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乾隆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第1张

原因:

1、周永年自明末曹学佺再倡儒藏说,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

2、乾隆下诏直省督抚学政征求遗书,汇送京师。

3、朱筠、王应采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辑佚书籍。但实际上是学术文化发展到总结时期,以及学术与政治的合力的需要。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扩展资料

《四库全书》既然要囊括乾隆以前的历代典籍,那么,对传统学术的总结也就责无旁贷,因为传统目录学正是将典籍按照一定的体系加以排纂编次,进而通过文献典籍本身以及分类、编目、序录等方式来反映学术发展历史的。

因此,编排历代典籍,总结评判传统学术,就成了《四库全书》编纂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四库全书总目》也就由此应运而生。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

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二次补抄。

民国三年(1914年)在杭州图书馆第一任馆长钱恂的支持下,由徐锡麟二弟徐仲荪及其学生堵福诜自费补抄,历时7年,史称“乙卯补抄”。

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张宗祥得知徐仲荪、堵福诜的义举后,十分感动,但他知道“修补”量相当浩大,单靠几个人很难完成,必须由政府牵头。

在他的重视下,补抄人员增加到百余人,费用全部由浙江籍人募集,徐仲荪任总校,堵福诜任监理,历时两年,史称“癸亥补抄”。解放初,由于徐仲荪和堵福诜修补《四库全书》有功,他们俩的画像曾被悬挂在杭州文澜阁,以志纪念。

-四库全书

  乾隆帝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

  在他统治期间,各种官修书籍达100余种,完成了顺治朝开始编撰的《明史》和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他又令臣下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除了这些历史、制度方面的著作外,其他类别的著作,著名的有文字音韵《清文鉴》、文学《唐宋诗醇》、乾隆大阅图地理《大清一统志》、农家《授时统考》、医学《医宗金鉴》、天文历法《历象考成后编》等重要文献。

  图书编撰方面的最大成就是亲自倡导并编成了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

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常识历史篇。

这个天子是乾隆,他一生喜欢写诗,但是他的水平实在是不好说,而且据传医生写了4万多首诗,而且编了本诗集。

乾隆是大清朝的第4个天子,他在位的时间也不短,并且也做过一些突出的表现,比如捍卫了西藏的主权,保卫了台湾发展,并且收复了新疆,为中国的版图确实做了一些贡献,但是在他期间,西方已经开始工业萌芽了,而乾隆在晚年的时候却有一些故步自封,没能抓住工业的发展机会,导致后来一步晚步步晚,以至于清朝末期经常挨打。

乾隆喜欢写诗,喜欢到他平时的日常生活,都想用诗来表达,并且,据传他写了4万多首诗,还编成了一本诗集,4万多首诗跟全唐诗差不多了快。不过后来很多人大家都一致地认为他写的诗都是烂诗,为什么呢?有一位先生曾经在一本作品里说过,乾隆写的诗就是用大白话,把他的日常都描写出来,但是他会用诗的格式来写,如果字数凑不上,那么就会用一些知乎者也的助词来强行凑字数。

其实乾隆帝的文化水平,不能说太烂,也只能说是一般他写的诗,大部分都是人,他日常生活描写这种事,别人也能写得出来,稍微有一些文化的人都能写出来,但是他的名气比较大,所以他的诗广为流传。而且据传闻,他非常喜欢给名画盖章。还有一个趣事,他盖过章的东西大多数都毁坏了原画,让现在很多人头疼。

据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统计,我国现存成书于1912年以前的古籍约20万种。

清朝乾隆时候官修的《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我国古代的重要著作,所著录的书籍(连同未收入《四库全书》的存目)共10254种。

很明显,雍正编《大义觉迷录》,发到全国各地,就是要为自己获得皇位进行辩护,表明自己得位的正当性。可为什么乾隆上台后,却要毁版禁传呢?他为何要这样做?

要搞清楚为什么两人的态度如此截然不同,首先来说说《大义觉迷录》这本书的由来。雍正6年,湖南有一个穷书生曾静,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只中了个秀才。眼看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获取功名,便想着剑走偏锋,反满抗清,企图一举成名。曾静早年受吕留良的影响较深,吕留良也是一个激进的反清人士。他的很多著作里充满了反清言论,深得曾静的赞同。但曾静只是一个文弱书生,除了一支烂笔头稍有杀伤力以外,一无是处。

于是,他就盯上了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陕甘总督岳钟琪,异想天开的想拉他入伙。曾静修书一封,洋洋洒洒数千字。信中不但引经据典,阐述了岳钟琪是岳飞的后人,还历数雍正帝诸如“谋父弑兄、屠弟诛忠、贪财*色、好杀酗酒”等十大罪状。然后着其弟子张熙携书信前往岳钟琪处,希望岳钟琪能效仿其祖先岳飞,举兵造反,将满清赶回老家。岳钟琪何其聪明,见信后差点吓掉牙巴,他明白曾静给自己挖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坑。于是,他迅速扣下了张熙,着人火速报告雍正帝。

曾静下狱后,秀才的软骨头经不起折腾,立马改口自己受人蛊惑,称颂雍正帝是千古明君,主动提出以自己为反面教材,全国巡讲,为雍正帝正名。雍正帝针对信中所述的“十大罪状”,逐一亲自反驳,写成“上谕”。连同曾静的供状,编辑成《大义觉迷录》,大肆刊印,广发民间。雍正帝的意图很明显,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占领舆论制高点,挽回自己的声誉,收复民心。雍正帝内心实在很憋屈。

自上位以来,自己一直勤政爱民,恪尽职守。面对康熙晚年留下的烂摊子,他大力整顿吏治,反腐倡廉,推进改土归流,一举扭转了康熙后期吏治不清,国帑空虚的颓势。雍正帝曾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这样的帝王居然被曾静之流说成“十恶不赦”,雍正帝内心的委屈可想而知。所以,他没有杀掉曾静,他想把曾静作为证人,加上自己的“上谕”,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有证人地说服天下人,相信自己是一个合法的、有爱心的好皇帝。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雍正忽略了老百姓们的猎奇心态。老百姓才不会管你谁对谁错,他们关心的是《大义觉迷录》里面记载的宫廷争斗、权术阴谋、尔虞我诈、后宫秘闻。因此,《大义觉迷录》大受欢迎,长时间成为了茶坊酒肆、街口集市上众人的谈资。明白内幕的人添油加醋,不明真相的人以讹传讹,以至于弄巧成拙,越描越黑。雍正帝还忽略了自己的身份。

封建帝王就应该永远是正确的,皇位的合法性是不容质疑的,皇家的事不应该用来讨论和争辩。而且在《大义觉迷录》中做作的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曾静的供词,“做”的漏洞太多。更何况这本书居然是由皇上御笔亲书而成,这难道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所以说,雍正的做法是落人口实,适得其反。乾隆帝正是看到了《大义觉迷录》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因此,一上台后,立即处死了曾静和张熙。下旨全国范围内征缴《大义觉迷录》,全部予以烧毁。任何部门和个人禁止刊印,一经发现,一律砍头。不过这事显然迟了。关于雍正继位是否合法的问题,不仅在当时,就是现在,依然还被老百姓津津乐道。不得不说,这是当年雍正的普及和乾隆的禁毁这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奇妙效果。(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努尔哈赤:一边巴结汉人换取官位,一边仗着汉人的威势欺负族人,统一族内羽翼丰满了,又开始造自己主人的反……说白了,就是一个两面三刀的小人。

皇太极:靠逼死后妈上位,靠抢劫积累实力,本质上就是一个土匪头子。

多尔衮:给逼死亲妈的仇人做鹰犬爪牙,跟嫂子私通,杀死侄子后,还要霸占侄媳妇,用强迫汉人留辫子的形式来掩饰自己出身蛮族极端自卑的心理……也是个强盗头子,而且更阴险毒辣。

顺治:从他对多尔衮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此人就是个忘恩负义的种,也是个胆小怯懦的主——只敢打死老虎;从他亲近豪格和鳌拜也可以看出,此人还是个毫无识人之名、鼠目寸光之辈;从他夺兄弟老婆逼死博尔果可以看出,此人丝毫不懂得什么叫礼义廉耻——这一点倒是跟他皇父摄政王一个德性。

康熙: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就不说了,但说从他开始搞文字狱,这一条就足以将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雍正:算了,这位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还要颁布上谕给自己解释,好容易信赖个年羹尧,还得专程卸磨杀驴一回,够可怜的了,不骂了。

乾隆:这人么,说他附庸风雅都抬举了,一生做了上万首诗,没一个能看的;自吹十全武功,小小个苗疆还得死个大将;搞《四库全书》,先烧掉几十万本——这还TM拿出来做功绩呢!

满清啊,诺大一个康乾盛世,国内生产总值还不如明朝最“腐朽”的时候,就这还有当代人称他们是“世界第一”,忘记英国此时已经工业革命了么?已经“日不落帝国”了么?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决没有破坏那些有价值的书籍,而是咸阳城有些“术士”,这些人听说秦始皇在寻找关于延长寿命的方法,于是他们就写了一些讽刺秦始皇的书,这可是侮辱皇帝的标准死罪啊!秦始皇能不杀他们吗?能不把那些污蔑他的书籍烧掉吗?之后幸存的一些术士,自然就把秦始皇描写成了迫害文人的暴君。

秦始皇不但没干过损害古籍文献的坏事,反而保护了不少文献书籍。

比如“六国的国史书籍”,秦始皇曾派人精心收藏了起来。

六国被灭后,秦始皇下令搞“文禁”,不许老百姓私自收藏六国的史书,只许官方收藏,并未因六国曾经是敌人就毁掉他们的史书,秦始皇考虑到这是历史记载,对历史要负责,所以说秦始皇还是比较英明的,不是传说中的那种暴君人物。

所以说秦始皇对古籍文献不曾有过损害。

乾隆修《四库全书》,因思想偏见太深,删去了很多珍贵内容,对古籍文献损害巨大。

《四库全书》是乾隆亲自组织人修订的,期间用了10年才完成。

1、因乾隆思想过于封建,他认为只有儒家的内容,值得留存在四库全书中,那些西方的科技内容属于“异端邪说”,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但不能把内容学说记录到四库书籍中。

2、乾隆只允许把少量的农业、医学、天文类科技学说,留存在四库全书中,其它科技学说一概删除不留。

3、乾隆不允许把戏曲、小说类的文艺内容留存在四库全书中。

4、四库全书的部分图文内容,有被删掉或被篡改过。

乾隆的这种封建愚昧思想,可以说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难怪清朝末年我们与西方的差距那么大,乾隆对此事贡献不小啊!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乾隆的修四库全书,很明显谁才是损害过古籍文献的凶手。

乾隆为什么要修四库全书

原因:1、周永年自明末曹学佺再倡儒藏说,提倡集合儒书,与释藏、道藏鼎足而立。2、乾隆下诏直省督抚学政征求遗书,汇送京师。3、朱筠、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