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历史(序)研究秦汉历史的书籍及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秦汉历史(序)研究秦汉历史的书籍及简介,第1张

关于秦汉书籍的历史不仅仅有“四史”还有《水经注》,《新语》,《九章算术》……

下面我就一一介绍秦汉时代的书籍!

《史记》:

共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史记》全书五十二万言,上起传说中的五帝,下迄汉武帝末年。记述了三千余年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史记》的史料来源十分广泛,既有取自先秦文献和 档案,也有作者司马迁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书中有些汉代人物的事迹,甚至是司马迁亲身交往所了解的。司马迁在此基础上,考信择善,当书则书,秉正不阿,疑则存疑,或缺略不论。刘向、扬雄等汉代知名学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作为一部规模宏大的通史。

《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领域的典章制度和重大事件,以及天文地理、风俗民情、民族关系,乃至东亚、东南亚、中亚诸邻国的社会情状,都在书中得到了反映。其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上自帝王将相,下及游侠、商贾、医卜、俳优等等,大都栩栩如生,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的图景。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有亡缺也有续补。最先提出《史记》有缺的是东汉卫宏。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谓《史记》“十篇缺,有录无书”。

三国时张晏胪举亡缺十篇的篇目,即《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按:当即《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等篇。他还指出《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是元、成间博士褚少孙补作。后人对张晏的说法有不同意见。一般认为,十篇并非全佚,褚少孙所补也并非四篇,凡今本中标“褚先生曰”者皆是,其所补虽缺乏史识及文采。

其他续补者尚有刘向、刘歆、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所补内容,已无从稽考。

最早为《史记》作注的,是东 延笃,撰《史记音义》一卷,早亡。此后,晋徐广,刘宋裴骃,梁邹诞生,唐许子儒、王元感、陈伯宣、徐坚、李镇、刘伯庄、窦群、裴安时、司马贞、张守节等人都曾为《史记》作注,而能留传至今的唯有裴骃《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三十卷,号称“三家注”。裴注重于释义,司马注音义并重而长于音,张注则最为精审,尤详于地理。三家注本各自单行,至北宋时始分隶于《史记》正文之下,形成今本模样,为研读者带来不少的方便。

《汉书》:

共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著名。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

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班固于志书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显示其博学贯通的特点。如《百官公卿表》是现存最早的秦汉官制大纲,虽事略不详,但极为精要。

如其中的《刑法》、《地理》、《五行》、《艺文》、《食货》五志,独具匠心,是探讨秦汉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气象和生物变异、先秦秦汉典籍源流、财政经济状况的必读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对汉武帝以后的历史,班固除参据班彪所著《史记后传》外,也利用了刘向、刘歆、扬雄、冯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纪》径用刘向《高祖颂》,《艺文志》脱胎于刘歆《七略》,《郊祀志》部分袭用扬雄补作的《封禅书》,《张汤传赞》则引用了冯商的案语。内容丰富,叙事极具条理。

《王莽传》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对照《东观汉记》和《后汉书》有意无意地美化刘秀贬斥王莽的情况,《汉书》此传,客观翔实,愈显得可贵。班固深受正统儒学的熏陶,恪守封建礼教的规范,又崇信天命图谶,不能像司马迁那样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讳。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书的传统影响,因而不敢轻改《史记》已著的史实,并能曲折地反映西汉社会的种种现象。这一矛盾的心理和作为,是阅读中必须留意的。

《汉书》多古字古训,较为难读。为此作注者甚多。

据《汉书》注中引延笃说推测,延笃在撰《史记音义》时,同时撰有《汉书音义》。而现确知最早的《汉书》注,当推应劭、服虔两家。他们所作《汉书音义》虽均亡佚,但在唐颜师古注中颇多征引,可略窥其概。颜师古以其叔父游秦的《汉书决疑》为基础,集东汉以来二十三家之说,总为《汉书》注,较为精核,成为历代最流行的注本。今通行《汉书》诸本,均采用颜注。

《后汉书》:

共九十卷,南朝宋范晔(398—445)撰。范晔完成《后汉书》纪传的写作之后,并同谢俨撰成《礼乐》、《舆服》、《五行》、《天文》、《州郡》五志。

《州郡志》实包括百官于内。南齐檀作十志,其《百官》即依范晔而合于《州郡》。范晔下狱那天,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使范书残而不全。

在范书之前,有关东汉的史作不下十部,即《东观汉记》、谢承《后汉书》、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谢沈《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袁山松《后汉书》、袁宏《后汉纪》、张璠《后汉纪》等。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采撷诸家书之长,删繁补缺,整齐故事,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书取代《东观汉记》残本,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而东观诸史除袁宏纪外相继散亡。于是范书成为研究东汉史最主要的史籍。

范晔《后汉书》以“正一代之得失”为宗旨,多用合传形成,以明褒贬。

如列王充、王符、仲长统为一传,表彰三位思想家以布衣针贬朝政的事迹。又列郭泰、符融、许劭为一传,以突出三名士的识人之鉴。又并邓彪、张禹、徐防、张敏、胡广为一传,以讥刺这五位庸碌圆滑官僚的苟合因循。

又别立《孝义》、《党锢》、《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宦者》诸类传,分述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类型的代表人物,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东汉社会的面貌。

由于范书重文采,求简要,也造成一些历史事件和典章制度具体事实隐而未彰,这些欠缺需从《后汉纪》和东观诸佚史的佚文来作些订补。

司马彪的《续汉书》,是在谯周《东观汉记》删改稿的基础上,重加整理,特别对安顺二帝以下东汉史事,补阙尤多。永嘉乱后,《续汉书》纪传部分6续散亡,唯八志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今后《后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续汉志》中,以《百官》、《舆服》、《郡国》三志最为重要。

《百官志》可补《汉书·百官公卿表》略而不详之弊,以刘秀定制为准,以上公、将军、诸卿、郡国官属为序,将各级主吏、属吏的员数、职掌和源流,条理爬梳,并附百官受俸例,是研究秦汉官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唯略于秦官之沿革,可取沈约《宋书·百官志》以为弥补。

《郡国志》则可与《汉书·地理志》相对照,以明地理沿革。

《舆服志》为《史》、《汉》所无,源出于《东观汉记·车服意》,是研究秦汉服饰、车舆制度的主要依据,对于研究秦汉文化史和社会史具有特殊的意义。

但是司马彪未志《食货》及《艺文》,使一代经济制度和文史典籍都未能得到反映。

自范书问世后不久,南朝梁人刘昭为之作注,并选取《续汉书》八志,析为三十卷,注以并行。至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再为范书作注,因《续汉志》非范晔所作,弃而不注,一时风行天下。于是范书又单行于世,而刘注则随之大部散亡。到了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o22 年),孙奭建议把李贤所注范书纪传和刘昭所注《续汉志》(佚《天文志》卷下注及《五行志》卷四注)合并成书。此后,《后汉书》就形成今天通行的一百二十卷的本子。

《三国志》:

共六十五卷,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包括《魏书》(有帝纪,以示正统)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对汉末史事有不少记载,而大量记载三国时史事。

《汉纪》:

共三十卷,东汉荀悦(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于建安三年(公元198 年)奉汉献帝之命,按《左传》体例,删略《汉书》,历时二年而成书。时称此书“辞约事详,论辨多美”,又“省约易习,有便于用”。唐人开科取士,一度以《史记》、《汉书》、《汉纪》为一科。自《资治通鉴》问世后,其影响日小,几致消亡。

《后汉纪》:

共三十卷,东晋袁宏著。与《汉纪》删节《汉书》不同,袁纪成书早于范书,所纪有不少材料更接近原始资料,所以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袁纪精实之语,也有不少范书尚未吸取之处,往往可以订补范书的错误和不足。

除上述二纪外,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秦汉部分,亦不可忽视,其史料虽基本出自前四史及两汉纪,但简明扼要,是初学者提纲絜领地熟悉秦汉史的入门之书。而胡三省注,音义兼备,考辨精当,地理尤详,兼有史评,是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辅黄图》:

作者佚名。《隋志》称其为一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今本为六卷,本书载秦汉时期咸阳、长安地区的地理沿革、城市布局、宫廷苑囿、离宫别馆、汉陵面貌、祭祀礼仪等内容,是研究秦汉咸阳、长安地区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华阳国志》:

共十二卷,东晋常璩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此书一至四卷,总述梁、益、宁三州历史地理的沿革,以地理为主。五至九卷以编年体形式分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的历史,以及西晋统一时期巴蜀的历史。十至十二卷为三州由西汉至东晋初的“贤士列女”传。书中有关秦汉的部分,多为纪传体史书所不载。所以此书是研究秦汉历史地理和巴蜀地方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典籍。

《水经注》:

共四十卷,北魏郦道元撰。此书在汉桑钦《水经》记载的基础上,广为订补,详述了河流水道一千二百五十二条,兼论水道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邑、关津的地理状况和历史沿革,以及古代建筑、碑刻石阙、人物故事、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不乏有关秦汉历史、地理、民俗的记述,可与纪传体史元注中引书多达四百余种,包括一批秦汉佚史,为研究秦汉史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东观汉记》:约一百四十三篇,东汉班固、刘珍、蔡邑等撰。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当代史。《汉记》之作始于汉明帝时,班固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作《世祖本纪》及功臣列传,新市、平林、公孙述、隗嚣等载记凡二十八篇。安帝时,刘珍两度奉诏著作东观,始有《汉记》之名。其所撰为光武至永初初诸纪、表、名臣传、节士传、儒林传、外戚传等。桓帝时,边韶领衔作穆、崇二皇传、《顺烈皇后传》、《安思阎后传》、《儒林传》、《百官表》、《宦者传》。此时,《汉记》已有一百十四篇之数。后又由伏无忌主持,补修《诸王表》、《王子表》、《功臣表》、《恩泽侯表》、《南单于传》、《西羌传》、《地理志》,于是诸体始全。灵帝时,蔡邕两度主持撰作《朝会》、《车服》、《律历》诸志,并续作纪传。汉末丧乱,蔡邕被诛,《汉记》修撰之事,遂告终结。此书自刘珍起,以东观为主要撰作场所,所以刘昭称其元《水经注》始称其为《东观汉记》,《隋志》沿用此称,并流传至今。《东观汉记》是东汉历史比较原始的材料。

《汉官六种》:

共十卷,清孙星衍辑,收入《平津馆丛书》。其所辑诸书情况如下。

《汉官》,一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亦不详,内容侧重于公卿员吏的人数和品秩,并附记诸郡郡治距京师的里程数。

《汉官解诂》,一卷。原名《小学汉官篇》,计三篇,建武年间新汲令王隆撰。其书以童蒙公卿内外之职,旁及四夷,博物条畅,多所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比较广泛。

《汉旧仪》,二卷,《补遗》二卷。原书四卷,东汉议郎卫宏撰。此书不仅言及官制,而且大量涉及礼制,如籍田、宗庙、春桑、酎、祭天等礼仪。此书是《汉官六种》中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一种。

《汉官仪》,二卷。原为十卷,东汉军谋校尉应劭撰。时献帝迁都于许,旧章湮灭 荀悦简介 ,书记罕存,应劭于是缀集旧闻,而作此书。汉官诸书中,此作最为系统,佚文史料价值亦最高。

《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一卷。简称《汉官典职》,或《汉官典仪》。原为二卷,东汉卫尉蔡质撰。杂记官制及上书谒见仪式。

《汉仪》,一卷,吴太史令丁孚撰。较他书简略,流传不广,鲜为人知。

这六书是汉代官制仪式最原始、最丰富的系统记述,可补《汉书·百官公卿表》和《续汉书·百官志》的不足,应予以足够重视。

《说文解字》:

共三十卷,东汉许慎撰。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定字源的字书,对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方言》:

共十五卷,西汉扬雄撰。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今传晋郭璞注本,唯十三卷,略有后人增补。书中在以汉代通行语解释方言时,也片断地反映了汉代的衣食住行和风俗民情等社会生活的史实。

《释名》:

共八卷,东汉刘熙撰。这是我国第一部用声训释字义的训诂书。全书共二十七篇,分释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采帛、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等类字义,对研究两汉社会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急就篇》:

共三十一章,西汉史游编。这是一部童蒙之书。章为开篇,后六章叙姓字,列姓一百一十三个;下接“诸物”部分十八章,言及工具和日用器皿、武器及车马具、衣履服饰、建筑和室内陈设、人体生理和疾病、药物、农作物名称、花鸟虫鱼兽等名词;又有三章叙刑法;二章叙职官及地理;末章以颂扬汉德而告终。这书反映社会面极广,从中可以了解许多汉代社会史的有用资料。

《新语》:

上下二卷,共十二篇,陆贾著。全书以黄老思想为核心,吸取儒学的部分主张,强调无为而治,政令统一,选贤用能,崇尚仁德。

《新书》:

又名《贾子》,贾谊撰。今本十五卷,计五十八篇(缺《问孝》和《礼容语》上)。书中提出以民为本,合理分摊赋役,重农抑商,加强对诸侯王国的限制,以及相关的治安之策,是研究汉初历史和贾谊思想的重要资料。原书亦经改窜,真伪错杂,应予以注意。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汉书·艺文志》言有内篇二十一篇,外篇二十三篇。今本唯存内篇。这书由淮南王刘安延请学人共同撰集,以道家思想为主干,兼取儒、法、阴阳五行诸家学说,为文景时期刘姓诸侯王企图保持封建割据的思想代表作,对了解朝廷与地方的政治斗争有较高参考价值。

《春秋繁露》:

十七卷,八十二篇,董仲舒撰。其主要内容当仍是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以春秋公羊说为指导思想,提出一系列维护“大一统”的思想观点,又糅合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的新体系,以迎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在当时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这书是了解西汉中期思想和政治状况的重要资料。

《白虎通义》:

简称《白虎通》,又称《白虎通德论》,四卷,它把儒家学说与谶纬迷信紧密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这是研究东汉思想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

《论衡》:

共三十卷,王充撰。全书共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有录无文。王充博学多闻,勤于著述,是东汉初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他对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及唯心主义的神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无情的抨击。王充精通汉史,常据以阐其主张,同时也提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同风尚,因而此书是研究汉代社会史的有用资料。

《潜夫论》:

共三十六篇,王符撰。这书强调民本思想,要求改变世家豪门垄断政治的局面,以达到重兴汉室的目的。这是了解东汉后期政治与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申鉴》:

共五卷,荀悦撰。这书恪守传统儒学,但反对谶纬迷信,又主张德刑并用,限制兼并,以缓和社会矛盾。书中还极力主张抑制权臣,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以强化皇权。这是研究汉末思想的又一重要材料。

《盐铁论》,十卷,凡六十篇,西汉桓宽编。其第一篇至第四十一篇 荀悦简介 ,记述了会议正式辩论的经过及双方的主要观点。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写会后双方对匈奴政策、法制等问题的争论要点。最后一篇是后序。全书真实生动、全面而扼要地介绍了汉武帝的主要经济政策及相关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诸问题,是研究西汉经济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氾胜之书》:

共十八篇,西汉氾胜之撰。这是他指导关中农民耕作的生产经验的总结,为中国农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书中除记述主要作物的一般栽培技术外,还介绍了区种法、溲种法、耕田法、穗选法、稻田水温调节法、桑苗截干法等先进生产技术,是了解汉代农业史的宝贵史料。

《四民月令》:

共一卷,东汉崔寔撰。这书仿《礼记·月令》,按月记述地主庄园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反映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的面貌,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太平经》:

共一百七十卷,今存五十七卷,是我国道教主要经典之一。以阴阳五行之说为基调,杂以巫觋之语。其中神秘的五行说和朴素的平均思想,成为张角组织群众,动黄巾起义的思想武器。以后,经历代信徒的推广和增衍,才形成一百七十卷的庞大规模。《太平经》对于探讨东汉早期道教的形成,及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风俗通义》:

该书三十卷,今存十卷,东汉应劭撰。此书反映东汉社会的不同风俗,为研究两汉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中多为纪传体史书所失载,因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周髀算经》:

共二卷,至迟成书于汉武帝时期,是先秦以来天文算学经验的总结。其天方面主张盖天说。数学方面的贡献,则表现在分数算法、开平方算法的运用,以及总结出勾股的定理。

《九章算术》:

共九卷,当成书于东汉和帝时。作者无考。这是世界古代数学名著之一。其中分数计算法、负数计算法、比例计算法,以及开平方、开立方、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解法,都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是了解汉代数学成就的重要资料。同时在算题中,还可以了解汉代经济政策、物价、农业生产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史料价值较高。

《神农本草经》:

秦汉间人伪托神农撰。收载药物达三百六十五种,是我国较早的有关药物学、植物学的分类学专著。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东汉张机撰。原书散佚,西晋王叔和得其残稿,加工后,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是了解汉代医药学水平的基本参考书。

《楚辞》

《诗经》

《论语》

《春秋》

《战国策》

《庄子》

《老子》

《荀子》

《韩非子》

《晏子春秋》

《齐民要术》

《秦简》

《汉书》

《汉纪》

《汉简》

《魏书》

《颜氏家训》

《陈书》

《管子》

《竹书纪年》

《礼记》

《盐铁论》

《申子》

《洛阳伽蓝记》

《说文解字》

《胜之书》

《水经注》

《梁书》

《晋书》

《慎子》

《左传》

《山海经》

《尚书》

《尉缭子》

《宋书》

《孟子》

《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

《国语》

《四民月令》

《商君书》

《周礼》

《周易》

《周书》

《吴子》

《吕氏春秋》

《后汉纪》

《后汉书》

《史记》

《南齐书》

《南史》

《华阳国志》

《十六国春秋》

《北齐书》

《北史》

《六韬》

《公孙龙子》

《东观汉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蒙学经典:《蒙求》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小学诗》《鉴略妥注》 《了凡四训》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 《颜氏家训》《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朱子家训》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诸子百家:《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中说》、《山海经》、《阴符经》、《关尹子》、《亢仓子》、《鬻子》、《公孙龙子》、《鬼谷子》、《子华子》、《尹文子》、《鶡冠子》、《穆天子传》、《十洲记》、《列仙传》、《抱朴子》、《握奇经》、《尉缭子》、《曾子全书》、《子思子全书》、《盐铁论》、《说苑》十、《独断》、《傅子》、《神异经》、《博物志》、《神仙传》文、《六韬》、《司马法》、《吴子》、《邓析子》、《慎子》本);、《孔子家语》、《孔丛子》、《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太玄经》、《新语》、《新序》、《白虎通德论》、《风俗通义》、《论衡》、《潜夫论》、《申鉴》、《中论》、《人物志》

  廿五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宋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另外:《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

  三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等

中国地理方面的古书有《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梦溪笔谈》、《太平寰宇记》、《徐霞客游记》等等。

一、《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该书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经注》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该书所记大小河流有1252条,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

三、《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历史地理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成书于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是古代中国地理志史,记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图。广泛引用历代史书、地志、文集、碑刻、诗赋以至仙佛杂记等,计约二百种,且多注明出处,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

《太平寰宇记》作者为北宋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

五、《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徐霞客游记

-梦溪笔谈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其中也包括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等其他经典著作,还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来华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作,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后汉书》、《东观汉记》是东汉的

西汉历史最基本的古籍资料是《史记》、《汉书》,另外荀悦的《汉纪》是编年体,比较清晰简明,《资治通鉴》里当然也有,关于制度思想风俗方面的《三辅黄图》、《西京杂记》、《西汉会要》、《盐铁论》等也是很重要的史料。

近现代汉史研究著作相当多,秦汉史综合著作中,影响比较大现在又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吕思勉的《秦汉史》和翦伯赞的《秦汉史》,钱穆的《秦汉史》是他的讲稿,也不错,比较近的有林剑鸣的《秦汉史》。

1、《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2、《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再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书中亦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刘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

3、《唐代的外来文明 》,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秦汉历史(序)研究秦汉历史的书籍及简介

关于秦汉书籍的历史不仅仅有“四史”还有《水经注》,《新语》,《九章算术》…… 下面我就一一介绍秦汉时代的书籍! 《史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