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两千年的齐论语,后来在哪座古墓中找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失传两千年的齐论语,后来在哪座古墓中找到?,第1张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对话,很有学习价值。不过,《论语》的另一个版本——齐论语,它失传了两千年,竟被专家在这座古墓中找到,上面写着现代《论语》中见不到的“佚失”内容。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突然接到群众举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工作人员立刻启程,来到观西村,对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当工作人员赶到被盗挖的墓葬,他们也被这座古代墓葬的规模震惊了,工作人员连续挖掘了一个月也没找出墓葬边际,面对着规模宏大的古代墓穴,工作人员赶快和上级报备,这也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

在省市和国家文物部门的配合之下,他们在这里耗费了5年多,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找到了数不尽的珍贵文物。其中,“刘贺”字样的私印、头箱、部分玉件、敷面等表层文物,还有尸体口中发现玉琀,都确认了墓主的身份——海昏侯刘贺。从墓中成套出土的有编钟、编磬、琴、瑟、排箫、伎乐俑;竹简、木牍以及有文字的漆笥、耳杯等数以千计;五铢钱10余吨近400万枚;青铜雁鱼灯、青铜火锅上的花纹惟妙惟肖;青铜镜上镶嵌着玛瑙、绿松石和宝石……都是汉代考古的文物珍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昂贵的金银珠宝,而是失踪了两千年的古籍——《齐论语》。在出土的大量竹简中,专家经过整理,整理出《齐论语》的大部分内容,着实令人惊讶。什么是齐论语?为什么它可以引起真么多人的关注?其实《论语》分三种,在西汉时期,《论语》分为《鲁论》、《齐论》、《古论》三个版本。其中,《齐论》相比其他版本,更加重要,因为它多了《问王》《知道》两篇,所以《齐论语》的失踪也更加令人心痛。而在海昏侯墓出土的篇首简,正面写有着:“智道”,背面书写着“孔子智道”等24字,这种书写格式,正是《论语》各篇的命名规则。

当专家整理完《齐论语》后,也把上面的内容公布了出来。只见《论语·知道》篇首章简文,一共24个字,上面的内容是:“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翻译过来也就是,孔子认为“道”很宽广光明,可以说好几天,孔子说,道的美,无法阻挡。

这个“道”是什么?其实了解孔子、老子的人都知道,在孔子和老子心目中,道都是至高的原则或真理。而孔子认为,“崇仁尚义”就是道。这几个字看起来简单,仔细理解起来可以引申出很多意思,“道”并不是简单的做个“善人”或做个“好人”,而是了解万事万物的根本,了解人、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再尊重包容其中的根本。所以孔子说,“道”的美就在其中。这篇文章其实还有很多种翻译,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孔子用仅仅24个字,就讲出了如此深奥的人生意义,真是令人钦佩。

问王篇写的是: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子张曰:“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翻译过来就是,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有仁心的人。”子张又问:“请问是哪五种?”孔子回答:“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这篇文章的内容很实在,也很实用,自古以来,做人的道理就在这里了,不得不说,孔子真是人生导师。

当然了,找到了《齐论语》,这是件大好事。齐论语不仅丰富文化的宝库,而且还让论语的宝库,得到了完善,它为我们后人提供了更多价值。

真心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考古工作可以进行的更加完善,帮助我们找到更多像《齐论语》一样重要的古书,带给我们更多的学习机会。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杨先生的这本书,是以白话解释《论语》。深入浅出,解析有条理,出处明白。章节的划分,文字的校对,名物制度的考证还是让人信服的。这本书译文简洁。在读过杨先生的译注之后,《论语》中的词句含义就应该没有大问题了。这本书优点是字词解释很好,适合现代人打基础。

      在疏通词句方面,推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因为读一本书,首先要疏通词句,明白书中每一句话的字面含义。这本书主要在于它立足原文和释义,解析中正,看这本书不会理解偏歪。杨伯峻先生的版本最好,因为可以自己理解和思考。这本书优点是字词解释很好,注释严谨。如果是想看别人怎么理解的,选其他版本。看个人选书的出发点。一开始选择其他版本,看别人的看法,有容易先入为主的弊端。 

      因为刚开始阅读可能有一些具体的字句、名目不是很好理解。有一本白话文翻译,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当然,除了适当的注释外,还有整句整段的翻译,可谓字义精准,是初涉《论语》的绝佳读本。所以说,这个版本比较大众化,适合大多数人。杨伯峻版注解应该普遍认可的一版。如果要深入研究的话,曹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或许还有康有为的《论语注》)等等都是绕不开的本子。

      杨伯峻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民国时期的著名文字学家杨树达就是杨伯峻先生的叔父。杨伯峻先生写过不少研究古汉语语法的书。迄今为止,他最为大众所知的著作就有《论语译注》。其它各种版本的论语我都有去对比过,但是皆不如杨老先生所译的微言大义。

  论语

  杨伯峻《论语译注》,杨为语言学家,此书训诂很好,但杨对儒学认识很一般。中华书局简繁皆有(简体本有删节)。

  钱穆《论语新解》,此书我没看过,但不少人推崇,顺便说一下此书是用文言写的。三联。

  程树德《论语集释》,对古今几百位论语注家注释的汇集,可做资料用书。中华繁。

  李泽厚《论语今读》。李是建国以来少数完全原创,有自己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哲学家,思想史家。由于政治因素,李长期受到某个组织及其走狗文人之批判,故鲜为年轻人所知。李书参考了以上诸书,以及其他一些注本。李注论语,有六经注我的意思。该书分原文,注(摘抄古人之说),译,记(阐发义理或杂感)四部分。由于李西方哲学功底深,所以初读比较费劲。三联简。

  庄子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繁。推崇者不少。

  《庄子篡笺》钱穆,此书用古人注疏体,采古今中外多家注(真的很多),并加按语。读之需要一定古文功底(注音用反切,有的音好像是古音)

  《庄子校诠》王叔岷,中华繁。钱穆在《篡笺》中评价此书用力尤勤。推崇者不少。

  老子我就无能为力了,注家太多太乱套了,似乎还没有十分令人满意的注本出现。

  二楼三楼的看法都有些偏激。

  对于二楼,我想说我们不必厚古薄今。恰恰是对古人,对文化遗产的盲目崇拜与继承,阻碍了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研究的发展。所谓国学,所谓国学热,不就是这个价值缺失的时代的畸形产物吗。它只会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肤浅。古人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欠逻辑的,正需要现代人学习西方哲学,站在历史高度,用逻辑与理性解构之,贯通之。

  三楼颇能代表现在不少人呢。我只能说那些人在放屁。理解不了孔学(原典儒学)就不要放厥词。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灵,全盘否定之就是否定中国人自己。这不就是我所说的越来越肤浅之表现吗。(其实庄子不少思想源于孔子,比如热爱生命,对独立人格的尊重。)

  我建议你买些思想史方面的书看,先有个宏观把握。比如李泽厚的三本《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侯外庐编的思想史等。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

  周子曰:“圣学,一为之要。”

  庄子曰:“道又名一,其号无双。”

  月牙山人曰:“诸子之学,无文不一,无一不文。”

  编纂者

  永平元年,(公元58年)徐防上书云“发明章句,始于子夏”,是汉人于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诗》直承子夏。徐防言,当重师法,系思想史一关节。又云“《论语》不宜射策”,则知其时《论语》之地位尚不高。

  后赵岐于《孟子题辞》有“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之说。

  宋儒则尊颜回,有“孔颜之乐”。小程子伊川曾作《颜子所好何学论》。是《论语》之地位大大提高。

  清代学者崔述则对《论语》的成书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存在差异,前十篇记孔子答定公、哀公之问,皆变文称“孔子对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问则称“子曰”,表示有别于君,“以辨上下而定民志”。而后十篇中的《先进》、《颜渊》等篇,答大夫之问也皆作“孔子对曰”,故怀疑“前十篇皆有子、曾子门人所记,去圣未远,礼制方明;

  后十篇则后人所续记,其时卿位益尊,卿权益重,盖有习于当世所称而未尝详考其体例者,故不能无异同也”。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ii]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转引郑玄注云:《论语》“仲弓、子游、子夏等撰。” 这一说法在郭店简中得到旁证。郭店一号墓不晚于公元前300年。 郭店简“《语丛·三》简引述《论语》,更确证该书之早 。《语丛·一》引用子思子《坊记》内容,而《坊记》还引用过《论语》的内容。“《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称子并不奇怪,子指老师,对儒家学子除了师承之外亦有掌门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闵子亦称子,冉子、闵子早逝,故师承的儒家掌门,只能是曾参,故代有子者只剩曾子有可能。颜回,虽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没来得及收徒,不是弟子记载,故不称子,可能是家人所记。原宪,膝雕开,虽然收徒,世称子思子,膝雕子,但论语所记,亦不是弟子记载,故亦不称子,多半是师兄弟偶而提及。

  特点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今天学习论语的意义在于能觉悟出儒家的核心理念——真诚,对自己人性的真诚。人性向善,就是说人性它总是会向着善那边靠齐的。因为如果对自己人性真诚你必定会问清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如果你对自己本性不真诚你便可能做自己不该做的_甚至犯错。论语中的言谈完全可以作为人在生活中的注意,更是价值取向的启蒙。归根结底老夫子意在教我们真诚面对自己的那颗向善的心,然后勇敢的去做到自己给自己的指示,最后才能心安理得的给自己办交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