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个圈圈诅咒你——中国古代的“挖龙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画个圈圈诅咒你——中国古代的“挖龙脉”,第1张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打败了越国,楚王骑着战马,登上狮子山,临江远眺,风云尽收眼底,不由得豪情万丈,此时此刻,正想吟诗一首。

突然脸色骤变,大呼不好:

于是找来巫师作法:在狮子山巅埋了一批黄金用来镇压此地的王气。

古代中国把建在地上的建筑称为“宫”,地下的建筑称为“陵”,所以此地就得名——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又有传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到金陵,随驾的方士望气后,忧心忡忡地对秦始皇说:

秦始皇一听,那还得了!本来他就指望子孙代代相传,百世、万世地传承下去。现在听说500年后会改朝换代,这还得了?

于是马上命令方士想办法,想不出方法就刨个坑把方士埋了。

方士于是出了个主意说:

于是秦始皇命令挖秦淮河,又断了狮子山和马鞍山的山脉,并将气势磅礴的金陵的名字改为秣陵——秣是喂马的草料——生生把一个金光灿灿的地宫改城了草料场。

嘿嘿,我打不过你,我还挖不了你的龙脉吗?再不济,我还不能画个圈圈诅咒你吗?

但是,没过两代,来自楚地的项羽和刘邦还是耗尽了大秦的气数。这或许是秦始皇始料未及的吧。

说到秦朝的龙脉,有一种说法是秦朝占了周天子的龙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是考古队在考察咸阳塬的“周陵”时发现周王陵和战国的秦王陵竟然同穴而葬。

难道是秦王为了夺取周天子的天下,特意找周王陵墓下葬吗?

其实事情是这样的。

周朝的王陵是不树不封的。所谓不树不封,简单地说就是尸体下葬后,只进行简单的用土填埋,填到跟周边的土地一样的高度,便停止了。周朝之后的陵墓才有封土,垒个坟山,历史文件的记载也开始多了起来。其实我国其他少数民族有很多至今还保持着比较简朴的丧葬风俗。

正因为秦国后来继承了西周在陕西的地盘,所以无意间在周天子陵墓的遗址上建了自己的陵墓,才发生了周秦同穴的情况。

真不是人家秦国国君故意的,实在是老周家太低调了,也没垒个坟立块碑什么的。结果,在一起躺平了,这一躺平就躺了好几千年了。

太原古称晋阳,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年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合魏家、韩家举国之兵包围之,始终奈何不了赵家。

到了五代十国-宋朝的时候,好几家割据势力都出自晋阳——后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就是在晋阳起兵,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石敬瑭也都曾是晋阳节度使,以晋阳为策源地横扫中原面南称孤。宋朝建立后,北汉政权依然固守晋阳对抗天朝。

所以当宋朝终于灭了北汉后,赵光义听道士说起晋阳有王气,为了使宋朝不步五代的后尘,成为短命的第六代。

更何况道士讲得头头是道,说:宋朝出自河南的归德军(今河南商丘),属于“商星分野”,而晋阳属于“参星分野”,所谓“参商不相见”。必须将其从地图上抹掉。

所以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夷灭晋阳城。先是用火烧,再灌汾河、晋祠水,至此古晋阳城终城一片泽国。

但是太原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当燕云十六州掌握在契丹辽国手中时,所以没多久,又在古城南方的唐明镇重新兴建太原城,成为抗辽、抗金的重镇。

这又是一座因为虚无缥缈的王气而遭灭绝的古城。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建立了大顺政权,攻破了北京,明思宗崇祯帝城破死社稷,在煤山上吊自杀。

但是没多久,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满清八旗进关,长驱直入,攻灭了李自成。

对于李自成和崇祯这一对难兄难弟,倒互相挖了对方的祖坟,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双方都功败垂成。

传说朱元璋的爷爷有一次卧在一处洼地里,恰巧有一个道士路过,悄悄告诉朱的爷爷,说要是死后葬在这块洼地,今后家族里会大富大贵。于是朱家爷爷死后一定要葬在这里,果然孙子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便在当地大修陵墓,是为朱明的龙脉所在。

不料几百年后,李自成攻破此地,将朱家的祖坟龙脉大挖特挖,毁得一塌糊涂。

无独有偶,崇祯也在正面战场无法战胜李自成的时候,派人去李自成的家乡——山西米脂挖他们家的祖坟。但是李自成祖上实在太普通了,真不知道他的祖坟在哪里。于是就抓了一批李自成的同乡,严加鞭打,终于有一个熬不过,说:李自成的祖上下葬时,在挖土时挖出来一只黑色的碗,后来就把那只黑碗埋在了李家祖上的坟里。只要找到那只黑碗,就能找到李家的祖坟。

当地政府为了完成挖祖坟的KPI,一连挖了好几座坟,终于在一座坟里发现了一只黑碗,碗里还盘着一条大白蛇。当地政府也顾不得害怕,直接捣毁了古坟。

这也算是隐秘战场的较量吧。

有人说,金陵王气自从被破坏了以后,在这里建都的王朝往往都不长久。南朝、五代、太平天国、民国都不长久,朱明要不是后来迁都的话,也活不长。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一个王朝、一个政权、甚至一个团体、个人的兴亡,其实并没有那么玄妙。靠的还是自身。

金陵依山傍水,虎踞龙蟠,在古代来说,确实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同时江南又是鱼米之乡,看上去确实是个安乐窝。

但是长江看似天堑,但是如果从上游顺流而下,金陵则朝至夕定。所以从古至今欲守金陵必守荆襄。只要长江中游的武汉、湖广在手中,才能守住金陵及江南。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期的孙权宁可背弃联盟也要白衣渡江夺回荆州的原因。

太平天国也和曾国藩反复争夺上游的九江、安庆。一旦失陷了上游据点,天京就成了人家刀俎上的鱼肉了。

另外一块缓冲之地就是淮南江北之地。此地河流纵横,在古代可以有效地阻止北方的铁骑,同时也为金陵争取到了战略纵深,使得金陵不至于暴露在敌人的控制之下。

须知金陵边上的采石矶和镇江距离长江北岸真的不算太远。

南北朝时的侯景就是占有淮南江北之地,半天就渡过了采石矶,率领叛军一举占领了金陵建康城。

江南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堪称鱼米之乡,南宋偏安,北上无路,却往海外开辟了贸易之路,所以长此以往,渐渐消磨了意志,被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恋杭州不想汴州了。

这正是:正面战场打不过,画个圈圈诅咒你。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

一般状元都是殿试中帝王亲自出题选拔出来的,不过很多时候帝王公务繁忙,于是便由大臣们代劳,这个时候,能被帝王选中的大臣,都是帝王信任的大臣,一般也是表示一种殊荣,兆惠将军是乾隆帝时期乾隆帝非常喜爱的一个将军,有一次他远征回来,乾隆帝也是为给特殊荣耀,于是便让他做科举的主考官,当时他就是按照考卷上面留下的圈圈来定名次的,这些圈圈都是辅助兆惠将军一起阅卷的大学士们留下的,他们个个饱读诗书,所以他们圈定的都是非常有才华的考生。

清朝的科举一共有四次考试,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能考到殿试的学子,便是可以竞争状元,榜眼和探花三甲的头衔了,这是古代读书人一生的最终目标呀,很多文臣虽然是进士出身,但是很少有人能考到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便是一生的荣耀,所以学子们也是拼了命的去考。

一般殿试都是由帝王主考的,不过帝王事情总是很多,要是有时间他们也会亲自主考一下,但是大多都是有大臣来代替帝王主考,这个时候,代替帝王成为主考官便是一种非常荣耀之事,一般人帝王还真就不会让他来做,比如乾隆帝让兆惠将军做这个主考官,就是给兆惠将军这个天大的殊荣。不过兆惠将军是满人,他不精通汉文,乾隆帝便派了九个大学士辅佐他,其实这九个大学士才是真正的审阅试卷之人。

当时这九个学士将优秀考生的考卷上画上圈圈,作为记号给兆惠将军,之后兆惠将军会按照圈圈,最后定下状元的名次。

古时候汉字读音有平上去入四声,与今天的四声不同。有的字一字多音,如“看”,可读平声也可读仄声。还有,有些字在格律诗词中需要“破读”,平仄相反。古人为了标注读音,在字的四角用红笔画半圈,四角分别代表平上去入读法,相当于今天拼音韵母上的那几个不同的声调符号。

练书法画圈就是为了使手腕更加灵活,在写字的时候手指更能游刃有余的驾驭毛笔,才能轻车熟路的掌握各种线条。仔细观察,汉简中很多字都是半圆组成。这在临写的过程中要求手腕灵活,拿捏好毛笔的顺时针走势和逆时针的绞峰。只有在长期的大量练习以后,才会在书写的时候有比较好的习惯。

在古籍中,正文文字后面的圈圈通常用来表示注释或说明。实心的圈圈通常表示这部分内容是对正文的直接注释,而空心的圈圈则通常表示这部分内容是对正文的间接注释或说明。

对于理解和断句,一般来说,注释部分的文字是对正文的补充解释或者提供背景信息。所以,如果读不懂正文中的某个部分,或者对某个部分有疑问,你可以查找这个部分的注释,以帮助理解。

然而,每个圈圈所代表的含义可能因书籍和上下文的不同而不同。有些书籍可能会用特殊的符号或者格式来表示注释,比如用小字或者不同的字体等等。因此,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断句,需要参考书籍的前言、跋或者书后的附录等,查看注释部分的说明和标注。

总之,对于古籍中正文文字后面的圈圈,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和书籍的标注来进行理解和断句。

画个圈圈诅咒你——中国古代的“挖龙脉”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打败了越国,楚王骑着战马,登上狮子山,临江远眺,风云尽收眼底,不由得豪情万丈,此时此刻,正想吟诗一首。 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