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根据《恒山志》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根据《恒山志》记载:,第1张

在北岳恒山,翠屏峰与天峰岭双峰高耸,两山对峙、浑水中流、峡谷幽静。翠屏峰绝壁之上,那一处空中楼阁,冬日雪后远远望去,像一幅美丽的国画悬挂在山腰之间,这便是享誉世界的高空摩崖古建悬空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崇道,请来当时著名道士寇谦之在平城设道坛。北魏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下令将道坛移至恒山,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在仙逝前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之后天师弟子们多方筹资,精心挑选建寺位置,悬空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建成。根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历经金、明、清和现代多次重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8米,据专家考证,在一千多年前的建成初期,悬空寺与地面的垂直高度近百米。

建在半崖峭壁凹陷之处的悬空寺,整个楼阁建筑构思十分巧妙,悬空寺的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奇、悬、巧”。首先是“奇”,悬空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盆地内,全身悬挂在峡谷中间,石崖顶峰突出部分好似一把撑起的巨伞,使得悬空寺免受雨水侵蚀、阳光暴晒,阻挡了山风抵御了暴雨。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将寺庙建造在此,您说奇不奇佛、儒、道,三教共处一室,您说奇不奇

何为“悬”有人这样形容悬空寺,“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全寺共有殿阁40间,表面看上去支撑全寺的是这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有的木柱起到承重作用,有的用来平衡高低,有的则是一定重量加在上面,才能够发挥支撑作用,而建筑物真正的重心撑在了坚硬的岩石里。

说“悬”就一定要说“巧”,那“巧”又是什么意思利用峭壁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无一缺失。古代工匠们充分利用了力学原理,他们巧借岩石为暗托,在陡崖上凿些“口小肚大”的石洞,把当地盛产的铁杉木作为横梁砸进去,运用了类似于现代膨胀螺栓原理加以固定。随后,在悬梁上铺板立柱,构筑梁架,建成殿阁楼台,最终使得悬空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回廊栏杆、上下梁柱左右紧紧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木质框架结构,增强了抗震性。这就是悬空寺“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的建筑秘诀。悬空寺巧借天然的地理位置,建寺时因地制宜,您说巧不巧选址之奇,建筑之悬,结构之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珍宝。

一千五百年前,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南移到此,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此根据道家的要求,设计、建造了这样一座以奇、悬、巧三大特点而驰名中外的艺术巨构,才使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这一伟大的奇迹。如今,我们无论是临崖仰望,还是登顶俯视,都不禁发出惊叹,惊叹这千年古建的神奇,惊叹古代工匠的伟大,我们怎能不为我们的祖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恒山本来叫被尊为北岳。道教又有五岳崇拜。

恒山,古称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市区62公里。中国该山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为中国地理标志,扬名海外。恒山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据今已有五亿年。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整个山脉由东北向西南绵延数百公里,西控雁门,东跨幽燕,南屏三晋,北缠代郡,横贯华北,被誉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的寒疆第一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与翠屏峰东西对峙,浑水中流,位置雄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教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

恒山仙人洞景区

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 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

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第五洞天 北岳恒山洞,周回三千里,名曰物玄洞天,在恒州常山曲阳县。

恒山,做为道教的活动场所由来已久。相传,我国神话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在恒山留下了大量的仙踪遗迹和神话传说。

《太平广记》中记载张果老“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则重叠之,其厚如纸,置於巾箱中,乘则以水巽之,还成驴矣”。玄宗召见,演示仙家变幻之术,不可穷纪。玄宗誉为“迹先高尚,心入妙冥”,赐号“通玄先生”,后归,终老恒山。果老岭一块光滑的陡石坡上,有几个非常明显的酷似驴的蹄印,传说是张果老骑毛驴由此登天时留下的。在果老岭 的东侧,有一座万仞险峰面西而立,直插云端,这就是恒山的一处胜景——“舍身崖”。每当日落之时,瑰丽的晚霞辉映着诡奇万状的险峰怪石,奇光异景,色彩缤纷,令人赞叹不已。

北岳大帝是汉族民间宗教信仰之一,五岳大帝之一。在汉族传说中历来说法亦不一。唐代封北岳为「安天王」,宋代加封北岳为「安天元圣帝」。道教对北岳大帝亦加尊崇。

在汉族传说中,北岳大帝的姓名,说法不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四引《恒岳志》:“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云:“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一云恒山君伏通萌。”《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又云:“北岳无虑山(太乙总玄)郁微洞渊无极真君晨鳄(金蝉第三子)。”《恒岳志》:“北岳恒山。天涯、崆洞二山为副。岳神姓晨讳鳄。北岳大帝的神职是:《三教源流大全》卷二:“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虺昆虫等属。”《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契乃北岳转世,今为郁微洞元无极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济任渭,兼虎豹走兽之类,虺蛇昆虫,四足多足等属。

北岳大帝的形象,《云发七签》说:北岳神君服元流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

宋真宗朝追尊为“安天交圣帝”,配祀静明皇后。

地质特点:恒山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

水文特征:恒山水库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5公里,北岳恒山脚下,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桑干河上游浑河支流唐峪河上。总库容133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枢纽。

气候特点:恒山所在地浑源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暂多晴。早晚温差大。

扩展资料:

恒山,古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明朝中期经多次争辨,又曲阳之古 北岳明末因邯郸大地震轴射于曲阳,曲阳北岳庙多数毁坏,于明末改封浑州天峰岭为北岳恒山,改封后一直未举行祭祀。至清入关,顺治帝正式祭祀于浑源北岳庙。

第一次争论:明弘治六年(1493),兵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要求改祀北岳河北恒山于山西浑源。礼部尚书倪岳则上疏予以反对。朝廷议定“仍祀曲阳,循依旧理”。

第二次争论:明弘治十五年(1502),已升任吏部尚书的马文升再次上疏,请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复议期间,礼部尚书倪岳又一次给以驳斥。皇帝对礼部的复议批复:“诏从之。”

第三次争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户科河南陈公上奏章请罢曲阳之祀,又被朝廷否决。

第四次争论:明万历十四年(1586),山西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礼部礼臣沈鲤表示反对。

第五次争论:同年(1586),即第四次交锋之后,朝廷改封山西浑源玄岳山为北岳,称恒山。但这只是改封了北岳恒山的主峰,国家秩典祭祀仍确定在河北曲阳。明后期遂出现“两个恒山”之说。

第六次争论:清顺治十七年(1660),刑科给事粘本盛上奏朝廷,要求改祀。其观点与明代马文升一致,但这次顺治帝却御批“移祀北岳于浑源”。自后再不见反对此事的奏折。

主张改祀到浑源的一派,理由主要有三:北岳恒山和祭祀北岳的地点应在国都北方,而当时祭祀北岳的恒山是河北大茂山,祭祀地点在曲阳北岳庙,均在国都之南,与京城方位不符。

改祀到山西浑源,是因浑源曾为恒阴,为恒山阴面,恒阳、恒阴“皆指恒山”,浑源又比曲阳在国都偏北;还有交通不便及官宦个人意愿。反对改祀的一派,主张仍在河曲阳北岳庙祭祀。

强调既然“恒阳、恒阴,皆指恒山”,何必改祀。他们运用大量“改都而不改岳”的历史事实,并引经据典地对改祀派给予反驳,以维持几千年历代中央政府在河北祀岳的历史惯例。

从明代开始的改祭争论一直延续到清初顺治年间,祭祀北岳的地点才由河北曲阳移至山西浑源,封祀合一争论就此落幕。从此山西浑源就成了国家祭祀北岳恒山的地方,享受曾经古北岳(今河北)时的政治待遇。

恒山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

整个山脉由东北向西南延伸数百公里,被誉为“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的寒疆第一山。恒山山脉始于太行山,横跨塞外,东连燕山,西跨雁门,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东西绵延五百里(横跨今山西宁武、朔州、代县、应县、繁峙、山阴、浑源、灵丘等县),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

恒山,中华五岳之北岳。其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止于太行山,沿东北走向蜿蜒而来,奔腾起伏,横亘塞上,东西绵延五百里,锦绣一百零八峰。恒山主峰天峰岭位于浑源县境内,海拔20161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

参考资料:

——恒山

原文十一日,风翳(yì)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ù)[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ī)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循,顺着,沿着。乘,凭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è) [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ì)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ǔ,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穹,高。森立,密集的样子]。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jī)危[高]崖、登绝顶。还[huá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参差不齐的样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ǔ,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chéng)丽[明丽],俯瞰(kà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ì)[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è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è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译文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目录 1 拼音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 21 恒山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恒山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恒山汤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圣惠》卷十三:恒山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千金》卷十 61 方名 62 恒山汤的别名 63 组成 64 主治 6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66 用药禁忌 67 各家论述 68 附注 7 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千金》卷五 71 方名 72 恒山汤的别名 73 组成 74 功效 75 主治 76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77 各家论述 78 附注 8 《鸡峰》卷九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恒山汤 1 拼音

héng shān tāng

2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恒山汤

21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汤(《外台秘要》卷五)。

22 处方

恒山9克 乌梅3~7枚 香豉9克 竹叶12克 葱白l握

23 制法

上药五味,哎咀。

24 功能主治

截疟宣邪。治肾热发为疟疾。发时寒颤,先寒后热,腰脊酸痛,转动不利,头昏目眩,大便不爽。

2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2升,煎至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首次应在疟发前半日许服下,至发时服完。

26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

3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恒山汤

31 处方

恒山6分,甘草4分,知母3分,麻黄3分,大黄4分。

32 制法

上切。

33 功能主治

疟,痰实不消。

3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分3服,至发时令尽。

35 摘录

《医心方》卷十四引《范汪方》

4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恒山汤

41 处方

恒山2两,甘草1两,大黄2分,桂心6铢。

42 制法

上切。

43 功能主治

疟疾十岁、二十岁。

4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恒山酒渍1夜;诸药以酒3升,水2升,煮取7合,顿服。下、吐,愈。

45 摘录

《医心方》卷十四引《古今录验》

5 《圣惠》卷十三:恒山汤

51 处方

恒山1分,甘草1分(生用),蜀漆半分,犀角屑半分。

52 制法

上锉细。

53 功能主治

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

5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顿服。须臾当吐为效。

55 摘录

《圣惠》卷十三

6 《千金》卷十 61 方名

恒山汤

62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秫米汤、秫米汤、秫米常山甘草汤

63 组成

恒山3两,秫米220粒,甘草半两。

64 主治

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其状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热则善惊,如有所见者。

65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分3服,至发时令3服尽。

66 用药禁忌

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等。

6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五脏之疟皆在于经,总以恒山、蜀漆为破的之金鞞;热在于脾,令人腹痛肠鸣,又须甘草为引,以滋燥竭之土;热在于肺,令人痰聚胸中,来去不定,又须秫米为引,以护伤残之气。

68 附注

常山秫米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六)、秫米汤(《普济方》卷一九八)、秫米常山甘草汤(《痎疟论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7 方出《医心方》卷十四引《小品方》,名见《千金》卷五 71 方名

恒山汤

72 恒山汤的别名

常山饮

73 组成

小麦1升,淡竹叶1虎口,恒山3两。

74 功效

断痎疟。

75 主治

小儿温疟。

76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5升宿渍,明旦煮取3升半,分3次服完。

77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恒山专涤内蕴之痰,为截疟之峻味;小麦、竹叶专清胃中烦热也。

78 附注

常山饮(《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常山汤”。

8 《鸡峰》卷九 81 方名

恒山汤

82 组成

柴胡8两,恒山12两,芒消12两,大黄12两,黄芩6两,龙胆6两,茵陈6两,秦艽6两,栀子14个。

83 主治

急黄,酒黄,心黄,劳黄,气喘欲发。

84 恒山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恒山汤 《杂病广要》:[外因类]疟

铢,余同。一方有桂心一分半。(《外台》)录验方恒山汤。治疟十岁二十岁方。恒山(二两)甘草(一两)大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温疟(附论)

炙各一两)车前草(一握切成片子三滓。温服。竹叶恒山汤治温疟。壮热微寒。温疟之候也。壮热后如觉微寒。

《太平圣惠方》:[卷第十三]治伤寒结胸诸方

服。治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宜服恒山汤方。恒山(一分)甘草(一分生用)蜀漆(半分)犀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一伤寒门]伤寒两感(附论)

(炙微赤锉)白术(各半两)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恒山汤(出圣惠方)治伤寒结胸烦满。喘息稍急。汤饮不下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八诸疟门]手太阴肺疟(附论)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根据《恒山志》记载:

在北岳恒山,翠屏峰与天峰岭双峰高耸,两山对峙、浑水中流、峡谷幽静。翠屏峰绝壁之上,那一处空中楼阁,冬日雪后远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