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强志而让敦兽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是什么意思?出自哪?有何启示? 谢谢大家啦!!! 急求!!
这句话出自《墨子·鲁问》,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博学多闻、记忆力强,但是谦虚有礼貌、敦厚待人、并且勤奋努力毫不懈怠,那么我们可以称他为君子。”
这句话的启示是:君子应该具备博学多闻的素质,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谦虚、有礼貌、待人宽厚、努力奋斗的品质。因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多的知识和智慧,如果缺乏这些品质,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素质,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他)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掌管编写《资治通鉴》,是当时的有名的功臣。他小时候,担心记忆能力比不上别人,其他兄弟已经会背诵并玩耍休息去了,他却独自关门不出,等到能够背诵才停止。(司马光)自己说:“(因为)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才能终身不忘。”等到(司马光)长大了,他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有时骑马走路,有时半夜睡不着觉,吟咏读过的文章,思考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博闻强识”意为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拼音:bó wén qiáng zhì,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礼记·曲礼上》。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多含褒义。多用于书面语,也说“博闻强志”“博闻强记”“强记博闻”等。
出处: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西汉·戴圣编《礼记·曲礼上》
含强的成语:
1、强弱异势:汉语成语,拼音是qiáng ruò yì shì,意思是比喻双方力量相关极远。
2、强死强活:汉语成语,拼音是qiǎng sǐ qiǎng huó,意思是比喻非常勉强。
3、洽闻强记:汉语成语,拼音是qià wén qiáng jì,意思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成语寓意
博闻强识是一个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如果知识浅薄、孤陋寡闻,很难担负起来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重任。要改变这一窘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书。读书,决定一个人的视野、才能和气质。读书有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乃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是第三境。自古以来,读书人为这三种境界执着毕生,追求不止,终有建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今中外喜好读书,博闻强识者比比皆是:闻一多“醉书”,高尔基“救书”,张广厚“吃书”,这些对书“痴迷”的先贤,最终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用有所益。
人们在拥有更加宽阔舞台的同时,也面临风云变幻的形势,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必须重读书﹑勤读书、善读书,必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达到知行合一。
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基层一线,带着问题学,结合实践学,学以致用,真正把汲取的知识营养转化为更加科学的决策力、更加强劲的执行力,更加有效的操作力。知行合一,以知促行,此乃读书之关键。
—博闻强识
1、博闻强识,汉语成语,读音是bó wén qiáng zhì,意思是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成语出处
《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自幼天资聪颖,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备。8岁时就能写文章,他的诗词歌赋文笔清新流畅。《典论》中的《论文》一篇是我国文学批判史上杰出作品。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公元220年他废汉自立为皇帝 。
"博闻强志而让敦兽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是什么意思?出自哪?有何启示? 谢谢大家啦!!! 急求!!
本文2023-10-27 17:23:0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75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