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山大学外人可以随便进吗?图书馆对外开放不
中山大学每个人均是可以进入的,中大图书馆也一直是对外开放的,办理临时阅览证即可。
图书馆《入馆须知》明确,校外读者凭身份证申请办理临时阅览证后可入馆查阅本馆馆藏资源。临时阅览证收费10元(军人、教师、学生收费5元),当天有效。
图书馆有权根据读者和资源情况决定接受或拒绝临时阅览证的办理申请。
1、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作为中国教育部直属高校,通过部省共建,中山大学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中山大学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具有人文社科和理医工多学科厚实基础,不断追求学术创新,以国际视野开放办学,现已形成了“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色。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思路。
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现在,中山大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为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2、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藏
中山大学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山大学图书馆已逐步建立起文、理、医学科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68514万册(件),其中古籍35万余册;中文纸本期刊8488万册;外文纸本期刊3685万册;中文电子期刊68375种;外文电子期刊52123种;中文电子图书15437万册;外文电子图书5598万册;光盘及网络数据库738种;多媒体光盘资源166万片。
扩展资料:
广东高校图书馆:基本对外开放,一般须申请临时阅览证。
暨南大学本部的新图书馆于2007年9月启用,占地38万平方米,是暨南大学特色建筑之一。暨大图书馆最大的特色资源是现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藏书,作为国内著名的侨校,图书馆内有“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港澳台藏书也是吸引读者的地方。暨大图书馆《入馆须知》也明确,校外读者凭本人通用借阅证或临时阅览证登记入馆。
此外,校外读者也可以到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查阅文献,凭单位介绍信(或证明)和身份证办理临时阅览证方可进入。
官网网站-中山大学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其实,广东高校图书馆基本对外开放
一、师资力量
中山大学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全校专任教师3751人,其镇搭中正高级职称1586人、副高职称1395人;研森亏究生导师500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181人。 有一批著名学者和学科、学术带头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含双聘9人)。
二、教学资源
中山大学图书馆创办于1924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图书馆纸质馆藏总量达953万余册(件),其中古籍35万余册,碑帖38万余件,徽州民间历史文献39万余件,民国时期文献约14万册,网络数据库1084个,电子此旅神图书2547万册。
三、科研成果
鼻咽癌诊疗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授马骏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数学学院院长陈兵龙获“陈省身数学奖”,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卢宇彤牵头的项目拟获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破冰船“中山大学极地”号试航凯旋。
中山大学发现古墓?不是第一次了
中山大学发现古墓?不是第一次了,12月13日,多位中山大学学生发帖表示,南校区怀士堂至逸夫楼路段发现疑似古墓。考古院将按程序继续跟进,中山大学发现古墓?不是第一次了。
中山大学发现古墓?不是第一次了1中山大学“考古记”
中山大学挖掘古墓已有先例,此处地势较高,适宜古人生产生活,死后埋葬。
1961年底
1961年底,中大曾在校内发现一处西汉时代墓葬,墓内有陶井、陶屋、陶斗等文物,还发现一只密封保存酒浆的瓠瓮。同年11月,中大历史系考古教研组在校内东区原高岗球场发掘一座东汉砖室墓葬。
1981年
1981年,中山大学东南区电教大楼基建工地发现一处东汉墓穴。当时,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师带领1977级和1979级全体同学自己动手,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2006年
2006年,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科技综合楼建设工地发掘、清理出古墓葬22座,包括西汉土坑墓8座、东汉砖室墓3座、三国时期砖室墓1座、晋南朝时期“家族墓地”砖墓10座,出土文物近300件套。
古墓地处广州首批地下文物埋藏区
早在2014年,广州市公布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中山大学属于康乐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区,地理位置为东至下渡路—上渡路—鹭江西街,南至康乐大街—金纺路—风景路—晓港东横路,西至东晓南路,北至海珠涌—怡福路—滨江东路。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大东区食堂属于建设工程,在广州市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内建设。去年11月开始,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根据中山大学的报请,配合中大在项目开始前进行考古勘探,发现墓葬后就根据规定开展抢救性挖掘。“如果不进行提前勘探,工程开始建设,很难有机会保存下来。”他说,正是因为提前介入,我们才能有幸看到这些文物。此次是配合建设工程进行的抢救性挖掘,如果不是特别重要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将资料做齐、文物妥善保存后,应该可以继续进行施工建设的程序。“目前来看,中大这次发现的古墓不需要实施原址保护。”这位负责人说。记者了解到,根据《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开工建设,地块属于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在出让该地块前,就应当进行考古勘探。属于划拨国有用地,应当在工程项目建议书或者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考古。在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的,遇三种情况也需要在土地出让前或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三种情况包括: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辖区内进行的'建设工程项目,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以上;在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辖区内进行的建设工程项目,占地面积三万平方米以上;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或者扩建道路、桥梁、高速路、地铁、管网等重大工程。此外,任何组织、个人发现地下文物遗存,有义务保护现场,并且报请文物部门处理。
中山大学发现古墓?不是第一次了212月13日,多位中山大学学生发帖表示,南校区怀士堂至逸夫楼路段发现疑似古墓。目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正在赶往现场。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透露,本次因校内进行施工发现疑似墓砖,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专业师生正在现场考察并做测绘记录,考古院将按程序继续跟进,具体信息待后续核实。
据悉,早在2019年初,中山大学就曾因发掘出古墓引发关注,曾发现13座墓葬、1口水井,其中东汉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清代水井1口。
为何中大南校园一带频频出土文物?专家介绍,汉代海珠区并不是现在的一个大岛屿,而是以宝岗、晓岗、赤岗、马岗顶等高地为中心形成的小岛。古人去世后,往往找就近的山岗地带埋葬,这些山岗丘陵常常是古人去世后埋葬的地方,广州像梅花村、淘金坑这些地方,以前也是一些山岗,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古代的墓葬,可以推断这里早在汉代就有人居住。
中山大学发现古墓?不是第一次了312月13日,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一处工地传出消息,施工现场疑似发掘出古墓。
据目击现场的杨同学介绍,他经过怀士堂到逸夫楼的路时,看到铺设下水管道的施工现场插上了洛阳铲,考古系的老师和同学正在忙着挖掘,“听说挖出了古墓”。
中大南校园发现古墓,早有先例。2019年1月,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的施工工地上,就发现多处古墓,引发关注。
2019年1月,中山大学南校园施工现场发掘出数处古墓。
2019年1月,中山大学南校园施工现场发掘出数处古墓。
1961年,中大考古教研组在校内发掘出两处汉代墓葬;1981年,中大又在电教大楼基建工地发现一处东汉墓穴。当时,人类学系教师带领1977级和1979级全体学生,对电教大楼基建工地的东汉墓穴进行了发掘清理。
2014年,中大南校园作为“康乐村-新港西路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据专家介绍,中大南校园地势较高,适宜古人生产生活,死后埋葬。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研究成果来看,汉代广州市海珠区并不是现在的一个大岛屿,而是以宝岗、晓岗、赤岗、马岗顶等高地为中心形成的一个小岛。
最好的自然是古委会直接联系的22家,但有的学校不在所里招生。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兰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广州中山大学外人可以随便进吗?图书馆对外开放不
本文2023-10-27 15:46: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