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瘟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五瘟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杂病源流犀烛·六*门》卷十五方之五瘟丹 31 制法 32 制法 33 五瘟丹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4 《保命歌括》卷六方之五瘟丹 41 五瘟丹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效主治 44 五瘟丹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46 附注 5 《韩氏医通》卷下方之五瘟丹 51 五瘟丹的别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五瘟丹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附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瘟丹 1 拼音

wǔ wēn dān

2 概述

五瘟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杂病源流犀烛·六*门》卷十五方之五瘟丹 31 制法

黄连、黄柏、黄芩、甘草、香附、紫苏子各一两[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用大黄三两熬膏和丸,弹子大,朱砂、雄黄为衣,再贴金箔[1]。

33 五瘟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井水磨服[1]。

34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六*门》卷十五方之五瘟丹主治疫疟[1]。

4 《保命歌括》卷六方之五瘟丹 41 五瘟丹的别名

代天宣化丸、代天宣化丹、凉水金丹

42 组成

甘草(不拘多少,立冬口取青竹截筒,1头留节,纳甘草于内,以木塞筒口,置厕缸中浸之,至冬至前3日取出,晒干用。甲己年为君)、黄芩(乙庚年为君)、黄柏(丙辛年为君)、山栀(丁壬年为君)、黄连(戊癸年为君)、香附(童便浸,炒,使)、苍术(米泔水浸,炒)、紫苏(佐)、陈皮(佐)、雄黄(水飞)、朱砂(水飞)。

43 功效主治

《保命歌括》卷六方之五瘟丹主治预解疫毒及解疹痘毒。

44 五瘟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食远面东服,新汲水煎,热下,日3服。取雪水杵丸。如无,取龙泉水佳。

45 制备方法

上前5味,当以其年为君者一味倍用,4味为臣减半,其后6味为佐者,又减臣数之半,于冬至日各制为末,和令匀,惟朱砂、雄黄以半为药,留半为衣。大人,为丸如梧桐子大;小儿,如黍米大。

46 附注

代天宣化丸(原书同卷)、代天宣化丹、凉水金丹(《松峰说疫》卷五)。

5 《韩氏医通》卷下方之五瘟丹 51 五瘟丹的别名

运气五瘟丹

52 组成

黄芩(乙庚之年为君)、黄山栀(丁壬之年为君)、黄柏(丙辛之年为君)、黄连(戊癸之年为君)、甘草(甲己之年为君)、香附子、紫苏。

53 主治

《韩氏医通》卷下方之五瘟丹主治天行瘟疫。

54 五瘟丹的用法用量

每用1丸,取泉水浸7碗,可服7人。

55 制备方法

此5味,各随运气为君者,多用一倍。余4味,又与香附、紫苏为臣者,减半也。上7味皆生用,为细末,用锦纹大黄三倍煎浓汤,去滓,熬膏为丸,如鸡子大,用朱砂、雄黄等分为衣,贴金。

56 附注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方之五汁膏 31 组成 32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4 《仙拈集》卷二方之五汁膏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方之五汁膏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6 《医级》卷八方之五汁膏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7 《医统》卷六十六方之五汁膏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治疹全书》卷下方之五汁膏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9 《嵩崖尊生》卷七方之五汁膏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95 附注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汁膏 1 拼音

wǔ zhī gāo

2 概述

五汁膏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七首。

3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方之五汁膏 31 组成

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薄荷、贝母、牡丹皮、阿胶、茯苓、犀角、羚羊角、梨汁、藕汁、蔗汁、人乳、莱菔汁[1]。

32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前十味以水先煎取汁,入余药再熬,后入蜜二两,隔水炖半日成膏服[1]。

33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八方之五汁膏功能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治真阴亏损,虚火上炎,劳瘵咳血[1]。

4 《仙拈集》卷二方之五汁膏 41 方名

五汁膏

42 组成

蜂蜜4两,姜汁4两,白萝卜汁半斤,梨汁半斤,人乳1碗。

43 主治

《仙拈集》卷二方之五汁膏主治劳嗽。

4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早晚滚汤服数匙。二料除根。

45 制备方法

共熬成膏。

5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方之五汁膏 51 方名

五汁膏

52 组成

白萝卜5斤(捣汁),姜5斤(捣汁),葱5斤(捣汁),韭5斤(捣汁),菜子半斤(取汁)。

53 主治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方之五汁膏主治痛风。一切风寒湿痛。

5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五汁煎成膏,滴水成珠,外加麻油、东丹、石灰收炼,如汁多加多,汁少加少,做膏药贴。不拘久近,立时见效。

6 《医级》卷八方之五汁膏 61 方名

五汁膏

62 组成

梨汁、藕汁、萝卜汁、荸荠汁、姜汁。

63 主治

《医级》卷八方之五汁膏主治痰火咳嗽,燥结咯艰。

6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上取自然汁各1钟,或入人乳、白蜜各钟许,熬膏。不时挑服23匙。

7 《医统》卷六十六方之五汁膏 71 方名

五汁膏

72 组成

鲜胡桃皮、鲜酸石榴皮、黑桑椹、旱莲草、鲜生地黄。

73 主治

《医统》卷六十六方之五汁膏主治髭发黄赤。

7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临睡时将药涂髭发,1染即黑。

75 制备方法

上各及时取汁,瓷盆晒作饼,为末,和合,用堿水调,少入明矾、食盐,和如稀糊。

8 《治疹全书》卷下方之五汁膏 81 方名

五汁膏

82 组成

竹沥1盏,荆沥1盏,梨汁1盏,姜汁半盏,饴糖1钱(以白蜜熬半老代之,尤妙)。

83 主治

《治疹全书》卷下方之五汁膏主治疹后误食猪肉、鸡子,或因风寒,致终身咳嗽者。

8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共溶化。每服数匙,不拘时候服。

9 《嵩崖尊生》卷七方之五汁膏 91 方名

五汁膏

92 组成

天冬2钱,麦冬2钱,生地2钱,贝母1钱,丹皮1钱,茯苓8分,阿胶1钱,薄荷2钱,犀角5分,羚羊5分,犁汁2钟,藕汁2钟,莱菔汁2钟,人乳2钟,甘蔗汁1钟。

93 主治

《嵩崖尊生》卷七方之五汁膏主治虚劳嗽血痰喘。

94 五汁膏的用法用量

用水8钟,煎至3钟,去滓,入5汁再熬,以入水不散为度,又入蜜2两,重汤炖半日用。

95 附注

《寿世保元》卷六: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3克川芎3克白芍36克川黄柏(蜜水炒)3克生知母3克怀熟地黄45克天花粉3克生甘草3克元参6克白桔梗(去芦)9克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虚火上升,喉内生疮。用法用量水煎,入竹沥50毫升,温服。摘录《寿世保元》卷六《医便》卷二: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3克川芎15克白芍药(薄荷汁炒)黄芩各21克生地黄(姜汁炒)黄柏(蜜水炒)知母(酒炒)各24克柴胡21克熟地黄24克麦门冬24克功能主治治阴虚火动,起于九泉者。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别以附子为末,唾津调贴涌泉穴。气虚,加人参、黄耆各24克;咳嗽,加阿胶、杏仁各21克,五味子09克;咯唾衄血,加牡丹皮24克,藕节自然汁10毫升,犀角末15克。摘录《医便》卷二《赤水玄珠》卷十五:滋阴降火汤处方当归黄柏(盐水炒)各45克知母牛膝生地各3克白芍36克甘草梢木通各24克功能主治治火燥血少,气不得降致淋。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摘录《赤水玄珠》卷十五《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滋阴降火汤处方白芍39克当归36克熟地麦冬m白术各3克酒生地24克陈皮21克盐知母盐黄柏各15克生姜3片大枣2枚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治阴虚火旺,唾血鲜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喉舌备要秘旨》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熟地5分,元参3钱半,麦冬1钱半,生芍药1钱半,丹皮1钱半,泽泻1钱,北沙参3钱,女贞3钱,金钗石斛1钱半,天冬1钱半。主治阴虚火旺之喉症。用药禁忌如无潮热,方可用此方。《幼科铁镜》卷六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当归、地黄、白芍、黄连、白茯苓、知母、天花粉、莲子、黑元参、甘草、麦冬、灯心。主治小儿阴虚痰结之咳嗽,涕唾带血,甚至血溢。附注《幼幼集成》本方用法: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类证治裁》卷三方名滋阴降火汤组成白芍1钱3分,当归1钱2分,熟地1钱,麦

详见百科词条:滋阴降火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07:20 共329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的书藉可谓汗牛充栋,在这里只介绍一些较好的中医书于下: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温热论》 《难经》 《濒湖脉学》 《脉经》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制药性解》 《千金翼方》 《肘后备急方》 《金匮要略方论》 《外台秘要》 《圣济总录》 《景岳全书》 《医法圆通》 《育婴家秘》 《临证实验录》 《褚氏遗书》 《仿寓意草》 《孙真人海上方》 《柳洲医话》 《伤寒发微论》 《刘河间伤寒医鉴》 《察舌辨症新法》 《跌打损伤方》 《穴道秘书》 《医学源流论》 《中医之钥》 《止园医话》 《医学传心录》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思考中医》 《时病论歌括新编》 《景景医话》 辨证论治:《素问灵枢汇篡约注》《灵素集注节要》《内难选择》《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湿热经纬》《各家学说讲义》《叶选医衡》《本草备要》

内科精粹:《柳选四家医案》《寓意草》《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清代名医验案精华》《中医医案医话》《老中医医案医话选》《医学心悟》《理虚元鉴》》《内外伤辨惑论》《证治汇补》《丹溪心法》《西溪书屋夜话录》《杂病源流犀烛》《医宗必读》。等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济生方》卷一方之十补丸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十补丸 5 《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之十补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补丸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7 《医学心悟》卷四方之十补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十补丸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84 制备方法 9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之十补丸 91 组成 92 功效 93 主治 9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十补丸 101 组成 102 功效 103 主治 10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十补丸 111 十补丸的别名 112 组成 113 功效 114 主治 115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附注 12 《百一选方》卷十五方之十补丸 121 组成 122 主治 12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3 《朱氏集验方》卷八方之十补丸 131 组成 132 功效 133 主治 13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普济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方之十补丸 141 组成 142 功效 143 主治 14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杨氏家藏方》卷九方之十补丸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6 《摄生众妙方》卷二方之十补丸 161 组成 162 功效 16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164 制备方法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十补丸 1 拼音

shí bǔ wán

2 概述

十补丸为方名,同名方约14首。

3 《济生方》卷一方之十补丸

《济生方》卷一方之十补丸组成为炮附子、五味子各二两,山茱萸、炒山药、牡丹皮、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黄(酒蒸)、肉桂(去皮)、茯苓(去皮)、泽泻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盐酒或盐汤送下。功能益精血,补肾阳。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腰脊疼痛,小便不利[1]。

31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2两,五味子2两,山茱萸(取肉)1两,山药(锉,炒)1两,牡丹皮(去木)1两,鹿茸(去毛,酒蒸)1两,熟地黄(酒蒸)1两,肉桂(去皮,不见火)1两,白茯苓(去皮)1两,泽泻1两。

32 主治

《济生方》卷一方之十补丸主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3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盐酒、盐汤送下。

3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十补丸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十补丸组成为附子(切如豆大)、防风、胡芦巴、木香、巴戟天、肉桂、川楝子肉、延胡索、荜澄茄、茴香、补骨脂各一两,盐四两,黑豆一合。将附子、防风、盐、黑豆同炒以附子裂为度,去诸药,只取附子与余药为细末,酒糯米粉糊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至五十丸,酒送下。治寒疝厥冷,及奔豚等症而致的阳痿[1]。

5 《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之十补丸 51 处方

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60克 山茱萸(取肉)山药(锉,炒)牡丹皮(去木)鹿茸(去毛,酒蒸)熟地黄(洗,酒蒸)肉桂(去皮,不见火)白茯苓(去皮)泽泻各30克

52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3 功能主治

《重订严氏济生方》方之十补丸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5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进下。

55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6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补丸 61 组成

黄耆2两,白术2两,茯苓1两5钱,山药1两5钱,人参1两,大熟地3两,当归1两,白芍1两,山萸肉2两,杜仲2两,续断2两,枣仁2两,远志1两,北五味7钱5分,龙骨7钱5分,牡蛎7钱5分

62 主治

《医学心悟》卷三方之十补丸主治体虚遗精,血气大亏,健忘,心肾不交者。

6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金樱膏为丸,每服4钱,开水送下。或用石斛4两熬膏和炼蜜为丸。每早开水送下4钱。

7 《医学心悟》卷四方之十补丸 71 处方

大熟地120克 当归60克 白芍60克 黄耆120克 人参60克 白术120克 茯苓60克 山药90克 枣仁60克 远志30克 山萸肉90克 杜仲90克 续断60克 北五味30克 龙骨30克 牡蛎30克

72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用石斛120克熬膏,再加炼蜜与药末共和为丸。

73 功能主治

《医学心悟》卷四方之十补丸补肾固精,益气养血。治肾虚遗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疲倦乏力。

7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早服12克,开水送下。凡使煎剂,仿效丸方。

75 摘录

《医学心悟》卷四

8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十补丸 81 组成

熟干地黄(酒浸1宿)2两,艾叶(薄醋糊浆过,炒)2两,川续断(中心有丝者,去芦)2两,鹿茸(熞去毛,酒浸1宿,炙)2两,肉苁蓉(酒浸1宿,去皱皮)2两,阿胶(麸炒)2两,当归(去芦、酒浸1宿)2两,牡蛎(盐泥裹,煅3次,别研)1两,赤石脂(煅,别研)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

82 主治

《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十补丸主治妇人虚损,血败不足。

8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用白汤任下。

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之十补丸 91 组成

巴戟(去心)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白术(米泔浸1宿,切,焙)1两,五加皮(锉)1两,石斛(去根)1两,鹿茸(去毛,酥炙)半两,人参3分,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3分,柏子仁(研)3分,菊花3分。

92 功效

补元气。

9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方之十补丸主治瘴气虚弱,面色萎黄,不思饮食,或困或省,心腹胀满,痞气耳鸣。

9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临卧温酒送下;盐汤亦得。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十补丸 101 组成

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1两,牛膝(酒浸,切,焙)1两,菟丝子(酒浸,别捣)1两,山芋1两,续断1两,山茱萸1两,五味子1两,柏子仁1两,巴戟天(去心)1两,远志(去心)1两。

102 功效

补益气血,壮筋骨,暖水脏。

103 主治

《圣济总录》卷八十九方之十补丸主治虚劳羸瘦。

10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

105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十补丸 111 十补丸的别名

大补丸

112 组成

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1两,肉桂(去粗皮)1两,菟丝子(酒浸软,别研细)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巴戟(去心)1两,远志(去心,姜汁浸,炒)1两,破故纸(炒)1两,赤石脂(煅)1两,川椒(炒出汗,去目及闭口者)2两。

113 功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续添诸局经验秘方)之十补丸具有补五脏,行营卫,益精髓,进饮食之功效。

114 主治

主治真气虚损,下焦伤竭,脐腹强急,腰脚疼痛,亡血盗汗,遗泄白浊,大便自利,小便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颜色枯槁。

115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至50丸,温酒、盐汤任下。

116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17 附注

大补丸(《普济方》卷二一七引《仁存方》)。

12 《百一选方》卷十五方之十补丸 121 组成

附子1两(用防风1两,锉如黑豆大,盐4两,黑豆1合,炒附子裂,去诸药,只用附子,去皮脐),葫芦巴1两,木香1两,巴戟(去心)1两,川楝子(炮,取肉)1两,官桂1两,延胡索1两,荜澄茄(去蒂)1两,舶上茴香(炒)1两,破故纸(炒)1两。

122 主治

《百一选方》卷十五方之十补丸主治小肠寒疝、伏梁、奔豚、痃气等疾;亦治妇人盲肠气。

12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空心酒送下;妇人醋汤送下。若入益智子亦可。

12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糯米粉酒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

13 《朱氏集验方》卷八方之十补丸 131 组成

茴香(炒)2两,葫芦巴(炒)1两,破故纸(炒)1两,苍术(米泔水浸1宿)1两,菟丝子1两(酒浸1宿,炒,以上5味,用煮酒浸3宿),大川乌1个(1两者,好醋浸3宿),青盐半两,丁香2钱,木通半两(用盐2钱,好酒1碗,煮干),麝香半钱。

132 功效

补元阳,益真气。

133 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八方之十补丸治诸虚不足

13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空心温酒送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前浸药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4 《普济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方之十补丸 141 组成

肉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牛膝(酒浸)、干山药、熟地黄、川乌头(泡)、泽泻、人参、当归、官桂(不见火)各等分。

142 功效

暖丹田。

143 主治

《普济方》卷二一九引《瑞竹堂方》方之十补丸主治阳损久虚下冷,夜频起。

144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温酒送下。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5 《杨氏家藏方》卷九方之十补丸 151 组成

延胡索(炒)1两,巴戟(去心)1两,葫芦巴(炒)1两,荜澄茄1两,茴香(炒)1两,木香1两,补骨脂(炒)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焙)1两,川楝子肉(炒)1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152 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九方之十补丸主治元脏虚冷,脐腹刺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困倦少力,及小肠气痛。

15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任下。

1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为衣。

16 《摄生众妙方》卷二方之十补丸 161 组成

黄耆(蜜炒)1两,熟地黄(酒浸9次,陈米饭蒸)1两,白茯苓1两,山药1两,枸杞子1两,肉苁蓉(去皮)1两,牛膝(去芦)1两,香附子1两。

162 功效

《摄生众妙方》卷二方之十补丸一补神,二补精,三补气,四补脾,五补血,六补肉,七补丹田,八补髓,九补大腹,十补小腹。

163 十补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可。年50以下者用枳壳,以上者用香附子(麸炒去毛),煎汤送下。

164 制备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3 《医部全录》卷二四五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祛痰丸的临床应用 4 《圣济总录》卷十七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瑞竹堂经验方·补遗》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医统》卷十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医林方》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祛痰丸 祛痰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ū tán wán

2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五 21 方名

祛痰丸

22 组成

姜制皂角1两,半夏1两,大黄(酒浸,纸包煨,再浸煨3次)2两,橘红5钱,桔梗5钱,天麻5钱,片芩7钱,薄荷3钱,青礞石1钱,白芷1钱,甘草1钱。

23 主治

头风。

2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临卧茶送下。

25 制备方法

蒸饼为丸。

3 《医部全录》卷二四五 31 方名

祛痰丸

32 组成

半夏1两,白术7钱,茯苓6钱,黄芩半两,陈皮(留白)半两,桔梗半两,枳壳半两,石膏(煅)半两,僵蚕(炒)2钱半,五味子1钱半。

33 主治

疟后痰嗽,时时发热,痰稠如黄胶者。

3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姜汤送下,先与三拗汤加黄芩、白术2贴,夜与小胃丹10丸,以搅其痰。

35 制备方法

上用神曲糊丸。

36 祛痰丸的临床应用

疟疾:一男子五十岁,旧年因暑月入冷水作劳患疟,后得痰嗽,次年夏末得弦脉而左手虚,叩之必汗少而有痰,身时时发热,痰如稠黄胶,与上方,仍灸大椎、风门、肺俞五处。

4 《圣济总录》卷十七 41 方名

祛痰丸

42 组成

天南星(生)、半夏(生)、赤茯苓(去黑皮)、干姜(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等分。

43 主治

风头旋,痰逆恶心,咽膈不利。

4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加至40丸,温米饮送下,不拘时候。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5 《瑞竹堂经验方·补遗》 51 方名

祛痰丸

52 组成

木香1两,天麻1两,槐角子7钱半,人参(去芦)、半夏7钱半,茯苓(去皮)1两,青皮(去瓤)1两,白术(煨)1两,陈皮(去白)7钱,牙皂角(去皮弦,酥炙)7钱。

53 主治

风痰喘嗽。

5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食后、临卧温酒送下;姜汤亦可。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6 《医统》卷十 61 方名

祛痰丸

62 组成

防风1两,天麻1两,白僵蚕1两,白附子(炮)1两,全蝎(炒,去足)、木香5钱,朱砂,猪牙皂角1两(炒),白矾5钱,半夏(汤泡7次,研为末,称6两,作2分,1分生姜汁作面,1分皂角洗浆作面),南星3两(1半水泡白矾浸,1半皂角浆浸1宿)。

63 主治

诸痫风证。

64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食远姜汤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姜汁糊丸,如梧桐子大。

7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医林方》 71 方名

祛痰丸

72 组成

半夏4两,生姜4两(1处和匀,捏作饼,阴干),白矾1两(生),荆芥穗(去土,称)4两,槐角子1两(面炒黄),陈皮1两(温水浸1宿,去白),朱砂1两(水飞,1半入药,1半为衣)。

73 功效

宽中祛痰,搜风,理气和血,驻颜延寿。

74 主治

痰饮聚于胸膈,满则呕逆恶心,流则一臂大痛,升则头面昏眩,降则腰脚疼痛,深则左瘫右痪,浅则蹶然倒地。

75 祛痰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生姜、皂子仁汤送下,早晨、临卧各1服。中风3年,服月余痊可;5年以里,100日痊可。

7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7 用药禁忌

大忌驴、马、猪、狗肉、湿面、蘑菇、桑蛾、芋头、黄头、黄瓜、茄子发病之物。

古籍中的祛痰丸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内伤类

,沫出。风痰,星香散加全蝎三枚,姜煎服,或追风祛痰丸、五生丸。惊痰,紫石散、惊气丸、抱龙丸、三痫丸

《万病回春》:[卷之四]痫证

马等肉、胡椒、葱、蒜。痫属风痰者,宜追风祛痰也。追风祛痰丸治诸风痫暗风。世之患此病者甚多,余用此得

《普济方》:[卷一百六十四痰饮门]一切痰饮(附论)

半夏(汤洗七次)缩砂仁陈皮(去白)白茯苓(宽中祛痰丸(出德生堂)治男子妇人饮食过饱。 太多。喜酸

《普济方》:[卷四十七头门]风头旋(附论)

甘草(三两生用)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面荞祛痰丸(出圣济总录)治风头旋。痰逆恶心。咽膈不利。天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一]痫

五瘟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杂病源流犀烛·六*门》卷十五方之五瘟丹 31 制法 32 制法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