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选什么样的健身方式 唐朝人竟喜欢按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古人选什么样的健身方式 唐朝人竟喜欢按摩,第1张

秦汉时期崇尚“健身操”

  《后汉书》:“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先秦时期,古人健身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即“顺时养生”。到了汉魏时,又加入了“运动”元素—— “做体操”。

  汉魏时期,古人最热衷的一项体操叫“导引术”,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带有医疗保健功能的健身操。导引又称“道引”,它是气功的一种早期形态,在先秦文献中已出现。《庄子·外篇·刻意》里即有这样的说法:“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彭祖是传说中的寿星,也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健身养生达人。

  但导引成为流行健身方式应该在秦汉及以后。《汉书》、《后汉书》记载的名人中不少都习练导引术。如西汉开国功臣张良便很欣赏导引,《史记·留侯世家》称,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导引术到底是什么样的健身操?上世纪70年代,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让现代人才看到了真实动作图。帛画上描绘了44个正在做导引的人物形象,还标注有简单的动作说明。

  导引术比较复杂,东汉末期出现了简化版健身操“五禽操”。五禽操又称为“五禽戏”,《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其发明者为东汉末著名医家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创编而成,身体不舒服时,做做五禽操就好了:“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饮食。”

  模仿动物动作的五禽操其实是现代人所说的“仿生健身法”,先秦时已有记载。《庄子·外篇·刻意》即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所谓“熊经鸟伸”,就是像熊攀援一样引体,如鸟样伸腿舒展。

  “仿生健身法”此后成为中华保留养生手段,宋朝时出现的“八段锦”、“十六段锦”,清朝出现的“太极拳”,都含有仿生动作。

  唐代青睐“干浴”

  《千金冀方》:“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古人的健身理念到唐朝时已十分成熟,可选健身方式已相当丰富,如服食法、居处法、调气法……都是当时流行的健身养生手段。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满大街都可以看到的“保健按摩”,唐朝时就流行了。

  按摩又叫推拿,本是中医治疗手法之一,在先秦名医扁鹊生活的时代已用来治病。《史记·扁鹊列传》所记载的“案扤[wù]毒熨”,就是按摩、药敷方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也发现了捶背、抚胸、搓腰、揉膝等典型的按摩动作。

  南朝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设有“导引按摩篇”,称按摩术为“干浴”:“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干浴,辟风邪。”按摩虽然不是唐朝人的发明,但唐朝人十分喜欢是事实,这或许与唐朝时生活条件好,人们讲究生活质量有关。唐朝著名医家、健身达人孙思邈便十分推崇按摩术,将之发挥为日常健身养生方法。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记录了两种当时流行的按摩术,一是域外传来的“天竺国按摩”,一是本土发明的“老子按摩法”。这两种按摩均是自我按摩,“天竺国按摩”只有18节(十八势),对老人保健特别有效果,“但是老人日别能根据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按摩分主动(自我)按摩和被动(他人)按摩,被动按摩是由掌握一定技巧的人帮助按摩。唐朝最擅长按摩术的是孙思邈本人,据说他活了100多岁。《千金冀方》记载,孙思邈有“食后摩腹”习惯:“平日点心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

  按摩在各个部位均可进行,如摩头、摩面、摩足、摩腿等,其中“摩腹”最受青睐并为后世所传承,清方开辑《延年九转法》即是以按摩腹部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运动……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有却病延年实效耳。”此法又称“仙人揉腹”,每法均有图和解释,故又称《祛病延年图说》。

  到明清时,保健按摩已和现在一样,成为大众健身方法,明清浴室、理发店都可提供按摩服务。

  宋代热衷于“安步以当车”

  《苏东坡全集》:“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

  据《战国策·赵策四》“赵太后新用事”条,先秦时赵国大臣左触龙就是采用步行方式恢复身体健康的,“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古籍来看,秦汉人对于行走的认识相当深刻,出土的《养生方》便有“走”方、“疾行”方。疾行即跑步,健身方法之一是:“行欲毋足痛者,南向禹步三……”大概意思是, 想长时间行走脚不疼痛,就要面向南走“禹步”,禹步正是一种仿生行走姿态。

  步行宜在早上进行,《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即提倡:“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晨练的同时,古人也有“晚课”,利用饭后睡前时间散步,这有助于入眠。《紫岩隐书·养生》称:“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

  两宋时,步行更受到许多名人的格外青睐,北宋有个叫张方平的“天下奇才”,曾在南京(江宁府)做过官,他便有晨练习惯,每天早上要步行五里,长年如此。据《宋史·张方平传》,他活到了八十五岁。另一才子苏东坡比张方平更爱晨练,每天早上跑步。据说每次跑10里,出汗方止。据《苏东坡全集·策别十七首》,苏东坡认为,“是故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据明王如锡编《东坡养生集》记载,苏东坡认为自己的长寿秘方有四,其中之一是“安步以当车”,安步,“缓行也”,就是散步。

  苏东坡也是位健身达人,他使用过的养生术被称为“苏子术”、“坡仙功”,有一种“香泉养生功”主要由“步息”、“卧息”、“爬功”、“桥功”套路组成,其中的“步息”,就是结合行走开展的。

  但如果天气不好或空气有污染时,古人并不提倡晨练。明沈仕《摄生要录·行立》即有类似观点:“大雾不宜远行。”

  明清时期盛行“习武”

  《义和团档案史料》:“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

  与以前各个朝代相比,自元代开始,中国人的健身方式出现新的变化,习武成为首选。所谓“习武”即习练武术。武术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上“止戈”手段都属武术;侠义仅指徒手相搏技术,靠肢体动作完成。如果再缩小一下外延,武术即“拳术”,不懂拳法,就谈不上会武术。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便认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

  明清时,武术能成为盛行的健身方式与元朝的禁武政策不无关系。元朝严禁中原民间私藏武器,家里连菜刀都不能随便拥有,这使徒手搏斗技术在民间悄然普及。

  明朝则直接推动了武术的发展。从军队到地方,都支持习武。明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中便称:“凡武艺,不是答应官府的公事”,而是“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

  明朝时,各种武术流派也因此应运而生,出现了“十八般武艺”,且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和“北腿”之分,也有“内家”与“外家”之别。如今深受习武之人推崇的少林、武当、峨眉等三大武术流派均是在明朝时成熟起来的,如少林武术,当时即已天下无双,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称:“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清朝的“禁教不禁拳”政策更将习武风尚推到了极点。据《义和团档案史料》,光绪二十六年四月,直隶总督荣禄在奏折中曾写道:“良民农隙讲武,练习拳棒,自卫身家,原为例所不禁。”

  清朝“不禁拳”的本义并非出于“增强人民体质”的考虑,而是为“御侮”和“防贼”,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习武健身运动的发展,现代最为流行、广受欢迎的“太极拳”就是清朝时出现的。

  这股“习武”之风,一直影响到今天民间的健身风尚。值得注意的是,在习武的同时,明清人还爱“练功”健身,西方人称中国武术为“中国功夫”,便与此有关。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中医是我国汉族人在社会实践中慢慢探索的药物。它也被称为汉中医。人民和人民的整体观点,以及辩证Tunicigo的原则。它在中国和世界医学界深处达成了深远。高价值和状态。如果我们想知道中医,你可能希望阅读一些中医古代书籍。在我看来,中医是神秘的,令人着迷的,但很难理解,所以我想学习中医是非常困难的,但“书籍读过过去”,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医学,你可以通过阅读进入中医世界,然后你知道中医需要什么?

《药性赋》一般认为这本书是林宇的过程,陈静,金王朝的工作。这本古老的书将分类常用的中药,包括四种冷,热,热和平,并总结了这些药材的作用,并用节奏的语言准备它,读郎郎的嘴,很容易诵读,是中国人的启蒙书。《黄帝内经》据说这本书是黄迪,所以所以所以命名,创作是第一个到汉族,包括《灵枢》和《素问》的两部分,这是最早的中药经典,称为“祖先的祖先药物。”如果你想看看中医古书,这个基本的医疗课程必须是必不可少的。

《伤寒杂病论》作者是张忠井,东汉代的末端,创意提出了伤寒发烧的辩证实践,即“六分类”,对临床医学具有高参考价值。如今,这本古老的书是我国中国高校的主要基本课程之一。《本草纲目拾遗》作者是清代医学的赵旭门,是在1765年。该书已在李世珍的《本草纲目》完成了不满意和叙事的错误,修订,并在国内外研究《本草纲目》的重要参考价值它引起了很多反响。

上述是我看来,但古老的书是由文本的文本写的。当第一次阅读时,一定很难理解,所以当我们读古书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注释,并阅读,如果它不明白,你也可以问相关的专业教师或老年人说去,“功夫没有一个人”,只要它愿意学习,它就会了解中医的谜团。

霜降养生有道。霜降之时乃深秋之季, 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则应以平补为原则,补冬不如补霜降 秋季是易犯咳嗽的季节,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所以霜降之时要防秋燥。

霜降时节天气渐凉,秋燥明显,而燥易伤津。霜降养生首先要重视保暖,其次要防秋燥,运动量可适当加大。霜降时节的饮食要注意健脾养胃润肺,防秋燥。

饮食调养方面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玉米、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山药、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还可根据不同体质选择药膳。

 中医养生知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养生就发展出了刮痧、穴位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 方法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 健康养生知识 ,希望对你有用!

 中医健康养生方法

 男补肾

 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 措施 。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男性肾虚且不及时补肾,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状。诸如:“肾虚”会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中医认为,“冠心病”也主要是心脉瘀滞、心肾不足造成的。老年人慢性腹泻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肾虚还可以引起前列腺增生(肥大)。此外,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也与“肾虚”有关。

 女养肝

 女子以血为本,肝为女子先天。对于女性而言,肝脏这个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在志为怒,开窍于目,主一身之筋,所以怒伤肝,与眼睛有关的疾病、与筋有关的疾病、妇女月经不调等妇科问题,往往与肝有关。

 肝的生理特点就是“主升、主动、主散”。怎样养肝主要从肝的特性入手。肝在五行中属木,所以养肝首先要滋阴。其次是养血。肝负责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如果身体里血液供应出了问题,肝肯定难辞其咎,所以养肝必须养血。

 可见,“男补肾,女养肝”有一定的道理。在如何补肾、养肝方面,人们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同食可吃些有利于肝、肾的食物,以增强肝肾功能。

 补肾养肾的方法

 中医养生防病,一向主张调养为主,以肾为本。所以,实用的补肾方法需要你尽快掌握。中医告你补肾养肾10个最有效方法,保护你的肾脏健康!

 方法一:饮食补肾

 能够补肾的食物有很多。除了黑色的黑芝麻、黑木耳、黑米、黑豆等黑色食物可养肾外,核桃、韭菜、虾、羊腰等也可以起到补肾养肾的作用。

 方法二:睡眠养肾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精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发现,许多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有过分熬夜、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的经历。因此,不要过度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有利于肾精的养护。

 方法三:房事有度

 体力劳动过重会伤气、脑力劳动过重会伤血、房劳过度会伤精。因此一定要量力而行,劳作有度,房事有节。这样才有助于养肾护肾精。

 方法四:定时饮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液不足,则可能引起浊毒的留滞,加重肾的负担。因此,定时饮水是很重要的养肾方法。

 方法五:运动养肾

 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养肾纠虚,是值得提倡的积极措施。这里向您介绍有助于养肾纠虚又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此运动可补肾纳气。

 方法六:吞津养肾

 口腔中的唾液分为两部分:清稀的为涎,由脾所主;稠厚的为唾,由肾所主。你可以做一个实验,口里一有唾液就把它吐出来,不到一天时间,就会感到腰部酸软,身体疲劳。这反过来证明,吞咽津液可以滋养肾精,起到保肾作用。

 方法七:护好双脚

 足部保暖是养肾的一种方法。这是因为肾经起于足底,而足部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因此,足部要特别注意保暖,睡觉时不要将双脚正对空调或电扇;不要赤脚在潮湿的地方长期行走。

 方法八:大便畅通

 大便不畅,宿便停积,浊气上攻,不仅使人心烦气躁,胸闷气促,而且会伤及肾脏,导致腰酸疲惫,恶心呕吐。因此,保持大便通畅,也是养肾的方法。大便难解时,可用双手手背贴住双肾区,用力按揉,可激发肾气,加速排便;行走时,用双手背按揉肾区,可缓解腰酸症状。

 方法九:有尿不忍

 膀胱中贮存的尿液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刺激神经,产生排尿反射。这时一定要及时如厕,将小便排干净。否则,积存的小便会成为水浊之气,侵害肾脏。因此,有尿时就要及时排出,也是养肾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方法十:警惕药物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些副作用,有的药物常服会伤肾。所以在用药时要提高警惕,要认真阅读 说明书 ,需长期服用某种药物时,要咨询相关专家。

 养肝护肝的方法

 1、午后小睡10分钟

 很多肝炎患者午后易疲倦,不妨尝试一种简单的“疗法”——每日午后小睡10分钟。临床证明,午后小睡10分钟可以消除困乏,其效果比夜间多睡两个小时好得多。白天在等候飞机、火车、轮船或在乘坐长途巴士和公交时,不妨小睡片刻,这可以让你显得较有精神。

 2、饮食不要过于生冷

 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3、不要暴饮暴食

 秋季气候宜人,食物丰富,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使人发胖,俗话叫“长秋膘”,而在冬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而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4、少吃刺激食品

 应当少吃一些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另外,还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因为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一些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

 5、进补不能乱补

 冬季是适合进补的季节,但是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古人选什么样的健身方式 唐朝人竟喜欢按摩

秦汉时期崇尚“健身操”  《后汉书》:“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  先秦时期,古人健身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即“顺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