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药物中毒简介
中医·药物中毒药物中毒为病名。药物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误服大剂量药物,或治疗中错用误服及服用变质药物,或药物配伍失度等所致而出现中毒现象者。药物中毒的症状《诸病源候论·服药失度候》:“凡合和汤药,自有限剂,至于圭铢分两不可乖违。若增加失宜,便生他疾。其为病也,令人吐下不已,呕逆而闷乱,手足厥冷,腹痛转筋,久不以药解之,亦能致死。”古代对药毒有不同的命名。《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方言病疏》:“凡饮药傅药而毒,南楚之外谓之瘌,北燕朝鲜之间谓之痨,东齐海岱之间谓之瞑,或谓之眩,自关而西谓之毒。……痨、瘌、瞑、眩、毒五字义同。”各种药物中毒有不同的表现及解救法。西医·药物中毒药物中毒是某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作用于相应部位并积累到一定量而产生对人体损害性疾病。中毒根据毒物种类分为:工业性毒物、药物、农药、有毒植物。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和量又分为急性、慢性中毒两类。急性中毒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变化迅速,如紫绀、昏迷、惊厥、呼吸困难、休克、尿闭。慢性中毒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可产生神经衰弱、周围神经病、中毒性肝内损伤、白细胞减少等。临床表现(1)可出现皮肤粘膜灼伤,见于有腐蚀性毒物如强酸、强堿等;(2)由于氧合血红蛋白不足引起紫绀;(3)瞳孔扩大,见于阿托品类药物中毒或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农药和吗啡过量;(4)昏迷,常见于安眠药中毒、窒息性毒物中毒(如一氧化碳等),出现抽搐、震颤、瘫痪等中枢症状;(5)呼吸系统症状,可有呼吸气短(氰化物),呼吸加快(甲醇),呼吸减弱(安眠药物),肺水肿(有机磷);(6)心律失常,心脏骤停;(7)呕吐、腹泻;(8)可有急性肾功能损伤(如升汞、磺胺、蛇毒等药物中毒);(9)溶血性贫血(砷化物),白细胞减少(苯、氯霉素及抗癌药物),血凝障碍(肝毒、双香豆素)等。治疗原则终止毒物接触;清除已进入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毒物;给予解毒药物并进行对症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是最常见的农药中
详见百科词条:药物中毒 [ 最后修订于2016/8/6 11:58:18 共101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福化毒丸的药典标准 41 品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性状 45 鉴别 46 检查 47 含量测定 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74 测定法 48 功能与主治 49 用法与用量 410 规格 411 贮藏 412 版本 5 五福化毒丸药品说明书 51 药品名称 52 药品汉语拼音 53 剂型 54 性状 55 五福化毒丸的主要成份 56 五福化毒丸的功能主治 57 五福化毒丸的用法用量 58 五福化毒丸的禁忌 59 注意事项 510 五福化毒丸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511 备注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福化毒丸 五福化毒丸相关药品说明书其它版本 1 拼音
wǔ fú huà dú wán
2 英文参考wufu huadu pill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ufu huadu wa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五福化毒丸的主要成分为水牛角浓缩粉、连翘、青黛、黄连、牛蒡子(炒)、玄参、地黄、桔梗、芒硝、赤芍、甘草[1]。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用于血热毒盛,小儿疮疖,痱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出血,痄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五福化毒丸的药典标准。
4 五福化毒丸的药典标准 41 品名
五福化毒丸
Wufu Huadu Wan
42 处方水牛角浓缩粉20g、连翘60g、青黛20g、黄连5g、炒牛蒡子50g、玄参60g、地黄50g、桔梗50g、芒硝5g、赤芍50g、甘草60g
43 制法以上十一味,除水牛角浓缩粉外,其余连翘等十味粉碎成细粉;将水牛角浓缩粉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45~55g和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2],即得。
44 性状本品为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2];味甜、微苦、咸。
45 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块片或颗粒蓝色(青黛)。联结乳管直径14~25μm,含淡**颗粒状物(桔梗)。石细胞黄棕色或无色,类长方形、类圆形或形状不规则,层纹明显,直径约94μm(玄参)。内果皮石细胞表面观呈尖梭形或长圆形,镶嵌紧密,侧面观类长方形或长条形,壁厚,木化,纹孔横长(炒牛蒡子)。纤维束鲜**,壁稍厚,纹孔明显(黄连)。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内果皮纤维上下层纵横交错,纤维短梭形(连翘)。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地黄)。
(2)取本品水蜜丸6g,研碎;或取小蜜丸、大蜜丸9g[2],剪碎,加硅藻土4~5g,研匀。加乙醚3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靛蓝对照品、靛玉红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三氯甲烷—丙酮(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水蜜丸10g,研碎;或取小蜜丸、大蜜丸14g[2],剪碎,加硅藻土7g,研匀。加三氯甲烷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牛蒡子对照药材05g,加三氯甲烷3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牛蒡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40: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本品水蜜丸15g,研碎;或取小蜜丸、大蜜丸2g[2],剪碎,加硅藻土1g,研匀。加盐酸2ml、三氯甲烷15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甘草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甘草次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苯—乙酸乙酯—冰醋酸(10:20:7: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磷钼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6 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47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4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41:5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牛蒡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4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牛蒡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4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水蜜丸,研成细粉,取约03g,精密称定;或取重量差异项下的大蜜丸或装量差异项下的小蜜丸[2],剪碎,取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 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7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炒牛蒡子以牛蒡苷(C27H34O11)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30mg,小蜜丸每1g不得少于21mg,[2]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64mg。
48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血热毒盛,小儿疮疖,痱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出血,痄腮。
49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2g,小蜜丸一次3g(15丸),[2]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410 规格(1)水蜜丸 每100粒重10g (2)小蜜丸 每100丸重20g (3)大蜜丸 每丸重3g[2]
411 贮藏密封。
412 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5 五福化毒丸药品说明书 51 药品名称五福化毒丸
52 药品汉语拼音Wufu Huadu Wan
53 剂型水蜜丸:每100粒重10g;大蜜丸:每丸重3g。
54 性状五福化毒丸为黑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苦、咸。
55 五福化毒丸的主要成份水牛角浓缩粉、连翘、青黛、黄连、玄参、牛蒡子(炒)、地黄、桔梗、芒硝、赤芍、甘草。
56 五福化毒丸的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血热毒盛,小儿疮疖,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出血,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57 五福化毒丸的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2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58 五福化毒丸的禁忌糖尿病患儿禁服。
59 注意事项1忌辛辣、油腻食物。
2婴幼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脾虚易腹泻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五福化毒丸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五福化毒丸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10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11 备注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亡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九蒸九晒XX丸》—— 看似平和实际危机暗藏!
很多人身体不好,找中医西医调理也不见效果,自己养生搞来搞去,身体反倒更差了。于是,便打起了九蒸九晒黑芝麻丸的主意,心想,一个芝麻而已,就算没好处,也没坏处吧。实际上却错了。
就如古代的各种药方一样,经过上千年的误传,误解,很多古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滥用,薯蓣丸便是其中之一,几乎完全的本末倒置。何况是由道家修仙人士传下来的黑芝麻丸呢?(地黄,首乌,黄精同理)
《修真秘旨》
“神仙服胡麻法:服之能除一切痼病,至一年面光泽、不饥,三年水火不能害,行及奔马,久服长生。上党者尤佳。胡麻二斗,净淘上甑蒸,令气遍出,日乾,以水淘去沫,即蒸,如此九度。以汤脱去皮,簸令冷,炒令香,杵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温酒化下一丸,忌毒物、生菜等。”
九蒸九晒,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感觉。但是为什么要九蒸九晒?为什么要酒服?三年水火不害,久服长生是什么意思?这些都没有搞清楚,就可以随便滥用吗?
先看看九蒸九晒,其实除了这种“超复杂”的方法,还有很多方便的方法,一样是道藏古籍中记载的,很多专家学者把九蒸九晒解释成,吸收太阳之阳精,水中之阴精,阴阳化合,什么什么的。真像到底如何,却没有人去探究。如果真的九蒸九晒有如此的魅力,岂不是所有中药都应该九蒸九晒了?
其实,九蒸九晒,来自于道家的炼丹术,很多小说中的“九转大还丹”听说过吧?这个九转,是用十分复杂的方法对丹药进行九次炼制,很多时候炼制一次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除此以外,还有一种丹法,叫做金银丹法,是取黄金,水银加药材共同炼制,取阴阳化合之性,助仙家可以得道飞升。
那么,这个九蒸九晒,其实就是九转加金银丹法的极致简化版本。不得不说,这个九蒸九晒,被扭曲的十分厉害,其实自内丹(内炼丹田元气)风行以后,几乎没什么人炼丹了。那么很多古老的服食方法,虽然流传了下来,但是却并非后人理解的那样。
很多服食黑芝麻等“服饵”的人,基本上都是修道之人,其全身经络通达,气行周身而无阻,断思寡欲,肾精内固,为了保证炼气的效果,经常处于“辟谷”状态,使经络不被“饭气”堵塞,影响练功。所以在辟谷期间,会吃一些帮助修炼的药品。而加酒服用,则是使药性可以更快的通达于周身,并吸收于体内。避免阻碍气行。
《抱朴子-内篇》
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馀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石硫黄,次则石,次则曾青,次则松栢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象柴。
不管神仙是否真的存在,古代修仙的人很多,到达某种高度的人也很多。也确实有不少的养生“秘法”。除了这种黑芝麻丸以外,还有很多。其中排在倒数的,木巨胜,便是黑芝麻了。那么如此多的“仙药”,为什么选了黑芝麻,还要选择九蒸九晒的制作方法来加强呢?
答案很简单,黑芝麻便宜,没什么副作用,又被养生专家吹的神乎其技,再加上可以随意偷工减料的“九蒸九晒”,成本低,利润高,容易卖。所以,“九蒸九晒黑芝麻”就成了各种网络中医课堂或者养生店的“头牌”产品了。
实际上,黑芝麻确实有一定的药效,万物都是如此。但是效果真的微乎其微,而且对于现代人的经络堵塞和饮食情况来说,为了黑发或者补肾,就盲目的服用黑芝麻丸,也是有一定危险的。
《本草从新》:“胡麻,精气不固者亦勿宜食。”
《本草求真》:“下元不固而见便溏、阳痿、精滑、白带,皆所忌用。”
黑芝麻确实有补肾,通任督,乌发,耳聪的功效,但是,肾虚可补,肾气不固不可补,肾不纳气亦不可滥补。尤其是经过九蒸九晒,加熟蜂蜜,还用酒服,动火,生痰,耗气。
如果是因为以上情况或者脾胃虚弱,肺经痰火等情况引起的症状,吃黑芝麻无益而反害。更有肥胖的人,经络堵塞的比较严重,就更加不要吃这种粘腻的药物了。
如果觉得自己情况有服用黑芝麻丸的必要,也大可不必那么麻烦,早晚各半汤匙的黑芝麻油,更适合现代人的身体。
总结:追求虚无缥缈的神法仙方,不如先静心养神。心静一分,事便少一分,病也少一分。与其服用这种“商品”,真的不如探寻一下心灵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甚至学点基础的内丹,咽几口唾液。效果也许还好的多。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把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中医的健康观简单地提炼为:中医认为健康的人体是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系统,人体这个动态平衡系统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了,出现了失衡就是病态,这就是中医的疾病观。
从中医的生命观和疾病观,我们可以推出:即时你身上有一亿个细菌,只要你的机体平衡系统没打破,你还是健康的。
当西医发现细菌和感染性疾病的关系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细菌都是采取赶尽杀绝的态度。知道后来发现用大量的抗生素,导致病人体内菌群失调出现更加顽固的疾病,才提出保持人体内微生态平衡的概念,但是在临床上,并没有具体的措施,对细菌感染性疾病,还是以赶尽杀绝细菌这样的思路在治病。
在第二环讲课将对中医疾病观做更加详细的介绍。中医发病学说的先进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机体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病因作用到机体以后,病因会损伤机体,同时机体必然也会对此做出反应以对抗损伤,这两者都会对机体的动态平衡系统产生影响,都可能成为导致疾病的因素。有时候前者已经不用考虑,后者才是机体失衡的重要原因。
从中医的健康观和疾病观,可以推出,中医的病因观为:凡是能影响机体平衡的因素,都可以成为中医学所说的病因。体内的、身外的,自然界的,人为的,只要具备影响机体平衡能力的都是潜在的病因。中医把所有的病因统称为邪气。
气候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失常了就可以称为病因,称为“六*”(也还是:风、寒、暑、湿、燥、火)。比如,到了夏天,天气热是正常的,把这种天气叫做“暑”,但是如果天气太炎热了,也就是“暑”太过了,“暑”就成了一种病因,是六*之一,在这种天气下,人就会容易中暑。
情绪是人的正常精神活动,一旦失常也会成为病因。
吃饭本来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的必要手段,但是“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也就是吃撑了会伤肠胃的意思。
所以说,中医的病因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只要能影响到人体平衡的因素都可以成为病因,并非只有可见的实体,比如细菌、病毒这些才是病因。
西医学通过显微镜发现了很多致病微生物,这些细菌或者病毒如果在体内滋生,就会导致疾病,这是西医学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
这一点让很多中医在西医面前丧失了自信,因为中医理论中并没有细菌和病毒的概念。当初非典肆虐的时候,很多反中医的人说:“中医连导致该病的病原体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就说能治,这不是骗子吗?”
理解了中医的病因观,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中医治病只看人体平衡情况,根据病人身体失衡情况来治疗,根本不需要知道是什么细菌或者病毒。”也就是前面讲的话了:假如你的身上有一亿个细菌,但是你的身体的动态平衡系统没有失衡,就没有疾病。
中医没有细菌病毒的概念,并不是中医不承认细菌病毒的存在。虽然后世的中医从业者有很多人不知道细菌病毒的存在,但是中医理论的创立者绝对是知道细菌病毒的存在的。因为中医的气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形质,现代科学到目前为止都不能检测到,细菌病毒尽管很小,但是已经有形质了。中医的创立者能够感知到气的存在,那么对已经形成了形质的细菌和病毒肯定能感知得到的。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佛教经典上得到佐证。佛经上说:佛观一滴水,十万八千虫。印度的先哲和中国的先哲在对世界的认识上达到了同样的高度,佛经翻译成汉语的时候,没有一点障碍,所以可以认为,创立中医学的先哲对此也有认知。
中医病因观的第二个特点是:中医学对病因性质的描述不是根据病因本身的特性,而是根据病因作用机体以后,机体状态失衡的情况。
中医对病邪性质的描述实际上是机体失衡的情况,和病邪本身的关系并不大。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因素,只要它们导致的机体失衡是相同的,就属于同一种病邪。
即使同一种病毒,同一时间,感染了不同的人,如果出现不同的失衡情况,在中医看来,病邪的性质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种病毒,感染了同一个人,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出现不同的失衡情况,在中医看来,病邪性质也是不同的。
比如,伤寒感冒有一个阶段叫“入里化热”,如果病邪的性质是它本身固有的,一个寒邪,怎么可能入里又变成了热邪呢?只能是机体的状态随着疾病的发展发生了改变。
中医这种始终立足在人体自身来认识问题的方式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后面会具体分析。
在第二环的讲课中,将会详细地讲述了中医的病因学说,分析了生活中的各种因素如何影响机体平衡,导致疾病。学习中医的病因学说,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各种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伤。
《黄帝内经》上说:“大要以平为期,此其治之之道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中医治病被称为“调理”,就是从这里来的。
中医治病就是调理机体平衡。根据机体平衡被破坏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调整,使平衡重新回复,就是中医的治疗观,称之为辨证论治。
大家注意这个“证”字!证,是指机体在特定时空的状态。中医治病的立足点不是病上,而是证上。辨证论治就是辨别人体状态偏离平衡的情况进行治疗,使之恢复到平衡状态。
中医治疗疾病的手段,其实和中医的病因一样,只要能影响机体平衡,都可以成为中医的治疗手段。能成为病因的,就可以成为治疗手段。同样,能成为治疗手段的,如果用得不好,就是病因。所以,中医的治疗手段很多,可以说是数不清。现在最常见的是中药和针灸。
中医的这种治疗观和西医的治疗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西医是无法解释的。比如,治疗伤寒阳明病,腹内有燥屎,病人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比较危重的情况。中医治疗是用大承气汤泻下燥屎,病人就热退神清。中医认为这种泻下作用正是药物的治疗作用。但是,按照西医的观点,认为病人泻下是药物刺激胃肠导致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更复杂的情况,中医称“下焦蓄血”,中医治疗用桃仁承气汤或者抵挡汤,都是活血化瘀,病人服药后,有的会腹痛很厉害,然后从大小便中泻下黑血。如果按照西医的观点,病人都可以告你医疗事故。但是瘀血下来以后,病人能立即感觉到轻松,病情向愈。
中医如何治疗疾病,以及如何认识在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现象,将在第二环讲课中详细讲解。
在中医的生命观里,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形、器、气、神。也就是说,中医不只是认为生命就是形体结构加精神活动。气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目前不被西医承认的概念。中西医所有的矛盾其实就集中体现在这里。如果西医能认识到气的存在,中西医就完全可以重合。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我们能见到的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从无中生来的,叫无中生有,从无到有,中间有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气。气可以成象,但是还没有成形。气成象以后,物质按照气成的象聚到一起而成形,成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我们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之所以长成这个样子,是由气来决定的。
人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头、手臂、腿、躯干都是近似圆形的,细胞排列为什么不是沿着直线无限地延伸下去呢?恰恰能在该转弯的时候就转了一个弯?这都是由气来决定的,中医经典中叫做“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所以,中医从来不认为身体上长了一个东西,比如说肿瘤,就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如果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那么割了它,这个病肯定就好了。但是如果不是无缘无故长出来的呢?割了它,长出肿瘤的原因还在,接着又长出新的。西医说这是复发,其实,西医根本就没去治疗那个产生肿瘤的原因,再长出来是必然的。
只有理解了气这个概念,中医才能入门。
现在的中医教材,因为受物质主义影响,对气的概念讲得不是很深入。而中医古籍中,由于后世的中医从业者把只要肉眼看不到的,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东西都命名为气,比如空气等等,导致气的概念内涵很混乱。气的最本质的含义就是有无之间的这个过渡,气决定着有形世界。
中医的健康观,其实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的概念。健康的人体是动态平衡系统处在平衡的状态,亚健康或者疾病都是失衡。中医的一切治疗手段都是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所以,一切能影响到机体平衡的因素都可以称为中医认为的病因,也都可以成为中医的治疗工具。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是根据这个因素作用人体以后,机体出现什么样的失衡来定义的。比如说,如果给机体造成了发冷、血管收缩、肢体僵硬等情况,都属于寒邪;而给机体造成了发热、血管扩张、出汗、肢体膨胀等情况的,都属于热邪。无论它是物理因素还是化学因素,或者生物因素。
中医的治疗观就是辨证论治。中医治病首先要判断病人机体失衡的情况,这个过程叫“辨证”,再根据病人的机体失衡情况想办法把平衡纠正过来,这个过程叫“论治”。“证”是指处在某一个时间空间点的人的机体状态。
--本文编辑自《什么是中医》
目录 1 拼音 2 萝藦科植物卵叶娃儿藤的根及根茎·《中医大辞典》·老君须 21 老君须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使用注意 26 化学成分 27 老君须的药理作用 3 松萝科植物长松萝或破茎松萝的丝状体·《中医大辞典》·老君须 31 老君须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老君须的药理作用 4 萝藦科植物雪里蟠桃的根及根茎·《辞典》·老君须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老君须的别名 44 来源 45 原形态 46 生境分布 47 性状 48 性味 49 功能主治 410 老君须的用法用量 411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老君须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老君须 1 拼音
lǎo jūn xū
2 萝藦科植物卵叶娃儿藤的根及根茎·《中医大辞典》·老君须老君须为中药名,出自《南宁市药物志》,为《南宁市药物志》记载的三十六荡之别名[1]。
21 老君须的别名老君须、藤叶细辛、三十六根[2]。
22 来源及产地萝藦科植物卵叶娃儿藤 Tylophora ovata (Lindl) Hook exSteud.的根及根茎[2]。分布云南、广西、广东、台湾[2]。
23 性味辛,温,有小毒[2]。
24 功能主治
功在祛痰定喘,散瘀止痛,解蛇毒[2]。
1治咳嗽哮喘,跌打肿痛,风湿骨痛,胃痛,腹痛[2]。煎服:3~9g[2]。
2治毒蛇咬伤,鲜根捣烂,调酒敷伤口周围[2]。
25 使用注意过量服用,易致中毒[2]。孕妇及体虚者慎服。[2]
26 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堿、黄酮苷、挥发油和单糖[2]。生物堿为娃儿藤宁堿、娃儿藤定堿、异娃儿藤堿[2]。
27 药理作用水煎剂及非水溶性总生物堿对小鼠腹腔注射均有镇咳作用[2]。非水溶性总生物堿在体外对**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甲型链球菌均有抑菌作用[2]。娃儿藤宁堿等有抗癌作用[2]。
3 松萝科植物长松萝或破茎松萝的丝状体·《中医大辞典》·老君须老君须为中药名,出自《安徽中草药》,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松萝之别名[1]。
31 老君须的别名云雾草、老君须、金线草、树挂、天蓬草、龙须草、松上寄生[3]。
32 来源及产地松萝科植物长松萝Usnea longissimaAch或破茎松萝U diffracta Vain的丝状体[3]。分布全国各地林区[3]。
33 性味苦、甘,平[3]。
34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除湿通络,清热解毒,止血调经,驱虫[3]。
1治痰热温疟,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嗽痰多,风湿痹痛,头痛,目赤翳膜,蛔虫病,血吸虫病[3]。煎服:6~9g[3]。
2治瘰疬,痈肿,溃疡,创伤出血,烧伤[3]。研末外敷[3]。
35 化学成分长松萝和破茎萝均含巴尔地衣酸、松萝酸、地弗地衣酸及地衣聚糖等[3]。长松萝尚含多种甾醇、刺楸毒素、刺楸皂苷(Kalosaponin)[3]。
36 老君须的药理作用刺楸皂苷(Kalosaponin)对癌的治疗有效[3]。松萝酸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都有很强的抑菌作用[3]。对 滴虫也能抑制,还有对抗白喉及破伤风毒素的作用;能显著增加小鼠支气管的分泌,故有祛痰作用[3]。
4 萝藦科植物雪里蟠桃的根及根茎·《辞典》·老君须 41 出处《草木便方》
42 拼音名Lǎo Jūn Xū
43 老君须的别名婆婆针线包(《草木便方》),正骨草、婆婆衣、绒针(《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薇、竹灵消(《四川中药志》),恶牛皮消、牛角风,九连台(《陜西中草药》)。
44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雪里蟠桃的根及根茎(亦有用全株者)。夏、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晒干。
45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40~70厘米,全体具白色乳汁。根茎短,须根多而细长,土**。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卵状椭圆形至广卵形,长6~10厘米,宽3~6厘米,先端短尖、渐尖或钝圆,全缘,基部圆形或楔形。花序腋生,通常聚伞状;花小,淡**;花冠5深裂,无毛,副花冠的裂片几与花柱等高,广三角形;雄蕊5,花粉块2枚下垂;雌蕊1,子房上位,为2分离心皮所组成,花柱2,分离。蓇葖果披针形,无毛,长4~5厘米。种子广卵形,顶端生有一束白毛,边缘有翼,长约2毫米。花期5~6月。果期7月。
46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及林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产于四川。
47 性状干燥的根茎长约2~3厘米,表面有多数并排的茎秆残基;外表粗糙,棕褐色;断面黄白色,充实。须根细小,丛生于根茎四周,扭曲不直,长约3~5厘米;外表棕褐色有皱纹;质脆弱,断面黄白色。气味微弱。
48 性味辛,平。
①《草木便方》:"辛,温。"
②《陜西中草药》:"味甘微辛,性平。"
49 功能主治补肾,健脾,化毒。治虚痨久嗽,浮肿,白带,月经不调,瘰疬,疮疥。
①《草木便方》:"补益强阴,化毒。治伤劳久嗽,虚肿,疡劳,蛇、虫、疯狗伤。"
②《分类草药性》:"贴痒子,散毒,通疝气,止鼻血,治女人白带头晕,涂疥疮。"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疼,去毒,治瘰疬,下乳,止咳。"
④《陜西中草药》:"滋阴补肾,健脾益气,调经活血。治月经不调,阴虚白带。"
410 老君须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411 摘录每周分享 个人认为 重要或有价值的中医类文章、书籍等等
本周是美容专题,美容从古至今可谓是常谈常新,经久不衰的话题,其内容可大致分为肌肤和身形两部分。古代医籍记载的美容方剂大部分只适用于颜面皮肤,形体的调整则常常属于内科和伤科范畴。
本周首先推荐台湾谭杰中先生的四篇文章:
《 关於敷脸药方的杂谈 》
《 中药美食记高矮胖瘦 》
《 中药美食记续·高矮胖瘦(八卦推药油) 》
《 中药美食记手工肥皂、薰香、敷脸药讲义 》
谭杰中又名 JT叔叔 ,被称为中医界男版 「王语嫣」 ,读过海量中医书,熟知中医各家各派观点,他写的文章常常是干货多,知识点密集,含金量超高,大力推荐!
PS:文中含有广告,堂主本人并没有用过,没有发言权,请各位斟酌选择。
本周推荐 《历代宫廷秘藏医方全书》 以及 《香奁润色》 两书
张存悌、刘迪主编的 《历代宫廷秘藏医方全书》 收集整理了历代太医院、御药房的 「配方本」 ,共精选收录了宫廷秘方1961首,因为宫中女眷众多,自然也有美容护肤方,其美容养颜分类下共录有方剂53首。这些方剂因专供皇室所用,组方和疗效皆较为可靠,可供大家参考使用。
明代胡文焕编著的 《香奁润色》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女性美容保养和妇科保健的专著,其中美容方剂共收录126首,因胡氏并不业医,所收方剂皆是从历代医书典籍中选出,其中一些方剂现已无从考证其源头,故本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可供临床参考使用。
本周推荐三篇论文:
首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 高木祐子 的博士论文《 中医美容护肤方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研究 》论文用统计学方法对历代169首美容护肤方从方剂功效,剂型、作用部位、使用方法等四个方面及其用药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又对其中30首单味药方进行了用药统计分析,总结研究了这些方剂的用药特点和和组方规律。论文着重于从方剂应用的大方向上来论药,属于「框架」式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 李瑞 的硕士论文《 中医古籍润肤泽面外用美容方的组方及用药特点 》从单味药频次,药物性味归经,毒性药物、药物功效、方剂功效等五个方面对历代167首美容方剂进行了统计分析。相较于高木祐子的论文,本研究侧重于这些方剂的药物特性,又兼及论病。
南京中医药大学 顾严严 的硕士论文《 中医美容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治疗痤疮、黄褐斑及抗皮肤衰老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 》选取了痤疮、黄褐斑、皮肤老化三种临床常见且影响美观的疾病,对治疗这些疾病的方剂配伍规律进行了研究,相较于前两者,本论文着重于从具体疾病的角度来研究美容方剂的辨证用药特点。
最后感谢高木祐子、李瑞、顾严严三人的研究工作!
最后的最后,堂主想说一些心里话,其实有临床经验的中医师都知道,所谓 「美容」 只是中医诊治过程的一项 「副产品」 ,往往很多病人在治疗疾病或调理身体的过程中,慢慢的会出现面色红润,皮肤润泽,头发乌黑浓密等似乎是 「美容」 的效果,其实这只是气血充盛,阴阳调和后人体出现的自然现象。平常人若是能做到合理作息,适量运动,饮食适宜,心情调畅其实就是最好的 「美容」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之五福化毒丹 31 五福化毒丹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36 附注 37 摘录 4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六方之五福化毒丹 41 组成 42 制法 4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寿世保元》卷八方之五福化毒丹 51 组成 52 制法 5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54 功能主治 55 运用 6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福化毒丹 61 五福化毒丹的别名 62 组成 63 制备方法 64 功能主治 65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66 附注 7 《明医指掌》卷十方之五福化毒丹 71 组成 72 主治 7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五福化毒丹 81 组成 82 主治 83 加减 9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五福化毒丹 91 组成 92 功效 93 主治 94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万病回春》卷七方之五福化毒丹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104 加减 105 制备方法 11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五福化毒丹 111 组成 112 功效主治 11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114 制备方法 115 用药禁忌 12 《中药成方配本》方之五福化毒丹 121 组成 122 功效主治 12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124 制备方法 125 用药禁忌 13 《饲鹤亭集方》之五福化毒丹 131 组成 132 主治 13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134 制备方法 1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五福化毒丹 141 组成 142 功效主治 14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摄生众妙方》卷十方之五福化毒丹 151 组成 152 主治 15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 154 制备方法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福化毒丹 1 拼音
wǔ fú huà dú dān
2 概述五福化毒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三首。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之五福化毒丹 31 五福化毒丹的别名青黛丸、化毒丸
32 处方炒桔梗、玄参各六两,青黛、牙硝、人参各二两,茯苓(去皮)五两,炒甘草一两半,麝香半钱,金箔、银箔各八片[1]。
桔梗(微炒)玄参(洗、焙)各180克 青黛(研)牙消(枯)人参(去芦)各60克 茯苓(去皮)150克 甘草(炒)45克 银箔8片(为衣)麝香(研)15克 金箔8片(为衣)
33 制法
前八味,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二丸,金、银箔为衣[1]。
上为细末,入研药和匀,炼蜜为丸,每30克作12丸。
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为圆,每两作十二圆。
34 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小儿蕴积热毒,惊惕狂躁,颊赤咽干,口舌生疮,夜卧不宁,谵语烦渴,头面身体多生疮疖[1]。
功在清膈凉血。小儿热毒内蕴,口舌生疮,常患疮疖。(匿虫)鼻疳疮,热疳肌肉黄瘦,雀日夜不见物。胎敛疮。小儿热极,皮肤火热,红晕成片,游走状如火丹。
35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每服一丸,薄荷水化下;疱疹后,余毒上攻口齿,涎血臭气,以生地黄自然汁化一丸,鸡翎扫在口内;热疳肌肉黄瘦,夜盲雀目,陈粟米泔水化下,食后、临卧服[1]。
每1岁儿,1丸分4服,用薄荷水送下;及疮疹后余毒上攻口齿,涎血臭气,以生地黄自然汁化1丸,用鸡翎扫在口内;热疳肌肉黄瘦,雀目夜不见物,食后、临卧用陈粟米泔水化下。
36 附注青黛丸(《世医得效方》卷十一)、化毒丸(《普济方》卷三六四)。
37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4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六方之五福化毒丹 41 组成生地黄、熟地黄各半两,天门冬、麦门冬、玄参、炙甘草、甜硝各三钱,青黛一钱半[1]。
42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1]
4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每服半丸或一丸,食后开水化下[1]。
44 功能主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六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小儿心经热,舌厚唇燥,不能吮乳[1]。
5 《寿世保元》卷八方之五福化毒丹 51 组成犀角三钱,桔梗一两,生地黄(米泔浸)、赤茯苓(去皮)、炒牛蒡子各五钱,粉甘草、朴硝各三钱,连翘、玄参各六钱,青黛二钱[1]。
52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大[1]
5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每服一丸,薄荷煎汤化下[1]。
54 功能主治《寿世保元》卷八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小儿蕴积热毒,唇口肿破生疮,牙缝出血,口臭颊热,咽痛烦躁不宁,及痘疹余毒未解,或头面身体多生疮疖[1]。
55 运用若兼惊加朱砂为衣[1]。
6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福化毒丹 61 五福化毒丹的别名五福化毒丸
62 组成玄参、桔梗、赤茯苓各二两,人参、朱砂各三钱,黄连、龙胆草、青黛、牙硝各一两,甘草五钱,冰片五分,金箔二十张[1]。
63 制备方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芡实大[1]。
64 功能主治《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小儿蕴积胎毒,以及诸疮瘾疹,伤风癍症,口舌生疮,痰涎壅盛,谵语烦躁,夜睡不宁者[1]。
65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每服一丸,薄荷、灯心煎汤化下;疱疹后余毒,上攻口齿,涎血臭秽,以生地黄汁或竹叶、灯心煎汤化下[1]。
66 附注五福化毒丸(《鳞爪集》卷下)。
7 《明医指掌》卷十方之五福化毒丹 71 组成玄参3两,桔梗3两,甘草7钱,牙消5钱,青黛1两,人参7钱,茯苓1两半(一方加黄连1两炒)。
72 主治《明医指掌》卷十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小儿胎中受热,大小便不利,丹毒疮疡,赤疹赤目,重舌木舌,口疮。
7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薄荷汤下;疮疹后余毒上攻,口齿臭气,生地黄汁化下。
74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朱砂为衣。
8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五福化毒丹 81 组成玄参、尖生、花粉、僵蚕、桔梗、瓜蒌、甘草、天冬、麦冬。
82 主治《麻症集成》卷四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麻症正期,胎热目闭。颊赤喉痹,毒丹红肿。
83 加减便闭,加大黄。
9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五福化毒丹 91 组成桔梗50两,生地50两,赤芍50两,牛蒡子(炒)50两,玄参(去芦)60两,连翘60两,甘草60两,芒消5两,青黛20两,黄连5两。
92 功效清热解毒。
93 主治《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小儿蕴积热毒,多生疮疖,口舌生疮,烦躁不安。
94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1日3次,温开水送下。3岁以下小儿酌减。
95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过罗。每82两细粉兑犀角(粉)2两。再研细混和均匀,炼蜜为大丸,重1钱。
10 《万病回春》卷七方之五福化毒丹 101 组成犀角5钱,桔梗(去芦)5钱,生地黄(酒洗)5钱,赤茯苓(去皮)5钱,牛蒡子(微炒)5钱,朴消6钱,连翘6钱,玄参(黑者)6钱,粉草6钱,青黛2钱(研极细)。
102 主治《万病回春》卷七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小儿壅积热毒,唇口肿破生疮,牙根出血,口臭颊赤,咽干烦躁,或痘疹余毒未解,或头目身体多生疮疖。
10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薄荷汤化下。
104 加减兼有惊,加朱砂为衣。
105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11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五福化毒丹 111 组成生地2两,连翘(去心)2两,桔梗2两,元参(去芦)2两,赤芍5钱,甘草5钱,黄连5钱,胆草3钱,青黛5钱,芒消3钱,银花1两,炒牛蒡子2两(上药共为细粉),犀角粉1钱5分。
112 功效主治《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五福化毒丹功在清实热,解毒。主治小儿热毒实火,口舌生疮,牙根出血,颈颊赤肿,周身常生疮疖,疹后余毒不净。
11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1至2岁每次服1丸,周岁以内酌减,白开水化下。
11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1钱重,蜡皮或蜡纸筒封固。
115 用药禁忌疹后泻痢忌服。
12 《中药成方配本》方之五福化毒丹 121 组成黄连5钱,黄芩7钱,生大黄1两,银花1两,生甘草5钱。
122 功效主治《中药成方配本》方之五福化毒丹功在清热化毒。主治婴儿胎火胎毒;肠胃热毒,疮疖痈肿。
12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婴儿每日1丸,分2次开水化下;小儿每日2次,每次1丸,开水化下;成人每日3次,每次1丸,开水化下。
124 制备方法各取净末和匀,用白蜜3两,炼熟为丸,分做100粒,每粒约干重5分。
125 用药禁忌孕妇慎服。
13 《饲鹤亭集方》之五福化毒丹 131 组成犀角1两,元参1两,薄荷1两,桔梗1两,银花1两,大黄1两,青黛1两,甘草1两,川连5钱。
132 主治《饲鹤亭集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小儿胎毒积热,头面生疮,咽喉肿痛,余毒上攻,口出臭涎。
13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每服1丸,薄荷汤送下。
134 制备方法炼蜜为丸,辰砂为衣。
14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五福化毒丹 141 组成生地黄5两(焙),熟地黄(焙)5两,元参3两,天门冬(去心)3两,麦门冬(去心,焙)3两,甘草(炙)2两,甜消2两,青黛1两半。
142 功效主治《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之五福化毒丹功在凉心膈。主治疮疹余毒上攻口齿,躁烦咽干,口舌生疮,及蕴积毒热,惊惕狂躁。胎毒,及痘后头面生疮,眼目肿痛。
14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每服半丸或1丸,食后水化下。
144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后研入消、黛,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15 《摄生众妙方》卷十方之五福化毒丹 151 组成生地黄5两,天门冬2两,玄参3两,甘草1两,硼砂5两,青黛5钱,麦门冬2两。
152 主治《摄生众妙方》卷十方之五福化毒丹主治小儿惊热,一切胎毒,口舌生疮肿胀,木舌重舌,牙根肿。
153 五福化毒丹的用法用量每服半丸,灯心汤化下。
154 制备方法古籍中的药物中毒简介
本文2023-10-27 15:51: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