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立志和明德砺志的区别
1、“明德砺志”
①“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是指光明、清明之义, “德”是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的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之道在于:努力引导师生员工的道德达到理想境界——美德。同时,在《河南程氏粹语论道篇》中说:“德立而百善从之。”这充分说明在大学教育中“明德”的重要性。
②“砺志”中的“砺”是指磨(石)、“志”是指志向和志气等,意思是指大学的育人为本之道重在于:培养锻炼和努力树立师生员工的科学理想和志气。
2①明德: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遵循“成才先成人,达人先达己”的教育原则,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学习文明礼仪,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即具有美好的德行。
②立志:从区域看,我们仍属于农村学校,大部分学生家庭并不富裕;但有句俗语“人穷志不短”,我们的学生必须有志气,这是做人的前提,也是人积极生活的隐形动力。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志向,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的同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明”是搞清楚,弄明白的意思,“德”是至善至美的德行,“格”是接触的意思,“物”就是“世间万物”。按朱熹懂得解释,这样广泛的接触事物,“格物”,就能明白事理,就是所谓的“致知”。心学大师王阳明对“格物致知”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格”是“革除”的意思,“物”是“物欲”的意思,人只有去除心中的不该有的欲望,不束缚自己的心性,才能达到知的境界。“致”可以理解为“达到”。“明德格物”作为大学的校训可以,作为中学校训理解上就成问题。“明德格物”,“格物”是“明德”的前提和基础,“明德”是“格物”的目的和归宿,就是说要通过广泛接触事物,理解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明白至善至美的德行的境界,指导自己的行动,做一个高尚的人。
另外,四书的版本有很多,就《大学》而言就无法统一,有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的版本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在新民”还是“在亲民”,要想搞清楚它们的区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明德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隋唐京师长安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唐永徽五年重建,是唐长安城的正南门,唐末毁于战火。
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明德门的名称出自于以下文献:
1、《逸周书·本典》:“今朕不知明德所则,政教所行,字民之道,礼乐所生,非不念而知,故问伯父。”
2、《史记·五帝本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3、曾巩《谢雨文》:“吏无明德,但知告其困急於神。神既赐之,其尚终惠。”
4、孙枝蔚《春木》诗之四:“愿崇明德,以娱高年。”
明德门遗址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西安正在加紧制定明德门遗址公园和明德门申遗工作。
明德立志和明德砺志的区别
本文2023-10-27 12:52: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