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引用参考文献如何标注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
1、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
2、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
3、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_”。
4、同一文献在论著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号,引文页码放在“[]”外,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页码。
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
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
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
考生在申论考试写作时,引用名言警句需要加引号。
考生在申论写作中喜欢引用名言警句,或用于开头破题,或用于过渡承论,或用于结尾升华,形式多样、语言新颖,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写作效果。但部分考生缺乏相应的文学积累,引用反为不美。
在这里列举部分写作错误,考生可适当参考:
1引用语句内容错误
考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缺乏相应积累,临考之时死记硬背一些名言警句仓促上阵,往往会出现疏漏。考生的文学积累如果不足,在使用诗句时就要特别注意,不要为此而因小失大。
2引用语句思想幼稚
在申论作文中引用优秀的诗句确实有画龙点睛之效,但有些考生在文章写作时没有相应的诗句来用,就引用了一些歌词,相对申论写作的严肃性就显得有些幼稚了。
针对以上两种问题,建议考生如果想引用名言警句又怕记错用错的话可以考虑引用当代名言和政府文件中的语句。
提醒考生注意,引用名言警句时要注意其写作目的与你的文章尽量保持一致。
1 可以引用为作文的古文例子
高考作文借古文“出彩 四法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一、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 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引用分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一)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03年福建考生的《月是故乡明》,引用杜甫名句作为标题,不仅紧扣“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作文话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 “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
’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
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如04年福建考生《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过去,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也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三处引用贴切自然不显斧凿,使文章文采飞扬,情理交辉,意蕴深远,辨证而深刻地评价了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实在是一记漂亮有力的“豹尾”。 (二)全篇引用。
既指整段之内大量引用,又指全文各段大量引用。由于古典诗文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大量、多处的引用,将能大大提升文章的文化品质和审美趣味,充实文章的底蕴。
整段引用的如: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以此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而全篇引用的,2003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则可称得上是典范之作了。
该文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紧接着引用崔护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引出对“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认识,确立文章主旨;然后紧承首段,引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牧的《赤壁》,从几个角度来进一步阐述主旨,形象生动而不乏理性;末尾再以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收结全文。
综观全文,恰到好处的引用、嵌入古典诗词,使哲理思考和情感抒发传达得深刻而有底蕴,让文章拥有了较高的文化品位。 二、巧套古诗文结构出彩 古人写诗做文都很讲究章法,每一首(篇)诗文都有其完整的行文结构与写作脉络,再加上古诗文本身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套用古诗文来铺设文章的行文结构,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
这一点,2004年湖南高考优。
2 可以引用为作文的古文例子一、爱国爱民篇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 游< >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 游< >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 唐•杜牧< > 5、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 6、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清•秋 瑾< >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宋•辛弃疾 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 > 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范仲淹< > 1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二、壮志篇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 >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 > 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清•曹雪芹< >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 > 5、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刘禹锡< > 6、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清•石玉昆< >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 巢< > 8、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 翰< >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 > 三、道德品行篇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 >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 >。
3 来一篇关于史记的读后感,写作文借鉴借鉴读史记:
《史记》是一部通史,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中国古代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列传”是重要人物传记。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按司马迁所说,编写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是探秋天道和人事的关系,作者批判了原来的“神意天命论”,提出了“帝王中心论”。“通古今之变”,即探究历史的发展实况及其规律。
《史记》参考了众多典籍,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和诸子百家等,同时参考档案、民间古文书籍。他还亲自采访,进行实地调查,然后对材料精心选择使用,治学态度异常严谨。
汉代之前的历史著作在内容、史事、材料、作者编撰水平上都无法和《史记》相比。可以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基本都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也很高。
4 积累古文的写作材料~为了给我的作文增添多一些亮丽的色彩,我开我平时爱极诗词及小说现在我专本同修专修英文本修中文所以由于同属文科所以对国外及中国古典文学常多加留意有时由于找很多文学材料我会经常浏览于各大网站这是我平时经常搜索文学网站所留下的经典也有很多诸如我们从小到大学过的从简单到复杂的文学多用用吧下面为你介绍经典三个文学网址,你可以去借鉴一下经常看这些网址你就会积累更多的素材这和说英语是一样的不说不用就是不行的啦1、中华经典文学网(囊括诸子百家、诗经、楚词等多种古典文学体裁并有名家赏析)2、中国新世纪读书网--古典文学(本网站囊括大量各种体裁古典小说、明清小说、古典散文、古典戏曲、诸子百家及其他文学形式诸如随园食曲、文心雕龙等等还有儒家、道家等各家章句经典并有大型讨论区)3、秋雁南回(注:该网站是我最喜欢的文学网站,自1999年秋,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网站《秋雁南回》开通,至今已经包括古典文学、网络文学、古文作品、名句欣赏、成语典故、古代文人、古文学苑、休闲时尚、聊天室、论坛等栏目其中古典文学作品为主要栏目,古文作品已经收录了几十万篇,也是目前收录古典文学作品最全的文学网站作品按年代分别收录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的栏目中)最后祝你成功。
5 想要写出有文采古文风的满分作文应当看些什么古文古文,没你想的那么难写
读一些唐诗宋词其实就可以了
古文,很多时候,就是白话文的精炼
把白话文中一些没重要意义的字省略掉,或是多用一个字的来代一个词,或是一句话的意思
比如富丽堂皇,有时只需要用一个‘皇’便可表达
当然,有时,这是要看文章前后内容,与整体氛围而定的
还有一些原本就生僻的词句,就不要简化了,因为简化后往往就让人不易明了其中的意义
古文还有一种技法,就是把 原本的词语颠倒语序,比如富丽堂皇可以变为 堂皇富丽
这在现代文中也很常用,主要能结合前后文句 让文章变得更通顺,读起来更上口
另外,古文主要是一种意境
有点欲言而止,欲说还休的感觉
不要一上来就把很多东西脱出口,要心静的,缓缓的叙出来
在文章转折的地方
也多可以用‘然’‘却’‘纵’一字过渡
而在许多场景描写上,语言用词也多要注意一种 古韵
比如 写下雨声时,有时就不能用‘哗哗啦啦’等一些,读来刺耳的词汇
而可以用,比方说
——‘叮呤’‘叮呤’,雨露飘零。顺带也可以与后文有了压韵的效果
嘛,以上只是一些本人写文时感想
浅谈而已
以上
6 关于花的古文(托物言志)字数和爱连说差不多就好(托物言志的)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21 17:45 杂谈之梅语古之有云:“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然,其亦所漏之花也爱菊者其必有义愤填膺之念,然则无所愤发之者所欲为者,大有隐逸于世,实则对世俗之不公,怀才之不遇之费神也,尚欲求保其全之意,遂取隐之者也爱牡丹者,其乃实与世俗之念同步也,不足以评之也爱莲之人,虽洁身自好,然则有愤世嫉俗,然亦无奈之嫌也,何赞之有哉?瞎写的,难登大雅,请见谅!然则世间何为圣者哉?予以为当取之者,非梅不可为也坚毅者有云:“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其取梅之坚韧之魄而学之,虽身处艰难困境,亦愤发不息,苦中取乐何不为哉?取其桀骜不群者亦有之也:“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虽不融于世,然亦心存乾坤万里之意,于莲之较者,更胜之一筹也! 且梅亦为百花之先于世,“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试观群芳者,何之有为哉?有花然则不华也,散香亦未浓郁之使人厌之也,故尔怜之也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21 17:57 题目我觉得不是很好,内容也是我瞎凑乎的,你可别当真哦,只可以借鉴就好了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21 18:27 又改了一下,你看看怎么样?(题目)杂谈之梅语(第一节) 古之有云:“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然,予以为其亦所漏之花也(第二节) 爱菊者,其必有义愤填膺之念,然则无所愤发之所矣所欲为者,莫过于隐逸于世,此诚为对,怀才之不遇,世俗之不公之费神也,尚欲求明哲保身之念,遂取菊之意以喻己之隐逸之念也(第三节) 爱牡丹者,乃与世俗之念同步也,何足评之也( 第四节) 爱莲之人,虽有洁身自好之喻,然亦可谓有愤世嫉俗之嫌,诚则无奈之心者为,何赞之有哉?(第五节) 然则世间何为圣者哉?予以为当取之者,非梅不可为矣(第六节)尚坚毅者之有云:“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时”第七节) 其取梅之坚韧之魄而学之,虽身处艰难困境,亦愤发不息,苦中取乐何不为之而赞哉?(第八节)取其桀骜不群且心怀天下者亦有之也:“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虽不融于世,然亦心存乾坤万里之意,莲之较者,犹更胜之一筹之胸怀也! (第九节)且梅亦为百花之先而于世矣“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试观群芳者,何之有为哉?(第十节) 虽有花者,然则不华也,虽亦散香也,亦未浓郁至使人厌之也,故尔怜之也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7 求一篇千字左右具有人生哲理的好文章,当然是名家的,现当代都心灵有家 生命才有路生命的魅力在于“静”外表的宁静给人以美,内心的宁静给人以慧外表宁静,因安稳而给人静穆之美,因无争给人以祥和之美内心宁静,因淡泊而不受诱惑,因凝神而思远,因镇定而从容,因而智慧常在静,不是单纯的平静,而是人生沉淀在灵魂深处的智慧,是人生最美的状态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我们要学会和外界独处,和生命独处,和自己独处学会独处的人,心胸才能够豁达;学会独处的人,心智才能够成熟;学会独处的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深邃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独处让我们内心充实起来我们的内心就是在无数个独处中渐渐坚强起来独处,让内心更强大一念苦,一念乐,一念得,一念失,我们的心在苦乐得失间无数次的来与去,会有疲倦的时候,我们要时常护理好自己的内心,心平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心清净了,才能看见万物的清澈,心放下了,才不被他物所负累,心明了了,才不因外境而迷离如果,人生是一个剧场,这个导演不在别处,只在心里为人处事靠自己,背后评说由他人有时我们太在意耳边的声音,决策优柔寡断,行动畏首畏尾,最终累了心灵,困了精神就算你做得再好,也会有人指指点点;即便你一塌糊涂,亦能听到赞歌能够拯救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不必纠结于外界的评判,不必掉进他人的眼神,不必为了讨好这个世界而扭曲了自己人生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错误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东西,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那个期望达到的目标,或许有这么一天我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或许有那么一天我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标!生活还在继续,不要忘记微笑地对待每一天,不要忘记珍惜余下的每一天!每个人的人生道路在茫茫人海中不过就是陨落的慧星划过的一道光线,彼此碰撞,彼此磨砺,彼此包容,彼此阅读,彼此借鉴人生短暂,不要把所有的关系都考虑得那么复杂,不如彼此都宽松一些时间,让渡一些空间,包容一些对错,善意理解别人的不同意见,因为简单的人生才能感知生命的意义和内涵“这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天一半,地一半;男一半,女一半;善一半,恶一半;清净一半,浊秽一半很可惜,你拥有的是不全的世界”“为什么?”“你要求完美,不能接受残缺的一半,所以你拥有的是不全的世界,毫无圆满可言”学会包容,就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
17端午的鸭蛋
课型自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4、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体悟小品文中的经典。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
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1解读文本,品味经典。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方法 赏析品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指导思想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乡情——论作家——评经典——写真心
教学设想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3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了解端午节。
自主合作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最好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比如,谁打字速度快,谁查找资料快,谁的脑筋灵活,谁参与意识强等等。
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学习网站,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策略,准备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材分析 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汪曾祺qí 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 咂摸zā•mo 城隍huáng
拧níng成小绳 门楣méi 用酒和huò 苋菜x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
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 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 似的shì•de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名目:名称。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咂摸:方言,仔细辨别(滋味)。 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尤为:更是。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
薄罗:薄的丝织品。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他乡:其他地方。 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
朱笔:红笔。 硝药:硝石做的火药。
称道:称赞。 有不:相当于“有没有”。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端午:我国民间节日,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端,开始;午,午日。
百索子: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五毒: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符:道士所画的一钟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寄名:旧时幼童认僧尼为老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黄:一种矿物,橘**。中医用来做药。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浩瀚壮观的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现在常比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夹取以敬客:夹取(腌鸭蛋)来敬客人。以,连词,来。
络子: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刻苦读书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练囊:用一种白色的绢做成的口袋。练:白色的绢。
二、导入
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1、 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我们纪念屈原,能激起我们怎样的情感呢?(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2、 既然端午节这么有意义,你们知道过端午有什么风俗活动吗?
(吃“五黄”:黄鳝、、黄瓜、黄酒、黄桃、黄鱼。蛋黄、雄黄酒。挂艾草、点蚊香、喝雄黄酒。)
3、我们攀枝花过端午有什么风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两分钟快速阅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解决。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朗读一个自然节,注意字音,尽量读出语调、感情,其他同学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原文,配乐,标注相应的注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3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什么?文章最后的一段是什么?一般情况下,我们写作文要求总分、总分总的结构,但是这篇文章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好象不沾边,他们是怎么连接起来的?
端午的风俗 (铺垫背景)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前两个部分的统一)
既然作者要写出自己故乡的特产,要写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就要写好,但是,大家读了这篇文章,有没有感觉文章的结构比较不同。
4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告诉我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语言风格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教师率先举一个例子,如分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与趣味。综合学生们的发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师生共同小结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同学们刚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实基本上已经把这三种追求体现出来了。
四、课文研讨: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作者写风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怀念家乡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2)最与众不同的是吃“十二红”,你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比如: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鸭蛋有什么特点?
鸭蛋黄是红的。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油多且细腻。
3)、既然希望“红红火火”,那么汪曾祺的家乡当时的经济条件怎么样?从那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好象我们那个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家大写特写呢?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高邮鸭蛋:好、奇、名。)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充满了什么感情?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
(自豪 “与有荣焉”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故乡的特产,对故乡、对生活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端午的风俗——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家乡独特的风俗——十二红——鸭蛋——双黄鸭蛋——鸭蛋的特点——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鸭蛋壳——装萤火虫——囊萤映雪的故事。这就像是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但是又不是完全乱了套,而是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在文章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1识记词语。
2完成导读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提问:(1)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2)孙康、车胤和文中的“我”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3)为什么文章否定了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照亮来读书的想法?肯定的是什么?否定的又是什么?
(艰苦环境中仍不失改变生活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自我解嘲,只要有了这种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心意,又何必一定要在乎形式。)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选鸭蛋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呢?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师小结:可以说,这是“小事情,大态度”,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生活就会充满趣味。
三、品文语言,总结写法:
1 师:作者在介绍自己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能举些例子吗?
(侧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写。)
2总结汪曾祺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作者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使下文写“端午的鸭蛋”变得水到渠成。
像这样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结构,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出一例来吗?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3除了结构上的闲适自由,汪曾祺语言也比较有特色。大家读了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感觉。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
口语(短句)、方言、文言、成语。
A、感叹句。
(1)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2)还不就是个鸭蛋!
(3)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4)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5)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6)有! (7)好看极了!
B、问句
(1)这就能辟邪吗?(2)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3)这有什么好看呢?(4)这能行吗?
C、短句
短句的朗读——文中短句非常多,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1)系百索子。(2)贴五毒。(3)贴符。(4)喝雄黄酒。(5)出鸭。
D、文言词
文言词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如:
“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E、口语:大白话的朗读——文中时时穿插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朗读时尤要注意语气语调。
“造型”语的朗读,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F、方言:“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
4我们知道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在这部分内容中,你能找出一个例子吗?(小组探究)例:“吱――”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口语化:短句,方言)
雅俗共赏
(文学性:文言、成语)
让学生总结汪曾祺作品的风格,教师提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选材(2)结构(3)语言(4)思想
5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经典?
(1)独特的生活(2)丰富的思想(3)特色的语言(4) 精当的结构
以鲁迅(绍兴)、老舍(北京)、巴金(四川)等为例。
6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7教师小结:实际上,《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包含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咂摸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
四、创意读写活动。
1(1)假如你是高邮市长,你要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文化节”,你怎样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
(2)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美好端午节;
(3)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一位长辈,请向孩子们介绍端午节里的美食“十二红”;
(4)假如你是课文里面孩子的一员,请说说你的“鸭蛋络子”;
(5)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你介绍 “写虎字”、放“黄烟子”的乐趣;
(6)假如你是当地的厨师,请你给旅游的客人介绍咸鸭蛋的吃法;
(7)假如你是一只充满灵性的高邮鸭蛋,你怎样表现自己的个性。
2课内扩展:
我手写我心: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想想生活中值得你难以忘怀的地方,将你的感触用美妙的文字呈现出来。
五、课堂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学生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2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教学后记
引用古书上的文字是为了说明当代的人们,可以接受并了解古代文化思想及智慧,从中吸取经验和启示。古书大部分记录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文化、历史事件等方面,这些内容对当代社会颇有借鉴意义。将古代名句、典籍等融入当代生活中,不只有助于丰富当代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让人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同时,引用古书的句子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思考当代问题,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挑战。总之,引用古书上的文字是为了让古代的经验与现代人的需求相结合,发挥其实用价值与现代意义。
下面是引用古诗文的作用,请你参考!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文献的作者太多时,可以注明两到三名作者,然后在其后加“等”字。
:
注意引用参考文献时有几种常见的错误做法:
1、引用连自己都没看过的二手文献,虽然很省事,不过引用是否准确恰当很难保证。
2、参考文献的内容和论文正文引用的内容不一致,具体表现为论文正文标注引用的内容和参考文献中的内容对不上,驴唇不对马嘴。
3、切记不要只引用自己的论文,这样的作者是存在的,对于国内的期刊而言也许会给这样的作者修改补充的机会,对于国外期刊往往直接是退稿的,只引用自己的论文,无论你在所涉领域有多么高的成就也要谦虚,对于编辑和审稿人看来,往往认为该作者对其研究领域的进展不够了解,研究课题也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
4、参考文献引用过多,时间长。大家都知道应该使用和引用参考文献,但切记并不是参考文献引用得越多越好,参考文献的数量应该和论文的信息量成正相关。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进步,许多前沿期刊会被国内作者看到,并第一时间引用,因此在引用文献的时候如有条件可引用近一两年的国际前沿研究成果。
5、对于国内期刊而言,有些作者阅读了比较偏冷的英译版的文献,在引用的时候却是英文原著的,这样是不可取的,可以直接引用中文译著的。
6、参考文献引用类型太过单一。
参考资料:
多次引用参考文献如何标注
本文2023-10-27 17:05: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