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体装饰到尊卑标志,古代日本纹身,与秦汉、吴越文化有何联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7收藏

从身体装饰到尊卑标志,古代日本纹身,与秦汉、吴越文化有何联系?,第1张

中日交流源远流长,我们素来知道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知道圣德太子和“日出之国”的轶事。然而,少有人知道,日本本土的纹身习俗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代中日两国的早期交往

1早期中国的移民活动

中日韩在地域上联系紧密,历史上也渊源颇深。每当中原遇到天灾人祸,日韩两国常常因为不近不远的距离,成为古代中国人避难的最佳选择。《藤野先生》提到一位明朝遗民在明亡之后常住日本讲学,实际上,中原向日本、韩国移民的历史也极为悠长。

武王灭商之后,箕子远走辽东,建立了箕子朝鲜。至于本文的主角日本,中国移民的到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齐、燕百姓,为避秦国兵峰,远走海外,几十年后,出现一位我们至今耳熟能详的术士——徐福。

主要为躲避战乱和高额赋税的人们来到了日本,给日本带来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也逐渐融入日本社会之中,成为“渡来民”。

2日本与中国的官方往来

日本在中国古籍的第一次出现,应当是《山海经》,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的记载。另外,《山海经》提到的黑齿国与古代日本习俗也有相似之处,应当是地理知识水平受限之下充分发挥想象的产物。

这给我们提供了中日的民间移民活动上限仍可以推移的猜测,然而不够充分,姑且作为一种可能。

汉代史书诚实地记录了几次中日官方交流的成功尝试。时任大汉帝国安汉公的王莽同志向皇帝上书称“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颇有点地方大员恭贺祥瑞的意思。

其后便是大名鼎鼎的“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这一印绶后来成为日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总之,由于中日两国之间短暂的距离,追求和平、发展生产的需要,中日的民间和官方交流早已开始,为日本接受中国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古代日本的纹身习俗

1纹身的发展

据研究,纹身出现于日本绳纹时代晚期,经弥生时代到古坟时代仍然存在,贯穿整个上古时代的日本。当然,发展的过程中必定还是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绳纹晚期其作为防水害的身体花纹出现在关东及中部地区,后逐步扩散,至弥生中期几乎遍及列岛的主要区域,并逐渐演变为身体的装饰或尊卑的标识等。弥生后期到古坟时代,它变化为低等部民的标记,甚至作为墨刑充当刑罚手段之一。

仅从本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要理解纹身的几个变化,应当看到:第一,在绳纹时代晚期,关东及中部地区人口相对集中,数量较多,曾经应当十分适宜居住。

第二,弥生时代对标中国的战国末期到三国时期,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移民增多,农业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 人口分散到更为广阔的地方,纹身的习俗也因此发扬光大。第三,弥生时代后期以后,阶级社会进一步发展,纹身由习俗变成惩罚。

2纹身的功用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倭人》记载:“倭人在北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男子无大小皆黥面纹身。夏后少康之子封于会稽,断发纹身,以避蛟龙之害。诸国纹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计其,当在会稽东冶之东。”

这里提出,纹身首先是日本的一个习俗,最初用于“以厌大鱼水禽”,当阶级社会逐渐发展,纹身就发展出“稍以为饰”的审美功能和“尊卑有差”的等级功能。

秦汉、吴越文化的影响

从绳纹末期开始,来自大陆的移民登陆九州,他们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不仅改变了列岛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更加速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并最终促生了稻作的弥生文化。而结束靠自然吃饭的绳纹文化,捕鱼的必要消失,纹身最初的保护捕鱼者的功能于是减弱了。

1所谓“断发纹身”

说到中国的断发,首当其冲的就是吴越。日本纹身的习俗,固然有靠海吃海的原始诱因,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最初出海移民到日本的就是吴越人民,鉴于当地人民时常出海打鱼的基本生活需要,有充足的理由怀疑最初的吴越移民是被海风吹往日本南部,不由自主地在那里扎根。

吴越本来就是断发文身的,而日本又“男子皆面纹身,闻其旧语,自谓太伯之后”。太伯者,吴太伯是也。吴越移民安能不心生亲切?

于是接受了吴越移民帮助和影响的日本纹身习俗,增添了更为多样的纹饰,有了自己的审美和尊卑的功能,至此,吴越移民帮助尚且在分裂割据的日本构建了悦纳本土习俗的简陋而初见规模的等级秩序。

2秦汉文化对吴越文化的修正

如果说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秦汉文化就代表了中原。抛开日本本土的各种因素不提,纹身之所以从多姿多彩的有初步的等级尊卑差异的样子变成边缘人群的专属,成为“惩罚”和低贱的象征,秦汉的中原文化不可忽视。换言之,正是秦汉文化相对吴越文化的胜利。

奴隶制五刑之中的墨刑,也即黥面。墨刑在我国历史之悠久可追溯至夏朝,此后至秦汉都不曾间断,秦朝尤盛。而黥面则发端于秦律。在实践中,这样的刑罚主要有标记罪犯、侮辱人格的作用。然而,相对的,吴越文化对面的态度截然相反。

一直以来,中国北方容易胜于南方,秦吸收了吴越文化,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更是文化层面上的大获全胜。或者说,一直以来,吴越人成为中原人的俘虏,而吴越俘虏断发纹身,渐渐地,俘虏与纹身联系起来,中原主动创造出墨刑进行标记。

对日本来说,吴越人出海东渡,秦汉人经由朝鲜,汉人甚至能够与日本交流交往,双向互动,文化的影响力自然非同一般。而这时日本由之前的百余国到三十多个国家,统一成为一种趋势,自然更要拥抱君主集权的帝国。这样,促成了纹身含义的最大转变。

小结

纹身的变化以小见大,足以看出日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一个海洋民族,尽管在饮食上脱离了海的范围,在性格上却可以是“海”的。他们积极的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并作出本土化和创新。

纹身的出现源自渔猎中的自保,是绳纹人作为海洋民族的必然选择;转变为装饰和身份象征既是世界纹身习俗所共有的特点

也是在吴越文化的作用下,海洋民转型为农耕民后,土著文化与移民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最后转变为墨刑和低等民的标识,主要是摄取了更为先进的秦汉文化,同时保留土著纹身习俗固有的特征。

只能说有部分日本人的先祖是古代的中国人。并不是全体日本人都是古代中国人的后裔。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利用DNA技术和其他考古及人类学手段对此展开了研究,现代日本人构成分为三部分:

本土土著,这一部分并非是指现代日本的阿伊努少数民族。而是远古时代从今阿尔泰山,蒙古和西伯利亚通古斯河谷等地渡海在日本本州岛北部登陆的,这一部分日本人血型以AB型为主,且阴性AB型高达40%,从DNA排序上和中国的满族,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等满洲地区少数民族相似度为89%。从到达日本的时间上,这部分是最早到达的,最早可推至2万前。

南方海洋移民,这一部分和东南亚等海岛地区的马来和爪哇民族相似度仅为32%,但是出乎意料地和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人则高达92%。主要集中区域是日本四国岛,本州岛东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可以认定是在距今1万年前从太平洋中部泛海而来。

大陆及半岛移民,这一部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今日朝鲜半岛民族契合度达90%,可以认定为是古代朝鲜半岛居民渡海迁移到日本九州岛和本州岛西部。时间最早可到七千年前。另一部分和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居民吻合度为87%,最早抵达的时间大致为距今2500年前,大致为中国战国至秦汉前期。

上述三部分从构成来分,本土和大陆移民各占约40%,海洋移民约占20%。从时间来看,本土土著最早,其次是海洋移民,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南方沿海移民到达最晚。

扩展资料:

日本人基本信息:

东亚日本的基本居民。主体为大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万5千多阿伊努族人。属蒙古人种 东亚类型。使用日语,语言系属未定,多数学者认为属独立的日本语系。受汉语影响极大。以东京话为标准语,在全国推广。信仰比较普遍,流行多种宗教 。

大乘佛教自6世纪经朝鲜传入后,迅速普及全国。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维新以后曾被定为国教,全国城乡皆有神社。同时受到明朝儒教、阳明学的深刻影响。很多人都有神、佛并重的双重信仰,或同时兼信几种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节庆等现实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仪式;对丧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则遵照佛教信仰。民间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于16世纪40年代传入日本,信徒约占全国人口1%。此外还有新兴宗教二、三百种。

民族由来的其他传言:

关于日本人的民族来源,尚无定论。在中国的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中有着若干记载。《山海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献典籍之一,它记录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川地形地貌、物产和民族分布,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时期(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其中周朝文献《海内北经》记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山海经》的其它篇章则记述着中国人多次向东海诸岛屿迁徙的事迹。

参考资料:

日本人——

河童,最早起源自中国黄河流域的上游,古时候叫做“水虎”,又名“河伯”。《幽明录》上记载这种生物名叫“水虫”,又名“虫童”、“水精”或“智君”,身高约60公分至1公尺高,体重45公斤左右,貌似3岁至10岁的小孩模样,长得像人也像猿猴。

中文名:河童

外文名:KAPPA

别名:水虎、河伯

共通点:居住在河川的孩子

传说:水中的精灵、水中的精灵

传说分布:中国、日本很多地域

分享

传说

河童起源

传说「河童」住在日本各地的河川或池子里,根据民俗学者石川纯一郎的研究资料,河童传说分布极广,包括日本的东北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关西的石川富山县、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北九州岛地方、九州岛的佐贺宫崎县以及奄美诸岛和冲绳县,依据各地方言的不同,河童的称谓也不同。共通点是「居住在河川的孩子」所以叫做「河童」(KAPPA)。原本河童是水中的精灵,被当做是河神受到民众的膜拜,也有一种说法是河童是水神的使者,由水神降下的霜幻化而成。

关于河童的起源,可分为日本河童传说、中国古籍中的河童和另外的一种解释:

日本传说

日本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日文原题为河童,指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一种两栖动物,面似虎,身上有鳞,形如四五岁的儿童。作者在原题下注有:请读做kappa。或可认为kappa就是河童。

起初,百鬼夜行是个口耳相传的传说,最初记载已不可考。只知大约是在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平安京(今京都)内不仅生活着人类,而且是个怨灵出没、鬼怪横行的世界。那些妖魔鬼怪不在深山老林中修炼,也不在地府冥界中幽居,竟是和人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居住在同一城市中。

一旦黑暗来临,蛰伏于各个角落的鬼怪,就在京都的大道上成群结队的游行起来。它们毫不掩藏,恣意狂欢。这时候,如果哪个人无意中瞥到一眼,就会因受到诅咒无疾而终。所以当时外出夜游的人们,都小心翼翼地将一本《尊胜陀罗尼》缝入衣襟内,希望借助佛祖的保佑来驱邪避祸。

这兴风作乱的百鬼,原本只是传说中面目模糊的鬼怪。到了室町时代(1338年-1573年),一位幕府的御用画师土佐光信将这一切画了下来。他的《百鬼夜行绘卷》不仅是妖怪画的开山鼻祖,而且其中的鬼怪非常独特。如果仔细辨认,会发现这些正在游行的百鬼,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物,比如木鱼、琵琶、瓷碗、茶锅、伞等等,纷纷长出耳眼口鼻,成为半器物半妖的妖怪。

明人《幽怪诗谈》一书中,出现了一个名唤金竟之的方镜妖怪,与其他器物妖怪一起,谈吐自若。而画中的镜妖则是一位美人,大概因为镜子是女子钟爱之物,所以妖怪变化也追随了主人的形象吧。

日本有这样的说法,一件物品被主人使用99次以上就会成精,一旦遭到损坏或者被丢弃,就会因心生怨念而变成付丧神,给人间带来危害。土佐光信的笔下,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器物妖怪集合在一起示威游行。

中国妖怪大量“出口”日本的时期,是在中国的唐朝,即日本的奈良和平安时代。当时大量遣唐使渡海而来,虚心学习中国文化。扶桑国也亦步亦趋的模仿起大唐的律例、政治制度、都城建设,甚至连妖魔鬼怪也开始“山寨”起中国来。中国的各路妖怪,便是随着《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等经典之作东渡,逐渐深入日本民间的。可以说,中国对于日本妖怪文化的真正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日本妖怪大多是中国出口,但百鬼夜行概念在网络上兴起是却是《阴阳师》火爆那几年。

其实,百鬼夜行在中国民间早也流传许久,传说,七月初一开始开放鬼门,在地狱修行的各路妖魔鬼怪可以回家探亲看望在世的亲人,在七月十五这天,鬼门关闭,各路在人间游荡的妖魔鬼怪必须在鬼门关闭之前回到地府,否则就会灰飞烟灭。

1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正式公布日本新年号为“令和”,出自日本诗歌集《万叶集》,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个源于日本古籍的年号。然而,《万叶集》与中国古典文化之间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日本新年号为“令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日在记者会上介绍称,“令和”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愿每位日本人,都能如度过寒冬、在春日中盛开的梅花一般,在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同时,各自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安倍还说,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以及四季皆美的大自然代表着日本的国民性,要坚定不移的把这一国格移交给下一代。希望人民在美丽的心灵当中,孕育滋养出文化,正因怀有此番心愿,最终将年号选定为“令和”,象征着新时代的来临。自此“令和”成为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历史上的第248个年号,也是首个出自日本古籍的年号。

具体来说,“令和”出自《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32首的序文,“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佩后之香”。在“令和”之前的247个年号中,凡是得以辨明出处的年号均出自中国古籍。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收录诗歌4500余首,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尽管被看作是日本古籍,《万叶集》仍然无法抹去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公开资料显示,《万叶集》借鉴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收编了部分汉诗。值得一提的是,《万叶集》成书时,日本尚未拥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采用汉字为注音符号记录而成。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日籍教授、原日本读卖新闻编辑委员加藤隆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的原文部分,还是按照古代中文的写法记录下来。而且,《万叶集》收录了118首关于梅花的诗歌,看得出是受到了中国审美的影响。不过“和”代表“和风”,因此加藤隆则认为“令和”带有中日融合的含义。

日本现任明仁天皇将在4月30日“生前退位”,皇太子德仁将于5月1日即位新天皇,当日零时开始正式启用新年号“令和”。自此,始于1989年1月的“平成”时代,仅剩1个月便将退出历史舞台。▲

“明治”两字是出自《易经》:“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明治”这一年号,过去曾10次被选为候补。

“大正”两字是出自《易经》第十九卦中的“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两字出自中国《尚书·尧典》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平成”两字出自《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以及《尚书·虞书·大禹谟》之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取其“内外、天地能够和平”的意思。

扩展资料

明治是日本明治天皇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868年1月1日至1912年7月30日。天皇自幕府将军手上夺回大权,展开了明治维新,这段时间,实行议会制度,进行西式教育,经济大有改善,也建立新式武装力量,引领日本迈入强国之林。

大正是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4日。这一个年号过去曾四次被选为候补,于明治改元时被采用。

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

平成是日本第125代天皇明仁的年号,日本国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清晨,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驾崩,享年88岁,55岁的皇太子明仁登基,于次日起改元”平成“,这标志着平成时代的开始,并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

-平成

参考资料:

-昭和

参考资料:

-大正

参考资料:

-明治

根据时间的不同``对日本人的称呼也不同 给你一个具体和详细的 中国古籍中对日本是先称“倭” 而后改为“日本”。古汉语中的“倭”字实际是个中性而略具褒美意 味的词,以“倭”为“不雅”之名在古汉语中并无根据。在中国古代 典籍中,“倭”称真正成为“不雅”乃至贬意鲜明的特称词语是明代 以后特有之现象,其背景原因则是明代时期日本方面对中国沿海地区 的侵掠暴行。中国古籍对日称名由“倭”改称“日本”,反映了中国 古代对日本民族的尊重和宽容,而“倭”称在古书中从一个不无褒美 意味的词语转变为一个贬义鲜明的特称,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之道 义立场在对日关系方面的表现。 此外还有东瀛,瀛洲,扶桑等 。japan之英文含义有:1)日本漆;2)日本式漆器;3)[总称]日本漆器、日本丝 2。 nippon和nihon,都是日语”日本“的发音,就象”中国“,写成拼音为”zhongguo"一样。这样看来,”nippon"和“japan"之间大概没有任何关系。有意思的是,日本现在常使用"nippon"来正式的对外来表示自己的国名,且被世界接受。而中国大概从没见过用拼音字母”zhongguo"来表示自己的国名,倒是部分同胞对洋人称中国为“China"确斤斤计较。 日本[にほん](日语平假名)[nihon](日语国际音标) 注:日本语发展史详见后。 Nippon一词在英文字典中是有的,只有一个意思:[日]日本[亚洲]。[日]的标注说明此英文词是英国人对这个国家自己对自己称呼的日本发音的英文音译。 china一词有瓷器、瓷料之意。应当与古代中国与欧洲的海上贸易有关。另外,俄文中国的发音类似“契丹”,或也可作为语言的一个源头之一。请语源学方面有所长的兄弟考证此说。 3。 倭,是日本最早的国名,日语的发音可能是“yamato",意思是”大和“。所以”倭“和”大和“都是日本古老的国名。”倭“字大概是日本自己发明的汉字,有兴趣的朋友可小考一下。”倭“因为和”矮“字形上相近,或许中国人的见字生意的习惯,认为日本是”小人国“了,也就是”小日本“了。其实”倭“字在日语里大该没有中国人理解的意思。 日本的文明发展滞后于中国大陆好几个世纪,即当中国进入国家阶段,日本还处在蒙昧期,后又经若干世纪方进入原始氏族部落时期。因此当中国的视野及至日本,当然会以本国的文字为那个当时处於落后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联盟命名。日本因为中国的史料,而证明那时候自身文明的存在。那时候两者的文明差异就像鲁宾逊与星期五。因此倭字为日本先民所发明纯属无稽之谈。而yamato与大和均是在日本历史上曾出现的国家,当时的日本无力记录自身,只能依靠中国史书证明自己的存在,倭字在日语中读音为[ゎ][wa][借用汉字读:“哇”]。因此寸十推测的古音也错了。另外,你推测的倭与矮字的关系,亦是臆想的成分太大。详细地论述见后文

从身体装饰到尊卑标志,古代日本纹身,与秦汉、吴越文化有何联系?

中日交流源远流长,我们素来知道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知道圣德太子和“日出之国”的轶事。然而,少有人知道,日本本土的纹身习俗也受到了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