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病害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园林植物病害有哪些,第1张

植物病毒病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病毒、传毒介体、外界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当田间有大面积的感病植物存在,毒源、介体多,外界环境有利于病毒的侵染和增殖,又利于传毒介体的繁殖与迁飞时,植物病毒病害就会流行,那植物病害的种类有哪些呢?植物病害的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常见园林植物病害有哪些吧?

一、真菌性病害

1、煤污病

(1)病原:子囊菌亚门

(2)症状:叶片、嫩梢、枝条、树干均能发生,严重时黑色煤尘状物布满叶片、枝条、树干,大多在叶片的正面,严重影响植物的景观和光合作用。

(3)发生特点:主要由蚧、蚜虫等刺吸性害虫危害后引起。这是因为蚧、蚜虫等排除的蜜露是致病菌的营养来源,为致病菌大量繁殖提供良好的条件。

2、山茶炭疽病

(1)病原:半知菌亚门

(2)症状:危害叶片、枝条、果实。叶尖或叶缘易感染,病斑初期淡褐色、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逐渐变褐;后期中心灰白色,边缘暗褐色,较宽,有轮纹状皱纹,上面轮生或散生小黑点,病斑大小不一,有时扩展到全叶。

(3)发生特点: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开始发病,以6-9月发病重,高湿有利于发病。

二、细菌性病害

1、樱花根瘤病

(1)病原:根癌土壤杆菌

(2)症状:在根颈近表土处形成癌肿,主根。侧根上均可感染,但主要集中在根颈部位。

(3)发生特点:主要从伤口侵入植物组织,癌肿为圆形,直径1-4cm,最大达到10cm左右。

2、桃树穿孔病

(1)病原:野油菜黄单细胞菌桃致病菌变种

(2)症状:病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枝梢和果实也能发病。受害叶片初期出现淡褐色水渍状圆形或多角形的病斑,周围有淡**晕圈,边缘容易产生离层,形成穿孔。

(3)发生特点:细菌在病枝上越冬,翌年5月开始发病,6月可见叶片穿孔。气候潮湿、管理不善、树势衰弱、老树发病重。蚜虫等危害后形成的伤口,细菌易侵入。

三、其他传染性病害

1、月季花叶病

月季花叶病属病毒性病害。

(1)病原:月季花叶病毒

(2)症状:病害在叶片上产生花叶症状,叶色浓淡不匀,呈淡绿、深绿、黄绿镶嵌的花斑。有时在花叶中还带有透明针尖状小点。

(3)发生特点:主要又嫁接、插条扦插等传播。

2、秋海棠根结线虫病

(1)病原:根结线虫

(2)症状:根部受害后,主侧根上形成圆形小瘤,小瘤在根上的分布似念珠状,小瘤初期光滑,后期粗糙。解剖小瘤,可以发现白色的粒状物,即线虫的雌成虫。植株受害后生长衰弱、矮缩,叶色逐渐发黄以致脱落,严重时植株枯死。

(3)发生特点:一年发生数代,大多以卵过冬。

四、非侵染性病害

1、香樟黄化病

(1)症状:病害发生初期,新梢嫩叶失绿、叶脉任为绿色,以后也逐渐退绿,全叶呈**至白色,叶小且薄、扭曲干腐、坏死;腋芽萌生,丛生许多细小的侧枝;危害严重时,全株黄白色,叶脉也为黄白色,嫩梢顶部焦头,以致枯死。

(2)发病特点:土壤盐分多,碱性强,植物可利用的可溶性铁含量低,导致植物缺铁而黄化;雨季、积水地带、土壤板结等因素,可引起根系发育不良,降低了根部对铁元素的吸收能力,影响叶绿素的形成而发生黄化。

2、桃树流胶病

(1)症状:多发生在老的桃树树干或伤口部位,病部初期稍肿起,逐渐分泌出软胶,干时硬化,软胶可削弱树势。

(2)发生特点:春季最盛;虫蛀后树干开裂的,以利于发病。

当植物受到病原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条件影响时,其代谢、生理功能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内部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外部形态上表现出不正常的状态,甚至局部或整株死亡,这种现象就称为植物病害。植物病害可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3种。(1)真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发生程度最高、最常见的一种。发生真菌性病害的植株上一般都产生白粉层、黑粉层、霜霉层、锈孢子堆、菌核等,若在生病的植株上看见上述特征之一,可先初步判断为真菌性病害。(2)细菌性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最少见的一种,但有许多细菌性病害对生产影响却很严重,造成大量减产或毁田。细菌通过植株的气孔、伤口等处侵入,发病后的植株一般表现为坏死、腐烂或萎蔫。(3)植物病毒性病害又称花叶病,发生程度仅次于真菌性病害。病毒引起的植物病害绝大多数表现为系统性病害,即全株表现出黄化、局部或整株的萎缩、小叶、小果、矮化、丛枝、蕨叶类畸形等病变和症状。(4)生理性病害是一种由于管理措施不当而给植物造成影响的病害。如缺氮引起的植物叶色浅绿,底部叶片逐渐黄枯;缺钾引起的老叶褐绿,沿叶缘有许多褐色小斑等。

病状及其类型:病状指植物生病后本身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变色:植物受害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但植物细胞未死亡。

11 褪绿和黄化: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使叶片颜色变浅或褪绿变黄。如:豌豆黄顶病(黄化)、大白菜病毒病(沿叶脉褪绿)。

12 花叶与斑驳: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叶片黄绿相间或深绿和浅绿相间。如:苹果花叶病、萝卜花叶病、南瓜花叶病等。

2.坏死:是寄主被害后其细胞和组织死亡,仍保留着原有的形状。

21 斑点:根据病斑颜色不同,有褐斑、灰斑、黑斑、白斑等。

根据病斑形状不同:有圆形、椭圆形、梭形、不规则形,有的受叶脉所限成为角斑,有的沿叶脉发展形成条纹或条斑。如:豇豆褐纹病、黄瓜霜霉病、柑桔溃疡病、葡萄褐斑病、苹果灰斑病等。

22 穿孔:病斑部分组织脱落,形成穿孔。如:核果类穿孔病。

23 枯焦:早期发生斑点,随后迅速扩大或愈合成片,最后使局部或全部组织或器官死亡称为枯焦。如: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

24 猝倒:幼苗茎基部坏死腐烂,缢缩呈线状、倒伏。如:茄科蔬菜幼苗猝倒病。

25 立枯:幼苗的根或茎基部与地面接触处腐烂,全株枯死,病苗不倒伏。如:茄科蔬菜苗期立枯病。

3.腐烂:是较大面积植物组织受病原物的破坏分解,细胞崩溃解体。

干腐——组织本身含水量较低,腐烂后水份很快散失。如:油菜菌核干腐病。

湿腐——组织本身含水较多,水份不易散发。如:瓜、果腐烂、大白菜的软腐病。

4.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受病原物侵害后,大量菌体堵塞导管,或是产生毒素,影响水份运输,使其枝叶萎蔫下垂。

(1)青枯:病株全株或局部迅速萎蔫,而叶片仍保持绿色。如:辣椒青枯病。

(2)枯萎与黄萎:病状与青枯相似,但叶片多先从距地面较近处开始色泽变黄,病情发展较慢,不迅速枯死。如:番茄枯萎病和黄萎病。

5.畸形:植物受害后,发生增生性病变或抑制性病变,分以下几种类型。

51 卷叶:叶片两侧沿叶脉向上卷曲,叶片较厚,硬而脆,严重时卷成筒状。如:桃缩叶病。

52 蕨叶:病组织发育不均衡,叶片变成线状或蕨叶状。如:蕃茄蕨叶病。

53 丛枝:受病后茎节缩短,枝条过度分枝,密集丛生。如:枣疯病。

54 瘤瘿:受病组织局部细胞增生,形成不定型的畸形肿大。如:柑桔根结线虫病、十字花科根肿病。

病征及其类型 病征是病原物在寄主的受病部位表现出来的特征。可分为以下类型:

(1)霉状物:在受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霉层,霉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如:莴苣的霜霉病,葡萄霜霉病。

(2)粉状物:在受病部位产生的各种粉状物。如:瓜类的白粉病、梨白粉病等。

(3)粒状物:在受病部位产生的各种颗粒状物,形状、大小不定。如: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瓜类的白粉病(闭囊壳)、苹果腐烂病、炭疽病。

(3)锈状物:锈病的病征。如豇豆锈病、枣锈病。

(4)脓状物:这是细菌病害独具的特殊病征。如: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菜豆细菌性疫病、柑桔溃疡病。

1、真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在病害比例最大,真菌的营养体主要是菌丝,生长在植物的体内外。生长到一定阶段会产生孢子继续繁殖。真菌性病害产生的环境大多是潮湿的,会在寄主的组织部位长出霉状物和粉状物。真菌性病害从外部看来表现在腐烂变色、组织坏死、萎蔫畸形、溃烂猝倒等病状。

2、细菌性病害

植物感染细菌类病害的比例不多,多为急性坏死。细菌类病害的外部表现在,发病的部位会有斑点、溃疡,病灶上会出现水渍状、油渍状,菌脓。

3、病毒性病害

病毒性病害主要是病毒入侵感染引起的,危害的花卉植物种类繁多,病毒性病菌从外部看来表现在植株变色、斑点、环纹、明脉。丛生、矮化、畸形坏死等症状。病毒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各种昆虫口器吸入植物传播。

4、生理性病害

生理性病害多由不良的环境导致,比如高温、低温,或者缺乏营养,等外部原因,表现在花卉外部的具体表现为:落叶。落果,枝叶枯黄等。

5、青枯病

本病是由细菌侵染植株根、茎引起的维管束病害。幼苗感期染后,植株根颈变褐腐烂以至倒伏,生长盛期植株感染后,通常地上部分叶片突然失水干枯下垂,根部变褐腐烂,最后整株枯死,用刀横切茎或根,可见乳白色或黄褐色细菌粘液溢出。

,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非侵染性病害包括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另一类是侵染性病害,包括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植物病害的病原种类有哪些吧?

1、真菌

一类重要的真核微生物。一般为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有些在菌丝内有隔膜,把菌丝隔成多个细胞;不含叶绿体和叶绿素,多数具细胞壁。有些真菌为单细胞,无细胞壁。都为异养型,寄生(除少数外多为兼性寄生)或腐生。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孢囊孢子(有的具鞭毛,可游动,也称游动孢子)或分生孢子(从菌丝体上或菌丝体分化形成的分生孢子梗上产生的外生孢子),以后者较常见。有性生殖可产生各种有性孢子,其中有经过配子囊直接交配形成的卵孢子和接合孢子,有产生在子囊内的子囊孢子或在担子上形成的担孢子。真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阶段和有性繁殖阶段的世代交替过程。无性阶段产生的无性孢子可连续多次产生,是植物病害流行的病原;有性阶段多发生在病原真菌侵染后期或经过休眠以后,有性孢子只产生一次,多为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2、细菌

一类较小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可分球菌、杆菌、螺旋菌等类型。有细胞壁,无叶绿素,异养,大多为腐生。一般都有着生部位不同和数目不等的鞭毛,有的还有芽孢和荚膜。观察和鉴别细菌多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细菌以裂殖方式迅速繁殖,从植物的气孔、皮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以及伤口侵入寄主。细菌病害主要见于高等被子植物,栽培植物上较多。无论大田作物或果树、蔬菜都有一种或几种细菌性病害,尤多见于禾本科、豆科和茄科作物。常见的病害有水稻的白叶枯病和条斑病、马铃薯的环腐病、茄科和其他作物的青枯病、十字花科蔬菜的软腐病、棉花的角斑病和柑橘的溃疡病等。玉米的细菌性枯萎病和梨火疫病常造成世界性危害。

3、菌原体和类菌原体

菌原体是一类比细菌更简单的、能进行自主代谢的已知最小原核生物。无细胞壁,细胞外面只有单位膜结构的原生质膜。菌体呈不规则球状、丝状、螺旋状或不定形等多种形态。只有在成分复杂的特殊培养基内,多数还需供给外源胆固醇才能生长。类菌原体的形态、结构及对抗生素的反应与侵染人和动物的菌原体相同。其菌体至少在某一阶段呈螺旋形,大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已发现近百种植物可由类菌原体寄生在寄主植物韧皮部的筛管中而引起病害。柑橘僵化病菌和玉米矮化病菌等都是这类病原物。还有一些菌体不呈螺旋形,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尚无分类上的科学命名 ,而暂称为类菌原体。桑萎缩病、枣疯病、翠菊黄化病的病原物都属此类。

4、类立克次体或类立克次体细菌

是寄生于植物导管或筛管内的一类病原物,有光滑或波纹状的细胞壁,无细胞核。形态和结构类似立克次体或某些棒杆菌属的细菌,但不能在培养细菌的一般培养基上生长。1978年以来有些寄生在导管内的类立克次体先后被分离培养成功,其中有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阳性细菌。但尚未培养成功的在分类上的地位还不能确定。

5、病毒和类病毒

在活体细胞内寄生增殖的不具细胞结构的生命体。一个完整的病毒个体称为病毒粒体或病毒粒子。由1种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有些病毒在粒体外还有包膜。病毒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形状。侵染植物的病毒粒体主要有杆状、线条状和球状 3种类型。其遗传性状和致病力由核酸决定的,大多数病毒是核糖核酸(RNA)单链结构,少数是脱氧核糖核酸 (DNA)双链或单链结构。侵入寄主植物活细胞的是病毒核酸,其蛋白质外壳则被留在寄主细胞之外。病毒核酸在寄主细胞内可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复制成新核酸,并编码合成蛋白质外壳,然后装配成新的病毒粒体。有的植物病毒存在几个性状不同的粒体,当寄主不同时,其不同粒体可增殖为不同的株系或变株,各有不同的致病力、传毒介体和抗原特性,甚至有的粒体形状也各异。病毒很容易发生突变(自然突变和人工诱变)。有的病毒含几个粒体,只有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如苜蓿花叶病毒就有大小不等的5种粒体。

6、寄生性种子植物

由少数缺乏足够的叶绿体或某些器官退化的种子植物演化而成。其中,有的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只从寄主植物取得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半寄生;有的完全失去光合能力,必须从寄主植物获取全部营养物质,称为全寄生。多寄生在植物的根部或茎干上。以寄生于大豆和亚麻等作物的菟丝子、寄生于瓜类的列当和寄生于树木的桑寄生和槲寄生等危害最大,其次是独脚金和野菰等(见寄生性种子植物)。

病状和病症都是植物病害诊断的重要依据。

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是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例如,烟草花叶病和大白菜软腐病都是植物病害的名称,它们分别描述了烟草和白菜在受到某种病原体或环境因素影响后所表现出的病状。

病症则是病原体在植物上表现出来的特殊结构。在植物病害中,病症往往是由病原体引起的,比如真菌、细菌、病毒等。这些病原体在植物体表或体内表现出独特的结构,如菌丝、孢子、脓液等,这些病症可以作为诊断病害的依据。

通过对病状和病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这是植物病害防治的重要步骤,也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药用植物与其他植物一样,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当环境条件劣于它所能适应的范围时,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就遭受破坏而引起生理性病害(即非侵染性病害),其表现常有下面几个方面:1营养失调,药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营养条件,若某种营养过多或缺少,即可引起植物营养失调而发生病害。如缺氮可引起植株失绿、黄化;缺钾常使组织枯死;缺磷则影响药用植物生长和引起植株变色。缺铁、镁及微量元素锌、硼、锰、铜、钼等也会引起显著的症状。但若施肥过多或不平衡,对药用植物也不利。如氮肥施用过多,则造成植株徒长、迟熟和倒伏,显著降低抗病能力,严重影响中草药的产量和质量。

2水分失调,水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要素,不同药用植物对水分要求不一致。水分失调时,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会受影响;土壤水分不足,常引起植株凋萎、叶尖叶缘枯黄、花果脱落或果实瘦小。土壤水分过多,根部窒息,常引起根腐或有的果实开裂,如砂仁结果后遇大雨,地面积水时,果实常开裂。光的影响,光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光照过弱,植株茎、节、叶柄伸长,容易引起黄化,甚至影响正常的开花结实。尤对于一些喜光的药用植物,若光照不足,抑制生长的现象更明显。但光照过强,也要引起对植物生长的抑制或植株组织的灼伤。如黄连、人参、细辛、西洋参等喜阴的药用植物,栽培时常需要人工荫蔽或合理间套作,以利于控制光照强度。

4温度的影响,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其最低、最适宜和最高的温度要求。若温度变化超出了它所适应的范围,就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危害。如温度过低,一些药用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变黄、变红或变紫,从而影响开花结实和果实成熟。这种影响在南药北移时尤为显著。但是温度过高对植物也同样有害。因高温常可抑制一些药用植物的生长,甚至造成植株组织的灼伤。例如秦艽、雪莲花等一些高山地区生长的药用植物,在平原地区引种,往往因温度较高而难于生长。

5中毒,空气、降雨(酸雨或冰雹)、土壤和植物表面存在着对植物有害的物质,可以引起植物的病害。如烟害,是由于工矿区排出的气体中含有SO(二氧化硫),使某些药用植物(如豆科药用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产生叶片早落、褐色等症状。施肥不当,如过多地使用硫酸铵,会造成土壤中硫化氢的积累而毒害根部。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也常使药用植物产生药害。以上产生的非侵染性病害在症状上有时与某些侵染性病害很相似,故在防治工作中必须加以区别,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情况下,非侵染性病害的病株在田间的分布比较均匀一致,或大片发生,发病的地点常与地形、土质或特定的环境条件有关,当病原消除后有时尚能完全恢复。侵染性病害田间发病往往由局部开始,逐渐蔓延扩大。非侵染性病害不仅降低了药用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能力,而且常常创造了有利于病原物侵入的条件,故非侵染性病害很容易导致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如丹参、太子参等药用植物,若雨季排水不良,土壤湿度大,根部常因受涝而易引起根腐病的发生。

园林植物病害有哪些

植物病毒病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病毒、传毒介体、外界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密切相关。当田间有大面积的感病植物存在,毒源、介体多,外界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