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高手进!关于道家修仙的书籍有哪些?
我是个道士
道教有正一和全真两大派。
道教好像没有俗家弟子的说法,一般不是道士就是居士
你不想做道士,可以做居士。皈依是免费的,不过做皈依证是要工本费的,这个各个地方不一样
道观是收人的,只不过要求都有不同的
道教修仙的书籍有很多,如
《性 命 日 月 功 》《天隐子》《坐忘论》《天 仙 心 传 》《大 道真 传 》《养 性 延 命 录》《修真九要》《学仙必成》《大 成捷 要》等等
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福生无量天尊。
九转丹诀
第一转
舌下四窍,两窍通心两窍通液。
一转之功似宝珠,山河宇宙透灵躯。
红莲叶下藏丹穴,赤水流通九候珠。
解曰:内丹之功,起于一、而成于九。一者,万物之所生也。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五行之序起于一。故内丹之功亦起于一,转而成于九者,九为阳数之极。数至于九、则道果成矣。似宝珠者,言天一真水藏于胆,阴阳和合,降而成丹。初降之状如露一颗明珠。珠者、珍敬其丹也。且人之有身,父精母血交媾而成,此形交也。丹之所降,心火肾水交媾而成,此气交也。故曰:形交则生人,气交则成丹。言其丹降之后,神游方外,阴阳太和;坐忘其形,天地山河;六合万物,皆在我身之内。我身在天地万物之外,只觉心中一点光明。乃是丹降也。故曰:山河宇宙透灵躯,躯者、身也。山河包藏我身之内也。所谓红莲者,舌是也。自两窍通心,两窍通液。人有病者,则舌下津液干而其真气耗。一转之首以舌闭其两窍,使真气不泄于外,以通其神水也。所谓赤水者,心之液是也。九转之首,每遇九日纳息九次。每一次纳息九口。自然津液通流自舌下,而生以灌五脏,故曰九候珠也。
望江南 闭舌下巧,通胆气
黄中宝,须向胆中求。春风令人生万物,乾坤膝下与吾俦,百脉自通流。
施造化,左右火双抽。浩浩腾腾光宇宙,苦烟烟上霭环楼,夫妇渐相谋。
解曰:天一生气,名曰中黄。其气藏之于胆,以为性命之根,其味苦。故人之胆气味亦苦。如草木之根华其味亦苦,乃知万物非生气不能生也。内丹之药先闭舌下之窍,内通胆中生气至喉舌之间,微觉味苦,是丹气流通。然后汞水凝结而成丹也。天地生气萌之于春,万物得生气,然后能生人之得生气,藏之于胆。人能通胆之气,然后内丹成就一转之功,如四时之春也。生气上行其中觉苦,阴阳太和,神居天外则天地四海亦在吾膝下。浩然之气塞乎天地,百脉通流万窍施张。内丹降也。造化言者,其下手之初也。先闭舌下两窍,不令气泄于外。其左边之气贯于左太阳而入脑,右边之气贯于右太阴而入脑,左右俱过脑。而入顶泥丸宫合成一处,下重楼十二环,入心经、传入丹冲开胆窍。使胆中生气,上行随心胆之脉,贯于舌窍、觉舌有苦味,乃是生气注将欲降丹也。然后闭定舌窍左右之气上行,故有腾腾之状也。胆窍即闭,则生气袅袅,上重楼十二环,自舌下之窍而升,满口觉苦乃是生气流通也。夫妇者阴阳也,夫者阳也,妇者阴也,生气流通则阴阳太和,心肾交媾故曰渐相谋也。
口诀:
行持下手之初,先须饮食以和五脏,不可饥不可饱,心田安静无忧无虑,乃可入道。凡于二更尽、三更初当洗漱,定神入室,烧香盘膝而坐,闭目存神,候息出入调匀,以舌先倒卷定舌根两窍闭息。渐觉左右太阳经有两道气大牙根冲上,贯二太阳,次入顶门,觉二气交合结为一次。却闭眼良久,亦闭目依前卷舌,候至泥丸宫止,如此每夜行三次即止。行至数夜或数日之间,渐觉泥丸宫次流入脑,下重楼十二环,透夹脊串尾闾,复次前冲心贯胆,脐胸中温温,微觉意思和畅,乃真降也。如此后则数夜渐觉气到心,次微觉温温或心头气渐动,却有温气从心而上,过重楼口觉微苦。是中黄气自胆而出阴阳大和,将有降丹之象。如此之后,每夜行持之初,令一人在门外,拦人进入及猫狗等,恐忽然相惊。至每夜行三两次时,于坐前横一几,忽然气冲,觉身体渐大,精神腾腾,渐见屋舍、人物、山河、皆在我身之内。手足皆不知所在,次急以手按几,闭目大觉,心头微一块光明,团圆如日,忽然坠下丹田,此乃降丹也,丹降之后,未得便开眼,且渐渐收拾精神归定。四体复旧,或手足觉麻痹,次候定醒,然后开眼,次吃人参汤睡。至来早吃粥食将养一二日,如丹降也。丹降之后百病消除,更无疾苦之厄也。
静功之道
1、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态式做好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炼功必须堵信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为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又称“子午决”,两手抱诀这时,左手食指和拇指画圆,右手拇指放在圆内,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从拇指方向看,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通之效。道家没有男女之分。
2、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四、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修真境界 旋照、开光、融合、心动、灵寂(有是地方把心动和灵寂合作金丹期)、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大乘 代表作《飘渺之旅》萧潜(运用在大部分修真小说,为修真境界之鼻祖)
引气入体、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 代表作:《佛本是道》梦入神机
入途,初窥,伏虎、腾云、道固、胎成、了然、贯通、登峰、无双、负担、道隆、脱胎、霞举、不坠、大道、莫测、斗转、劫成、升仙、天一
第一重:入道
第二重: 求道
第三重:问道
第四重:学道
第五重:悟道
第六重:触道
第七重:养道
第八重:得道
第九重:忘道(先得道,而后忘道) 第十重:舍道 ;第十一重:成道;第十二重:丹道(金丹大道);第十三重:人道(欲修仙道,先修人道,凝练婴儿);第十四重:仙道(散仙道,成为一方散仙);第十五重:地道(地仙道,已经寿命无穷,能够婴儿离体,遨游寰宇);第十六重:天道(传说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寻求天道,证得天仙业位)
一、道家修真理论
(一)基本理论
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修真者[1],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刚不坏之真身。古今天下,没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谓: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大为炉炼作团。
肉体者,四大假合矣,虽曰父母恩赐,然父精母血本为凡俗之物,数十年后焉能不坏?何为四大?地、水、风、火,是也。地构成骨胳肌肉和脏腑,水构成身中之血液,风构成呼吸系统,火则构成身中之恒常体温。
修真又分现实修真及小说修真。小说修真的名词和境界不具备任何可行性,仅为小说家言,供人娱乐。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二)修真门派
唐末五代以来,以内丹说理解《参同契》的流派逐步压倒外丹派,成为仙学的主流。著名内丹学家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陈朴、陈抟、施肩吾、刘玄英、张伯端等以内丹仙学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参同契》作为仙家修炼秘典的价值被社会所公认。当时内丹仙学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开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这些内丹门派皆远溯黄帝、彭祖、王乔、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称传自关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称文始派。另一派自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汉代人),故称少阳派。文始派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法本《老子》、《庄子》、《文始真经》,属最上一乘虚无大道,虚极静笃,大彻大悟,盗天地虚无之真机,顿超直入,齐是非,同人我,进入无天无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诸步骤,次第分明,门派繁衍甚广。
自唐末五代以来,少阳派有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火龙真人、刘操、张伯端等大开法门,历经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逐渐形成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门派。因而内丹仙学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的说法。另有元、明间张三丰真人,综合了文始派和少阳派之所长,创三丰派(又称隐仙派),既不执于有为,又不执于无为,于阴阳栽接中创一清净法门,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点。
这些众多的门派,从功法上讲,略分三类,其一是阴阳双修的栽接法门,其二是清净孤修的静坐法门,其三是阴阳栽接派和清净孤修派的结合体。
(三)修真方法
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多述)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入门之法
静功之道
1、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态式做好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炼功必须堵信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为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又称“子午决”,两手抱诀这时,左手食指和拇指画圆,右手拇指放在圆内,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从拇指方向看,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通之效。道家没有男女之分。
2、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3、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入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四)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渐由追求长生演变为冀望成仙飞升,作为修真理论的典籍也逐渐由质朴而趋于玄幻,明清之世更近于志怪者言。大略而论,下述典籍或可作为当时修真理论的代表作:
1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列子、文子、关尹子、大学、中庸、抱朴子(内外篇)、清静经、心印妙经
2破迷正道歌、敲爻歌、百字碑、大道歌、灵源大道歌、青天歌、永嘉证道歌、阴符经、黄庭经、周易参同契、入药镜
3张三丰全集、黄元吉文集、古书隐楼藏书、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指玄篇、大丹直指、悟真篇、青华秘文、金丹四百字
初学者看看田诚阳的《中华道家修炼学》
道教的一个习惯就是“不得其人不传”,故密室藏珍而不为人知者众。另唐宋两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统论述,此处不便列举。
修真,从字面解释就是通过修行求得真我,但现在都被人给误解成什么成仙成佛的!修真就是通过对自身的不断修行,不断找出自身的不足让自己更了解自己,这就是修真。自己都还不能了解透自己还谈什么成仙成佛。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也有修炼其他的,比如说剑仙。剑仙之道,修炼肺宫金气 ,再转入离宫,玄火锻炼九天神剑 。直到离宫”剑芒”铸就,然后内聚五行真气,外采天真地灵,外炼仙剑,诛敌于千里之外。可惜实在难修,我相信修炼此道,必能惊天地,泣鬼神。
(五)修真地址
道家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盖竹山,仙磕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清屿山,郁木洞,丹霞洞,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三皇井 ,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阁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虎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悔山,长在山,中条山,茭湖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莫寻山,金城山,云山,北邙山,卢山,东海山。
道家十大洞天
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罗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苍山洞。
道家三十六小洞天
霍桐山洞,东岳泰山洞,南岳衡山洞,西岳华山洞,北岳常山洞,中岳嵩山洞,峨嵋山洞,庐山洞,四明山洞,会稽山洞,太白山洞,西山洞,小沩山洞,火氓山洞,鬼谷山洞,武夷山洞,玉笥山洞,华盖山洞,盖竹山洞,都峤山洞,白石山洞,岣嵝山洞,九嶷山洞,洞阳山洞,幕阜山洞,大酉山洞,金庭山洞,麻 姑山洞,仙都山洞,青田山洞,钟山洞,良常山洞,紫山洞,天目山洞,桃源山洞,金华山洞
编辑本段
略
到百度上查 修真 词条就有详细介绍
《管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庄子》 《百字碑》 《翠虚篇》 《翠虚吟》
《大道论》 《道窍谈》 《地理说》 《福寿论》
《关尹子》 《管窥编》 《淮南子》 《还源篇》
《黄庭经》 《慧命经》 《金丹歌》 《楞严经》
《七破论》 《敲爻歌》 《日用经》 《入药镜》
《十二叹》 《十二笑》 《说戒喻》 《胎息经》
《太玄经》 《天口篇》 《通关文》 《悟道录》
《悟真篇》 《西升经》 《下苦歌》 《泄天机》
《修道辩》 《玄肤论》 《玄要篇》 《玄珠录》
《训世文》 《阴骘文》 《玉皇经》 《指玄篇》
《坐忘论》 《韬光歌》 《百回详注》 《百字碑注》
《碧苑坛经》 《常清静经》 《唱道真言》 《初真十戒》
《大成捷要》 《大丹直指》 《大道真传》 《道门语要》
《恨六贼歌》 《黄帝四经》 《既济真经》 《金丹妙诀》
《金丹问答》 《金丹要诀》 《金丹真传》 《金华宗旨》
《金仙证论》 《敬日月文》 《孔易阐真》 《炼阴精歌》
《灵宝毕法》 《吕祖心经》 《七言律诗》 《青华秘文》
《三车秘旨》 《神室八法》 《水石闲谈》 《谭子化书》
《天仙心传》 《通玄真经》 《铜符铁卷》 《五篇灵文》
《五言律诗》 《悟真直指》 《西游原旨》 《西游箴言》
《象言破疑》 《修真辩难》 《修真后辨》 《修真后辩》
《修真九要》 《玄机直讲》 《玄科戒律》 《玄谭全集》
《延生心经》 《玉井奥诀》 《云笈七签》 《蛰龙睡功》
《正易心法》 《周易阐真》 《i冠子》 《赤文洞古经》
《道德经真义》 《得道了身经》 《洞天福地记》 《还丹复命篇》
《还源篇阐微》 《黄帝阴符经》 《金丹就正篇》 《金丹四百字》
要找的话还有。。
道家高手进!关于道家修仙的书籍有哪些?
本文2023-10-27 13:54: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4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