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中“墨”指什么?古时那个磨墨的黑块叫什么?墨炭?黑炭?还是炭块?拿手上磨时手会不会变黑啊?
您好,笔墨纸砚中“墨”指徽墨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 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除了在表现墨迹时有其优点,其成本也低廉。
但缺点就是湿燥难调,因为是刷墨拓印工艺,有时木版的纹理也会印在纸上,也会出现因为墨不均匀而有断墨现象,有些古籍上面会有一些白色的长条痕就是因为断墨产生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容易毁损,比如怕火怕水。而石刻本好处是石刻拓印出来会有碑刻的效果,而且刷墨会比木刻本好得多,不容易毁损,但是表现墨韵方面不如木刻,而且成本也相对高。
纸本设色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它以精致细腻见长。
设色即涂色、着色。
纸本绘在宣纸上的字画,称为纸本。
宣纸分两种,一种容易吸水的是生宣,另一种不易吸水的是熟宣,统称为纸本。
纸本水墨和纸本彩墨
纸本水墨和纸本彩墨属于国画中的写意,一般比较粗犷,重在表达作者的感情。纸本水墨以材料水和墨为主进行表现。画面的色彩较淡,重点欣赏水和墨的变化。
纸本彩墨指色彩鲜艳,同时也注重墨色变化。三种绘画中的“纸本”指的是在宣纸上作画。如果你看到“绢本”,这指的是在绸绢上作画。
文房四宝中的”墨“被古人称为“金不换”纸墨。
“金不换”指的是墨。 古语云:“凡墨日日用之,一岁才减半分,如是者万金不换。”好的墨由手工制成,集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有“紫金不换,名墨难求”之说。古人因此将墨称为“金不换”,形容佳墨可贵。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文房四宝的象征意义:
1、文房四宝象征着人们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在古代,文房四宝是学子所必备的物品,尤其是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文房四宝都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文房四宝承载着人类对文明、知识的无限探索和追求,是我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文房四宝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文房四宝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墨、纸、砚的自然和谐、和纸的厚重温润、笔的秀丽绵柔,这是传统文化所崇尚的“正气凌然”的高尚精神。
3、文房四宝还具有民俗文化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文房四宝的制作和使用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和仪式专统文房四宝制作工艺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中不乏大师级的技能和匠艺。同时,文房四宝还经常被用于书法、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中,给观众留下难忘的视觉印象。
4、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并具有非凡的文化、历史、民俗和艺术价值,而且,文房四宝还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瑰宝,代表着人们对文明和知识的渴望,象征着智慧和创造力。
笔墨纸砚中“墨”指什么?古时那个磨墨的黑块叫什么?墨炭?黑炭?还是炭块?拿手上磨时手会不会变黑啊?
本文2023-10-27 16:39: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