝:它的树叶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盐类,是牲畜过冬的好饲料;它的木材柔韧,耐水耐腐,有美丽的花纹,是三合板、镶木地板的好材料。胡杨碱可以入药、制肥皂。
胡杨对人类的要求甚少,却为人类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无愧于"沙漠英雄"的美称。
正所谓“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美女的踪迹是神秘莫测的,就像长在空谷里的兰花草一样。但是美人也也不一定都在山谷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黄沙大漠里也有可能埋藏着绝世美人。1980年,人们在新疆挖掘出一具干尸。
研究者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还原了干尸当时的容貌,大家都被她的美貌所震撼。可是让人们难以相信的是,如果用放大镜去看,这具尸体竟然会让人感到非常不适。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公元326年,当时天下大乱,硝烟四起。割据敦煌莫,称霸一方的军阀也趁机攻打鄯善。
鄯善兵力不足,只能选择用献出楼兰公主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与安宁。果不其然,军阀看到楼兰公主之后大为欢心喜悦。军阀不仅对她宠爱有加,还为她建造了一座宫殿。楼兰的女子个个都样貌出众。普通人为她们神魂颠倒,就连一些出家人也无法抵御这种美貌上的致命诱惑。
《魏书·祖渠传》记载,公元420年前后,克什米尔高僧昙无谶和鄯善公主曼头陀林之间就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昙无谶本来是想到楼兰古国弘扬佛法的,可是他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被美貌的公主所诱惑。事情败露之后,他也只好仓皇的逃亡。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存在于古书古籍中,至于楼兰公主到底长什么样子也无人知晓。直到2005年4月4日,赵成文教授着手复原楼兰干尸的项目的时候这个秘密才被揭开。在当时那个时代,复原出干尸的样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这位在2002年4月就被授予一级警监警衔的教授丝毫不为困难所惧。
他决心要让楼兰美女的美貌重现于世,有的时候为了更加逼真的还原楼兰美女,赵成文教授要不分昼夜的做出上百种排列组合,并且从中筛选出最贴切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赵成文教授利用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手段,并且参考“三庭五眼”的原则,终于在2005年4月10日还原了楼兰美女的画像。
复原出的画像上是一个年龄在35岁左右的女人,她有着大而深邃的双眼,高挺的鼻梁和小巧的嘴巴。这是非常典型的欧罗巴人种的象征。楼兰美女还戴着高高的粘帽,身上穿着粗制的毛呢制成的衣服。这一切都显示早在3800多年前,楼兰所处的位置就已经黄沙漫天了。
换句话说,这也意味着当时罗布泊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绿化的面积急剧下降,所以导致整个罗布泊地区都无法抵御风沙的肆虐。 可是尽管如此,封山还是没能保护好这具美丽的尸体。按照常理而言,在高温和干燥的环境下,尸体会被很好的保存下来。
但是很快网友们就炸锅了,纷纷表示“不忍直视”,原来楼兰美女被发掘和下葬的时间相隔甚远,所以身体上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如果用放大镜去看楼兰美女,就会发现她的身上有很多的虫卵。沉睡千年的尸体变成了虱子的乐园,这样一看,不禁让人后背发凉。
祁连山的两千里冰雪连天 两千年风云迭变
本文2023-10-27 11:21: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