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是什么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5收藏

敦煌汉简是什么简,第1张

敦煌汉简是木简。

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楬、封检等。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簿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敦煌汉简的内容多与屯戍有关。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根据简文的记载恢复当时的烽燧系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年出土的汉简又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斯坦因于1907年在敦煌附近发现汉简后,1914年又在甘肃的敦煌、安西、酒泉、鼎新(毛目)等地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170枚左右汉简。1944年夏鼐等对敦煌小方盘城以东的汉代边塞遗址进行考察,掘获汉简43枚。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小方盘城以西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里发现汉简1200余枚。这是敦煌汉简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

敦煌汉简涉及的内容

敦煌汉简中还有《苍颉篇》、《急就篇》、《力牧》、《九九术》、历谱、医药方及有关相善剑刀、相马的书。历谱中保存较好的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和神爵三年(公元前59)历谱。

敦煌汉简的内容多与屯戍有关。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根据简文的记载恢复当时的烽燧系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近年出土的汉简又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敦煌酥油土简文“四月戊午敦煌中部都尉过伦谓平望、破胡、吞胡、万岁候官写重案候官亭燧”。表明了敦煌中部都尉下属四个候官的名称和系列。

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敦煌汉简。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1世纪),其中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简居多。

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_、封检等。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品约、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簿籍,私文书有买卖契约、书信等。

诏书以玉门花海出土的遗诏字数最多,全文凡133字,抄在一件木觚上(同一件木觚还有其他简文79字),内容完整,未见于史籍。律令有捕律、"击匈奴降者令"等。捕律涉及对放弃亭守、投降、杀降者的处分,"击匈奴降者令"涉及斩首捕虏论功拜爵赐金钱的具体规定。司法文书如"言律曰畜产相贼杀,参分赏,和。令少仲出钱三千及死马骨肉付循请平"。引用适用法律并明确论决结果。品约有守御器品和烽火品约。守御器品是关于配置防御器具品种、数量的规定,今见如"郡、都尉、候障、亭燧守御器品"。烽火品约是关于燔举烽火信号的具体规定,今见如"敦煌郡烽火品约"等。

例行公文包含下行、平行、上行公文,今见如"十二月癸丑大煎都候丞罢军别治富昌燧,谓部士吏写移书到,实籍吏出入关人畜车兵器物如官书,会正月三日,须集移官各三通,毋忽如律令"。为下行公文。例行公文有特定的体式。常见簿籍有吏卒名籍、出入关致籍、兵簿、守御器簿、廪食簿、日迹簿等。官文书中还有文书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封检题署、邮递记录等。这些文书有许多在当时无疑已转化为档案。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距今1600多年前的十六国时期。据《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中的记载,公元366年,一位叫乐樽的高僧途径敦煌。当时正是傍晚时分,乐樽想找个地方歇脚,可没想到当他抬头四顾的时候却忽见此地的三危山上金光灿灿,如现万佛。于是乐樽便决定在敦煌落脚,并在三危山对面的陡坡上开凿了第一个佛洞石窟。在乐樽的宣传和带动下,这里很快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圣地,在长达数百年时间里,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纷纷出资在这座陡坡上开凿新的佛洞石窟。原本冷冷清清的莫高窟就这样被建设成为了千佛洞。

由于朝代更迭以及疆域变化等原因,莫高窟在元朝以后就逐渐被冷落,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在这里重新设立了敦煌县,莫高窟才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到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内外交困,自然无暇顾及文物保护问题,莫高窟再一次受到了冷落。当时有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云游至此,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王道士竟然成为了这一昔日佛教圣地的当家人。

王道士对莫高窟的价值知之不深,但他还是凭一己之力尽可能对莫高窟进行维护。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对莫高窟洞窟进行清理维护的时候,意外发现在一处洞窟后面还隐藏着另一个洞窟,这便是后来享誉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藏经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佛教经卷、历史文本、绢画、刺绣、法器等文物5万多件。如果把莫高窟比喻成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王冠的话,那么藏经洞无疑就是王冠上的明珠。王圆箓道士的名字也因这一发现被永远载入了史册。

不过对王道士来说,发现藏经洞却未必是一件好事。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开篇就写到了王道士和莫高窟,并痛斥王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藏经洞被发现后,很快就引起了不少欧美考古学者、汉学家、冒险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就像闻到血腥气味的鲨鱼一样纷纷来到中国,忍受着舟车劳顿赶至敦煌。这些人以极低价格从看护藏经洞的王道士手里买走了大量价值连城的经卷、绢画等文物。这些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就这样流失海外,成为外国博物馆中的珍贵展品。

文物流失海外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个沉重的话题,王道士作为当时莫高窟的守护者不仅没有守护好这些文物,还主动参与文物买卖,这就难怪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出痛心疾首的文字了。那么王道士真就像《文化苦旅》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吗?其实也未必。

王道士虽然对历史文物的价值所知不多,但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会知道藏经洞中的藏品绝不普通。事实上,王道士在发现藏经洞后,第一时间就跑到了敦煌县城找县令严泽汇报。为了证明藏经洞中物品的特殊性,他还取了两卷经文给严县令看,可没想到这位严县令是个缺心眼。如此重要的藏品在他眼中竟然成了发黄的废纸。

后来敦煌县令换人,王道士再次跑到县城找县令谈藏经洞的事。这次新来的县令汪宗翰倒是个识货的行家,可他职权有限,只好先将这一重大发现向上面汇报,并要求王道士看好藏经洞。然而晚清时期的朝廷已自顾不暇,哪有空管文物保护工作。再加上当时各级部门相互推诿,谁也不愿意承担分外的工作,因此莫高窟藏经洞的事情很快就又没了下文。

1907年,一位叫斯坦因的英国学者远渡重洋来到敦煌。他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将敦煌文物带回到英国。此时离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已过去了七年时间。在斯坦因的软磨硬泡下,王道士终于放弃了原则,同意让英国人带走部分藏经洞中的藏品。“潘多拉魔盒”直到这时才被彻底打开……几年后,敦煌文化在国外大放异彩,清廷这才意识到这批文物的重要性,开始下令将文物运送至京城保护。结果在运输途中,又有许多文物遭运输人员和沿途地方官吏的监守自盗。

值得一提的是,王道士售卖文物所得的钱财并没有用于个人生活享受,而是全部投入到莫高窟的修缮维护中。因此仅仅从这方面来说,斥责王道士是罪人其实也有点过于苛责。事实上,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清廷对这批文物不加重视,下面的官员又忙着中饱私囊。王道士只是一介草民身份,要求他将整个莫高窟保护得尽善尽美,那简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是功,后来导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却并非他一人之过,甚至他连主要过错人都算不上。所以即便功过相抵,王圆箓道士的名字也不应该被列入到历史的耻辱柱上。

参考文献:《文化苦旅》、《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和居延汉简。

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清代内阁大库是清中央最重要的档案库,所藏档案包括明代档案、从盛京移来的满文老档、满文木牌等入关前的旧档与清代档案三大类。藏于编号为礼、乐、射、御四库,是皇帝及内阁大臣处理政务后留存的重要文件,长期秘藏于清宫。这些档案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档案。

河南安阳甲骨档案。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敦煌莫高窟藏经卷档案。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公元4~14世纪的经卷和文书等文献材料等文物5万多件,世称“敦煌遗书”。

最早发现居延汉简的是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领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他们于1930年在居延边塞发现了众多的亭燧障塞,并进行挖掘,获得上万枚简牍。由于这些简牍是在居延地区汉代烽燧发现的,所以被命名为居延汉简。为研究汉代西北屯戍的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很珍贵的书法墨迹。

敦煌汉简是什么简

敦煌汉简是木简。敦煌汉简的形制大致与居延汉简同,主要有简、牍、觚、楬、封检等。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居多。官文书有诏书律令、司法文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