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秋季燥热型皮肤病,身干瘙痒、手足脱皮干裂,用二个中医古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7收藏

解除秋季燥热型皮肤病,身干瘙痒、手足脱皮干裂,用二个中医古方,第1张

我国每年从处暑后自北而南,陆续进入秋季,秋季天气降雨减少,地上干燥凉爽,植物叶落枯萎、

人受自然影响,皮肤干裂,身痒发枯,鼻干口苦,便秘肠燥等等。差别是2020年是庚子年,金运太过,阳明在泉,燥气流行,秋分后进入庚子年五之气,主气与往年一样是阳明燥,但客气是少阳相火,风火就燥,故秋分后两个月气候特点是燥多风热。如人素体阴血不足,更易发上述之病症。书不尽言,今只针对因秋季燥热,身干瘙痒、手足脱皮干裂两病,给大家分享两个,本人用之多年,临床效果很好的中医古方!

皮肤瘙痒,多见于妇女,年老体弱,阴血不足之人,多见全身头痒发脱,皮肤干燥瘙痒,抓之脱屑,严重者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多伴有口干喜饮,便秘如羊矢,而无原发性皮损。已排除恶性肿瘤等内脏器质性疾病者。明代医家陈实功《外科正宗》有消风清燥汤,药用川芎,当归,赤芍,生地,防风,黄芩,黄连,天花粉,蝉蜕,苦参,灵仙,甘草:方中用四物汤加天花粉养阴活血润燥,甘草、黄连,黄芩清君相之火,防风,灵仙,蝉蜕,苦参祛风止痒,血热加丹皮、血虚加阿胶,阴虚加沙参,玄参,便秘加麻仁、杏仁,烦躁加栀子,薄荷……。

秋季皮炎,常见手掌、足跖部位皮肤干燥瘙痒、粗糙脱皮,皲裂出血,局部疼痛,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明朝。虞抟《医学正传》制生血润肤饮生津、养血、润肤。治燥证。皮肤拆裂,手足枯燥,搔之血出。药用当归(酒洗)、生地黄、熟地黄(酒洗)、黄耆(蜜炙),天门冬,麦门冬(去心),五味子,黄芩(酒洗),栝楼仁,桃仁泥,酒红花,升麻、天花粉,诸药生津、养血、润肤。大便结燥,加麻仁、郁李仁。

《东医宝鉴》记载“生血润肤饮,治燥证,皮肤拆裂,于足爪甲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子仲兄怀德处土,年四十五,平生体瘦弱血少,值庚子年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久晴不雨,得燥证:皮肤折裂,手足枯燥,搔之屑起,血出痛楚,十指甲厚,服此方数十贴,其病如脱。后治十数人皆验。

今年9月22日是什么节?节后怎么 养生 ?节后病选用什么中成药?

2020年秋分后,庚子五之气易发什么病?辨证施治要点是什么?

#大家 健康 超能团#@大家 健康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土槿皮酊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土槿皮酊 土槿皮酊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tǔ jǐn pí dǐng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土槿皮酊

22 组成

土槿皮30g,斑蝥10g,高粱酒100ml。

23 主治

体癣。

24 土槿皮酊的用法用量

外用。

25 制备方法

浸出过滤,再加升华硫黄5g及樟脑5g混合。

古籍中的土槿皮酊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疮癣门]治癣方

土槿皮(五钱)白芨(二钱五分)白芷(二钱五分)荜茇(二钱五分)白藓皮(五钱)明雄上药为末。用好烧酒

《本草便读》:[木部灌木类]川槿皮

杀虫治癣。外用多需。(川槿皮川产者佳。土产者即土槿皮。俗称之谓槿茄。可捍可插。植之为藩篱者也。皮浓

《古方汇精》:[卷二疯痰疮毒类]牛皮癣癞方(二十一)

土槿皮(一斤勿见火晒干磨末)以好烧酒十斤。加榆面四两。浸七日为度。不时蘸酒搽擦。二《古方汇精》清爱

《疡医大全》:[卷二十九癞癣部]癣门主方

上身多食后服, 多食前服,白汤送下三钱。癣。土槿皮(一两)斑蝥(二个)鸡心槟榔(三个)番木鳖(四

《本经逢原》:[卷三灌木部]木槿根皮

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首先对皮肤病作了简介,阐述了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常见症状及辨证、常用中医治疗方法。下篇精选了皮肤科常用中药160余种,参考古今文献关于药物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论述,并结合编者的临床经验,对药物的药性、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应用配伍、主要药理作用等进行了重新归纳和总结,附列了一些治疗皮肤病的古今单方、复方,介绍了这些药物在皮肤科应用的新进展,可为读者运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书末附有中药名汉语拼音索引。

本书内容与皮肤科疾病密切相关,力求准确反映药物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特色,适合基层医生、中医皮肤科医生及性病防治工作者参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粟疮 31 湿疮的一种·粟疮 311 病因病机 312 症状 313 治疗 32 眼病的一种·粟疮 321 病因病机 322 症状 323 辨证分型 3231 脾虚湿困证 3232 湿热夹风证 324 治疗 4 西医·粟疮 41 疾病名称 42 英文名称 43 粟疮的别名 44 分类 45 ICD号 46 流行病学 47 黑布拉痒疹的病因 48 发病机制 49 黑布拉痒疹的临床表现 410 黑布拉痒疹的并发症 411 组织病理检查 412 黑布拉痒疹的诊断 413 鉴别诊断 4131 丘疹性荨麻疹 4132 慢性湿疹 4133 疥疮 414 黑布拉痒疹的治疗 4141 全身治疗 4142 局部治疗 4143 其他 4144 中医疗法 415 预后 416 黑布拉痒疹的预防 417 相关药品 418 相关检查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粟疮的方剂 2 治疗粟疮的中成药 3 粟疮相关药物 4 古籍中的粟疮 5 治疗粟疮的穴位 1 拼音

sù chuāng

2 英文参考

conjunctival follicl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illet sor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中医·粟疮 31 湿疮的一种·粟疮

粟疮为病证名[1]。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三。又称血风疮(general papular eczema)[2]。是指以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成片为主要表现的湿疮[2]。

粟疮相当于西医的丘疹性湿疹,或痒疹之类[1]。

311 病因病机

多由表虚,火邪内郁,外受风邪,风火相结,郁阻肌肤而成[1]。

312 症状

遍身发疹如粟,色红作痒,搔之成疮[1]。日久耗伤血液,皮肤粗糙,厚如蛇皮[1]。

313 治疗

治宜疏风清热[1]。内服防风通圣散;痒甚者服消风散;日久肤如蛇皮者,服皂角苦参丸[1]。外敷二味拔毒散[1]。

32 眼病的一种·粟疮

粟疮(millet sore;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为病证名[1]。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粟疡(见《目经大成》卷二)、睑生粟(见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是指以眼睑内面泡样颗粒丛生,色黄而软,状如粟米为主要表现的眼病[2]。

粟疮相当于西医的滤泡性结膜炎[2]。

321 病因病机

粟疮多因脾胃湿热及风毒之邪外乘,壅滞胞睑而成[1]。

322 症状

症见眼睑内面发生色黄而软,形如粟米之颗粒,可有沙涩痒痛、流泪不适等症[1]。

粟疡类似西医的滤疱征,可见于沙眼,也可见于其他具有结膜滤泡样改变的疾患[1]。

323 辨证分型 3231 脾虚湿困证

粟疮·脾虚湿困证(millet sore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重,以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涩痒不适;眵少或眵稀色白,睑内颗粒丛生,色黄而软,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或濡为常见症的粟疮证候[2]。

3232 湿热夹风证

粟疮·湿热夹风证(millet sor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plicated by wind)是指湿热兼风,以眼痒涩难睁,灼热磨痛,羞明流泪,眼眵黏稠,眼睑轻度肿胀,白睛及睑内红赤较甚,睑内黄白色颗粒丛生,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粟疮证候[2]。

324 治疗

粟疮治宜清热、除湿、祛风[1]。可内服除风清脾饮加减;或加劆洗法,外点黄连西瓜霜眼药水[1]。

4 西医·粟疮

黑布拉痒疹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粟疮”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粟疮”记载:“粟疮形如粟粒,其色红,搔之愈痒,久而不瘥,亦能消耗血液,肤如蛇皮。”

痒疹(prurigo)是一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黑布拉痒疹是急性痒症的一种急性型。好发于儿童及幼儿。断奶后的婴幼儿最多。黑布拉痒疹(Hebra’s Prurigo,Prurigo Hebra)、成人痒疹、结节性痒疹、冬令痒疹、妊娠痒疹等。临床上以圆顶丘疹、苔藓样结节和瘙痒为特征的皮肤病。据病程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急性痒疹: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苔藓、Hebra痒疹、急性单纯性痒疹。②亚急性痒疹:Kogoj亚急性痒疹、Lubz多形性痒疹、Hutchinson痒疹、冬令痒疹、Parier寻常性痒疹、神经官能性表皮剥脱、亚急性单纯痒疹。③慢性痒疹:色素性痒疹、Besnier痒疹、头皮结节性神经性皮炎、疣状角化病、疣状胼胝样湿疹、结节性痒疹。

黑布拉痒疹的治疗以寻找和治疗原发疾病、镇静、抗过敏、止痒原则。

41 疾病名称

黑布拉痒疹

42 英文名称

Hebra prurigo

43 粟疮的别名

Hebra痒疹;粟疮

44 分类

皮肤科 >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 痒疹

45 ICD号

I282

46 流行病学

急性型黑布拉痒疹多发于10个月至2~3岁小孩,亚急性痒疹好发于中老年妇女。

47 黑布拉痒疹的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不同病期的痒疹的原因可能不同。急性痒疹常为昆虫叮咬后之一种过敏反应;亚急性痒疹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多和神经精神因素有关;慢性痒疹则可能为特发性或与许多潜在疾患有关。

48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急性痒疹常因昆虫叮咬后出现过敏反应;亚急性痒疹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多和神经精神因素有关;慢性痒疹则可能为特发性或与许多潜在疾患有关。

49 黑布拉痒疹的临床表现

1黑布拉痒疹好发于乳儿及1~2岁婴儿,特别是断乳后婴幼儿。

2临床上可分两期

(1)早发期:多发于8~10个月或1~2岁时,初发为风团样红斑,或淡红色扁平小丘疹,时隐时现,反复发作,逐渐增多,散漫全身。

(2)成熟期:多发于2~3岁,早发期皮损愈发愈多,形成典型痒疹结节,为米粒至高粱粒大,淡红、褐黄或似正常皮肤的坚硬小结节,可高出皮面或陷于皮内。长期搔抓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化,有可继发湿疹样改变或化脓感染。

3好发于四肢伸侧,尤其以下肢为著,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炎,但决不化脓。重者皮损遍布全身,常伴有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及胃肠道功能障碍,患儿烦躁不安。

4自觉剧痒,反复发作,青春期可缓解或自愈。

5组织病理:呈一般炎性组织像,无特异改变。

410 黑布拉痒疹的并发症

临床上成熟期:长期搔抓可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化,有可继发湿疹样改变或化脓感染。

411 组织病理检查

呈一般炎性组织像,无特异改变。

412 黑布拉痒疹的诊断

好发于儿童,四肢伸侧的风团样红斑,或淡红色扁平丘疹或典型的痒疹结节,自觉剧痒,可考虑Hebra痒疹。

413 鉴别诊断

黑布拉痒疹需与以下皮肤病相鉴别。

4131 丘疹性荨麻疹

早期症状、皮损二者相似,但本病皮疹有中心小疱,坚硬透明,经过较短,不继发苔藓化。

4132 慢性湿疹

和长期Hebra痒疹的继发损害有相似之处,但本病有急性湿疹病史,皮肤浸润肥厚、倾向湿润,易反复再发,无一定部位,四肢多见于屈侧,无淋巴结肿大,与年龄季节无关。

4133 疥疮

共同居住者易被传染,蔓延迅速。有指缝、手腕、腰围等特殊好发部位。会 典型的疥疮结节。夜间瘙痒剧烈。可查见疥螨。

414 黑布拉痒疹的治疗

以寻找和治疗原发疾病、镇静、抗过敏、止痒治疗原则。

4141 全身治疗

(1)追寻病因:对伴有胃肠功能障碍或结核患者,应给予相应治疗。限制糖果,补充新鲜蔬菜及水果,对营养不良者宜加强营养。居处宜保持干燥,空气流畅。生活规律,患儿有充足休息。

(2)据病情,酌给钙剂,抗组胺剂,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A等。

4142 局部治疗

原则为止痒、消炎、防止继发感染。可参照皮肤瘙痒症治疗。

4143 其他

常行全身浴,每周2~3次,最好睡前行之,可使患儿获得良好睡眠。

4144 中医疗法

清热解毒,疏风止痒。

方药:荆防方加减。湿重时加薏米仁及车前草,车前子。单方成药可服化毒丸草车前子。单方成药可服化毒丸。

415 预后

青春期可缓解或自愈。

416 黑布拉痒疹的预防

1去除病因,对伴发病给予相应治疗。限制糖果,补充新鲜蔬菜及水果,对营养不良者宜加强营养。居处宜保持干燥,空气流畅。生活规律,患儿有充足休息。

2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17 相关药品

组胺、维生素A

418 相关检查

维生素A

5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樟脑酊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樟脑酊 樟脑酊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āng nǎo dǐng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樟脑酊

22 组成

土槿皮6g,樟脑6g,斑蝥15g,酒精60ml。

23 主治

神经性皮炎。

24 樟脑酊的用法用量

每日外搽1次,用消毒纱布包,以起水疱结痂自愈。

25 制备方法

先将土槿皮、斑蝥研成粉,加入酒精浸3天。过滤后,滤液加樟脑备用。

古籍中的樟脑酊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外因杂伤证治(计三十七证)]辟虼HT

樟脑、雌黄、鳝鱼骨等分末,烧烟熏之,即以樟脑掺衣席极妙。《外科证治全书》

《炮炙全书》:[卷第三木之属]樟脑

合住,湿纸糊口,文武火之,半时许取出,冷定用。煎樟脑法,用樟木新者切片,以井水浸三日三夜,入锅煎之,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二十第三十门]熏蚊子

传,甚妙。香附子(一斤)苍术(半斤)雄黄(别研)樟脑(别研各半两)上为细末,入雄黄、樟脑和匀,重罗过

《明目至宝》:[卷三]太玄妙方治翳障遮睛并美

芥川芎白蒺藜当归地黄上药为粗末,以碗盛之水浸,将樟脑放药上,用绵纸浆糊,谨封碗口,不要走气,以文武火

《串雅内外编》:[串雅外编卷一]禁药门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鸦胆子仁软膏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鸦胆子仁软膏 1 拼音

yā dǎn zǐ rén ruǎn gāo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鸦胆子仁软膏

22 组成

鸦胆子仁(研碎)30g。

23 主治

瘢痕疙瘩。

24 鸦胆子仁软膏的用法用量

用时胶布剪洞,如病灶大贴上,再敷药膏,上盖纱布,每2天换1次。

25 制备方法

凡土林加至100g,调匀外用。

古籍中的鸦胆子仁软膏 《疡科纲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已溃未溃皆效。碘片二钱,先用甘油少许同研化,水银软膏五钱,再合碘同研化,加莨菪软膏四钱,凡士林少许,

《玉机微义》:[卷十五疮疡门]外治之剂

破疔疮放一饼于疮头上又刺四边五七下恶血出为妙却用软膏药贴之立验内服首功玄黑散或蟾酥丸翠青锭子又名善效

《简明医彀》:[卷之八]诸方法

叶生地(各二钱)麦门冬当归川芎黄芩芍药人参半夏软石膏()黄加甘草各一钱,水煎服。内托复煎散肿于外,

《普济方》:[卷四十六头门]首风(附论)

头风疼痛。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川乌(炮去皮尖)软石膏()白僵蚕(炒去嘴丝)川芎防风荆芥甘草(炙各一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汇集了中医皮肤科方剂、方法之精华,共搜集了古今名家和民间秘方、秘法约3000余首。系统地介绍了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古今临床效方、验方、单方、偏方。既有内服外用方,又有非药物的针灸治疗,还有食疗方。是一部较为完善和实用的中医皮肤病临床用书。可供从事中西医皮肤病、性病及美容专业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和借鉴,亦可供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皮肤病变后出现的各种不同形态表现,根据不同的形态表现中医对此进行了区分,在皮肤病的中医辨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医对皮肤病的主要辨证方式之一。

斑疹

红斑,红斑多为血热所致。血中有热,迫血而出,离经之血,蓄于肌表而发红斑。若红斑压之褪色的,也可能是气分之热或风热引气。压之不褪色的也可见于血瘀。红斑色淡、稀疏则为热轻;色深、分布密集为热重。

色素沉着斑,此斑多由肝郁气滞所致,或是气血不和、肾虚等原因。

白斑多是血虚、气滞或气血不和、阳气虚弱所导致的。

紫斑多由血中有热,迫血而出,积于皮下所致;或由脾不统血,血溢脉外;寒性外束,气滞血凝结。

丘疹,丘疹色红、细密伴有瘙痒者属于风热;疹色红较大者属血热;疹色暗红而压之不褪色者多见于血瘀;丘疹为皮色或不鲜亮者为气虚、血虚或血燥

水疱,疱周围有红晕者多为湿热或热毒;水疱位置较深有无红晕者多属于脾虚湿蕴或寒湿不化。

脓疱,多有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谓之热盛成毒。

风团,多为风邪外搏所致;风团色红多属风热,色白属风寒或血虚;搔抓后起红色风团或条状隆起者为血热生风所致。

结节,结节色红伴有疼痛者多为气滞血瘀;皮色结节多为痰湿凝滞或痰瘀交结;结节伴有瘙痒者为风湿结聚。

鳞屑,急性病之后出现鳞屑多为余热未干净;慢性病时,基底潮红而起干性鳞屑为血热生风燥;基底色淡而皮屑多为血虚风燥;鳞屑油腻多为湿热。

糜烂,糜烂呈鲜红色伴有大量渗液者多属于湿热;若糜烂面覆盖有脓痂者多属于湿毒;慢性糜烂,色淡而润者多为脾虚湿盛所致。

溃疡,溃疡红肿疼痛为热毒;溃疡面肉芽水肿、色淡为脾虚湿盛;溃疡面灰暗无泽、平塌不起为血虚。

结痂,结浆痂的属于湿热;血痂的多为血热;脓痂常为毒热。

(十一)抓痕,常由风盛、血热、血燥及血虚生风所致。

(十二)皲裂,皲裂多属于寒盛所致,也可以由血虚风燥引起,所谓“燥胜则感,寒胜则裂”。

(十三)萎缩,皮肤萎缩多系气血不运、肌肤失养所致。

(十四)苔藓样变,多属于血虚风燥、肌肤失养;也可由风湿凝聚或气血瘀滞引起。

(十五)瘢痕,瘢痕多由淤血凝结不化或气血不和所致。

(十六)横玄,是腹股沟淋巴结炎症性损害,分阳玄和阴玄两种。阳玄者根盘紧束,红种热痛明显,为热毒内蕴所致;阴玄者根盘平塌,不痛不热,由肾阳不足、阴寒凝滞或经络阻隔、气血瘀滞引起。

(十七)下疳,下疳是感受疫毒,毒邪蕴结,气血凝滞而成。皮损位于男女外生殖器,有硬下疳和软下疳之分。

皮肤病的皮损形态还有很多种,上面描述了一些常见的,但不可以拘于描述,应当灵活辨别,以保完全。

解除秋季燥热型皮肤病,身干瘙痒、手足脱皮干裂,用二个中医古方

我国每年从处暑后自北而南,陆续进入秋季,秋季天气降雨减少,地上干燥凉爽,植物叶落枯萎、 人受自然影响,皮肤干裂,身痒发枯,鼻干口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