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宝静讲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宝静讲录,第1张

妙法莲华经

宝静法师讲述(一九三六年在南通唐闸居士林讲)

崔澍萍 孙子亚敬录

妙法莲华经,是一经的总题。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一品之别目。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是译题。先讲总题,次释别目,再讲译题。现所讲经,是微妙之法,难遭难遇,不轻容易听到的。诸位很踊跃的来听,这是很好的,但听时,无论懂与不懂,都应当恭敬寂静,诚意的听。懂固然得到妙法的益处,即是不懂,亦只要具至诚恭敬心,亦可得莫大之利益。因听经功德不可量故,所以大家要发慈悲心、殷重心,于寂静中听经,必能领受其中妙道,而津津有味。否则,就领会不到了!普门品,虽是法华经中之一品,然可代表全经,因皆是不可思议的妙法故。法华经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观世音普门品,是第二十五品,既非全经,何以此品单行呢?因有非常灵感故。当初晋末北凉沮渠蒙逊病笃,医药罔效,昙无谶尊者谓此是业障病,必念法华经的普门品,即可痊愈。蒙逊依之持诵,未数日,其病果瘥。因此单行流通,而各处讲解甚多。因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与我娑婆世界的众生,缘深缘熟故,无人不知晓,无人不恭敬的。并且有许多人,感到广大之灵验,所以今天听众异常踊跃,连袂而来。又本林因二月十九观音诞期将届,请讲普门品,诚为应时应机之教,有体有用有事有理之法。

既欲讲经,必先释题。兹先讲"妙法莲华经"五字,妙法莲华经,以法喻立题。佛经有七种立题,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单三者:(一)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经。(二)单法,如涅盘经、般若经。(三)单喻,如梵网经、璎珞经。复三者:(一)人法,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二)人喻,如如来师子吼经。(三)法喻,如妙法莲华经。具足一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本经属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因妙法难解,借莲华为喻。妙法者,其法妙不可言。法是什么呢?所谓山河大地,世界国土,依正果报,世出世法,色法心法,虽万象森严,然要言之,不外佛法、心法、众生法三种。这三种法,原无差别,故称妙法。何以无差别呢?请先明我人之心在哪里。常人不明,恒将胸腔内的心,指为吾人之心,其实这是五脏之心,非真心呀!因这种心,是肉团心,又是集起心、分别心、妄想心。一旦死后腐化,就不能思量分别,是缘虑心故,不是我人的真心。须知我人的真心,是遍虚空,包法界。楞严所谓十方虚空,在我心内,如同片云点太清。试看一切万法,皆从心生,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上至四圣,下至天堂地狱,皆从心所有,可知心外无法,心即是万法之本体。如明白了这个道理,则心悟妙理虚空小,故心法甚妙,叫做妙法。又须知心中恶念起,即仅一念生灭,已是变成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因。一善念生,便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念空,便成二乘。念慈悲平等,即成佛菩萨。所谓十方世界,都从心有。以心具十法界故,事理不二故,理具事造皆在一心故,所以佛界众生界,均在心内,包罗万象,有不可思议之妙。若用分别心即非,所谓举心即错,动念即乖,思不到,寻不着,如能识得此心,大地无寸土。如今天这样盛大的讲经法会,其始也是因为林内主持人的心一动,就有了这么大的法会。又如飞机轮船火车,一切万物,何尝不皆由心生而有呢?这便可证明心力不可思议,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故释迦弥陀,皆我心造;三乘圣人,亦我心造;六道众生,亦莫不皆然。所以众生,是十方诸佛心内的众生;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内的诸佛。观音,是众生心内的观音;众生,是观音心内的众生。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菩萨,是心作菩萨。只要有修有作,皆可成佛成菩萨了,故曰心妙。若迷昧本心,便为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众生。所谓心具地狱,心造地狱,心具天堂,心造天堂,鬼畜等亦莫不皆然。天堂地狱,既皆由自心造作,故曰心法妙。众生身口意三业,无非烦恼作业,以致受生死轮回之果报。然烦恼本空,即是了因佛性。烦恼原是智慧,因错用其心,将智慧翻作烦恼。智慧从何而来?烦恼之体,即是智慧,不须外求。身口意可造十恶,亦可做十善。楞严所谓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唯此六根,更无他物。吾人本性,本是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别离虚妄而灭。是知从缘而生,即是不生;从缘而灭,即是不灭。故作业原是解脱,生灭即是法身。故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时,即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是知众生心中具佛三德,故曰众生法妙。心法众生法既妙,则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之佛更妙。众生是佛心中的众生,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佛心中的物,无有差别,故曰佛法妙。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无差别法是妙法;此妙法人人本具,各各不无。本经普门即是无差别之妙法。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能解,起分别妄想便非是妙,即妙成粗。如念佛念观音,念得一心不乱,无思量分别,即是妙。能超凡见,不着有;能脱圣解,不着空。超情离见即妙法,若是着有着空,落于凡情妄缘,即妙成粗。若无所住而生其心,离过绝非是妙法。有所住而生其心,即妙法是粗法。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妙法,故人人皆有妙法,人人皆可成佛。十方三世诸佛证此无差别之妙法而成佛;众生迷昧,错用此无差别之妙法,而妄起分别思量,即妙为粗,成苦恼众生。因惑作业,由业感生死。如凡夫的心,一切着有,计人我相,因致妙而不妙。罗汉虽了生死,但着于空,抱消极而不度生,虽证罗汉,还是粗而不妙。权乘菩萨,着二边,或但中,仍非究竟,还是粗隔于妙。惟佛不着空有二边但中,离过绝非,超情离见,证妙法而无遗,是为真妙。今以喻明之:众生具妙法而不相应,如在矿之金。诸佛证妙法而相应,如出矿之金。金虽有在矿出矿之别,然其体本不二。所以云:"但尽妄缘,即如如佛。一念回光,便同本得。"只要众生把凡情放下,别无圣解,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在生不垢,在佛不净,在佛不生,在生不灭,一念返照,当体便是。但现前妄想执着,而未证得。仅具本有之妙法佛性,故名理即佛。各位来此听经,能明白心即佛,圆具妙法,名名字即佛。然虽知具妙法,若不真修,不能成佛,犹金不锻炼,不能成纯粹之黄金。我们今天能万缘放下,一念不挂,老实念佛听经,清爽历明,能所双泯,如是一心用功修行,虽未见到妙法,而能降伏烦恼,名观行即佛。倘念佛念观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内忘六根,外忘六尘,内忘身心,外忘世界,迥脱根尘,灵光独耀,此即自性观音相似现出,此即所谓妙法。到那时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无人相、无我相,能所双忘,用功到此地步,六根清净,见思脱落,名相似即佛。到破根本无明,亲证妙法,禅名亲见本来面目,天台名圆证三谛,净土名理一心不乱,不动自性,转识成智,智即妙法。众生转智成识,妙而不妙;佛转识成智,亲见本来面目,不妙而妙。亲见自性观音,见到亲生爷娘,即证妙法。到此地步,能分身百界成佛,名分证即佛。虽确证到妙法佛性,但未究竟,必须到五住究竟,二死永亡,见思尘沙无明烦恼皆究竟清净,分段变易生死皆究竟了脱,业尽情空,而得真解脱。如释迦究竟彻证此妙法,名究竟即佛。此以妙法显六即佛。吾人对于一切事物,都思量分别。思量是七识作用,分别是六识作用。一起思量分别,便落意识窝里,隐覆心性妙宝,此即生死根本。如能不起恒审思量,不起随念计度分别,则无所住,不住有分别,不住空计度,二边不住,中道不安,即显妙法。到此无住生心,分别亦非意识矣!即以寝食言,虽极微极易之事,亦无不是妙法。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昔庞居士家财富有,为办道故,将财宝尽丢汉阳江中,愿甘贫苦,使女编竹,使子耕田以为生。一日,互相谈道,庞居士云:"用功不易,证妙法难!难!难!难!十斛芝麻树上摊。"因贪吃好穿,恩爱习气,分别妄念,无始以来,已成习惯。虽明知都是空,然事实上,万不肯空,烦妄放不下。妄惑之路太熟,不易生;念佛参禅修观,欲证妙法,是生路,不易熟。修行诚难诚难!其妻庞婆云:"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拈来无不是。"翠竹黄花,无非般若。苏东坡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地水火风,根尘识界,无非妙法。凡情妄缘,其性本空,即粗是妙,无权不实,妙性天然,本来如是,故云易也。其女灵昭女,异常聪慧,乃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疲来睡。"行住坐卧,无非妙法,不过吾人吃睡,都不成样罢!试思吃饭时,常起妄想,去分别菜之好丑、味之甘苦。于是好则贪而多吃,丑则厌而少吃,这即是即妙成粗法。如能一心不乱,尽管往下吃,蓦直食饭,不起思量分别,所谓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颗米。以无意识作用。故如是吃饭,谓之应供,谓之妙法佛事。吃饭如是,睡觉亦然。睡时颠倒梦想,便非真睡。真睡,要如至人的无梦才是。无颠倒梦想,寤寐一如,即是妙法。昔玉琳国师之师兄,终日睡觉,人以为惰,但他的睡与人不同,寐中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其功夫实超过玉琳,所以说睡觉也即是妙法。眠食如是,一切法无不皆然。要言之,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谓之妙法。所以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思量,一心湛然,阒尔无寄,天台所谓一心三观,净土所谓一心不乱,许尔与妙法,觌面相见。故昔释迦,讲妙法计有八年之久。天台智者,亦须九旬谈妙。若广开起来,横说竖说,穷劫难尽,只好由诸位亲见亲证罢!

莲花不同凡花,借作比喻,以譬妙法。莲花内有莲子,外有莲花,子为果,花为因,花果一起,喻因果同时,不离本觉妙心。莲根藏泥水之中,而莲花则独立泥水之上。泥犹六道之着有,水犹二乘之着空;莲花之独立于泥水之上,即喻妙法超然空有之上,而显非空非有之中道义谛。莲根之不离乎泥水,即喻妙法双照即空即有,而显双照真俗之圆中妙谛,双遮双照,遮照不二。心包六道之有、二乘之空,故能广度六道三乘,此所以喻法之妙也。且莲花与莲子,两不相离,有花必莲,即证因果不二。释迦初成佛时,众生之成佛机缘未熟,不能直谈法华妙法,只好讲权门方便法,如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等经,先来善诱劝导。初讲三皈五戒,次说四谛十二因缘,三乘等法,然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是名为实施权,即为莲而有花。四十年后,时至机熟,乃在法华会上,方开权显实,三乘同归一佛乘,无粗不妙,即如华开莲现。经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又花落莲成,喻废权立实。实外无权,妙外无粗,妙法全彰,众生无不是佛,此为法华前十四品之妙法莲华。但世人只知释迦前为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苦行六年,游历五年,到三十岁才成佛。其实释迦于无量劫前,尘点劫前,早已成佛,彻证妙法。然则何以再来成佛呢?为怜悯众生之生死轮回,故非生而现生,非灭而示灭,往来娑婆世界,不知其数。如梵网经云:"我今来此娑婆世界,前后八千番。"此犹约化迹而言,这才是佛的真面目。开迹显本,现身度生,有如千江之水千江月。水月是迹,天月是本,从本垂迹,如为莲故华;开迹显本,如华开莲现;废迹立本,则如花落莲成矣!迹门三喻,本门三喻,无一非喻妙法。妙法玄深,恐大家不易明白,因以莲华为喻。诸有智者,应以莲华之喻,而领悟妙法也。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上契佛道,下契群机,故名之为经。经者常也,千途同归,常住不变。经者法也,所以示我人以法度轨道。经者径也,为吾人修行之径路。经者典也,为教化众生阐扬佛化之定典也,这就是经字的解释。

上来释妙法莲华经总题五字竟。

甚深微妙法,就算不懂而仅是听闻,也极为殊胜。但是,前提是不要因为不懂就随意情解乃至否定、诽谤。且看下面两段经文:

《大乘密严经》:“空性随应说,不演于非处;若演于非处 甘露即为毒”。

《解深密经》:“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对上述经文,末学浅见如下:

如来藏这个一切万法的根本,一般来说,不能在凡夫及二乘人中宣说。

凡夫总是将这个五蕴身执为实有,将这个能见闻觉知的“我”执为实有,因此不愿舍我。乃至以为这个意识心可以常住不坏,往来三世。所以,如果为凡夫演说这个“空性如来藏”。他就会又把这个如来藏心当做是“我”。其实,如来藏永远都没有“我性”,乃至不能自知有我。与凡夫所解的“我”迥然不同。而且,如来藏必须是开悟明心才能触证,不是通过言说而能实证。为使凡夫不至于诽谤如来藏正法,不至于落在“常见”之中,故不为凡夫演说。

二乘人修的是“舍法”:是要灭尽一切法、一切心、一切我而取无余涅盘。因此,二乘人在修行中实证“一切法无常故空”。灰身泯智。不受后有。假设为他们演说这个永不生灭的如来藏心体,就有可能令其将此心执为“我”。乃至不能断除我见而落入“常见”。或者根本不信在一切万法之外,还有一个常住不坏的心体。这样又会落入“断见”。

《法华经》中,开演如来藏这个一切万法的根本。世尊能了众生心行,知道有一些小乘人不能安忍于此妙法,很可能诽谤之。这样就会成就诽谤佛法根本的极重罪业。因此默然不语,任这5000比丘退席。

这一段公案,也是为使后世学人不至于听闻如来藏妙法之后,诽谤为“外道神我”“第一因论”“常见外道”等等。可是,现今教内外很多名望大师,仍然否定如来藏,将其指为“外道神我”。成就谤法重罪。

既然说到此处,为免闻者坠入断常坑,大致解释一下如来藏心体的一些体性:

此阿赖耶识(如来藏),即是禅宗开悟明心之内容,又名:心、识、如、我、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涅盘、本际、异熟、阿陀那、种子识、如来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无心相心、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识。

此阿赖耶识(如来藏),即是“佛法第一义谛”。

此阿赖耶识(如来藏),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无形无相,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与五蕴和合似一,然非一非异。故名中道。

何故非断非常

如来藏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如,永不坏灭,故名非断。如来藏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体内的种子不停地流注变异,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心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这个道理如计算机的集藏数据(比喻阿赖耶识体内的种子)的硬盘(比喻阿赖耶识的体),只有硬盘(阿赖耶识的识体)稳定不变,才能集藏数据(阿赖耶识识体内的种子),并保证数据运算自如(种子如法地流注变异),故佛经说: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众星共月,亦如水精与轮!)。

何故非空非有?

如来藏有真实体——其体常住不变异,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如来藏虽真实有,但性如虚空,无形无相,没有三界一切法的无常变异的体性,故名非有——非有三界有为法的性质,故名非有非空非有,不是既有,又没有的意思,否则就是绕口令了,更不是如宗喀巴所说的,非空非有是自相矛盾!。

何故不生不灭?

如来藏本体永不坏灭,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即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如来臧本来自在——无始劫以来就存在,没有一法能生出阿赖耶识,不要问为什么?法尔如是!

何故非有变易非无变易?

如来藏本体永不转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何故非有作用非无作用

如来藏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没有意识心的见闻觉知等作用,或者说它随缘应物,和意识心等七转识的作用不同。如来藏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随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如阿赖耶识能执持色身,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何故非一非异

五蕴虽因如来藏而生,然非即是如来藏,五蕴若即是如来藏者,老死之后,如来藏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如来藏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如来藏;五蕴由如来藏变现,二者和合似一,故云非异。

最后引用《楞严经》中一偈作为结语: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观世音菩萨法要(普门品)2011-02-17 17:12一观世音菩萨能加持的事相、作用:

  (一)救苦救难的加持、护佑:1事苦:水、火难; 罗刹、夜叉鬼难; 枷锁、王难; 怨贼、遇险等难包含摄受一切果报苦。 2因苦:*欲(过分贪心、侵占); 瞋恚(怨恨心); 愚痴(没有智慧)包含摄受一切烦恼苦。

  (二)与乐加持力:求财宝、求地位、求名闻; 求眷属、求子女、求寿命等一切都能如愿之加持(帮助)。

  (三)度脱的加持力(事相作用 ):以身口意三轮,三十二应身(实无量应身)度三乘; 度天类、(六种)、人类(十五种); 度八部(八种);度执金刚(一种); 度人非人等(包含摄受一切种类)。

  二怎样得到加持? :修因。

  (一)学修、分别之教理:

  1教---获得加持之法: 有真诚、决定、信乐 如法取得“三体”(身口意清净)而且行持无犯,犯已还净; 忍定,业因报果; 黑白(善恶)二业取善舍恶; 忏悔洗涤过去、今日之恶业,防止未来之黑恶业;以上四条若能切实修行,即能获得人天等好身,而又不离三宝之加持,并能转起获得果位的加持。知苦断集,幕灭修道(四圣谛);勤修戒定慧,出世为怀而重戒律 ;(此得果之道,成佛之先因);菩提愿心,菩萨戒行(此获大乘地道乃至成佛加持正因)。

  2理-----感应道交之理。 能感应: ①真诚三归依,信心之水如泉涌不断 ;智慧如日月彻照。②知业果取舍,修一切善法(故善)。③修一切法无为,无为有不生(故空)。④忏悔身心洁,王宫任你行(故净)。⑤以菩提心 持戒与行事,源泉来至大悲心和悲智双运。感应时的情形---自己如滴水汇入到观世音菩萨大悲智海,激起种种波澜浪涌。

  不能感应:①障盖(业障)日不照,盲者(少善根)不见日。②缺戒乱因果,能加力不应。③加持若磁石,非铁不能引。

  信乐自心清净意 平等无砠菩提心 无畏(能摧破邪恶)无流(除烦恼流)度(众生)摄(自己)行(为) 能与观音心相应 。

  正修:

  念圣号“南无观世音菩萨”。义理:南无(喃摩):归依 崇尚 敬礼 信顺 爱慕 钦仰 不离 求救 赐于……有无量义。总说清净身口意三门,归投供献得菩萨三轮加持,无余获得。

  观:观真,摄一切法生无自性,二我不可得之正观。

  世音:观俗,观世间一切万物十界如等;同时具足相应而成 ;这一大缘起的显现。此所显现,无常刹那,如幻如化。

  菩萨:由前归敬、加持二力,自身等若观音自在。 观幻梦有情等同父母子女,拔苦予乐,自他全具智、断、悲三德,等观世音。诸观世音,交光互遍,(佛心、众生心、我心);成大加持 。

  正确知明以上义理,正念不失;以七字圣号“南无观世音菩萨”心为其所缘系,摄心在定而不放逸。一念即获一念全分加持,若念念相继者,就是肉身成佛。 若不能理念,只要具足信心,恳切称名,福不唐捐;要喜欢净土,决定往生。

  (二)助修 (事修) 1礼拜 (诸佛) 2赞叹 (宣传) 3供养(修福) 4忏悔(消业) 5随喜功德 (扩展法力) 6请宣佛理(请佛转佛轮佛法 ) 7请常住世 (祈请) 8随观音学 (时常学佛 ) 9恒顺众生犹如观音(随缘而为) 10普皆回向 (回向法界、增强佛法)

  助修十种,怎样总持:随缘参加一种,便能全部含摄其余众义。若僧若俗,归诚信仰,生欢喜心,因‘念’得理(果),决定出离。菩提大悲,悲智同运(悲人而知他应该如此,再邦助他出离此苦);闻思修用,戒定慧行;度摄方便,包含了一切佛法。

  规仪怎来?由得道果人,应众生所需要;选取和组合上面十种义,理义系属在心口意三门体上,成为众多轨式。

  怎样修行?1依各种规仪起用,全盘转活。2不缘非缘(戒成就),而成就于止(定成就)。3能如理观而成正观(观成就)。4止观并作运,心不外缘,也要调整成柔和。5随事入观,随事停而观止;长期练习,久而成自然;举身动念发话,恬然持空有、顺因缘、成中道。6以上也说有次序(由生而熟,由简入繁,修烁自性思维习惯)。也无次序(可同时并作,在事相上同时相应具足。

  这就是获得菩提大悲体用完全乃至成佛的加持。

  正修入定修 助修随缘转 随转而不变 体相用完全 如是如理修 佛位在现前 兴悲智相应 加持如涌泉

  三 顺违正邪加持之辨识

  1加持得顺缘: 由正信、行力之感招,得佛菩萨不思议力的加持;得成就或满愿等,在其中间助缘增胜,任意满足。这种情况,多是积修福德、供养、善行资粮的酬报;此加持,多能增长福、德、信、愿。但是因此而增长我慢、我贪爱(初学者),反招退步堕落。

  2加持得违缘: 这类加持,也是成就圆满诸善;但给以逆缘、因境(考验)以成就你;如欲远行,天雨足病;多是少积福德资粮所致。 但是这种加持,最能增加智慧和坚固我们的信愿;而且为破除我见、我慢等不善,纠正偏邪的利器。遇到菩萨违逆缘加持,应正观、安忍、忍定果报;这样能增长极广大的净福资粮。

  3因人邪而得邪加持之现象(学邪了): 不敬三宝 谤毁正法 破坏律仪 悔弃正愿 显异惑众

  赞杀盗* 坏人善法 咒出世善 邪智鬼通 说陀罗尼 篡改经论 揭人隐私 说法教人 人皆信仰 自称得果 妄授人记 辱骂出家 称道己能 潜行贪欲 不顾惭愧 心神乱异 喜忧无凭 成患致疾 言不能尽 但违正理 即摄邪类 观已观人 外相可见

  4得正加持之现象: 敬爱三宝 随顺律义 身礼恭敬 和悦近人 动止如理 不憎恨人 不做戏伪 耐劳恒勤 语无四恶 不说他短 言顺人心 喜赞人善 爱诵经法 赞佛赞僧 不做谤毁 歌声调柔 不顺三毒 邪执我慢 爱乐正法 隐藏己善 能觉八风 五欲过患 成人之美 不咒人善 悲心慈意 平等不倦 得正加持 外相可见

  (参照自能海上师全集三辑教理初基)

禅宗作者/译者书名介绍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这是把小雅引入佛经的第一本书,通俗易懂。慧能六祖坛经记载禅宗六祖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鸠摩罗什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又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而後成就。鸠摩罗什维摩经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凡3卷14品,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14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旨在于宣传大乘般若空观,批评小乘的片面性,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月溪禅师谓“此经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此经言句以接后学”。佛经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法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传说由禅宗祖师达摩传授于二祖慧可。梵文原典的大约是一位英国外交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偶然中所发现。佛经圆觉经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华严宗作者/译者书名介绍佛经华严经《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品菩萨宣说无尽法界(宇宙)的状况,所以华严经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天台宗作者/译者书名介绍佛经法华经全称是《妙法莲华经》。此经说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和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等内容,为天台宗等据以立说的主要典籍。全经主要思想为空无相的空性说和《般若经》相摄,究竟处的归宿目标与《涅槃经》沟通,指归净土,宣扬济世,兼说陀罗尼咒密护等,集大乘思想之大成。主旨在于会三乘方便,入一乘真实。 佛经大智度论后秦弘始四年(402年)于长安逍遥园,西明寺创译,至弘始七年(405年)讫。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以为九州人氏喜简,仅全译论之初品,余皆撷取其精要,得三分除二,乃成百卷。大智度论主讲中道实相,以二谛解释实相。发挥般若思想,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作系统解说论证。佛经大般涅槃经(缺)佛经大般若经(缺)净土宗作者/译者书名介绍佛经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净土法门的纲领,《阿弥陀经》的纲领就是“信、愿、行”。“行、愿、行”也就是净土法门的纲领,所以一部《阿弥陀经》就将净土法门的纲领性的内容都包括完了。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阿!是佛陀大悲愿力给我们留下的这个对症的特效药,要让末法众生都能够往生净土,都能够成佛。康僧铠观无量寿佛经频婆娑罗王遭逢家变,为逆子阿阇世所幽禁。其夫人韦提希澡浴频婆娑罗王,并奉食酥蜜和麦与蒲萄浆。频婆娑罗大王得食体力渐复,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释迦牟尼佛,求大目犍连授八戒。世尊除遣大目犍连尊者外,亦遣富楼那尊者,为王说法。支娄迦大乘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佛经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其它作者/译者书名介绍实叉难陀地藏经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修行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事迹,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耶舍共竺长阿含经阿含经是一种言行录的体裁书籍,内容记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传教活动言行。述及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十二分教、无常、无我、五蕴、四禅、四证净、轮回、善恶报应等论点。世为小乘佛教各派所宗。汉明帝时,译有《四十二章经》,内容是阿含中节译而成。佛经药师经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一个在末法时期特别能为修持者带来无边利益的一个法门;文殊菩萨在二千多年前,为了末法时期的苦难众生之利益而向世尊本师释迦牟尼如来求请,佛陀就开示了药师七佛的法门,并言明于末法期间,众生若能依止药师七佛,便能智根具足,最终证得佛法之心髓,同时亦能得到世间之种种利益。 鸠摩罗什佛遗教经是佛临终顾命的遗嘱。此经是佛将入涅槃时,垂示嘱咐弟子之教诫,也就是嘱咐现在你、我、他及未来的诸弟子们,告诉我们怎样依教奉行方堪称佛子。为人子女者,应当遵守父母的遗训,不违慈尊,俾能显扬家业。为佛弟子者,应当依佛的遗嘱奉行,承继如来家业,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它是佛经般若部门的心要、心髓,或者说是核心。译为,我们用般若这个究竟圆满的智慧,才能够离开生死,证得大涅盘的彼岸。佛经佛说出家缘经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又作出家因缘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旨在说明毁犯五戒之罪报,即:(一)杀生,若犯此罪,则有恒常痛苦、怨怨不息、思虑多恶、见者怖惧等十恶报。(二)偷盗,若犯此罪,则有恒为众疑、亲友恶逆等十恶报。(三)邪*,若犯此罪,则有室家不和、危败躯身等十恶报。(四)妄语,若犯此罪,则有为人轻毁不起恭肃、虽言有实人不奉用等十恶报。(五)饮酒,若犯此罪,则有散尽财贿、恶名遐迩等三十五恶报。佛经无量义经梵名Amitarthasutra,全一卷,分三品,由中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传入中国,与《法华经》、《观普贤经》合称“法华三部经”。《无量义经》乃佛陀住世后期所说,因有情众生烦恼无量,是故佛陀说法无量,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而此一法即无相之本性。此经内容又多以《法华经》为中心,因此也是《法华经》之开经。佛经佛说老女人经佛对老女人讲因缘法。佛经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故名。内容主要阐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的生命非常短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常变迁,因此要抓紧修道,争取解脱。经中特别强调要抛弃各种爱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阿罗汉道。佛经行法经全称《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我只说关键的一点,佛为啥要出世?

只是因为一件事:

让众生入佛知见。

佛的知见是什么?三界真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和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能理解吗?就是这么个事,但是众生贪爱五欲,越陷越深,甚至为了名利而犯下大错、罪恶累累。

实用的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只是称名就利益无量,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必能成就;如“药王菩萨品”无相布施,功德无量;“常不轻菩萨品”的忍辱,这在当今也很实用的;“提婆达多品”的国王,为了求法而无相布施、精进忍辱~

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而且很实用的。

南无妙法莲华经

金刚经,楞严经,华严经,圆觉经,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等很多。

佛教的骨髓《楞严经》

摘自《宣化上人开示录·四》

若没有〈楞严咒〉,佛法就没有了;没有《楞严经》,正法就消灭了。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四日晚间开示於万佛圣城

我们生在这个末法时代,离佛远了,可是法还没有灭尽,大家还可以依照佛法来修行,还有希望开悟证果成佛。

身为出家人必须要抱定一贯的宗旨,即使横逆交加,仍然百折不挠。不管谁来破坏我们的宗旨,都不被摇动,只要认识清楚自己所行所作是一条光明正大之路,就勇猛迈步前进。

在末法时代,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魉、山妖水怪,所最怕的就是〈楞严咒〉。〈楞严咒〉是破邪显正的神咒,而《楞严经》就是为〈楞严咒〉所说的一部经,是佛教的骨髓。人若无骨髓,一定会死;佛教裏若没有《楞严经》,也可以说就没有佛法了。所以在这个末法时代,护持正法的最好方法,就是把《楞严经》能背诵出,〈楞严咒〉更要能背得出,我们要能背诵、能读念,念得滚瓜烂熟,尽量发挥《楞严经》的妙旨,一一为人演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