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历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历程,第1张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的颁布,拉开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序幕。2007年2月28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工作,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8月3日,文化部在京召开全国古籍保护试点工作会议,选定57家(后增至59家)古籍收藏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古籍保护试点工作,印发了《古籍普查方案》等文件,宣布成立了由66人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自9月底开始,文化部组织开展了名录的申报工作。申报工作受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文化、文博、教育、民族、宗教等系统的200余家单位及个人参加申报,截止12月中旬,申报数量总计超过5000部,古籍类型除大量的汉文古籍外,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金石碑拓、敦煌文献、舆图、竹木简等。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的入选标准十分严格。名录的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视具体情况适当放宽。国家珍贵古籍的评选标准,原则上与《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所规定的一、二级古籍的评定标准相同,即国家珍贵古籍原则上从一、二级古籍内选定。属以下两种情况的古籍暂不入选:一是专家审定时对版本存疑的,暂不入选;二是申报的版本残缺超过50%以上,其他收藏单位有同一版本全本的,暂不入选。11月初,文化部成立评审委员会,聘请简帛、碑帖、敦煌文献、佛经、汉文古籍、民族语文古籍、古籍保护等各学科专家,开始进行名录的初审工作。经评审委员会反复研究、审议,于12月中旬初步确定了名录的推荐名单。2008年1月7日,文化部办公厅向全国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省(区、市)文化厅局发函,就名录推荐名单征求意见。根据各方的反馈意见,评审委员会研究后对推荐名单作了相应调整,于1月23日至29日在《中国文化报》及中国古籍保护网上向全社会进行了为期7天的公示。根据公示意见,经评审委员会再次研究,将名录推荐名单调整确定为2392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8年3月1日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种及“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家。这2392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汉文古籍2282部,包括简帛117种、敦煌文书72件、古籍2020部、碑帖73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110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白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等14种文字。

刘德是汉景帝的次子。他母亲的名字叫李记。他是被废黜的太子刘荣的弟弟。他后来被封为河间王。他一生都很儒雅,因为他热爱儒家,所以在当时,他的衣着和行为都模仿儒生,他认为这样可以很好的发扬儒家思想。在他率先这样做之后,许多儒生争相模仿刘德的行为。

刘德虽是皇子,却没有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为保护古典典籍和一些珍贵的精神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保护着这些巨大的文化宝藏。他用一生的时间整理和保护这些书,保存了很多东西。众所周知,秦代焚书坑儒导致很多好书被烧,踪迹难觅。刘德不仅清理和保护宫中的书籍,还走访民间,在民间书法家中寻找一些珍贵的书籍。但他没有附上这些书。他所做的只是提取一个,把原件还给原主,并付一大笔钱感谢他。

他拥有最多的藏书,而刘德对藏书的态度简直是小心谨慎。他请求全世界的学士学位来帮助他。每当有不同意见或者书不全的时候,大家都要坐在一起讨论。之后,他会认真补上它们,这样他才能通过考试。在这些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毛诗》和《左氏春秋》。因为汉朝也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是汉武帝觉得这样不行,就实行了孔孟之道,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刘德是怎么死的?

刘德是汉朝皇帝刘启的第二个儿子。他从不凭借自己的太子身份去追逐名利,而是为保护国家的古典书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生活是光明正大的,理论上,像这样一个不追求王位的王子不应该受到任何正确的斗争,但刘德位于皇权的中心。他是怎么死的?

刘德不想争夺皇位,也不想和汉武帝刘彻争论。他一直在世界各地旅行,寻找遗留下来的古典书籍。他很喜欢古学,为了书可以放弃宝藏。汉初不尊儒术,而承秦制。这样,秦制度的不完善和直接性就全部暴露出来了。所以我最终决定尊重儒家思想。刘德去赵岩、芦伟和其他国家只是为了收集经典。他不想亲眼看到这些知识。他从不吝啬在这些书上花很多钱,人们读完这些书后,会复制一本,传给人们看。

虽然他不去对抗这些东西,但是他的善良还是被世人所称颂。汉武帝是汉景帝为太子时王所怀的儿子。王有一次做梦后发现一个太阳进入了他的身体。虽然刘彻才华横溢,执政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都被他后期的巫术恶行所掩盖。实际上,虽然刘德不追求名利,但刘彻认为刘德的行为过于高尚,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所以他对刘德友持怀疑态度。然而,刘德在刘彻多疑的心中渐渐消沉,不久就去世了,并被立为国王。

河间王献刘德墓

刘德,汉景帝的次子,汉武帝的弟弟,是西汉的国王。他一生致力于古籍的保护和收藏,在古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他不是那种自己收藏古籍的人,而是花大价钱在民间收集古籍,然后看完之后,命人摘抄一本,流传出去。那么刘德后来是怎么死的呢?他的墓地在哪里?

刘德是一个非常喜欢儒家思想的人,因为汉朝延续了秦朝的规章制度。但汉武帝继位后,认为这种条条框框还是不好,想开始改变。所以他说“百家争鸣”。尊重儒家思想也是刘德非常乐意看到的,因为他非常热爱古代文化,然后他开始改变自己。刘德江也打扮成儒生,举止十分优雅。他还成立了一个类似协会的专门鉴定古籍的地方,收集后一起讨论。

事实上,汉武帝非常欣赏刘德的才能。他认为自己走儒学之路是正确的,刘德不仅为人正直,而且还热衷于保护书籍。后来,刘德的才能举世闻名。汉武帝称赞他的才华,同时也开始怀疑他,认为他总有一天会超越自己。后来,刘德死于抑郁症。

现在王献刘德的墓地在献县,因为刘德被命名为王献,所以献县的名字也是这样来的。王献陵园位于西八册屯村的西侧,这里不仅有刘德的墓,还埋葬着许多皇室成员。它是一个墓地群,占地近4万平方米。

刘英和刘德是什么身份?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其父刘忠是刘邦的哥哥。刘邦任命刘忠为代王时,刘英被任命为沛侯。二十一岁时,刘英被刘邦封为吴王,统管三县五十三城。刘英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个极具野心的领袖。

他到了吴国后,大力发展吴国的经济,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吴国经济基础稳固后,刘濞开始准备谋反。后来刘英联合赵、楚等七国,以讨伐汉朝官员晁错为由,出兵攻打西汉。汉武帝刘启派朝鲜将军周亚夫出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周亚夫打败了刘英的军队,刘英在这次“七国之乱”中战败身亡。

刘德,汉武帝刘启的次子,生于公元前171年,卒于公元前130年。后来,刘德被韩晶封为河间王,掌管今天的河北。刘德热爱儒学和文学,一生为古代文化典籍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藏书家。担任河间王后,刘德来到河北献县。他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古代文化书籍。他从未参加王争夺的王位争夺战,只是安心学习。刘德收集整理的《毛诗》和《左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后来,刘德被汉武帝怀疑,抑郁而死。河间王刘德死后,汉武帝赏识他的杰出贡献,追封为“献书王”。当地人亲切地称刘德为“献书之王”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设下列内设机构: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人事处、财务处、艺术处、公共服务处、信息科技教育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产业发展处、资源开发处、市场管理处、宣传推广处、全域旅游促进处、对外交流合作处、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博物馆与文物安全处、革命文物处。

(一)办公室。负责机关日常运转工作。组织协调机关和直属单位业务,督查督办重大事项的落实。承担文电、会务、机要、保密、信访、应急、安全、档案、信息、政务公开、绩效考评等工作。统筹全区文化、旅游节庆活动管理工作。

(二)政策法规处。组织起草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协调文化和旅游系统政策调研工作。协调推进国家和自治区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承担文化和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统筹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承担机关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等工作。统筹协调文化和旅游行业 “放管服”改革工作。指导和推动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工作。

(三)人事处。拟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机构编制及队伍建设等工作。协调定点扶贫工作。

(四)财务处。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预决算和相关财政资金管理工作。负责机关财务、资产管理。负责全区文化和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及统计工作。负责机关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政府采购工作。负责编制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承担资金使用的评审和绩效考评工作。指导和监督直属单位财务、资产管理工作。指导全区重点及基层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

(五)艺术处。拟订全区音乐、舞蹈、戏曲、戏剧、美术等文艺事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并组织实施。扶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的文艺作品和代表自治区水准及民族特色的文艺院团。推动各门类艺术、各艺术品种发展。指导、协调全区性艺术比赛、展演以及重大文艺活动。指导旅游演艺,促进艺术创作生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六)公共服务处。拟订全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政策及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承担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指导、协调和推动工作。拟定全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并监督实施。指导群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未成年人文化和老年文化工作,指导图书馆、群艺馆 (文化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协调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工作。指导公共数字文化和古籍保护工作。指导文化志愿服务。

(七)信息科技教育处。拟订全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以及艺术科研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开展文化和旅游大数据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开发利用。归口管理行业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科研工作及成果推广。指导文化和旅游行业职业教育工作。归口管理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统筹新闻宣传工作。

(八)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拟订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记录、确认和建立名录。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宣传和传播工作。指导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传习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旅游商品开发。

(九)产业发展处。拟订全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促进文化产业相关门类和旅游产业及新型业态发展。推动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组织招商引资工作。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指导、促进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发展。协调促进文化和旅游服务业发展。

(十)资源开发处。组织拟订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承担全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规划、开发和保护。指导重点旅游区域、目的地、线路的规划和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指导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新及开发体系建设。统筹乡村文化振兴和行业扶贫工作。统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质量标准评定工作。

(十一)市场管理处。拟订全区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政策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对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进行行业监管。承担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组织拟订全区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场所、设施、服务、产品等标准并监督实施。监管全区文化和旅游市场服务质量,指导服务质量提升。指导文明旅游工作。承担导游队伍建设、管理和体制改革等工作。负责全区文化和旅游市场监测、假日市场、安全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负责行政许可事项的受理、办理和组织协调工作。统筹文化和旅游系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十二)宣传推广处。拟订全区文化、旅游形象品牌推广战略及旅游促进奖励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国内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和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全区文化和旅游整体形象的国内宣传推广。组织、协调文化产品、创意产品、重点旅游区域、目的地和线路的宣传促销工作。统筹国内区域交流合作。

(十三)全域旅游促进处。指导和推进全区全域旅游、特色旅游工作。拟订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升级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措施,指导、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升级发展工作。

(十四)对外交流合作处。指导、管理全区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合作和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实施大型文化和旅游对外及对港澳台交流推广活动。承担政府、民间及国际组织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交流合作相关事务。管理和审批文化对外交流事项。统筹国际及港澳台区域交流合作。协调落实部省 (区)共建项目有关工作。

(十五)文物保护与考古处。负责拟订全区文物保护与考古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文物保护、考古工作和重大项目实施。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承担文物保护与考古有关审核审批事务和相关资质、资格认定工作。指导、协调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保护和管理工作。指导协调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管理国有文物资源资产。指导、实施历史文化名城 (镇、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中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十六)博物馆与文物安全处。指导全区博物馆工作。组织制定全区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管理标准和规范,并组织实施。负责拟定文物和博物馆科技化、信息化规划并推动落实。负责博物馆设立、变更、中止的备案和国家二三级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承担国有二三级文物藏品的有关审核审批事项。协调博物馆间的交流与合作。指导社会文物抢救、征集工作。指导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和博物馆安防、消防防雷项目的管理实施。组织指导文物和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承担文物拍卖和涉案文物鉴定管理工作。

(十七)革命文物处。负责拟订全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规划。拟订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的政策、标准、规范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全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和公布工作。指导革命纪念馆、革命博物馆业务建设。组织开展革命文物研究、展示和传播工作。拟订全区红色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协调制定扶持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建设、人员培训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作。

(十八)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拟订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组织查处和督办全区性、跨区域文化和旅游市场重大案件,行使法律法规明确要求由自治区本级承担的执法职责。组织实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开展执法检查和稽查。指导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

自治区文物局。负责全区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指导协调文物资源调查,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文物合理利用和文物安全工作。日常工作由相关业务处室承担。

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

离退休人员工作处。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工作。

广西区图书馆、广西科技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

1、广西区图书馆,是广西最大的综合性省级公共图书馆,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西分中心和广西古籍保护中心,是国家和自治区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广西省科技图书馆,始建于是1958年,原名:中国科学院广西分院图书馆,馆文献入藏总量为110万册,全部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馆舍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阅览室面积1400平方米,书库面积3100平方米。

3、南宁市图书馆,成立于1977年5月,位于南宁市星光大道6号,是地市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南宁市图书馆在2008年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荣获国家“一级图书馆”称号。

扩展资料:

截至2019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馆藏总量421万余册,数字资源近2124TB。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共收藏古籍117022册,其中善本5818册,4百余种,古籍包括了大量明清时代祖籍或客籍广西的文人著述,涉及理学、音韵学、史学、墨子学等。馆藏《五经五卷》《四书参十九卷》等17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广西省科技图书馆

-南宁市图书馆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藏文物达50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2件,二级文物1791件,三级文物3867件。该馆还收藏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其中线装古籍达3万多册,是自治区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以及自治区级古籍修复中心。(截至2013年10月数字) 金属器 “布”铭铜桶:高271厘米,口径262厘米,底径226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1976年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盛储器。器身呈圆筒形,上大下小,平口、平底、内凹成圈足,底下有浇口痕一道,口沿两侧有半环附耳一对,附耳内又有竖形贯耳。上部刻饰栉纹及勾连雷纹带,中部为勾连雷纹带,下部是栉纹带。腹上部一侧刻有一“布”字,当是布山的省文。桶耳下方刻有“十三斤”三字,应是此桶自身的重量。其实测重3405克。 漆鞘铁剑尺寸:长1302 厘米,宽24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1976年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武器,剑身狭长,中起隆脊,刃薄锋利,剑柄细长,呈方柱形,有带角质的脱胎漆剑鞘。 悬山顶干栏式铜仓:长793厘米,宽427厘米,高373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1971年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干栏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位于一个平台之上。下设八根柱子,将整座建筑顶离地面。悬山顶,中间有瓦脊,瓦脊前后各铸有对称的十二行瓦垄,均作瓦板状,瓦片铸刻清晰。屋檐伸出前壁10厘米,伸出后壁45厘米。房屋前面正中设有双扇门,均有门环,可以闭合启动,并设有门槛。门前有走廊,围杆为二横一竖式。屋外四壁均有“十”字阴纹装饰。 浮雕饰铜钟:通高685厘米,甬长205厘米,铣间宽335厘米,舞间宽214厘米,重34千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期,1958年广西横县镇龙那桑村出土。此钟称为“浮雕饰铜钟”,鼓部饰窃曲纹,正面鼓部左右两侧在窃曲纹地之上附以浮雕式装饰物(似螭),这种作法在别处未见,似为本地铸造的证据。钲、篆间、舞面饰雷纹和斜角雷纹,以二层乳钉纹为界格,栾边和篆间饰水波纹三道。此钟器体厚重,有似特钟。正面观几成矩形,从整体形态看,应是西周时期的作品。 龙首柄铜方匜:通长388厘米,通宽255厘米,高10厘米,底125×135厘米。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1971年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出土。水器。器身方形,上大下小,为三阶梯式,平底,器底之下有四乳足,两侧有兽面衔活环。流作龙首前伸状,张口,中空,水可注出。器表素面无纹。 陶瓷器 民国钦州紫砂折枝白梅纹茶壶:通高1250厘米,口径550厘米,底径80厘米,民国时期。盖,拱圆;顶,珠钮;壶,圆口,曲流,弯柄,圆腹,平底浅圈足。壶腹以白泥装饰纹样,绘折枝白梅并提写“甲子年季夏月于古安州作”。器底钤方框印阳文楷书“美珍”。 “丁未岁”款六格席地团花瓷印花碗模:高91、面径158、柄径58厘米,宋代时期,1991年北流县岭垌窑址出土。印模为实体白瓷质呈带柄蘑菇状。印顶端平,印刻阴纹,印顶展平,面壁划分六格,格内和顶部各为席地团花纹。印背铭文 “丁未岁(公元1279年)孟冬一日立”。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高2160厘米,口径920厘米,底径1210厘米,清康熙年间。器呈筒形,平口直壁,玉璧形底足。器外壁以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全文,其字体规整俊朗,于文章末处书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体方章。底心施白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清雍正斗彩团菊纹碗:高690厘米,口径1430厘米,足径510厘米。清雍正时期。侈口,微弧腹,下腹渐收,平底,圈足。器胎质细白坚致。该碗的装饰沿用了明代宣德斗彩工艺,即釉下青花釉上彩。于外壁绘团菊纹,间以朵花连枝蔓叶。底部落青花“大清雍正年制”楷书双圈款。

此器别致秀巧,所用黄、红、绿、紫四彩与青花各显艳丽,其绘画笔触细腻,气韵柔和雅致,为雍正斗彩的精品。 玉石器蓝水晶串珠:长15-3厘米,西汉时期,广西合浦县望牛岭M1出土。佩饰品,浅蓝色,有六粒蓝水晶串珠,透明,有玻璃光泽。四粒为六棱柱形,大小不一,两端截平,有对钻孔;其中一粒两端饰凹弦纹,中间有两道凹槽;另二粒为不规整扁柱形,两端截平,有对钻孔。 明代兽耳玉炉:高5厘米,足47厘米,口径65厘米。此玉炉有双兽耳,侈口束颈鼓腹式,炉腹上有两个兽面纹,圈足。 清蟹形青玉带扣:长8厘米,高45厘米,镂雕一活蟹,抓一稻穗,背有二圆钮,玉质细润。 民国碧玉盤枝佛手洗:高2厘米、长14厘米、宽95厘米。佛手果、叶及蝙蝠连成一体的玉雕,佛手叶形成盘,并附有一蝙蝠,大佛手果掌心中空,其中有四指折断,该玉雕构图新颖。  清镂雕寿字白玉嵌件:长45厘米、宽4厘米。白色,椭圆形,板状镂雕双夔环抱篆寿字,玉质滋润。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历程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的颁布,拉开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序幕。2007年2月28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